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玫
-
音樂 作曲家温隆信掌舵規劃
六堆300音樂節 奏出客家
屏東六堆的客家聚落發展,從康熙60年起算迄今已有300年歷史,為了紀念客家先民開墾的辛勤,並且突顯族群豐碩的文化傳統,作曲家温隆信肩負起藝術總監一職,規劃了「交響六堆心-六堆300 紀念音樂會」系列活動,以交響、爵士、歌曲、舞蹈等呼應台灣多元的社會,並且搭配講座、旅遊等活動以實際感受在地風情。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國樂愈發達 古箏愈萎縮!?
國樂中的熱門學習項目古箏,近年來卻看到學習人口無聲無息下降,原因卻非很多人歸咎的「少子化」,古箏演奏暨作曲家樊慰慈點出答案:「因為國樂合奏不需要古箏!」透過社團接觸國樂的中小學學生,大多由指揮或指導老師指定學習的樂器,考量的重點就是各聲部平衡的數量,如此發展下來,即使冷門樂器也有保障名額;而古箏,充其量就只需要一台。觀察到這個事實,樊慰慈語重心長地斷言:「台灣國樂愈發達,古箏人口就愈萎縮。」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從戰鬥營變身夏令營 搶救雙簧家族危機
屬於「雙簧家族」的巴松管(低音管)與雙簧管,近年來這兩種樂器專業學習人口的下降,是全世界共同面對的現況,但台灣的環境似乎更為嚴重,報考大學音樂系相關類項的學生幾乎歸零,因為人數過少,連帶影響校內管絃樂合奏或室內樂課程無法正常授課。致力推廣低音管的演奏家徐家駒面對此艱困現實,兩年前毅然將舉辦多年的巴松管夏令營改為「雙簧家族」夏令營,邀請雙簧管同好共襄盛舉,期待透過育、樂並行的模式,吸引更多學子提升對雙簧家族的學習興趣。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合唱台灣的新聲 生生不息
在耕耘合唱人聲多年經驗中,鑑於合唱曲目的缺乏,台北室內合唱團在2018年創辦了「音為愛合唱詞曲創作比賽」,今年也舉辦了第二屆,以「台灣人文地景」及「開啟機會之門」為主題,設置混聲合唱、同聲合唱等獎項,並選出13位得獎者、共計14件優勝作品。而且優勝作品在首演發表後,台北室內合唱團不僅舉辦講座介紹推廣,也會委託出版,讓演出團隊有取得樂譜的管道,創作者也得到實質收益鼓勵,完整配套下,也形成了一個完美的循環,相互刺激。
-
音樂
一份遲交的作業 是出走也是回歸
前「蘇打綠」主力團員阿龔,大家熟悉的是他在演唱會舞台上拉中提琴的身影,但出身古典音樂科班的他,在蘇打綠休團的3年中,並未停歇音樂創作的腳步,發揮累積多年的編曲功力,在今年推出了原創專輯《第一章 KUNG's vol.1》,將自己的定位從「演奏者」轉為「作曲者」,與其他音樂家共同為作品織造更豐富的色彩。
-
國際大師鋼琴藝術節與鋼琴大賽1月登場 展現台灣音樂能量
從「國際大師鋼琴藝術節」(International Maestor Piano Festival)到「國際大師鋼琴大賽」(International Maestro Piano Competition),台灣古典音樂正迎來雙星時代。自2017年起,「大師藝術」持續以藝術節為核心,集結國際頂尖與新生代音樂家,開創多元對話平台;到2020年,大師藝術進一步推出國際鋼琴大賽,為全球鋼琴選手提供發光發熱的機會。如今,經歷6屆藝術節的積累與大賽成功舉辦經驗,兩大盛事將於2025年攜手登場,不僅帶來音樂的極致享受,也成為台灣與世界交流的重要橋梁。藝術節以豐富的9場音樂會描繪藝術的多樣面貌,而大賽則以高規格評審與國際直播賽程,將台灣推向國際音樂競技的巔峰。
-
賴俊諺邀請恩師尼可拉斯.包代胡同台 台灣國際單簧管藝術節盛大開幕
台灣國際單簧管藝術節以「王者回歸」為題,將於12月隆重登場,這場盛事不僅是單簧管演奏家賴俊諺以其卓越的國際競賽成績和對音樂的熱忱所致,他帶領新一代音樂家迎接無限可能,並且將台灣推向國際音樂舞台的重要里程碑。
-
蕭邦鋼琴大賽將迎100周年 「巴哈靈感」成為台灣首度官方主辦單位
5年一度的蕭邦鋼琴大賽創立於1927年,由波蘭鋼琴家Jerzy Żurawlew發起,是世界歷史最悠久的音樂比賽之一。比賽的設立初衷,是為了推廣蕭邦的作品和培育新一代的鋼琴家,並以其「全面性的考驗」著稱,參賽者必須熟練演奏蕭邦的各類曲目,如練習曲、夜曲、波蘭舞曲等,展示全面的音樂能力與深刻的情感詮釋。鑑於台灣觀眾久候得主前來演出,巴哈靈感創辦人暨執行長梁秀玲宣告從明年第19屆蕭邦鋼琴大賽起,成為大賽在台灣第一個官方的主辦單位。希望與蕭邦學會成為長期夥伴,也期待台灣的鋼琴學子能以蕭邦大賽為目標努力學習。」
-
「以樂會客2.0」推動音樂創新 交融客家文化與國際視野
客家委員會與國家交響樂團(NSO)自2019年起開啟「以樂會客」音樂委託計畫,邀請了12位台灣各世代作曲以客家文化為基礎進行創作。今年延續以往,攜手推出「以樂會客2.0」,深化客家音樂的文化與創意,邀請5位台灣作曲家參與創作,並透過駐村體驗、國際合作與青年培訓,探索客家文化的多樣性和全球視野,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生命。
-
2024 K-Musical Roadshow in Taipei將登場 台韓音樂劇交流熱鬧展開
台灣的音樂劇產業近年來快速成長,從原創劇目為主,延伸到改編、共製、展演或實驗性質的音樂劇等,各種模式令人目不暇給。而版權劇的引進隨著市場的擴大,也成為台灣表演藝術界重要的領域之一,愈來愈多製作方和劇團尋求國外合作,特別是與鄰近且發展成熟的韓國進行版權引進或共同開發,近期數場受歡迎的演出,不僅逐步推動國際化發展,也為台灣音樂劇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
小澤征爾音樂節精采演出 9月1日大師冥誕於台灣轉播
為感念「日本音樂之父」齋藤秀雄,1984年由國際知名指揮小澤征爾與秋山和慶兩名指揮家發起,號召齋藤秀雄門下的音樂家們,組成齋藤紀念管絃樂團(Saito Kinen Orichestra,SKO)。多年來由於小澤征爾的帶領加上成員的凝聚力,使得樂團獨樹一幟,曾被古典音樂權威雜誌《留聲機》(Grommophone)評選為世界20大頂尖樂團之一,為唯一入選的亞洲樂團。1992年小澤征爾決定將樂團擴大經營,成為音樂節形式,並且以長野縣松本市為根據地,成為日本重要的音樂節之一。2015年在小澤征爾80歲大壽之際,音樂節更名為「小澤征爾松本音樂節」(Seiji Ozawa Matsumoto Festival,OMF)。
-
2024苗北藝術節 大師雕塑、音樂名家交織的藝術饗宴
結合實體展覽、國內3大樂團、海內外知名表演團體等規劃,2024年第5屆苗北藝術節,以「人間有情,苗北有藝」為主題,推出「大師風華」、「經典交響」、「國際首席名家」、「品牌劇作」4大主題、7大場次精采節目,將從今年10月5日起跑,不但吸引在地民眾,也吸引外地遊客來訪,逐步塑造出鮮明的品牌形象。
-
國家青年交響樂團 首度海外巡演
由國家交響樂團(NSO)主導在2023年成軍的「國家青年交響樂團」(NSYO),在成立的首屆演出已獲得好評,今年暑假,NSYO將由NSO音樂總監準.馬寇爾親自率領,在台灣進行巡迴演出後跨出國門,到新加坡及泰國展開演出,分別呈現室內樂與經典管絃樂作品。
-
NSO「樂無界教育計畫」 將音樂新生代推向國際
由台積電文教基金會(TSMC)、國家交響樂團(NSO)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TNUA)三方聯手,以「教育」深耕,並藉由大師「傳承」的理念,在NSO前後任音樂總監準.馬寇爾(Jun Mrkl)與呂紹嘉合作下,藉「作曲家卓越」、「指揮家卓越」兩主軸推動「樂無界教育計畫」,自2020年起實施迄今已達4年。
-
首創兒童古典音樂節 讓藝術從小紮根
由台灣音樂媒體MUZIK舉辦、台灣第一個專為孩童設計的「MUZIKids 2024兒童古典音樂節」將在今年8月暑假期間,於臺灣戲曲中心開辦。集合國內優秀的指揮、演奏家、古典音樂團隊等等高達16場音樂會外,更有講座、互動、露天市集及快閃表演等,讓零歲至國中的孩童與父母們,都能在輕鬆歡快的場域中,打下愛樂的深厚基礎。
-
特別企畫 Feature
林怡君:AI是完成音樂上華麗夢想的「好助手」!
無論世界各地,利用AI來輔助音樂會,早已不是新鮮事。然而放眼亞洲乃至全球,唯一專門由真人演出人工智慧作品及與AI共同協演的,就是「清華AI樂團」了。從2019年成立以來,他們已經多次與國際頂尖音樂人工智慧實驗室合作演出。其中包括與「虛擬樂手」同台表演、在舞台上展現出「自動跟譜」系統、由學生選擇「雅婷」所產生的片段旋律一起作曲發表等等。最特別的,是德國在發表AI貝多芬的第十號交響曲不久後,就將它引進台灣演出。有趣的是,這個樂團完全不是音樂系學生組成,而是來自清華大學資工、電機、外文、中文及科管院學士班的音樂高手。即使是學校樂團也不容小覷,而它的幕後推手,就是長笛家斜槓清華AI樂團總監的林怡君。 「人工智慧的浪潮,從1956年開始,到現在已經是第4波崛起了!」她笑著說,如果以演奏者的身分來說,配鋼琴伴奏以小時計價,花一小段時間就練完了;但若跟工程師一起工作,就必須花很多時間協助訓練和測試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做好了,我要讓AI重複伴奏一百次都可以!」
-
特別企畫 Feature
我聽的歌是AI寫的?從流行音樂到歌劇,人工智慧的音樂產製現場
人工智能在音樂領域已發展多時,應用上也非常廣泛。在聆聽上,AI可以根據用戶的喜好推薦個性化的播放列表,如Spotify與Apple Music等串流平台。在教育上,有使用AI技術來教授樂器演奏例如Yousician的應用程式。心理相關的Moodnotes 和Headspace中包含了使用AI生成的音樂來幫助放鬆與冥想。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AI不但能夠做音樂改編、混音、分析外,Open AI也有各式各樣生成特定風格的音樂以供使用。 現場1:歌手形象再現,滿足視覺需求 音樂的欣賞,整合了個體在聽覺、視覺、動作、認知和感性等運作。因此,除了聽覺之外,視覺也引起相當多的關注。2017年,在歌迷的期待下,利用全息投影(front-projected holographic display)技術再現已故歌手鄧麗君的倩影。與傳統平面影像不同,在音樂會中她能夠呈現立體感,並且與現場歌迷互動。隨後這項技術不但應用到了展覽、演講等,也在科幻電影、舞台表演中呈現。無獨有偶地,今年「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節目中,日本音樂家坂本龍一也將在逝世一周年後於《鏡:KAGAMI》獨奏會中「登台」。節目由音樂家本人與Tin Drum合作開發,以展覽與混合實境(MR)技術,重現,觀眾將透過穿戴裝置Magic Leap II,近距離感受大師的處見與情感。即使人像是虛擬而成,卻似乎凝結在任何歲月時空中。 2023年數位發展部與文化部合作,由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數位轉型研究院偕同國家兩廳院、拉縴人男生合唱團共同製作《向生命乾杯》5G沉浸版,則是讓指揮預先穿上裝置,在科技的協助下,透過數位轉譯與AI聲紋,即時解析出人聲的節奏、音頻、音量以及指揮的動作,讓觀眾在聲音的體驗外,同時在巨型螢幕上「看」見音樂的各種姿態。
-
劇場ㄟ冷知識
國家兩廳院劇場硬體秘辛
關於表演藝術場館硬體設備的故事,北中南都有。但是作為場館龍頭的國家兩廳院,在傳統宮殿的外型下,內在空間設計卻有不少匠心獨具的巧思。即使落成於30多年前,在當時為往後使用上的考量,卻是既周延又實際。走過富麗堂皇的殿堂,也逛過美輪美奐的駐店,但你可留意過隱藏在這兩棟建築物的秘密?跟著我們的腳步走,一起探訪這些不為人知的角落吧!
-
職人的圖鑑
國家場館工務部機電組:24小時待命,捍衛機電運行的幕後戰將
來到兩廳院看表演,從看見外觀的燈火通明,進到內部搭電梯入場,看完劇場中的千變萬化,直到散場踏上歸途。一路的心情不管是輕鬆愉悅或是感動難忘,都是值得珍藏的美好回憶。但你可知道,有一群人在你下班的時候上班、放鬆的時刻備戰,盯著電腦上的數字維護機電,確保節目完美流暢地進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05
疫後景氣回春?!國際交響樂團來台巡演暴增
喜愛古典交響音樂會的理由因人而異,一般來說,由多種樂器和音樂家組成豐富的聲響,常能讓觀眾感受到強烈的情感與能量;樂音中的優雅姿態、深度,歡愉與悲傷也能夠跟台下產生共鳴。總體而言,交響樂團的複雜性、感染力及文化歷史透過音樂的表現,都是吸引樂迷們沉浸其中的動機。2023年,在鄰近的中國尚未開放的情況下,國際職業大樂團巡演來台的密度大幅提高,如此的現象,究竟帶給台灣民眾什麼樣的影響? 從過完農曆年後的3月起,暌違33年,來自德國巴伐利亞邦的班貝格交響樂團(Bamberg Symphony)來台巡演搶下頭香。指揮雅各.胡薩(Jakub Hrůa)搭配高人氣的台裔小提琴家陳銳,當他宣布拿手曲目、也是榮獲曼紐因國際小提琴大賽首獎時演奏的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在這一輪演出後決定暫時「封曲」時,造成一股催票的熱潮。到了6月,來自荷蘭的鹿特丹愛樂管絃樂團也翩然到來。首席指揮哈夫.沙尼(Lahav Shani)不但激起樂迷的好奇心,旅美小提琴家黃俊文與2021年蕭邦鋼琴大賽首獎得主劉曉禹也是亮點之一。6月底7月初,紐約愛樂音樂總監:梵志登(Jaap van Zweden)親自領軍,來台開出膾炙人口的貝多芬《命運》、德弗札克《新世界》、柴科夫斯基《悲愴》等,更有當紅小提琴家希拉蕊.韓(Hilary Hahn),怎不教樂迷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