由張藝謀、王潮歌與樊躍一手打造的「印象」系列演出,從「山水實景」演出狂潮的鼻祖《印象.劉三姐》迄今,恰恰十年。十年來群起仿效者甚眾,但也有不少悄悄熄燈,留下了不少「蚊子館」、「蚊子園」。但今年二月「印象」團隊與山西平遙市政府合作推出了新演出《又見平遙》,打著中國第一個「情境劇場」的名號登場,走進室內劇場,貼近觀眾演出,可謂中國大型旅遊演藝的「分水嶺」。
基本上,中國普遍沒有「定目劇」的說法,倒是有一個目的、對象很清楚的「旅遊演藝」分類,存在官方與民間產業的對話與政策發展當中。今年二月十八日,對外宣稱投入近七億五千萬台幣,由「印象團隊」與平遙政府共同擘劃的《又見平遙》大型旅遊演出,在世界遺產山西平遙古城牆下正式公演。距離印象團隊上一個作品《印象.武隆》大約兩年,距離掀起全中國旅遊演藝,特別是「山水實景」演出狂潮的鼻祖《印象.劉三姐》,恰恰十年。
二○○三年由張藝謀擔綱與青年導演王潮歌、樊躍這組鐵三角領軍,共同打造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拉開了中國實景演出的序幕,口碑與票房上的熱潮,一時間群起仿效,除了團隊陸續生產了《印象.麗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島》、《印象.大紅袍》(武夷山)、《印象.普陀》、《印象.武隆》(重慶);從泰山到張家界的世界級絕景、從登峰少林禪武到古汴京開封京華煙雲、從太行山的長征八路軍到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的成吉思汗旌旗戰馬……許多台灣人聽都沒聽過的中國二級、三級、四級的大城小鎮,都曾經風風光光地亮了燈拉起了幕……大型山水實景就算難以考證是否中國原創,但大躍進大發展絕對是舉世奇蹟,甚至幾度震波渡海來台,但始終只聞樓梯響,留下「定目劇」餘波,迄今依然在台灣盪漾。
從《印象平遙》轉為《又見平遙》
然十年之間,大部分山水實景或是豪華夢幻室內大秀都悄悄熄了燈,或直接把路給堵了,留下了不少「蚊子館」、「蚊子園」……而一直領軍的「印象」團隊,也從「印象.西湖」開始招致了從藝術空洞化到破壞環保生態等等非議,各地對於大型旅遊演藝、特別是實景演出的投入有逐漸放緩與謹慎的趨向。兩年前,印象團隊北上平遙的消息傳出,引起不少討論,除了印象團隊近來滑落的業績,還包含如何與世界文化遺產古城共處、長達近半年的冬季惡劣室外天候等……然而,二○一一年十月十三日,依然舉行了《印象平遙》簽約啟動儀式。
二○一二年二月完成項目的建築設計、土地、地質災害評估、文物保護評估、環境評價、消防安全評估等前期手續,三月五日,正式開工建設……一切在緊張中順利進展時,二○一二年七月,爆出張藝謀之前完成的《中國鐵路》宣傳片,五分鐘花了1,850萬人民幣天價,加上未經招標瑕疵,一時間如同台灣《夢想家》事件,奧運英雄張藝謀也成了人人喊打的落水狗。二○一三年一月,《印象平遙》悄悄改名成了《又見平遙》,對外展開宣傳,鐵三角也成為王潮歌執導與樊躍聯手,在《又見平遙》演出現場,總導演王潮歌向記者透露:「張藝謀的缺席,並非大家想像中的散夥,而只是『輪休』。」她強調三個人不分家,也沒矛盾,「我們三個的關係,還跟十年前的今天一模一樣。」然而撇開八卦,從「印象」到「又見」,是一個中國大型旅遊演藝的「分水嶺」——除打著中國第一個「情境劇場」的名號登場之外,也是印象團隊緯度最北的一個作品,以及團隊第一個「室內劇場」。
走入室內的近身肉搏演出
觀眾踏入《又見平遙》,有點像是闖入一個正在拍攝中的大型的室內電影片場,或者像官方宣傳所述,突然「穿越」進入清代的平遙城的某個角落當時的人事物相遇。整個結構大概是四個短篇情境戲劇加上一個劇場演出,觀眾在精密設計下走動式地進入四齣戲與一個劇場演出當中:我們可能置身一條逼真的一百八十米平遙老街,看到街坊巷弄字號裡外生動活潑的人物生活,並且與之對話;下一秒突然闖進古代鏢局大院,走動在數個大水缸旁看到鏢師出鏢前沐浴求佛,貼身看到鏢師面對千萬里的征程的興奮與恐懼;之後猶如走進了喬家大院,看到封建時代大戶人家如何從身形面貌體態各方面,物化地給子弟選妻;經過古城城牆,則透過3D多媒體投影與穿牆而出、命喪鏢途回家的鬼魂相遇的驚悚悲戚經驗。
「近乎與觀眾貼身的演出」,大概是《又見平遙》的第一個特點,也是與《印象》系列最大的分野,即便是在整個演出的最後段落近卅分鐘依然坐進千人席次的劇場,但非鏡框的表演空間,讓觀眾如同置身小劇場般與演出極為接近,這樣近乎「肉搏」的演出,本質上就很有臨場感,渲染性也特別強大,甚至可以交流互動,再加上場景的浩大逼真講究,不管藝術劇場或旅遊演藝,都是極為豐富飽滿的感官刺激,話題性也特別強,甚至每個觀眾可以帶著差異性的體驗離開劇場,雖然這是「情境戲劇」的特點與強項,在歐美台灣都有,但以這樣大規模的演出來說,調度與掌握十分不易,《又見》在這方面不僅流暢,效果也突出,多焦再聚焦的設計也奏效,再加上燈光、3D與演唱會等級音響的烘托,更強化了感官體驗。
尊重古城原貌劇場處處求真
但與觀眾「肉搏」也製造了許多嚴峻的挑戰,也可以說給自己找麻煩,特別是演出說服力與真實性的一大考驗,《又見平遙》上場的一百廿一位演出者不僅年輕,並且多半是素人,但在長時間的訓練與每日的演出磨練後,除了與角色之間的年齡偶有不符,但表演的說服力還是具備的,當然編導給予了不算太難、且聽說是「量身訂作」式的演出設計,但至少筆者在場中沒有感受到經常演出的「油」,也還能感受到演出者的「感情」。然而,也許編導想要表達的意念與感情太多,比較可惜的是相對於《印象》的不說話抽象寫意因而自由,《又見平遙》則藉助語言太多,又是是說書人,又是主人翁獨白,包含內心的感情,幾乎全說了,整個九十分鐘,三分之二都在說,甚至許多人物就是專程出來「演說」,一下子把整體流動的劇場概念給凝結住了。但現場的中國在地觀眾看起來十分入戲與動容,也許是文化差異與美感經驗的不同,商業演出,還是該以主客群的美學為主要考量。
另外一大考驗,應該就是自由穿梭的劇場,就無法如鏡框式舞台製造空間場景幻覺,觀眾也會對場景「較真」。原本製作團隊也考慮過用「景片」的概念以節省成本,但很快發現並不可行,於是一棟棟考據、工法、塑形講究的建築、店鋪、院落、街道被構建起來,基本上整個「劇場」由一條一百廿公尺長的大街與小巷、牌樓、店鋪、小廟、鏢局等供數十個建築物組成,採用石雕、磚雕、木雕、磨磚對縫等傳統工藝建造,務求真實反映平遙古城最鼎盛時期的繁華。講究的同時,還得兼顧消防、隔音、安全、承重等等考量,據說在設計與施工期,天天都是嚴陣以待。然而完成後的隔音與空間效果,使得同一個場次,近千名觀眾可以有兩條互不干擾觀劇動線,以避免過度擁擠,但演出與技術人員就有了雙倍的負擔。
基本上劇場是一個前衛的的建築體,但造型靈感源於古城內綿延起伏的斜屋頂,也如同人生有高潮波折,並融入平遙最具代表性的「土」與「瓦」造形與質地,企圖與古城對話。劇場建築總高度為十五公尺,由於緊鄰古城牆西側,受到高度限制,並為了與世界遺產密切融合,建築下沉六公尺,地上部分高度僅為九公尺,低於古城牆十二公尺的高度且單體建築與古城牆的距離控制到一百公尺內,做到了新建築臨古城而不突出。
演出與營運行銷比重相當的團隊
《又見平遙》不如以往《印象》動不動就四五百人的演出人海,但仍然需要一百多位上場演員,連同替補、技術、維護、引導、安全等人員在內,劇場人力為一百七十六人。而且演出事務之外的管理、營運、銷售、廣告、貴賓服務等等,也需要一百五十人來分擔。這還不包含營運團隊將逐步開展的大型商場、餐飲、五星酒店等的周邊業務,《又見平遙》是一個旅遊演藝帶動都市更新與開發的案例。
整體而言,《又見平遙》是一個誠意用心十足,並想要深耕文化與民族感情的作品。雖然就藝術的眼光,不難給《又見平遙》找出許多的問題,甚至不難在其中看到編導「借用」國際上知名演出的概念(例如:外百老匯Fuerza Bruta的大型跑步機),但也都展現其效果與功用,且瑕不掩瑜,特別是外來的編導與設計,以及對本土文化有高度自覺的在地官方團隊兩者的互相尊重與信任,筆者終於在《印象.劉三姐》之後,再次看到一個對文化、對歷史、對人民、對古建築十足敬重的製作,整體團隊上下一心想要做好、做得深刻的企圖,顯而易見。這是《印象.劉三姐》之後,包含印象團隊,以及群起仿效的製作所迷失、追逐空洞形式美,並且養成假唱假演惡習之後的一次人文的回歸。
值得了解的是,「印象」十年雖然經走過不一樣的山川大地,也承受過各種風雨,但一開始設定下的規模與方向,使得整個團隊得以一再地操練積累經驗,除了編劇、導演、設計、技術、表演、營建、消防、安全等等我們可以想得到的基本know how,包含管理、演職員培訓、票券銷售、廣告、通路等等商業營運,都可與在地出資政府進行套裝的合作,藝術作品本就見仁見智,但至少保證在演出的基本品質與銷售營運上,都能夠開出基本盤。《又見平遙》在春節開始正式營運,之後天氣時好時壞,但從中國春暖花開的黃金「五一」開始,就持續開出紅盤,自今年二月十八日公演以來,已經演出一百六十六場、接待觀眾八萬四千萬人,根據官方數字,平遙縣旅遊綜合收入與去年同期增加人民幣三億元,也就是台幣近十五億元。在新作大獲好評的同時,「印象」品牌也將走出中國,早在今年元宵,與麻六甲旅遊部舉行簽約儀式,首個海外印象系列演出——《印象麻六甲》已經在馬來西亞緊鑼密鼓地籌備當中,預計二○一四年完成;而也可以預見,中國市場,勢必又群起跟隨《又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