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欣芸(王永年 攝)
藝號人物 People 跨界作曲家

李欣芸 華麗的冒險 為了台北我的家

從小學習古典音樂、主修大提琴,作曲家李欣芸卻不願只停留在原來的世界,她選擇浸潤在跨界音樂中,享受創意爆發、自由自在的氣氛,衝撞、激盪、交流……她追求的,其實是所有感官的刺激。愛拍照、愛美食、愛香味,都跟愛音樂有關,用各種感官體會的,最終都融合成她的音樂養分。而最讓她感受深刻的,還是孕育她的家鄉土地,長於台北的她,也透過創作來寫出對台北的深刻情感,把曾經感動她的景點,化為音符……

從小學習古典音樂、主修大提琴,作曲家李欣芸卻不願只停留在原來的世界,她選擇浸潤在跨界音樂中,享受創意爆發、自由自在的氣氛,衝撞、激盪、交流……她追求的,其實是所有感官的刺激。愛拍照、愛美食、愛香味,都跟愛音樂有關,用各種感官體會的,最終都融合成她的音樂養分。而最讓她感受深刻的,還是孕育她的家鄉土地,長於台北的她,也透過創作來寫出對台北的深刻情感,把曾經感動她的景點,化為音符……

【TCO】主題精選系列「有閒來坐—臺北城的10張椅子」

5/19  14:30 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INFO  02-23832170轉262

只要稍加留意,就會發現生活周遭,都有李欣芸的蹤跡。說的不僅是她的人,還有她的曲子。舉凡電影配樂、古典專輯、流行音樂編曲、音樂會製作、藝術學院課程統籌……不是聽見旋律,就是看見忙碌的身影。才剛忙完總統府音樂會的她,遠遠地坐在咖啡店的一角,低頭寫字的靜謐感融入氤氳水氣與香氣中。印象裡甜美的笑容,讓人誤以為她是個備受呵護的柔弱女子,誰能聯想到:她會在錄音室裡跟著一群瘋狂的搖滾樂手工作到半夜三、四點,挑戰不同領域的極限。說到這反差,她挺直腰桿笑了起來:「如果我是一個乖巧的女生,能夠在流行音樂圈裡混那麼久嗎?」

極力擺脫古典  卻發現已內化成深厚養分

以樂曲創作編寫為人所知的李欣芸,卻是主修大提琴出身。從小學學起、經過中學、高中音樂班到大學音樂系所,她受專業古典訓練、並且在樂團拉了前後十年。但自小在這圈子裡長大,認識的師長都熟透了,課堂功課駕輕就熟,倒是下課後跟著他們聽音樂、聊電影、吃美食……那種熱愛生命的身教,深深地烙印在她心中。只不過,從小就不愛按牌理出牌的她,不甘心只當一位詮釋者,而是極力掙脫古典的束縛,向外窺探花花世界。

「大學畢業之後,我就發誓我再也不要進校園、也不要教琴了!」李欣芸刻意將以往的訓練全部丟掉,轉而聽流行音樂、組樂隊,享受旋律自由自在的飛揚。她說:「彈keyboard比一直彈練習曲有趣多了!在樂隊裡,沒有人照譜彈的,貝斯手彈一段旋律,我就要思考用什麼樣的旋律呼應?」那個衝撞、激盪、交流,對她來說,那是一個多麼新奇的世界。

音樂出界了,她也決定讓自己跳進那個環境中。既然要學,就到爵士樂的起源地,徹頭徹尾地泡在裡面。在波士頓那個大學城裡,是所有菁英聚集之地。哈佛、MIT、新英格蘭音樂院都在附近,每天晚上有學生、大師的音樂會演出,早上一睜開眼睛就按CD播放經典專輯,三年半的爵士養分,她過足了創意爆發的癮。

想不到,開始寫曲、編曲時,流暢的樂句背後,那些曾被她拋棄的古典訓練,竟悄悄地回到她的音符當中。大提琴沉穩的聲音,更常常成為她樂曲架構的基底。也因為如此,電影配樂的工作找上了她,而她也能不落痕跡地將聲音刻在觀眾腦海。當然,走到這一步,也是經過累積。她說:「最初以為就是要寫好聽的音樂,這方面我有自信,但後來才發現應該是『共同製作』才對。能不能有輔佐影像的功能性?讀不讀得懂電影?可不可以替主角說出沒有言語的心境?那都是能力。」所以她漸漸地能夠建議導演試著在哪個段落加上音樂,在哪裡退出。沒錯,當一切心血被剪接師整段剪掉時,一切的配合、說服、絞盡腦汁也全都化為烏有,但畫面勾起的靈感,刺激她寫出超乎自己想像的曲子,卻是她意外獲得的成就感。

親近土地的小草  散發自己的芬芳

會寫電影配樂,是因為對視覺有敏感度,但將距離拉遠一點看,就知道她追求的,其實是所有感官的刺激。愛拍照、愛美食、愛香味,都跟愛音樂有關:「我很喜歡植物的氣味,」李欣芸透露:「其實我有芳療師的執照!」有陣子她瘋狂地想要調香,出國參加植物之旅,參觀精油蒸餾工廠,尋找各城市植物園。想像底味、中味、後味是什麼,就像她為旋律配上和弦、找樂器調音色一樣。她說:「上帝的創造很巧妙,視覺、味覺能讓我們感受得到刺激,但是嗅覺、聽覺即使隱性、抽象,卻不斷感知,並且關不掉。像我從小訓練視唱聽寫,什麼和弦都可以聽得出來,但我們聽很多音樂餵養我們的耳朵,卻很少真正體會嗅覺。」

「原因也許跟我名字有關吧!」李欣芸分析:「名字有個草字頭,所以我從小自詡自己是株小草。不是大樹,也不是一朵嬌豔的花朵。我很親地面,雖然很小,但生命力旺盛,可以長成一大片草地。」

喜歡玩,也愛跑。當其他作曲家坐在樂譜前搜索枯腸,李欣芸卻常在起飛的同時,耳中迸發出繽紛的旋律。機艙座位的小小空間裡,她記錄旅行的點點滴滴。摩洛哥、土耳其、丹麥……所見所聞都成為筆下的音符。但看過大山大海,她心中常惦念的,卻是自己的土地。曾獨自一個人開車環島,不要同伴、不要羈絆,將自己放在一個未知裡,從北宜公路出發繞東岸到墾丁之後回程。一路看到部落村莊,小學牆壁彩繪,盪鞦韆、採檳榔、祭典……腦筋不知不覺活絡起來,卻也沉澱下去。奇妙的是,明明是自己需要這樣一趟的旅行,但開到花蓮看過石梯坪,經過一處稻田時,終於崩潰將車子停下,好好地哭了一場。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人物小檔案

◎ 配樂家╱製作人,生於高雄,長於台北。

◎ 參與電影配樂有《少年吔,安啦!》、《雙瞳》、《軍中樂園》,以及台灣以「八部合音」聞名的高山原住民布農族之紀錄片。2005年為電影《深海》創作之配樂獲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

◎ 與國家交響樂團合作的《很久沒有敬我了你》,結合台灣原住民古調與交響樂,隨後改編為同名電影。

◎ 2016年將歷年配樂集結重新編曲,收錄在《心情電影院》中,後入圍5項金曲獎,奪得演奏類最佳專輯製作人獎。

◎ 近期出版台灣第一張長笛與雙簧管的跨界演奏專輯《橫豎是美╱好友限定》。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