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玫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分享比賽經驗的大師班
曾宇謙 與年少的自己相遇
小提琴家曾宇謙在三年前獲得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小提琴大賽後,已經在國際樂壇嶄露頭角。這次擔綱NSO美巡的壓軸場,他也在演出前應邀至舊金山音樂學院及「北加州華人音樂教師協會」舉行兩場大師班,並以「如何為參加國際音樂比賽做準備」為題,與年輕學子們分享經驗。不像成名大師的「明星式教學」,曾宇謙如鄰家大哥哥般帶著羞澀進行指導,誠懇分享他準備比賽的種種。
-
焦點專題(二) Focus
登上卡內基 讓世界看到台灣
今年十一月初,將滿四十歲的臺北市立國樂團達成了台灣樂團的重要紀錄踏上美國卡內基音樂廳演出!可說是意義非凡。而為了讓美國樂迷認識台灣、也認識台灣的國樂,此行樂團規畫節目以「台灣音畫」為題,團長鄭立彬表示:「我們希望藉由這次的演出,不僅讓北市國登上重要的國際舞台,也分享台灣的文化藝術成就給當地樂迷及朋友們。」
-
TSO精選 TSO Choice TSO音樂劇場《前進!理想國!!》
跟著交響樂的多元腳步 尋找理想新國度
格林童話中的〈前進布萊梅的樂手〉是許多人熟悉的故事,描述各有困境的一群動物組成的樂隊,試圖到大城市中尋找自己的幸福未來,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將以音樂劇場形式,把這個寓意深遠的趣味童話搬上舞台,除了交響樂團,還有來自街舞、特技、劇場、現代舞等背景的設計與表演者,並邀到客語歌曲創作者黃連煜原創劇中歌曲,擔任說書人一角。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個女子的一場夢 東西交融的裝置歌劇
問她該如何定位自己?馬文不假思索地說:「就是『藝術家』吧!我的興趣很廣,接觸多,創作自然多元。」不管是美術個展,或是多媒體創作,都可看到馬文的創意展現,而將在台演出的《驚園》,其實也是從她之前的裝置藝術發展而來,聯手崑劇名伶錢熠與作曲家黃若,將東方崑曲與西方歌劇結合,還有摺紙、水墨、光影和多媒體裝置的舞台設計,開拓了「以歌召景」的嶄新歌劇演出模式。
-
專題
一卡貨櫃 播散擊樂夢想
「如今,打擊樂已成為廣受喜愛的熱門樂種,而打擊樂團的行跡更已遍及全球卅三個國家,並登上維也納音樂廳、倫敦巴比肯中心、紐約林肯中心等藝術殿堂的舞台,獲得極高讚譽。」當譽揚典禮新聞稿中發出這段文字時,相信擊樂團隊必定感觸良深。因為在一九八六年朱宗慶打擊樂團成立時,「打擊樂」仍處邊陲,但是經過卅多年的推廣,帶動了國內藝文風氣,更讓台灣成為世界打擊樂重鎮。而朱宗慶本人自二○○九年獲得國際打擊藝術協會(Percussive Arts Society,PAS)頒授「終身教育成就獎」後,又在二○一六年獲選PAS名人堂,此獎不僅是擊樂最高榮譽,也是華人世界首位受獎者。為此,台北市譽揚藝文組織在去年將此榮譽授予朱團,並在今年十月頒授譽揚獎座。記者會上同步亮相樂團為譽揚案打造戶外的移動式音樂互動裝置作品Beats of Hearts!,打開這扇玻璃門,朱團的故事,就從這一卡樂器箱說起
-
企畫特輯 Special
長榮交響樂團 最本土化的溫暖樂音
只要搭過長榮航空,就會對機艙裡播放的台灣民謠樂曲印象深刻,這些讓旅外遊子熱淚盈眶的悠揚音符,就是出自長榮交響樂團。在德籍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舒馬富斯超過十年的帶領下,長榮交響樂團擁有優秀的演奏實力,至今國際邀約不斷,創下國內樂團出國巡演的場次紀錄。團長張逸士表示:「我們希望以古典音樂為基礎,演奏本土音樂為特色,『立足台灣、放眼天下』,再藉由長榮集團綿密的海、空運輸網路,將台灣美好的音樂,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
-
企畫特輯 Special
長榮音樂營 樂團夢想的實現地
在《梁祝》的旋律背景下,走進長榮交響樂團排練室,小提琴家蘇顯達在台上拉著感人肺腑的樂段。在指揮莊文貞的帶領下,走走停停跟一般樂團排練沒什麼不同,但放眼望去,就能發現這支樂團年齡層頗有差距。也許不像職業樂團那樣銳利精準,但那種熱切渴望學習和參與的態度,大概是第一次親眼所見。 從二○一六年夏天起,長榮交響樂團首度開辦音樂營活動,接受非音樂科系的愛樂人士報名甄選,以大型交響樂團的方式排練集訓,並且邀請獨奏家於正式音樂廳演奏成果。此舉無非是業餘愛樂人士的福音,誰知道會有那麼一天,能夠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一起練習、並且身著正式服裝在鎂光燈下亮相? 難捨心中的最愛 團員參加年紀只規定最小十六歲,但最受矚目的,大概就是卅九年次出生的陳博仁先生了。本身學機械工程的他,一九八○年代搭上半導體的波動,在任內讓公司上櫃、上市,並且做到總經理的職位。在事業上叱吒風雲,卻不能忘情心中的兩樣最愛一是開飛機,另一個就是在高中樂隊時期學的小號。雖然工作忙碌,但他在國外出差的空檔,找了小機場學會了駕駛飛機,也買了樂器回家吹。真正專注練習已在退休之後,藉著參加許多社團活動、找老師練習,他終於也進了樂團。「只要我牙齒不崩壞,就會一直吹下去。」陳先生笑著說:「這兩者,是在我年長後追的夢。」 帶著大提琴從馬來西亞跨海來台的胡恩恩,與拉小提琴的劉芝瑄,都是琴藝相當的年輕女孩。在馬來西亞政府國家藝術學院就讀的恩恩,小時候接受鋼琴老師的媽媽啟蒙,初一加入國樂團拉大提琴。但大一讀了藝術管理,反而想念在舞台上演奏的感覺。半工半讀的她存錢來台參加音樂營之後,更確認大二轉音樂系的信念,未來有機會,也想來台灣留學。而畢業才兩年的芝瑄今年已經是第三次參加,本身已在大醫院擔任藥劑師的她,從小就參加表演、比賽,現在也是「醫聲室內樂團」的一員。她說:「小提琴是我的好朋友,拉琴更是我每天都要完成的儀式。」 燃燒年輕時的熱情 和蔡元博、蔡明湫與何宜倫三位好友一聊之下,才知道樂團成員竟如此「臥虎藏龍」。蔡元博從小參加指揮廖年賦所帶領的「世紀交響樂團」,國高中時雖然因為課業暫停拉小提琴,但大學時加入管絃樂團,同時由學生自己發起辦
-
音樂 NSO美巡行前音樂會
來自台灣 向世界出發
繼兩年前首度赴美洲的「拓荒之旅」,NSO當年的演出讓美國重量級樂評讚賞為文,也鋪下了再度巡演的契機。十一月初NSO將再度造訪美國西岸於四個城市演出,除了準備德奧與法國經典曲目及鋼琴家史蒂芬.賀夫的加持外,也邀備受矚目的小提琴家曾宇謙同行,一同帶出台灣的音樂實力,並在行前特地以「來自臺灣」音樂會呈現出訪曲目,以饗國人。
-
音樂 朱宗慶打擊樂團「有一種嚮往」
櫻井弘二與朱團 演出一起走過的印記
來自日本的跨界作曲家櫻井弘二,今年剛好屆齡五十、來台廿五年,這些歲月中,他與台灣的流行音樂界、表演藝術界建立了深厚的合作經驗與友誼。這次與合作迄今十一年的朱團一起推出「有一種嚮往」音樂會,選曲在「故事」與「旅程」的主題內展現打擊樂團的多樣化,每一首都標誌了他與朱團一同走過的印記。
-
藝@CD
與巴赫再度同行 分享跨時空的慰藉
錄製過上百張專輯的大提琴家馬友友,今年推出的全新專輯,卻是他第三度錄製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對於從四歲起就浸潤其中的巴赫音樂世界,馬友友有著隨年齡、視野而轉變的理解與詮釋。第三度的錄製,已過耳順之年的他選擇了重返初衷,無論是音色或表現似乎是更優遊自在、更豐富卻更是純粹地表達了自我的人生觀。
-
藝@書
法律之中 看見精采的音樂人生
不說你不知道,原來「音樂之父」巴赫曾經打架鬧事,歌劇大師華格納曾經被當叛亂放火犯通緝由南韓法律學者趙炳宣主持的廣播節目單元集結的《音樂家被告中!》一書,從四十四篇活生生的案例裡,看到大音樂家如何在官司纏身之餘將世俗折磨轉化為藝術,即使跨越了數百年,我們仍能透過那些「被告」的慘烈經驗,學得到他們對人生的讚頌與嘆息。
-
企畫特輯 Special
讓傳統的今與昔 活在你我眼前
亞太傳統藝術節從二○○○年開辦以來,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吳榮順就以民族音樂學者身分參與規劃至今,他指出:「像我們這樣的節慶藝術節其實在世界各地很少!」因為開辦以來,每屆都用心訂定主題,讓參與者與觀眾都能用不同的角度看傳統藝術。今年藝術節則以「傳統的堅持與適應」為主題,吳榮順說:「傳統遭受現代的衝擊,是全球共同的問題。但我也發現,許多藝術團體不但能夠保持傳統,同時又能將當代受到的影響完美融合。」
-
焦點專題(二) Focus
三場尋找自我的旅程
今年的新點子樂展,主題是From Human to Machine,沒有人,還有音樂嗎?帶著這樣的疑問,策展人作曲家趙菁文規劃了三場音樂會:「競技XYZ」讓三位使用不同樂器的演奏家輪流PK,「變數遊樂園」則打破經過嚴格訓練者才能成為音樂家的觀念,透過手機APP讓素人也能打造現代音樂,「無人音樂會」則透過「3D球型環繞聲場」來創造耳朵的新體驗,讓生活中的各種聲音,重現為美妙的樂章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
朱宗慶 三場館到位 表演藝術邁入新紀元
對於南台灣國家級場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即將開幕,朱宗慶興奮期待,但也認為未來經營具有一定程度的挑戰。他表示,國際一流的劇場不是只有在北部、中部,南部新建劇場也同樣可以帶動需求,「在『劇場驅動』的理念下,以前講母雞帶小雞,這是必然的,就像有雲門的創設,帶動了後來有這麼多的好團體。有劇場,才有戰場,也才有資源,它可以帶動藝術家創作,帶動觀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
擔任「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衛武營營運推動小組召集人暨準藝術總監」三年,終於迎來開幕的這一刻,問簡文彬自己有什麼期待,他竟說:「希望衛武營是『隱形的』!」雖然是國家級場館,但他更期待衛武營是在地的、大家的,是「一個大家很自然地說『走吧!』就直接前往的地方。」
-
企畫特輯 Special
今昔的對比與融合 展現傳統藝術生命力
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的年度盛事「亞太傳統藝術節」,今年第十七屆的節目將於十月正式啟動。本屆的辦理有別於往年,以「地理性」或「單一主題」的策展,而以「傳統藝術的堅持與適應」為題,將堅持傳統與革新創發兩個概念彼此並置,為亞太傳統藝術節開啟新的演繹空間。關注的範圍從以往亞太地區向外擴散至整體國際區域,今年除了台灣與亞洲的日本、韓國、亞美尼亞、圖瓦共和國之外,還有東歐的塞爾維亞與保加利亞,七個國家、十七支團隊的參與,將傳統藝術活躍的例證端上舞台,向外宣示傳統並非桎梏,而是藝術創造的基礎。
-
藝號人物 People 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
劉怡汝 演出不是謝完幕 就什麼都結束了
聰明、理性,說起話來有條不紊,是兩廳院新任藝術總監劉怡汝給人的第一印象。數度進出兩廳院的她,與兩廳院結緣甚深,更協助過兩廳院法人化的過程。當她正式接任後,就親自準備好簡報向所有員工暢談理念。劉怡汝表示,「人人」、「數位」、「有機」與「界限流動」是她經營兩廳院的四大理念,期許兩廳院與藝術家的關係,就如同家與家人,成為藝術安心成長茁壯的家。她認為,兩廳院已經走過「求生」、「維持」的階段,現在要做的,是打造未來的「必然性」。
-
藝號人物 People 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
邱瑗 歡迎大家走進來 也要走到世界交朋友
卸下歷時十二年的「國家交響樂團執行長」頭銜,邱瑗在今年六月一日正式接任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一職,從管理一個樂團到管理一座歌劇院,她將帶來什麼新思維?將帶給歌劇院怎樣的新面貌?上任一個多月,邱瑗以其豐富的行政經驗,從提升效益入手,她表示,期待未來歌劇院的演出都與「音樂元素」相關,計畫要建構音樂劇製作平台;而她也想著力讓更多人進入歌劇院,並帶著歌劇院走出去跟世界做朋友!
-
企畫特輯 Special
如字飛白昂揚 TSO以音樂書寫台北文化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回溯當年,今年新樂季重新啟動了一九七九年展開的「台北市音樂季」,以搜尋過去曾存在的經典,加上現代的精神與語法,試圖創造未來潮流。除節目規劃外,更委請詩人許悔之以書法寫下新的「台北市音樂季」字樣,他考慮音樂的情感、休止與穿透的力量,讓文字呈現音樂的躍動、甚至模擬聲音在飛白處,耳際仍迴盪餘韻的感覺,他說:「人們總有一些現世的痛苦、重擔,但乘著音樂的翅膀帶給我們的快樂,是我書寫時滿懷的心情。」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跨越國界 再創高峰 台灣新樂季觀察
台灣各家樂團總是能跟國際接軌,今年的壽星是百周年壽誕的美國作曲家伯恩斯坦,台灣各西樂團體都端出歡慶菜色,因為伯老的創作多元雅俗兼備,也讓樂季節目更豐富精采。向來是重點菜色的歌劇當然不能錯過,不管是音樂會式或全本搬演,難得劇碼或全新創作,都是樂迷複習嚐鮮的必選。而樂團不只在國內精采揮灑,也紛紛出國揚威,讓台灣的聲音走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