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垠慧
-
焦點專題 Focus 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
將藏品「關鍵字化」,貼合當代人搜尋知識的方法
為能符合現代人的使用慣性,圖書館必得將典藏品重新架構成「關鍵字化」、「資料庫化」,在此系統下,資訊才有機會被搜尋到。
-
跨界對談 魏海敏X許峻郎
看見女性藝術家的覺醒、韌性和為此付出的犧牲
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年度大作《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由王景生導演,魏海敏、張照堂、陳界仁3位國家文藝獎得主「同台」,透過張照堂1960年代「無頭」造像系列和紀實攝影,以及陳界仁在金門擎天廳、左營前海光劇校校址拍攝的影像設計,從回顧「京劇演員魏海敏」進而映現出「台灣人魏海敏」的時代輪轉,呈現如詩般的紀錄劇場形式。魏海敏在劇中重現6個經典角色的片段,此外,這位當代名伶首次在舞台上演出「魏海敏」的個人故事:戲是人生,人生如戲。 《千年舞臺》在國家戲劇院首演後,應「台積心築藝術季」邀請,於新竹縣政府文化局演藝廳演出。在新竹演出前,我們與魏海敏老師,以及資深戲迷、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許峻郎,就台上演戲、台下觀戲分享彼此的真實感受。
-
特別企畫 Feature
柯智豪:即使放假,也會找出一堆事情塞爆自己
近期採訪柯智豪的文章,都會提到他驚人的工作排程。他的身體像配備一顆可高速充電的肝臟,承載一年60件以上的超載工作量。這次採訪自然也不能免俗問他:2020年「報表」結算出來了嗎?他笑回:「沒算啦!是小孩子嗎?每年算這個。」接著囁嚅地說:「不敢算了,搞不好有100件。」
-
特別企畫 Feature 場館體檢:這樣說.這樣做
國家兩廳院:成為2,300萬人不可或缺的場館
成立逾33年的國家兩廳院,過去是唯一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眾人仰望、也有諸多包袱。而今,台灣正式進入多場館的時代,兩廳院在壓力稍稍舒緩的同時,競爭與危機感也悄然降臨:老店要如何刷新招牌持續保鮮?在多場館的時代,兩廳院想塑造出什麼樣個性的場館面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場館體檢:這樣說.這樣做
臺中國家歌劇院:不要用北部觀點看事情
當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在2018年開幕,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就說:歌劇院的「賞味期」過了,要衝出新的想像,得不斷跟大眾有話題討論,持續吸引關注度。作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第二座啟用的場館,坐落在台中市七期重劃區地段的歌劇院,銜負著推進中台灣藝文產業發展重任,因此,邱瑗提出的場館營運關鍵字不意外地,就是「改變台北觀點」和「與在地溝通」。
-
特別企畫 Feature 場館體檢:外部回應
當我們討論「公共性」,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劇場公共性的實踐,需要外部的反饋予以檢視,我們邀請前任文化部長鄭麗君、「表演藝術評論台」台長紀慧玲,以及當代藝術家崔廣宇,從不同領域、視角提出「當我們討論公共性,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
特別企畫 Feature 場館體檢:外部回應
當我們討論「公共性」,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劇場公共性的實踐,需要外部的反饋予以檢視,我們邀請前任文化部長鄭麗君、「表演藝術評論台」台長紀慧玲,以及當代藝術家崔廣宇,從不同領域、視角提出「當我們討論公共性,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
特別企畫 Feature 場館體檢:外部回應
當我們討論「公共性」,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劇場公共性的實踐,需要外部的反饋予以檢視,我們邀請前任文化部長鄭麗君、「表演藝術評論台」台長紀慧玲,以及當代藝術家崔廣宇,從不同領域、視角提出「當我們討論公共性,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
藝@展覽
禽獸入展場 藝術也勸世
今年的「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由藝術家姚瑞中策展,以「禽獸不如」為展題,是一次對台灣當代藝術創作中,與動物生態議題相關者的面向式梳理,共展出四十九位(組)藝術家逾兩百件作品,參展藝術家均為首次參加台灣美術雙年展,當中九成是年輕創作者。遊走展場猶如置身動物園,藝術家們以貼近在地文化的方式回應普世的生態議題。
-
全球搶先看 World Stage
創作不停歇 藝術創新上線
在疫情影響下,「2020香港新視野藝術節」原訂規劃的節目被迫延後,但為了支持在地藝術家繼續創作,藝術節製作團隊另行延伸了「更新視野」(ReNew Vision),以線上網路為載體,邀請國內外藝術家嘗試各種創新實驗。透過新科技與網路,創意更是無遠弗屆,包含現代音樂、數位藝術、VR電影,讓觀眾看到不一樣的精采展演。
-
藝@展覽
做夢造夢的劇場藏鏡人
「技術劇場」是表演藝術產業不可缺少的一環,包含與導演共同完成創意發想的劇場設計師,和在現場負責硬體與執行演出指令的技術人員,但相較於導演、編劇和演員,隱身幕後的劇場技術人較少受到關注。這次將在臺中國家歌劇院展出的「Staff Only, Not Only Staff技術劇場人攝影展」就讓這些幕後英雄現身,透過介紹六位資深技術劇場人,讓觀眾一窺技術劇場的面貌。
-
藝@展覽
給火星人類學家的藝術旅程
由張君懿策展的「給火星人類學家」展覽,除了九月底卸展的新北市藝文中心實體展場,還有線上展場,不同於疫情期間各大展館、博覽會等將實體展或作品直接轉成「線上展廳」,在這裡線上展場才是最主要的展場所在,實體展場提供「線索」,讓觀者循線到線上觀展,才可能串起作品樣貌。從藝評家德.迪弗著作援引的「火星人類學家」,比喻不帶成見的外部觀點,張君懿期待跳脫既定的成見,檢視慣性的藝術思維。
-
藝@展覽
從鏡頭到畫筆 享受「不規矩」
喜愛表演藝術的朋友,對「林敬原」這個名字一定不陌生,無論是在表演藝術的場合或相關的雜誌刊物上,常可見到他的身影和拍攝舞台演出的攝影作品。雖然攝影資歷豐富,但人生第一次辦個展卻是「畫展」,將在十月份展出他這三年來自己摸索、與畫布對話而成的多幅作品,無拘無束、無派無別,他在繪畫世界中,盡情享受「不規矩」的樂趣。
-
藝@展覽
藍天之下,我們生存的新參數
新冠病毒蔓延之際,我們在這樣的藍天之下,如何「活著」?正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藍天之下: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以「臨場性作品」(live work)為策展核心,試圖打破過往美術館以靜態作品展示與觀看的結構,十二組來自藝術、文學和科學領域的創作者/團隊的作品,除了與當前的疫情議題並進,也將表演者、參與者和觀眾的即時反應、回饋或詮釋,收納進來成為作品的一部分,透過藝術,我們分享著生存的當下樣貌
-
藝@展覽
150米的人生況味
這不是一般的PU跑道,它位於台北的社會住宅,會貫穿三棟大樓的安全門與電梯間,由三個年輕演員擔綱演出、藝術家崔廣宇和導演李鼎合作的十八分鐘電影《150米的人生可能》便在此鋪陳一段隱喻的人生旅程。這是正在崔廣宇個展「惡日常/150米的人生可能」展出的主要作品,還有其他分別在紐約、舊金山、台灣拍攝的典型崔廣宇風格之作,讓我們看到,在日常可能的bug崔廣宇如何在此中找尋突圍的可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讓國家文化力 帶動國家的品牌力
繼四月底陸續展開「藝文紓困1.0」、「藝文紓困2.0」計畫後,迎接「防疫新生活運動」的此時,文化部在行政院的三倍券外更加碼了六百元「藝FUN券」,文化部長李永得期待藉此為文化產業創造五十億商機,若能搭配三倍券,更主觀期待兩百億的可能性。在思考後疫情可能面臨的問題並提出因應之道外,打造台灣國際品牌的辨識度,將台灣文化的能量帶上國際本就是文化部的長期目標,李永得表示:「一個國家文化力的強盛可以帶動國家品牌力,這可能是其他產業無法達到的。」
-
藝@展覽
數位世界的同化者
藝術家鄭先喻以電子裝置、軟體、生物能源實驗裝置的創作為主,內容大多探討人類行為、情感、軟體與機械的關係,並以詼諧方式賦予作品生命象徵或存在的意義。近期在台北空總展出的個展「同化者」,鄭先喻透過各種互動式創作,邀請參觀者經此思索科技對人類生活與行為的影響,領略到人們享受科技帶來的便捷同時,也需承擔焦慮與不安全感。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協助制度建立,還是干預「專業治理」?
《臺北市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設置自治條例》爭議,始於四月底在市議會法規會討論草案的過程中,議員主張北藝中心董監事任期與臺北流行音樂中心一樣採二年一任,與文化局和北藝中心主張的四年未能達成共識。消息傳出也引發業界譁然,認為不符合表演藝術界的需求,此外還有董事長有給職、市府指派常務監事等爭議。此設置條例已於五月廿日在臺北市議會二讀通過,上述爭議仍照原案,是否埋下日後北藝中心的經營隱憂,有待觀察。
-
藝@展覽
打開犬儒的潘朵拉之盒
「犬儒共和國」位於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內的「大使館」,正在展出藝術家姚瑞中的個展,展出作品都與「犬儒共和國」相關其實這個虛擬國度正是姚瑞中個展的名稱,透過四件錄像作品,探討台灣與美、中強國之間複雜曖昧的依存關係。嘲弄、撩撥政治和歷史的底線,是姚瑞中卅多年來一貫的創作特質,他以「犬儒共和國」比喻和台灣一樣曾經被殖民的小國,透過和魔鬼(強權)達成的各種協議,爭取在國際生存的空間。
-
藝@展覽
瘟疫蔓延時,藝起來抗疫
肺炎疫情蔓延之下,多項國內外指標性藝文活動停辦,台灣的美術館、畫廊、藝術博覽會等也陸續調整空間營運及活動辦理措施,只有公辦美術館的展覽部分依照原定計畫執行,部分受疫情影響做了調整,展場僅局部開放,維持低限的展覽動能,另提出強化線上導賞功能的服務。而為維持生計也維持創作能量,英國藝術家馬修.伯羅斯發起「藝術家互助行動」,台灣藝術家王建揚也發起「藝起加油ART作品展覽平台」,期盼攜手前進,即便漫漫暗夜不知終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