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心情,偶懂!(Yun-Pei Hsiung 繪)
腦海裡的旋律

你的心情,偶懂!

「和戲偶一起說出你的人生故事」,看到兩廳院會員三月的專屬課程「掌中戲體驗工作坊」好心動,也不禁掉入回憶漩渦。

「和戲偶一起說出你的人生故事」,看到兩廳院會員三月的專屬課程「掌中戲體驗工作坊」好心動,也不禁掉入回憶漩渦。

講出以下這些,肯定會透露年紀……那是個沒24小時電視節目的年代,而且只有老三台(台視、中視、華視);開播時,螢幕上有鮮豔的彩虹訊號,一日播放完畢,大型方盒子便沙沙作響,出現黑白雜訊。每天中午放學,小學生最大的盼望就是電視配飯,邊吃午餐邊看《雲州大儒俠》:史艷文總是瀟灑倜儻,哈麥二齒逗趣又機智,藏鏡人奸險,卻也有強大迷人的魔性;高潮迭起的偶戲劇情配上外婆煮的湯麵,真是全天下最美味。「電視裡的戲偶問妳問題會回答,我在旁邊叫妳趕快吃完,叫半天,妳都沒聽見!」布袋戲看得太出神,熱呼呼上桌的麵都涼了,卻還剩大半碗,外婆常會生氣碎碎念。類似場景晚餐時段也會出現,只不過戲偶變成孫小毛,《嘎嘎嗚拉拉》主題曲取代了〈苦海女神龍〉。

孩子確實對戲偶特別有反應有連結,童年時的我對偶戲深深著迷、喜歡不已,成年後讀了大腦神經科學博士,才明白其中奧秘。戲偶有更大更寬的情感與創意光譜,操偶師為「偶」注入靈魂的同時,也創造了「人」所不能為的想像空間;孩子總可以在其中找到同情與同理的可能,不管是天馬行空、腦袋總在十里迷霧中的孩子,還是不夠社會化、有情緒困擾的小毛頭,都能在偶戲裡找到棲身之處。「我從來無法獨自站上舞台。人類說不出口的,戲偶能代替我們說清楚。」英國偶戲藝術家妮娜.康提的話很有道理。

美國耶魯大學兒童研究中心(Yale Child Study Center)做了一項很有趣的實驗,指出偶戲對兒童教育很有助益,能幫助提升注意力,也訓練人際關係。實驗中,研究人員設計了兩個場景,並安排「主角」與小朋友互動:第一場景的主角是顏色鮮豔的戲偶,第二場景的主角則是真人;在同樣的互動內容與模式之下,研究人員除了計算小孩注視「主角」的時間,也透過觀察,比對到底是戲偶還是真人比較吸睛,能有效拉住小觀眾的注意力。

結果是戲偶勝出,而且這個結果在患有自閉類群障礙的孩子身上更為顯著。「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過去泛稱為「自閉症」,如今更名,點出它症狀多元的特性,各種程度的認知缺陷,情緒、行為和社交上的困難,都在自閉類群障礙的範疇——耶魯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偶戲能在各方面幫助有障礙的小朋友,在情感連結上尤其有效。

美國木偶大師、兒童教育節目《芝麻街》形象布偶創造人吉姆.漢森(Jim Henson)也加入耶魯大學的研究,他們以自閉類群障礙的兒童為實驗組,同齡的一般兒童為對照組,讓兩組受試者分別坐在隔音小間,觀看寬頻螢幕上長86秒、由漢森設計內容的短片。短片中,絨毛布偶和一位女士(真人)輪流發言,對話內容逗趣;布偶的頭、手、嘴巴都能動,並且由專業偶戲師配音。布偶和真人在對話過程中有時玩球,有時目光會投向攝影機;小受試者觀看影片的同時,研究人員用眼球追蹤系統監控,看孩子的視覺注意力到底落向何方。

結果顯示,觀看過程中,不管影片中的兩位主角發言與否,實驗組小朋友(自閉類群障礙兒童)對真人的臉部興趣缺缺,倒是真人的四肢動作和那顆被丟來丟去的球吸引了他們的目光;當布偶說話時,他們的視覺注意力倒是和對照組的正常孩子相似,兩組都對說話的布偶表現出明顯偏好。

耶魯大學研究人員總結偶戲之於自閉類群障礙兒童的重要性,認為偶戲有橋梁功能,能提供孩子各種情緒與行為線索,幫助他們和社會銜接。研究人員也表示,學校和醫院應該積極研擬以戲偶為治療的可行性。「我們從經驗得知,戲偶能夠提升自閉兒童的社交參與度,觀賞偶戲絕對是有利的教育工具;現在有學院的實證支持,真的是太棒了!」木偶大師漢森也表達他的心聲。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難以啟口的心情和不被世界理解的時刻。和戲偶一起說出你的人生故事,如何?

 

文字|楊馥如 大腦與認知神經科學博士、旅義作家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