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震洲
澳洲Griffith University大眾傳播畢。在媒體、出版業服務多年,以表演藝術新聞採訪攝影、全台各地表演場館、藝術節、音樂、戲劇、舞蹈節目等活動記錄為主。目前為《PAR表演藝術》特約網路編輯。
-
攝影手札睽違五年 美麗不安的現代傳說《毛月亮》再現
寓言來臨的末日派對 月光暈開未知之途 上帝的手隨處塗鴉 人性與科技隨之起舞 這場充滿奇妙與美麗的身體寓言源於天文現象「月暈」,又稱「毛月亮」。當鄭宗龍第一次看到月亮周圍泛起銀白色光暈時,深深著迷。他心中想著,有一天要為它編一支舞。 古語「月暈而風」,暗喻事物即將轉變的徵兆,睽違五年,《毛月亮》再度於舞台上映照虛實。 2019年,鄭宗龍與冰島搖滾天團席格若斯Sigur Rs合作,將空靈既躁動的音樂橫跨在無盡舞台;藝術家吳耿禎和世界劇場設計大獎的王奕盛,打造LED拼接巨型螢幕,穿透在迷幻的音樂氛圍裡。80片的螢幕像月亮牽引著浪潮般浮沉、翻轉或橫移,舞者以汗水、肌肉及全身力量與之對話,以原始純粹的身體動力,突顯身處這個時代的大哉問:如果我們可以透過螢幕上的幾次輕觸,滿足各樣需求和慾望,那麼身體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問題只有身體本身能夠回答。 大疫之後,所有計畫都被迫取消,《毛月亮》仿若預言,肉體重新拓荒。2024年,恍如隔世,這場交織人性、科技和身體的派對再次降臨。舞者化身為獸,姿態蟄伏,慾望呼之欲出,引領觀眾圍觀這座巨幅的身體地景,也藉著月光看照自身。
-
跨界 用5G翻轉觀演體驗
虛實之間 建構《神不在的小鎮》
在「文化科技5G創新垂直應用場域建構及營運計畫」支持下,國家兩廳院將於10月30日推出全台首部5G科技虛實展演劇作《神不在的小鎮》,故事描述發生在名為「中正市」的小鎮,從網路霸凌事件出發,關照社群世代的現象,探討網路和真實世界的真假。故事將在兩廳院藝文廣場上的「中正市」展開,觀眾可透過實體現場、線上直播觀賞,以及線上遊戲的參與,體驗這一場多視角、多平台、自選故事結局的多元感官饗宴。
-
藝@電影
再現台灣70、80年代風華
黃春明有感台灣人對自己生活的環境不熟悉,無法與腳下土地連結,導致產生認同危機。於是,他展開深入民間的拍攝計畫,捕捉各地風土民情,希望能為台灣庶民生活的真實樣貌留下紀錄。
-
文化部加碼500萬元 鼓勵Taiwan Top最佳團隊
為鼓舞營運量能及藝術創發成熟的Taiwan Top演藝團隊,文化部從2025年起委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辦理「Taiwan Top演藝團隊年度獎勵計畫」,遴選當年度表現優秀的「Taiwan Top演藝團隊」頒予加碼獎勵金,並有機會未來成為「台灣品牌團隊」。文化部長李遠表示,盼透過鼓勵與支持,激發表演藝術金三角團隊動能及流動可能。
-
2026TIFA九國藝術家齊聚 邀觀眾重新發現劇場能量
2026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邁入第18屆,今日公布16檔精采節目,邀請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葡萄牙、丹麥、加泰隆尼亞與台灣等九國頂尖藝術創作者,推出共106場演出,於2026年3月8日至5月30日期間登場。節目將於2025年12月1日開放兩廳院會員預購,12月8日全面啟售。
-
凝視生死邊界陰性微光 許程崴製作舞團新作《純肉與那岸》週末登場
許程崴製作舞團新作《純肉與那岸》,將於11月21日、22日在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登場,編舞家許程崴此次攜手西塔琴演奏家吳欣澤,將視角從外放的肢體爆發轉向內在的「陰性」能量,邀請觀眾一同在緩慢與模糊的身體流動中,凝視生命轉化瞬間。
-
無垢舞蹈劇場《潮》睽違八年再現 林麗珍親登舞台身聲回應30年創作初心
2017年,無垢舞蹈劇場《潮》在國家戲劇院首演,以深沉身體語言與儀式般氣韻震撼觀眾。這部作品被譽為「天地人三部曲」《醮》《花神祭》《觀》回望與延伸,象徵生命循環與人與自然的再度對話。八年之後,這部代表作將於11月21日至23日再度帶回戲劇院舞台,作為無垢舞蹈劇場30周年重要篇章。20日記者會上呈現演出片段〈破〉,由許景淳、吳明璟、顏靖丞、陳顥仁、賀毅明(鼓手)、蕭盈(鼓手)共同演出,以祖靈吟唱開場,白鳥極力衝破冰川、甩動長髮的張力十足,展現出《潮》最動人的能量。
-
啟動下一個藝術時刻 國藝會30周年與藝文界夥伴歡喜相聚
1995年11月18日,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藝會)正式登記立案成立。2025年11月18日,國藝會迎來意義非凡的30周年,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空總)通信處辦公室舉辦「國藝會30茶會」,邀集藝文界夥伴共同慶賀。本次活動選在空總舉行,也寓意國藝會將於明年正式進駐空總古蹟舊辦公大樓,以30周年主題「啟動下一個藝術時刻」,邁向深化公共服務與藝文串聯的新階段。
-
馬賽國立芭蕾舞團《崩世光景》 探索當代人如何在崩壞中打開未來可能
法國前衛編舞團體「狂徒」((LA)HORDE)攜手馬賽國立芭蕾舞團(Ballet national de Marseille),於11月登上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帶來《崩世光景》(Room With A View)。這部誕生於疫情與社會動盪時期的作品,以「崩壞與重生」為題,描繪當代人面對瓦解與希望的交錯時刻,並思索藝術如何在混沌中為下一個世代打開未來的可能。
-
將舞台化為攝影棚 班吉.瑞德《即席寫真》融合表演、攝影與視覺藝術
自歐洲巡演後,英國編舞攝影家班吉.瑞德(Benji Reid)《即席寫真》首次在台灣亮相,11月15、16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展開亞洲首演,邀請觀眾以全新方式體驗舞台表演與影像創作的交錯。將舞台化為攝影棚,打破舞蹈、攝影與視覺藝術界限。
-
國光30《夢紅樓.乾隆與和珅》 探尋角色與觀眾內心深處
國光劇團將於11月14日至16日在國家戲劇院演出《夢紅樓.乾隆與和珅》,本劇以經典名著《紅樓夢》為鏡,映照清朝乾隆晚年權力實境,將詩意具象於舞台之上,兼具人文情懷與歷史視野。2019年首演即獲高度評價,歷經疫情沉澱後再度登場,演出將更為精緻深刻,作為國光劇團30周年壓軸鉅獻,別具意義。
-
2026年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及愛丁堡藝穗節臺灣季 即日起徵件
文化部2026年支持台灣表演團隊參演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Festival dAvignon Off)及愛丁堡藝穗節(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預計分別選出3至4團,類型包含舞蹈、音樂、戲劇及肢體劇場等,自即日起受理徵件至2025年12月11日下午5時止,歡迎各表演團體報名,爭取參與演出機會。
-
Stage 2 Screen舞台直通螢幕新概念 第三屆雲舞台獎線上影展11月開跑
由廣藝基金會主辦的第三屆雲舞台獎線上影展,將於11月15日至30日登場,邀觀眾一同跨越時空,在雲端欣賞台灣表演藝術多重面貌。
-
蔡博丞與丞舞製作團隊《流流》 以身體詩學重新定義東方美學
水,無形而有韻;魚,無聲而有詩。編舞家蔡博丞攜手丞舞製作團隊(B.DANCE),將於本週末在台北城市舞台,呈獻年度創作《流流》,一部以東方鯉魚意象為骨,以身體流動為魂的當代舞蹈詩篇。這不僅是蔡博丞繼獲頒第28屆台法文化獎後的首部重量級製作,更是一場關於時間、記憶與生命本質的深度對話。
-
飛人集社劇團「ECHO偶計劃」全新登場 台灣與荷蘭藝術家各顯神「物」
飛人集社劇團策劃全新偶戲品牌「ECHO偶計劃」,於11月7日至16日在台北牯嶺街小劇場首度登場。本屆以「物件」為主題,集結台灣與荷蘭重量級創作者,以偶戲為媒介回應創作與物的關係,邀請觀眾走進劇場,聆聽萬物的回聲。
-
《茗王》臺灣茶業之父李春生 重現臺灣烏龍茶傳奇
繼去年於南海劇場首演,以「臺灣茶業之父」李春生為主題展開的《茗王》再度上演,於11月7日至9日登上水源劇場。本劇以劇場形式轉化台灣歷史與茶文化,將茶葉製程融入演出中,隨著劇情推進,觀眾不僅能了解台灣烏龍茶的發展故事,更能從中獲得製茶知識。藉由劇場的轉譯力量,使觀眾「無痛學習」,在觀賞中自然吸收新知,亦是本劇的重要目的之一。
-
《羽人》以自由之舞開啟航程 翃舞製作公開排練展現台灣當代舞能量
翃舞製作6日於臺北試演場舉辦《羽人》北美巡演行前公開排練,文化部交流司、國藝會、文化藝術界人士、加拿大藝術機構總監及企業界貴賓皆出席,搶先見證作品的最終排練版本。這場公開排練不僅是一場演出前的檢視,更是一場回望創作初心的儀式。
-
傳藝金曲獎得獎作品再升級 《鳳凰變》重現鄭氏王朝壯麗篇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預計於12月13日至28日推出「114年藝文場館科藝創新計畫」系列之演出《鳳凰變》,於台北與嘉義兩地展開巡演。《鳳凰變》於「2023年臺灣戲曲藝術節」首演即廣獲好評,並榮獲第35屆傳藝金曲獎最佳年度作品獎。本作以明鄭時期為歷史背景,由劇作家王友輝以女性視角重新詮釋歷史,以細膩筆觸刻畫家國命運與情感糾葛;並邀請影像設計師王奕盛操刀,以科技藝術為戲曲舞台開拓全新視覺層次。此次再度回歸舞台,將以全新升級版本重新出發。
-
《暴風雨》經典再現 吳興國傳承新生重現莎士比亞傳奇
勤誠2025藝文盛典《暴風雨》今(4)日於台北舉行盛大宣告記者會,導演兼主演吳興國、製作人林秀偉,與主要演員朱柏澄、黃若琳、許立縈、陳子羽及林伯諺、李軒綸共同出席,並帶來精采演出片段,正式宣告年底最受矚目的表演藝術盛事即將登場。
-
晃晃跨幅町劇團嶄新視角 挑戰易卜生百年經典《海妲.蓋柏樂》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攜手晃晃跨幅町劇團,呈現挪威劇作巨擘、被譽為「現代戲劇之父」易卜生(Henrik IBSEN)不朽名作《海妲.蓋柏樂》。易卜生以其開創性的現實主義筆觸,將家庭倫理、性別角色與階級矛盾搬上舞台,勾勒出人物內心的壓抑與反抗。而本次演出,將透過晃晃跨幅町的嶄新視角,深刻探問這部百年經典中,女性在婚姻與制度箝制下的永恆渴望、掙扎與反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