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鄒欣寧

發表文章 194 篇
  • 許芳宜與舞者排練《出口》一舞。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從台灣走向世界 讓世界來到台灣

    許芳宜 舞動不盡 生身不息

    她在初夏返台。開記者會、赴數不完的採訪,還有排練。這是她近幾年在台灣待最長的一段日子,一個月,不需南來北往,航站起落,不再因時差疲憊,身體回到自然的生息狀態。 許芳宜,出身台灣的國際級舞星,離開瑪莎.葛蘭姆舞團後,曾回台組舞團,環境的種種挫折又將她推向國外,然而,無庸置疑,那才是她的擅場,和同樣頂尖的舞蹈家一起工作,是她最適切的舞台。 如今,她視自己為一個舞團,戲稱「把自己賣到國外,再把所有人邀請回來」,這次她帶回了兩位明星編舞家阿喀郎.汗(Akram Khan)與克里斯多夫.惠爾頓(Christopher Wheeldon),以及紐約市立芭蕾舞團首席舞星溫蒂.威倫(Wendy Whelan),兩王兩后的超級組合,加上許芳宜長期訓練的台灣年輕舞者,將在十月底為台灣觀眾帶來《生身不息》Timeless。我們在許芳宜啟程前往美國Vail藝術節演出前,探訪她和舞者工作的排練現場,並暢談此次作品和近年的國際演出經驗。

    文字|鄒欣寧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如果在懸崖邊上

    瓜地馬拉的小說家蒙德梭羅寫過一篇極短篇小說《恐龍》,小說全文是這樣:「當他醒來時,恐龍仍在那裡。」 我看著許芳宜這支《出口》的開場時,忍不住捏著衣領,忍不住想挪用這句話,來形容我所看見的:當他們醒來時,懸崖仍在那裡在腳下。

    文字|鄒欣寧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董怡芬 巧用身體 輕盈柔軟之必要

    董怡芬的骨架大,前臂長,她善用這項先天條件,發展出比其他舞者強壯的肌肉;有了肌肉保護,關節便不易受傷。跳舞時,她懂得利用前臂的延展,豐富動作的詮釋,也喜歡用脊椎創造自己的身體語言,「可能也因為脊椎動起來有水的感覺」,她笑笑說。

    文字|鄒欣寧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蘇威嘉 胖得自在 舞以忘憂

    「以舞蹈的審美觀來說,我的身體確實不好看,但,它同時也製造了一個角色我的胖直接就是一個角色了。」蘇威嘉對自己的非典型舞者身材相當坦然,雖然跳不到芭蕾舞劇的要角,但卻在現代舞中發亮。不同於其他舞者對身體的保養重視,他不忌口,疼痛不看醫生,「每天上課就是最好的保養。我只要哪裡痛就拉筋。」舞動暖身,讓他「忘憂」!

    文字|鄒欣寧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雲門舞集舞者

    葉文榜 中性、開放 能屈能伸

    雲門舞集二團資深舞者葉文榜說,自己的特性是「中性、開放」,能夠面對挑戰、能屈能伸。這次被借調到雲門一團,擔綱《九歌》中雲中君一角,整整八分鐘不落地的騰空之舞,他說是「大挑戰,大事情,大突破!」有懼高症的他,也硬著頭皮勇敢面對

    文字|鄒欣寧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YO MAN,You are what you WEAR!

    寬大的T恤、褲襠低垂的垮褲、反戴的棒球帽、大戒指與粗項鍊這些打扮構成人們對嘻哈族群的鮮明印象。然而,在急著將嘻哈穿著與不合身的寬大畫上等號前,可曾注意到,近年時尚對街頭文化擷取、吸收、混搭,早已創造出更繁複的嘻哈裝扮,與所謂的街頭潮牌。 早期嘻哈的寬鬆裝扮,一說與非裔、拉美裔美國人多屬較貧困的弱勢階級,因此多購買大幾號、可多穿幾年的服裝有關。這樣的說法雖不可考,但對於物質不富裕的街頭青少年來說,在有限的資源中突顯自我風格、尋求認同,又可滿足街頭生活(跳舞、街頭籃球、塗鴉)的實際需要,可說是嘻哈裝扮殊途同歸的訴求。 例如,嘻哈打扮常見個人或團體名號的書寫,一方面襲自幫派繪製標記、辨別敵我的傳統,也反映了重視自己名字、外號勝於設計師名稱的強烈個人意識;而用鞋帶替換腰帶,或是在寬版鞋帶上彩繪自己的名字,體現了「窮得有風格、有特色」的穿搭主張;塗鴉客經典的連帽運動衫和毛衣,便於遮掩面貌,也可在越過地鐵鐵絲網時保護自己不被刺傷;風行一時的畫家帽、金項鍊、衝突色系或冬衣夏穿無不是表彰個人風格、而後被挪用為主流所趨的打扮。 在嘻哈世界中,you are what you wear絕對言之成理。不相信,下次把自己扮成個B-Boy或B-Girl,其他嘻哈客必定能輕易認出,給你一句:Hey yo~~whats up?

    文字|鄒欣寧、林勝發
    第231期 / 2012年03月號
  • 《在路上》中,舞者從車鼓陣、八家將、宋江陣等台灣民俗藝陣,發展出或擺動跳躍、或陰柔流暢、或斷續停頓的動作文法。並由屋希耶澤擔任現場西
    舞蹈

    在路上,諦聽凝視屬於「我」的風景

    編舞家鄭宗龍的長篇舞作《在路上》,呈現了他在「旅行」中的思索、領悟與感受,自我的分裂與辯證,屬於他自己的風景。走進劇場,《在路上》提供的是這般景致悠悠的西塔琴蜿蜒繚繞,勾勒出異國氛圍。舞者們輕盈晃蕩入場,在不同音樂行進中變換身形,一如旅行者時時將身心裝進多變的世界容器裡。

    文字|鄒欣寧、林韶安
    第223期 / 2011年07月號
  • 何曉玫《紙境》中,舞者在被紙包圍的舞台上,舞出人間聚合。
    舞蹈

    極簡之中 舞動生命捲軸

    「玫舞擊」藝術總監何曉玫再度發表的新作《紙境》,跳脫過去作品以台灣社會現象入題、拼貼、情感濃厚的風格,而以較純境簡約、跳脫敘事的抽象形式展現。舞台被紙包圍,舞者著白衣或黑衣,在如同捲軸的紙捲上,勾勒出無止無境的動態時空

    文字|鄒欣寧、玫舞擊
    第224期 / 2011年08月號
  • 編舞家黃翊。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思考—編舞家說

    黃翊:我只是試圖找最接近我心中畫面的表現方式

    七年級編舞家黃翊,素有「可怕的孩子」之稱,除了早慧的編舞天分外,他結合影像、科技裝置與舞者表演的創作概念,更屢屢引起討論。然而,在一片跨領域創作的潮流之中,他的科技舞蹈實驗非為競逐流行的順風車,這個從小就對影像和科學有濃厚興趣的舞蹈創作者,顯然對「編舞」和「舞蹈」有著深度解構/探索本質的強烈企圖心。這次專訪巧合地以E-mail往返的「數位訪問」形式,請黃翊暢談他舞蹈結合影像的創作經驗,以及持續拓展編舞概念與舞蹈呈現方式的威廉.佛塞所帶給他的影響。

    文字|鄒欣寧、黃翊
    第223期 / 2011年07月號
  • 《風云》以「霸王別姬」為主題,賦予新的故事想像與結局。
    舞蹈 舞蹈空間《風云》 楊銘隆又展「東風」

    霸王別姬後 舞出歷史外的新選擇

    睽違六年後,編舞家楊銘隆與舞蹈空間舞團的「東風系列」再度出手,與臺北市立國樂團合作,演出以「霸王別姬」故事為主題的新作《風云》。除了有北市國樂師與舞者的即興互動,還在原有的故事結局外,另外發展出楚霸王和虞姬的不同結局。

    文字|鄒欣寧、許斌、顏涵正
    第224期 / 2011年08月號
  • 余能盛的《吉賽兒》把背景放在台灣,一樣詮釋吉賽兒至死不渝的愛情。
    舞蹈 台北室內芭蕾舞團 經典在地新繹

    余能盛版《吉賽兒》 鐵工廠的貧富之戀

    台北室內芭蕾舞團藝術總監余能盛,今年別出心裁地改編法國經典浪漫芭蕾《吉賽兒》,將故事場景搬到台灣一座鐵工廠,四位主角化身成鐵工廠內各層階級,仍圍繞在因社會階級、貧富不均而發生的愛情悲劇,以及詮釋吉賽兒至死不渝的愛情。

    文字|陳谷忻、鄒欣寧、歐陽珊
    第224期 / 2011年08月號
  • 李建常(立者)與工作夥伴在工作室中。(Louis 攝)
    幕後群像 舞台燈光設計師

    李建常 跟著旋律 讓燈光起舞

    大家都知道外表坊時驗團團長李建常會編能導擅演,但如果在哪個節目單上看到「燈光設計:李建常」,也不用意外,因為真的是同一人!從大學時就開始作燈光設計,一直到今年甚至一肩挑起雲門舞集2的「春鬥」四組舞碼,成績斐然。李建常分享他為舞蹈作設計的心得:第一個關鍵在「側燈」,可以強調出舞者的身體線條;其次是跟著旋律走,「如果把燈光cue做出旋律性,自然容易跟舞蹈match在一起。」

    文字|鄒欣寧、Louis
    第223期 / 2011年07月號
  • 林靖傑
    藝妙人物事

    林靖傑 用電影和劇場 抵抗遺忘

    以台灣小說家王文興為主角的紀錄片《尋找背海的人》中,導演林靖傑以舞台劇、即興樂團、動畫、針孔攝影等形式來展現王文興深刻的創作世界,也透露了林靖傑與劇場的深厚淵源。從九○年代風起雲湧的二代小劇場走來,林靖傑感慨曾有的美好已被遺忘,「台灣是個遺忘之島,即使年輕人有心,但過去該從何找起?」拍攝紀錄片,或許正是林靖傑攻克遺忘的方式。

    文字|鄒欣寧、許斌
    第223期 / 2011年07月號
  • 藝@書

    蕭條時期的「傷物」世代

    擅長以巧合/命運為經緯,織出結構層疊、宛如故事錦繡的美國小說家保羅.奧斯特,放下繁複的說故事技法,在小說《日落公園》中,以淡而緩的筆觸,勾勒出一組美國年輕世代在○八年以來金融風暴下的肖像受過傷的、茫然失落的、將熱情投注於物的人們,悠悠蕩蕩,在看不見的未來與沉重的當下夾縫中,試圖維護內心微小的一簇火花

    文字|鄒欣寧、天下文化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 演出中,舞者依著絲竹樂曲款擺身軀,讓現代舞的身體逐漸被南管戲的科步滲透。
    舞蹈

    現代舞者學南管 追尋心之安頓

    因為聽了南管演唱家蔡小月的錄音,讓林文中「走進了另一個世界」,因而展開了排練場上的南管追尋,林文中帶著舞者學南管,《小南管》演出時也非常後設地讓自己和眾舞者成了「南管私塾」的新生,時而依著絲竹樂曲款擺身軀,讓現代舞的身體逐漸被南管戲的科步(基本動作)滲透;時而端坐樂師身旁,隨著演奏的曲牌咿呀學唱。

    文字|鄒欣寧、許斌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 《微笑飛了!在空中盤旋》中舞者蜷身其間的箱子,從有到空無,恰恰解釋了編舞家楊桂娟心中的極簡。(組合語言舞團 提供)
    舞蹈 組合語言舞團《微笑飛了!在空中盤旋》

    探尋極簡 聽心而行

    組合語言舞團的新作《微笑飛了!在空中盤旋》,理性與感性並陳,成熟與青春對望,歲月的流逝帶出簡淨的詩意,編舞家楊桂娟說:「我想用這支舞,找到自己對極簡的定義。」

    文字|鄒欣寧、組合語言舞團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 ABT首席舞者Julie Kent選跳的《茶花女》舞段,將與國內鋼琴家蔡明叡合作現場演出。
    舞蹈

    群星年度競技 一覽芭蕾的經典與創新

    每年的芭蕾盛宴「國際芭蕾舞星在台北」今年已經來到了第五屆,除了一樣邀來各大名團的明星舞者展演精采經典舞段,主辦人王澤馨更特地請舞星們也帶來他們的現代芭蕾舞碼,讓台灣觀眾一次盡覽芭蕾的經典與創新的繽紛多姿。而這次更同時邀請了韓國環球芭蕾舞團的舞劇《沈清》,王澤馨希望透過這個演出,讓台灣觀眾了解,「東方人也可以把芭蕾跳得精采又好看!」

    文字|鄒欣寧
    第220期 / 2011年04月號
  • 電影《黑天鵝》中演出黑天鵝的娜塔莉.波曼。(廿世紀福斯電影公司 提供)
    焦點專題 Focus 延伸聆賞II

    絕美舞姿—芭蕾狂潮全台發燒

    從二月底到四月底,無論是電影螢幕或劇場舞台,都可看見芭蕾女伶的身段與舞影,不管從窺探伶娜心事,或直擊台上唯美演出的角度,五花八門的精采舞藝,在足足兩個月內任君挑選!

    文字|鄒欣寧
    第219期 / 2011年03月號
  • 舞蹈空間資深舞者董怡芬、鄭伊雯編創的《10號線》。(陳又維 攝)
    藝術節 第十六屆皇冠藝術節

    奇花異朵各繽紛 三十世代殺出新血路

    去年因著創作者年齡、資歷,偶然成就了藝術節「殺出純熟好手新血路」的主題,今年擬定策劃方向時,皇冠索性也循此脈絡,邀請四組創作者:舞蹈空間資深舞者董怡芬、鄭伊雯,「安娜琪舞蹈劇場」團長謝杰樺與新加坡新典舞蹈工作坊,詩人導演劉亮延與新團體狂想劇場,分別演出精采新作。

    文字|鄒欣寧、陳又維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 缺乏連貫的專門訓練,對需與時間賽跑的芭蕾舞者來說,無疑浪費生命。
    特別企畫 Feature 延伸觀察in Taiwan

    迢迢六十載,芭蕾在地路遙遙?

    成立八十年的英國皇家芭蕾,起步雖較他國芭蕾遲,卻能在舞團與舞蹈學校並行、人才培育與創作表演並重的實施方針下,造就今日「英式芭蕾搖籃」的成就。而被視為「西方產物」的芭蕾,多年來也在中、日、韓等亞洲國家有了長足深遠的發展,突破了過往「東方人不適合跳芭蕾」的刻板印象。台灣固然以精湛出色的現代舞聞名於世,而作為舞者技術養成基礎的芭蕾,歷經六十多年的發展,現況又是如何?本刊前往坊間舞蹈班與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系參觀,並從教育到市場等面向,觀察台灣芭蕾的發展。

    文字|鄒欣寧、許斌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上一頁12345678910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