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

馬水龍逝世十周年紀念系列活動3月開跑 呈現大師精采一生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3/26
活動宣告記者會上,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陳悅宜主任(左5)、馬水龍夫人許子珍老師(左6)及各單位代表合照。 (臺灣音樂館 提供)

適逢前輩作曲家馬水龍逝世10周年,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主辦「馬水龍逝世十周年紀念系列活動」,攜手國家圖書館、國家交響樂團及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以多種形式、為期近一年的時間,緬懷這位為台灣音樂文化貢獻量多且影響深遠的巨擘。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樂韻關渡系列音樂會」

北藝大教授室內樂

2025/3/28  19:30

北藝大管樂團2025春夏音樂會

2025/5/2  19:30

北藝大室內樂團2025春夏音樂會

2025/5/3  14:30

北藝大擊樂團2025春夏音樂會

2025/5/8  19:30

北藝大合唱團2025春夏音樂會

2025/5/20  19:30

北藝大新音樂工作坊2025春夏音樂會

2025/6/6  19:30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廳

 

馬水龍紀念特展

2025/9/10~2025/10/15

台北 國家圖書館

2025/11/7~2025/12/7

高雄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迴廊

 

《孕育於山海之間》大型管弦樂音樂會

2025/9/11 台北 國家音樂廳

2025/12/7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故鄉風情畫》音樂會

2025/11/2  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馬水龍教授(1939-2015)出生於基隆,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科,主修理論作曲,於1975年取得德國雷根斯堡天主教會音樂與音樂教育學院學位。他的創作以西方技巧揉合東方情懷,特別是在作品中顯現對台灣本土文化的深刻情感與自身俠義與悲憫的性格。不僅是台灣樂壇重要的作曲家,更在藝術教育、文化政策與國際交流皆有卓越貢獻。曾擔任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創系主任、教務長、院長,亦曾任亞洲作曲家聯盟理事長、總統府國策顧問等職。

傳統藝術中心主任陳悅宜介紹:「馬水龍創作非常多元,除了大型管絃樂、室內樂、鋼琴等,樂曲的創作充滿濃濃的家鄉情與土地味。」由於他的手稿幾乎都捐贈至國家圖書館,因此透過館際合作,以進行作品的策展與演出。系列活動第一棒由臺北藝術大學擔綱表演,之後也將陸續在國家兩廳院、臺灣戲曲中心、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等登台。最後一場則將呈現馬老師的學生、得過馬水龍獎學金的青年作曲家等人的作品世界首演,「這代表馬老師的精神在音樂的傳承中跨樂世代與時空、不斷地流傳下來。」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前校長及特聘講座教授朱宗慶,特別感恩親身受到馬老師的影響及提攜,他說:「我常常懷疑馬老師真的走了嗎?如果沒有馬老師,我還是我嗎?如果沒有馬老師,今天台灣的打擊樂及作曲會這麼蓬勃嗎?如果沒有馬老師,今天北藝大校風的開明、藝術的氣息是現在這樣嗎?。」他認為,雖然馬水龍是作曲家,但在藝術行政的投入,從政策、組織、執行面,可說是有著全面性的影響,尤其他所提出的結合傳統與現代的信念與實踐,對台灣具有重大的意義。

本次系列活動總策畫顏綠芬致詞時,特別感謝馬師母許玉珍女士在馬水龍教授生前的默默付出及此次活動的協助。顏綠芬表示,活動整體規劃分為三大主軸:「專場音樂會」、「特展」及「北藝大系列活動」,大型管絃樂音樂會將演出馬水龍的代表作《梆笛協奏曲》、《孔雀東南飛》管絃樂曲、《關渡狂想曲》鋼琴與管絃樂及《無形的神殿》男聲合唱與管絃樂,其他也有鋼琴獨奏作品《臺灣組曲》、《雨港素描》與《關渡素描》及特殊編制的舞劇音樂《竇娥冤》等。特展部分,除了展出手稿,也有馬水龍的畫作。而北藝大系列則包括作曲家不同編制的作品,自3月起至年底皆有音樂會演出。她認為:「馬水龍的典範人物人格、做法、教育,都值得世人欽佩與效法。」期待多元的系列活動,能夠呈現他不凡的音樂成就及精采的一生。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