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馥如
大腦與認知神經科學博士、旅義作家
-
腦海裡的旋律
親近音樂與藝術,免疫力UP!
有回跟先生到他阿姨家拜訪,我滿心期待:阿姨和姨丈將近90歲,豪爽好客,通常會端出滿桌好菜招待,把我們餵得飽飽才放行。這回卻看到兩人愁眉苦臉。義大利人天生樂觀,很少看到他們不開心啊!「年紀大,身體常發炎,動不動生病,吃一堆藥,心情真糟。」阿姨情緒低落,醫生說她有憂鬱傾向,姨丈因為要照顧服藥,也跟著沮喪。 「憂鬱症是大腦發炎了。」近年來,愈來愈多科學家和醫師提出這個觀念,也用人體和動物實驗來證明,指出發炎和憂鬱症不但相關,而且互為因果:丹麥的大型研究在輕度憂鬱症患者身上發現發炎指數和憂鬱反應的關聯,發炎指數愈高,愈容易有負面思想與自我批判的行為;就像光和影,憂鬱症跟發炎很可能同時發生。 關鍵在我們的免疫系統:如果把免疫系統想像成一支軍隊,軍隊裡的報馬仔叫「細胞激素」(cytokines,它們其實是微小的蛋白質),負責傳遞發炎訊號,有些會請求免疫系統增加援助,有些則提醒免疫系統撤軍。換句話說,細胞激素可以調節發炎反應,維持在好的水平能幫助人體抵抗感染,但如果「主戰」的細胞激素過多,免疫系統的細胞大軍可能產生調度異常,開始無差別攻擊,連健康組織都遭殃。這種狀況若發生在身體各部位,會形成不同的發炎症狀,像是關節炎、第二型糖尿病、紅斑性狼瘡,若發生在大腦,就可能導致憂鬱症或阿茲海默症。 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功能性磁振造影)研究也顯示,人體發炎會直接影響大腦和心情:受試者接受傷寒疫苗注射,免疫系統啟動,細胞激素升高,大腦內控管情緒區域跟著活化,出現輕度憂鬱行為。科學家進一步指出過度活躍的細胞激素對大腦產生的影響:當發炎反應太活躍,可能會抑制或損傷控制情緒、食慾、睡眠和記憶的腦神經細胞。隨著年紀增長,免疫系統可能過度警覺,尤其是老人家的免疫系統身經百戰,時時處在戒備狀態,身體的確較容易發炎,或時常感到憂鬱不開心。 不過,醫學研究也告訴我們藝術能讓免疫系統放輕鬆!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證據,指出生活中愈多親近藝術的機會這裡的藝術不見得是正襟危坐、高高在上的那種,閱讀美好圖像、聽首好歌、看含苞待放的花朵、舒心散步,都包括在內只要是美好經驗觸動心靈,進而發出讚嘆、感恩、滿足,這些正向情緒都
-
腦海裡的旋律
老狗能學新把戲!學習演奏樂器有助大腦可塑性
「教我彈鋼琴,好嗎?」我的婆婆80多歲,身體健康、社交活躍,有很多興趣的她不滿足於烘焙和園藝,去年冬天決定學一項新技藝,樂器之王「鋼琴」成為她的首選。我的琴藝雖然不怎麼樣,但很願意陪著婆婆練琴。大腦科學家有個說法:「一樣樂器在手,大腦如同開趴放煙火。」高齡長輩願意嘗新,甚至挑戰學習樂器,我樂觀其成,因為學樂器就像讓大腦上健身房進行全身運動,對銀髮族很有幫助。
-
腦海裡的旋律
你的心情,偶懂!
「和戲偶一起說出你的人生故事」,看到兩廳院會員三月的專屬課程「掌中戲體驗工作坊」好心動,也不禁掉入回憶漩渦。
-
腦海裡的旋律
大腦地圖,定位生命的熱情所在
如果被迫選擇,你想保留哪些能力? 手術室裡除了醫護人員交談的聲音和監測儀器低響,意外地,還傳出小提琴樂音:檯上接受開腦手術的是音樂家妲瑪.透納(Dagmar Turner),她閉著雙眼,右手拿弓,來回在小提琴弦上拉出旋律;同一時間,隔著塑膠布,外科醫師們忙著為透納的大腦動手術⋯⋯醫療片段畫面透過倫敦國王學院附屬醫院官方網站傳出,若非親眼看見,實在難以想像。
-
腦海裡的旋律
其實是大腦帶我們走向劇場
2021年夏天,我在義大利跟寶島同步,連續一週線上收看《人間條件》六部曲。在家單獨看戲跟在現場終究不同,少了一起默默流淚、開懷大笑的同場觀眾,好戲沒有共振,心底難免有絲遺憾。
-
腦海裡的旋律
假戲真做?演員的大腦小宇宙
大腦科學家還真的做了研究,發現入了戲的演員大腦簡直是充滿驚奇的小宇宙。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團隊近年發現,當戲劇演員站上舞台,自我是被壓抑的,整個人會被所詮釋的角色取代。
-
腦海裡的旋律
爵士、古典名家凱斯.傑瑞特的難題
古典鋼琴家會把重點放在「如何演奏」:對他們來說,指法的選擇非常關鍵,因為這關乎他們是否能完美展演技術,將個人的詮釋做出極致表現。
-
腦海裡的旋律
聽音樂感動共鳴或無動於衷?大腦藏秘密!
啟動快樂熱點的關鍵元素,是大腦所分泌的多巴胺:這種物質常和快樂、愉悅的感覺相關。
-
腦海裡的旋律
大腦有話說:走音天后的音樂障礙症
當我們的耳朵接收到音樂,刺激進入大腦,腦部的不同區塊便開始處理訊息:旋律、音準、音色、節拍等元素,會由不同腦區負責。大腦將這些元素分析完畢後,會重新組合成完整的體驗,讓我們有所感受。
-
專題
餐桌上的音樂課 感官的救贖 靈魂的鬆綁
西貝流士能作曲能指揮,非凡成就與香檳脫不了關係?埃里克.薩提作品古靈精怪,因為他都吃「白色食物」?巴爾托克沉默寡言,但自家製作的手工果醬、酪梨,或他沒吃過的魚,就能打開他的心房?對音樂的品味與理解,若往生活裡尋,會更有滋味,作曲大師也是人,只有從人的角度去了解他們的音樂,才能有更深刻的領受,與作品產生獨一無二的親密關係。
-
專題
獻給大師們的兩道自創食譜
巴爾托克的酪梨沙拉 當年巴爾托克在洛杉磯吃到人生第一顆酪梨後,他在給朋友的信中提到自己嘗了一種「大小和顏色像小黃瓜,質地像奶油,而且可以抹在麵包上的水果。」還說:「風味類似杏仁,但沒有甜味。做沙拉很適合,能配綠葉蔬菜、蘋果、芹菜、鳳梨、番茄還有美奶滋。」讓我們就照巴爾托克的想像,為他量身打造一道酪梨沙拉吧! 材料(1人份) 酪梨1/2個、小黃瓜1條、紅洋蔥1/4個、小番茄10顆、羅勒葉少許、檸檬汁半顆量、海鹽適量、黑胡椒適量、冷壓初榨橄欖油3大匙、蒜泥少許 作法 先調沙拉醬汁:均勻混合檸檬汁、橄欖油、海鹽、黑胡椒、蒜泥。 將酪梨去皮去核、小黃瓜洗淨後切成適合入口的小塊,紅洋蔥切絲,小番茄對切。 混合步驟2食材後,拌入羅勒葉,最後再加醬汁調味即可。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遊唱詩人》與老戲迷的逆襲
專為義大利歌劇大師威爾第作品演出而設的「威爾第歌劇節」,去年十月一日至卅日在威爾第的故鄉帕馬舉辦,除了吸引各地愛樂遊客前往朝聖,當然也是老戲迷群聚的盛會。一場由伊莎貝塔.柯瑞爾執導的《遊唱詩人》在帕馬雷究劇院的演出,極簡前衛的風格,差強人意的演唱,顯然讓老戲迷不甚滿意,現場噓聲不在話下,更有趣的是帕馬老太太的評論:「像麵餃裡包的餡,只有麵包屑,連點乳酪絲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