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鄒欣寧

發表文章 193 篇
  • 「做臉不輸—小美容藝術節」邀請六位創作者以臉書為題,發表戲劇、舞蹈、行為藝術與音樂等風格形式不同的六齣跨界作品。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臉書世代的生態報告

    鑑於臉書對現代生活與人際關係的深深介入影響,莎妹劇團編導魏瑛娟策劃了「做臉不輸小美容藝術節」,邀請六位新世代創作者余彥芳、許哲彬、蔣韜、李銘宸、陶維均和簡莉穎,共同以臉書為題,發表戲劇、舞蹈、行為藝術與音樂等風格形式不同的六齣跨界作品。

    文字|鄒欣寧
    第234期 / 2012年06月號
  • 何曉玫《紙境》中,舞者在被紙包圍的舞台上,舞出人間聚合。
    舞蹈

    極簡之中 舞動生命捲軸

    「玫舞擊」藝術總監何曉玫再度發表的新作《紙境》,跳脫過去作品以台灣社會現象入題、拼貼、情感濃厚的風格,而以較純境簡約、跳脫敘事的抽象形式展現。舞台被紙包圍,舞者著白衣或黑衣,在如同捲軸的紙捲上,勾勒出無止無境的動態時空

    文字|鄒欣寧
    第224期 / 2011年08月號
  • 香港「多空間」的演出。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體驗「即興」冒險 看一場表演「球賽」

    將「接觸即興」舞蹈引入台灣的編舞家古名伸,以盛大舉辦的「第一屆國際愛跳舞即興節」紀念自己步入即興的廿虛歲。即興,是表演者不預做編排地在觀眾面前一邊創作、一邊演出,觀眾與表演者一同在表演空間內創造一趟冒險意味的旅程,好比觀看一場球賽。這次的盛會以「流水席」、「大匯演」、主秀「即興舞蹈的光譜」等形式,邀請國內外團隊參與,要讓觀眾親自體驗即興演出的精采多樣。

    文字|鄒欣寧
    第226期 / 2011年10月號
  • 昆士蘭科技大學的舞碼,是此次舞蹈節唯一呈現多媒體與舞蹈結合的數位演出。
    即將上場 Preview 2012世界舞蹈論壇暨國際舞蹈節

    舞壇「下一波」 來台競藝

    已有廿五年歷史的國際舞蹈學院舞蹈節,今年由北藝大舞蹈系主辦,共有來自各國的八所舞蹈院校在台北接力連演,展現新生代的舞蹈活力。同時舉辦的世界舞蹈論壇,則以「舞蹈.新世界.翻轉世界」為主題,探討下一代的兒童舞蹈教育。

    文字|鄒欣寧
    第235期 / 2012年07月號
  • 馬汀.瑪傑拉在二○一○年巴黎的服裝發表會上,展示了宛如紙娃娃的服裝。
    特別企畫 Feature

    真正的時尚 是把思想穿在身上

    相較於巴黎、米蘭、倫敦、紐約四大時尚之都,比利時的時尚設計雖然晚發,卻爆發力十足。數個世紀的醞釀蓄積,直到一九八○年代,安特衛普六君子(The Antwerp Six)和馬汀.瑪傑拉(Martin Margiela)趁勢以平地一聲雷的姿態,驚醒沉睡許久的時尚界耳目。

    文字|鄒欣寧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 余能盛的《羅曼史》聚焦於影響柴可夫斯基其人、其作深遠的數段關係。
    即將上場 Preview 台北室內芭蕾舞團《羅曼史》

    余能盛 再探柴可夫斯基的愛與樂

    《羅曼史~柴可夫斯基的音樂與人生》是旅歐編舞家余能盛第四度切入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世界,以芭蕾詮釋其人生與創作的舞劇;以柴氏的《弦樂小夜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編舞,余能盛藉此探討柴氏的數段親密關係。

    文字|鄒欣寧
    第235期 / 2012年07月號
  • 極簡音樂謹嚴而逐漸翻轉遞進的樂曲結構,讓姬爾美可演繹出形式簡淨中不斷變奏的肢體語彙。圖為羅莎舞團2006 年訪台演出的Rain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何必劃地自限 ?「混」在一起就對了!

    不同於德國的舞蹈劇場、法國的浪漫抒情和美國的後現代舞蹈路線,卻又包容上述風格,透過創作者個人背景、特質的加乘,揉合出「不只是跳舞」的創作趨向,在舞蹈的基礎架構上增添劇場、Live音樂、藝術、時尚等元素,亦解散了人們對於舞蹈的定義,從中開創出新的表演/觀賞視角。「愈混愈對」,正是比利時當代舞壇躍居頂端的關鍵。

    文字|鄒欣寧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 姚淑芬
    藝號人物 People 世紀當代舞團藝術總監

    姚淑芬 十年為期 以舞檢視生命足跡

    二○○○年創立了「世紀當代舞團」,一晃眼,已經十年!編舞家姚淑芬於此刻回顧自己的舞蹈生涯,竟發現「十年」對自己來說是別有意義的數字,從小時候學舞的不情願,到發現自己不適合芭蕾,然後走上現代舞編創、成立舞團的道路,一路下來的姚淑芬,就像一個好奇的流浪者,不停下探索的腳步。這一次的「十年」,姚淑芬挑戰斯特拉溫斯基的音樂,收心回歸舞蹈肢體,獻上《婚禮》與《春之祭》,更坦誠掘探人的原始情慾。

    文字|鄒欣寧
    第216期 / 2010年12月號
  • 《旱.雨》
    焦點專題(二) Focus

    因為舞蹈,我們看見的比旅行更多!

    認識一個國家或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踏上它的土地,用眼睛和心靈發現不同的生活、飲食、風景但逗留的時間再長,有時仍感到空虛,難道不遠千里來到陌生的國度,只為了印證這片土地一如之前認識、想像的? 比如越南:充滿法式風情的舊殖民地。越戰。嫁到台灣的越南新娘。河粉。葛林小說《沉默的美國人》裡安靜美麗的越南情婦。或者韓國:泡菜鍋。SAMSUNG。韓流偶像劇。媲美好萊塢的韓國電影。緊張的南北韓關係。 這些鄰近國家,曾幾何時已成為台灣人旅行觀光的主要去處,但旅行不只為了看見一片風景,如何看見更深層的文化風景?一場「在地製造」的表演,帶來的驚奇絕對勝過部落客們一再轉手的遊逛資訊,而超越語言藩籬的舞蹈所帶來的衝擊和感動,絕對比走馬看花的旅行讓你看見更多!

    文字|鄒欣寧
    第236期 / 2012年08月號
  • 《器官感性》中,姚淑芬想處理的,是女人內在的情慾想像和思索。
    即將上場 Preview 姚淑芬與黃嘉祥聯手

    《器官感性》 一場時尚舞蹈大秀

    編舞家姚淑芬繼《婚禮/春之祭》後,再度踏上女性情慾的探索之路,新作《器官感性》重回擷取繁複元素、組合跨領域的創作路線,與時尚設計師聯手炮製一場時尚舞蹈大秀。

    文字|鄒欣寧
    第232期 / 2012年04月號
  • 參與「非關舞蹈藝術節」的五位創作者:(左起)朱星朗、方凱馨、李名正、詹天甄、姚尚德。
    即將上場 Preview 8213肢體舞蹈劇場「第一屆非關舞蹈藝術節」

    五位表演者 勾勒十年後的身體

    「第一屆非關舞蹈藝術節」由8213肢體舞蹈劇場藝術總監孫梲泰策展,邀請朱星朗、李名正、詹天甄、姚尚德、方凱馨(Casey Avaunt)等五位中、新生代表演者,各自以創作回答「十年後的身體觀」。參與者涵蓋了編舞者、接觸即興舞蹈家、默劇演員,企圖從多元的面向尋找肢體表演的可能性。

    文字|鄒欣寧
    第214期 / 2010年10月號
  • 以流行音樂入舞,是大眾最熟悉的歌舞形式。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或性感或炫技 普羅大眾愛舞「瘋」!

    以流行音樂入舞,是大眾最熟悉的歌舞形式。從最早隨電影流行的社交舞,到七、八○年代,透過余光主持的「閃亮的節奏」傳至台灣的西洋流行舞曲,帶動最早的街舞熱潮,因應「勁歌」而生的「熱舞」,構成一般人對舞蹈的主要印象。我們忍不住要問,流行歌舞為何吸引普羅大眾?怎樣的流行音樂會促動人們起舞、如何起舞?流行歌舞和劇院殿堂的舞蹈,真的只能「河水不犯井水」嗎?

    文字|鄒欣寧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 舞蹈空間資深舞者董怡芬、鄭伊雯編創的《10號線》。
    藝術節 第十六屆皇冠藝術節

    奇花異朵各繽紛 三十世代殺出新血路

    去年因著創作者年齡、資歷,偶然成就了藝術節「殺出純熟好手新血路」的主題,今年擬定策劃方向時,皇冠索性也循此脈絡,邀請四組創作者:舞蹈空間資深舞者董怡芬、鄭伊雯,「安娜琪舞蹈劇場」團長謝杰樺與新加坡新典舞蹈工作坊,詩人導演劉亮延與新團體狂想劇場,分別演出精采新作。

    文字|鄒欣寧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 柏林芭蕾舞團首席舞者Polina Semionova。
    即將上場 Preview 第六屆國際芭蕾舞星在台北

    顛峰舞星齊聚 綻放永恆精采

    原本每年暑假上陣的芭蕾饗宴「國際芭蕾舞星在台北」,今年提早上陣,讓愛舞觀眾搶新體驗新舞星、新舞作的精采。依然是各家首席聚集,美、俄、法、德、韓各舞繽紛!

    文字|鄒欣寧
    第229期 / 2012年01月號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典範轉移的21世紀?

    隨著政經局勢的變遷,廿一世紀,世界的焦點再度轉向東方,在表演藝術界亦然,從歐洲劇院紛紛以「亞洲」為策展主題即可見端倪。在這波亞洲熱中,西方世界是如何看待這股趨勢?而身居亞洲的我們,又該如何面對?

    文字|鄒欣寧
    第236期 / 2012年08月號
  • 中山堂的《重演》,可視為周書毅回歸《波麗露》時期的舞蹈劇場路線。圖中舞者為周書毅與林祐如。(陳長志 攝  周先生與舞者們 提供)
    即將上場 Preview 「周先生與舞者」《重演—在記得以前》

    如果,歷史是一齣舞蹈劇場

    從去年在北美館演出的作品《重演》出發,抽取人類何以鍥而不捨尋求進步的關鍵問句,延伸出這個名稱雖同、內容卻大異其趣的作品,編舞家周書毅展現《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中令人驚豔的編創能力,將對現代生活的種種省思,化為視覺意象驚人、能量酣沛的舞蹈劇場。

    文字|鄒欣寧
    第234期 / 2012年06月號
  • 缺乏連貫的專門訓練,對需與時間賽跑的芭蕾舞者來說,無疑浪費生命。
    特別企畫 Feature 延伸觀察in Taiwan

    迢迢六十載,芭蕾在地路遙遙?

    成立八十年的英國皇家芭蕾,起步雖較他國芭蕾遲,卻能在舞團與舞蹈學校並行、人才培育與創作表演並重的實施方針下,造就今日「英式芭蕾搖籃」的成就。而被視為「西方產物」的芭蕾,多年來也在中、日、韓等亞洲國家有了長足深遠的發展,突破了過往「東方人不適合跳芭蕾」的刻板印象。台灣固然以精湛出色的現代舞聞名於世,而作為舞者技術養成基礎的芭蕾,歷經六十多年的發展,現況又是如何?本刊前往坊間舞蹈班與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系參觀,並從教育到市場等面向,觀察台灣芭蕾的發展。

    文字|鄒欣寧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當嫻雅舞者和狂野熟女相遇……

    周章佞 × 〈我的心裡只有你沒有他〉

    火紅削肩拖尾長禮服襯出她高貴而優雅的氣質,一舉手、一扭腰,裙襬即隨著跳躍的身體在台上飛揚,轉身成了風情萬種的女伶,瞬間點燃滿腔熱情,她是雲門舞集資深舞者周章佞。從令人著迷的《九歌》湘夫人、《白蛇傳》的白蛇到《行草》的「永字八法」,周章佞以身體律動表現了專注、連貫、停頓與力道,令人驚豔。這次,雲門以十八首流行歌曲入舞的《如果沒有你》,周章佞將以一曲獨舞〈我的心裡只有你沒有他〉展現熟齡內斂卻澎湃的情感。

    文字|鄒欣寧、柯喬齡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 編舞家吳碧容反芻過去兩年的生活經驗,以《舞│台》呈現對「舞台人生」的思考。
    即將上場 Preview 三十舞蹈劇場《舞│台》

    反芻生命歷程 吳碧容鋪展「舞台人生」

    經歷婚姻、生子、受傷,以及心儀的編舞家碧娜.鮑許過世,三十舞蹈劇場藝術總監吳碧容思索:跳舞、表演、創作之於自己,到底是什麼?進而領悟「因為舞台,所以作品存在;因為作品,所以生命不死。」反芻這兩年的生命經驗,吳碧容以《舞│台》搬演了一場抽象到具象、狹義而廣義的「舞台人生」。

    文字|鄒欣寧
    第236期 / 2012年08月號
  • 周書毅
    特別企畫 Feature

    周書毅:希望十年後的我還是能懂得「活在當下」

    這次因為《PAR表演藝術》雜誌的邀請,要寫一封信給十年後的自己聽起來這封信會很「重」應該會是滿滿的一整箱吧! 但我心裡想真的能夠寫嗎?能夠想像?我們真的能收到那封信嗎?那會寫些甚麼呢?關於什麼?寫給什麼樣的自己? Q:十年後的我? 我不知道怎麼動筆因為實在不知道該怎麼樣跟十年後的「我」對話一直以來我覺得跟舞者們的合作是我很滿足的事,所以「我」其實沒有那麼重要,應該是「我們」那我們呢?我想那時的我們會一直在跳舞的路上,找到舞蹈與人的溝通方式,找到新世代的舞蹈與意義,還有舞蹈在台灣的價值。我想那會很棒! Q:為什麼要寫信給十年後的自己? 我想那是因為我們都需要對自己有所期望,那是生命很重要的動力吧?! Q:我會想知道十年後的自己嗎? 我想不過就是多了十歲,因為其實我並不想猜測那時的自己,雖然不代表我沒有期望,但生命真的深不可測,充滿意外也充滿驚喜,所以希望十年後的我能夠還是懂得「活在當下」。 Q:十年的改變與不變? 不變的是跳舞,改變的也會是跳舞;不變的人,改變的也會是人。那環境呢? 我希望我能在未來十年裡,跟著舞者們不斷的在舞蹈中發現問題,透過創作去更新思維與教育的制度,為下一個十年帶來舞蹈的新願景,哇!是一個大的希望,所以要讓台灣的舞蹈人有更多的溝通。 Q:我會身在何處? 不知不覺已經租屋十多年了,如果從小算起,那可又不止了。我能夠感覺十年後持續的遷移與流浪,也在心中期望有個穩定的住所,但什麼又是穩定呢?也許流浪才能使我穩定吧! <s

    文字|周書毅、鄒欣寧
    第220期 / 2011年04月號
上一頁12345678910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其他

    輕鬆投件拿10萬! 廣藝「雲舞台獎」盼成為表演藝術線上化推手

  • 其他

    聚焦長銷劇 PLAYground空總劇場4月開幕首推《小王子》音樂劇

  • 舞蹈

    離開殿堂,由你自己發現耀眼

    2023艋舺國際舞蹈節
  • 香港

    防疫鬆綁後,表演藝術界終於展現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