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王世偉

發表文章 110 篇
  • 《家》彷彿將無形的舞台空間塑造成了一個有機的生命體。
    舞蹈

    家,是一股生生不息的能量

    與台灣淵源深厚的法國編舞家克里斯汀.赫佐,將帶來他最新的舞作《家》。在這個作品中,他企圖探索個人及群體的關係如何交織成一種充滿親密氛圍的空間,舞者則從動態的能量流轉去尋找彼此牽制所產生的凝聚力,閃爍的螢光燈拱架、白色地板的一座土丘、細微的燈光轉變、層次分明的電子音樂等,則把舞台空間塑造成一個有機的生命體,營造出綿延不絕的視覺流動與感官變化。

    文字|王世偉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 透過原著詩意語言和演員的親身陳述,《剎那》勾勒出一個古今交融的曖昧時空。
    巴黎

    剎那就是永恆 貝洛赫尼重探普魯斯特經典

    未滿四十歲的貝洛赫尼是備受矚目的法國青年導演,熱愛搬演文學巨作的他,透過生動有趣的表演、節奏輕盈的音樂與視覺強烈的舞台美學,打破了經典給人沉悶、嚴肅的刻板印象。去年年底推出的《剎那》重探普魯斯特小說《追憶似水年華》,貝洛赫尼擷取三個主題:童年、哀悼與回憶的湧現。透過原著的詩意語言和演員的親身陳述,《剎那》勾勒出一個古今交融的曖昧時空。

    文字|王世偉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 今年下半年,王嘉明導演的《親愛的人生》將至巴黎秋天藝術節和鳳凰劇院的「下一波藝術節」演出。
    特別企畫 Feature

    以「人」為本的交流 藉「陪伴」打開彼此的未來

    二○一八年一月一日正式啟動的「開動計畫」,是國家兩廳院與法國國立「鳳凰劇院」共同簽訂、為期四年的交流計畫,透過節目交換、跨國共製與藝術家駐館創作的方式,推動台、法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計畫核心在於人的交流,以親身接觸化解語言與文化的隔閡,打開了藝術創作的視野,也拓寬了場館經營的思維。

    文字|王世偉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 繼承父親彼得.布魯克導演衣缽的伊莉娜.布魯克也決定在任期屆滿兩年之前,離開國立尼斯劇院。
    巴黎

    政治角力無所不在 表演藝術界掀起茶壺風暴

    法國近兩個月掀起「黃背心運動」,突顯了法國政府長久以來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在位者只重視數字與成效,愈來愈輕視公共服務。而這樣的現象也反映在法國的場館經營與文化政策上。近期表演藝術界的紛擾頻傳,除了多位文化機構的藝術總監請辭,還有場館內的勞資爭議,重要劇場資料庫網站因預算縮減可能被迫停擺等等,政治角力、資源分配種種問題,也無法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

    文字|王世偉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
  • 歐斯特麥耶首度與法蘭西戲劇院合作,就以狂歡版的《第十二夜》撼動保守觀眾心中的高牆。
    巴黎

    與法蘭西戲劇院合作 歐斯特麥耶《第十二夜》狂歡搬演

    受到近年來保守勢力在歐洲崛起所影響,德國知名劇場導演歐斯特麥耶想要重探《第十二夜》,呈現莎翁怎麼透過風趣的筆觸,突顯超越性別框架的慾望。這三年來,他在巴西、羅馬和柏林的導演工作坊中與大學生一起探索此劇情節,近期並與法蘭西戲劇院新生代演員合作搬演,透過符號的拼貼與錯置,不僅突顯劇中的扮裝橋段,也顛覆了大家對於性別和身分的既定認知。

    文字|王世偉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 歐諾黑的《偶像》透過紀實創作和即興發展,讓風靡九○年代藝文圈的六位同志創作者展開一場虛構的對話。
    焦點專題 Focus

    追憶那個美好卻殘忍的年代

    八○年代中至九○年代中期,被視為世紀黑死病的愛滋在法國肆虐,造成民眾深刻的恐懼,面對這場風暴,法國藝術家也藉著創作探索生命抗爭背後的人性價值。如劇場導演莫虛金、舞者暨編舞家亞藍.布法、電影導演歐諾黑等都有相關作品,他們召喚了早逝的靈魂,讓大家感受他們曾經遭受過的創痛和追求自由的意志。他們的作品並非單純緬懷過往,反而映照出現實的未竟之業。

    文字|王世偉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 文森.波迪耶(右)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宛如劇場的城市 到代表城市的劇場

    應國家兩廳院之邀,曾任亞維儂藝術節藝術總監,現任瑞士洛桑維蒂劇院藝術總監的文森.波迪耶,於十月中來台分享他多年經營藝術文化機構的經驗與策略。無論是藝術節規劃或劇院營運,波迪耶認為都應該放手一搏、勇於嘗試。他協助藝術家完成夢想,也挖掘深具潛力的創作者。而劇院必須跟上時代的腳步,才能突顯出表演藝術的當代性、前衛感,及多向發展的無限潛能。

    文字|王世偉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 扮演亨利五世的瑞姆席.納瑟(Ramsey Nasr)。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如何成為「王」? 表演者的「登基」之路

    阿姆斯特丹劇團三度訪台,帶來由莎翁三部歷史劇組合而成的《戰爭之王》,劇中的三位主角亨利五世、亨利六世與理查三世,分別由阿姆斯特丹劇團的三位台柱演員主演《源泉》的瑞姆席.納瑟、伊爾郭.史密斯與主演《奧塞羅》的漢斯.凱斯汀飾演;與導演凡.霍夫合作多年的他們,是如何與前者工作?對於扮演這些英國「王者」,他們又是如何理解角色與進入其世界?趁此機會,本刊特地專訪這三位男主角,邀他們一談其認識的凡.霍夫與三位國王。

    文字|王世偉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 扮演亨利六世的伊爾郭.史密斯(Eelco Smits)。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如何成為「王」? 表演者的「登基」之路

    阿姆斯特丹劇團三度訪台,帶來由莎翁三部歷史劇組合而成的《戰爭之王》,劇中的三位主角亨利五世、亨利六世與理查三世,分別由阿姆斯特丹劇團的三位台柱演員主演《源泉》的瑞姆席.納瑟、伊爾郭.史密斯與主演《奧塞羅》的漢斯.凱斯汀飾演;與導演凡.霍夫合作多年的他們,是如何與前者工作?對於扮演這些英國「王者」,他們又是如何理解角色與進入其世界?趁此機會,本刊特地專訪這三位男主角,邀他們一談其認識的凡.霍夫與三位國王。

    文字|王世偉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 扮演理查三世的漢斯.凱斯汀(Hans Kesting)。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如何成為「王」? 表演者的「登基」之路

    阿姆斯特丹劇團三度訪台,帶來由莎翁三部歷史劇組合而成的《戰爭之王》,劇中的三位主角亨利五世、亨利六世與理查三世,分別由阿姆斯特丹劇團的三位台柱演員主演《源泉》的瑞姆席.納瑟、伊爾郭.史密斯與主演《奧塞羅》的漢斯.凱斯汀飾演;與導演凡.霍夫合作多年的他們,是如何與前者工作?對於扮演這些英國「王者」,他們又是如何理解角色與進入其世界?趁此機會,本刊特地專訪這三位男主角,邀他們一談其認識的凡.霍夫與三位國王。

    文字|王世偉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 重新開幕的拉.斯卡拉劇院。
    巴黎

    民間力量 開創巴黎私立劇院的全新風景

    修復古蹟、創立劇院不一定完全是政府的職責,若民間出現了主動投注藝術產業、培育創作者的有志之士,文化事業才能夠在社會中健全地發展。九月十一日,「拉.斯卡拉」(La Scala)這間擁有近一百五十年歷史的劇院,在一對企業家伴侶的努力之下,在巴黎第十區重新開幕。他們企圖打破法國劇院長久以來「公私分明」的現象,盡可能地給予藝術家豐富的資源,讓他們自由展開創作。

    文字|王世偉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 《腹語師的瘋狂集會》打破偶戲的幻覺效果,透過示範演出讓表演者遊走在「入戲」與「出戲」之間。
    戲劇

    戲偶為分身 探索內在的深刻矛盾 吉賽兒.韋安《腹語師的瘋狂集會》

    出身偶劇科班的法國導演吉賽兒.韋安,與德國哈勒偶戲劇場合作的《腹語師的瘋狂集會》中,一群偶戲師與他們的腹語戲偶齊聚一堂,相互交流自己的拿手絕活,而隨著劇情發展,熱鬧歡愉的聚會逐漸轉變為深沉陰暗的私密自白,操偶師彷彿被不知名的內在聲音所控制,說出了不為人知的秘密劇中變幻莫測的複合聲調揭露了表演者笑顏背後的心靈創傷,也喚醒了每個人內心騷動的靈魂。

    文字|王世偉、Estelle Hanania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 勒帕吉與陽光劇團演員在彈藥庫劇場排練Kanata。
    巴黎

    勒帕吉又一新作被迫取消 政治正確犧牲創作自由?

    藝術創作是否應該合乎社會正義,還是超越一切世俗爭議?在社群媒體的輿論壓力下,加拿大導演勒帕吉七月底宣布取消定於十二月首演、與法國陽光劇團合作的新作Kanata,令各界措手不及。的確,一股聲援弱勢族群的運動近年來席捲世界,也影響了表演藝術界的生態。儘管伸張正義的行動揭露了業界的陳規陋習,但「政治正確」的訴求是否扼殺了創作自由、扭曲了藝術作品的無上價值?

    文字|王世偉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 戈瑟蘭的《玩家、毛二世、名字》運用大量的即時影像與震耳欲聾的音樂,突顯日常場景的戲劇張力和私密氛圍。
    亞維儂

    戈瑟蘭與米羅.勞新作 挑戰觀眾感知

    受到熱浪來襲與世界盃足球賽的影響,今年亞維儂藝術節的觀眾人數銳減不少。儘管如此,兩名青壯派藝術家的創作仍在藝術節初期驚豔四座,引起法國劇評與觀眾熱烈的討論。他們以實驗性的呈現手法挑戰劇場演出的極限,營造出前所未有的觀戲體驗。

    文字|王世偉
    第308期 / 2018年08月號
  • 編舞家傑宏.貝爾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舞蹈中尋找「超然的平等」

    曾以《傑宏.貝爾》、《兩人十件》、《泰國製造》等作品翻轉台灣觀眾的舞蹈認知,傑宏.貝爾絕對不按牌理出牌的編創方式,總是能突破觀眾的思考。近年來,貝爾開始探索常人舞動的身體,即將在台演出的《歡聚今宵》便融合了專業舞者與業餘表演者的表演,傑宏.貝爾說他在《歡聚今宵》試著創造出「超然的平等性」,為了盡可能展現身體的多樣性,「我的創作關鍵就是:如何清楚突顯每名表演者的差異,又能讓他們達到一種分庭抗禮的狀態?這種平等性建立在所有人獨樹一幟的特質之上。」

    文字|王世偉
    第308期 / 2018年08月號
  • 演出朗貝爾《女伶》的Marina Hands奪下今年莫里哀獎女主角獎。
    巴黎

    第卅屆莫里哀戲劇獎 展現百花齊放也毀譽參半

    法國劇壇盛事「莫里哀戲劇獎」頒獎典禮於五月底舉辦,今年的大贏家對台灣觀眾來說並不陌生,如陽光劇團、波默拉、朗貝爾等。莫里哀獎的種類多元繁複,充分顯現法國劇場界百花齊放的面貌,但本屆得主絕大部分並非是本年度的全新創作,而莫里哀獎的評選與提名機制更充滿爭議,獎項能給予劇場從業人員錦上添花的鼓勵,但是否能改變大眾對藝術的看法,令人存疑。

    文字|王世偉
    第307期 / 2018年07月號
  • 瑞士藝術家夏普薩兄弟的雕塑裝置《峰林村莊》。
    巴黎

    六八懷舊風暴 席捲巴黎劇院

    法國一九六八年的五月學運對法國社會影響深遠,到今年剛好屆滿五十年,劇場界當年也發生了「占領奧德翁事件」,引發後來「文化平權」的浪潮。為了紀念此重要事件,今年奧德翁劇院特別舉辦了《五月精神》演出,以不同觀點突顯六八風暴對後世的啟發,南特爾.亞蒙迪劇院的「世界無限可能藝術節」則以當代創作回顧六○年代一系列的抗爭運動,追尋創建烏托邦的可能。

    文字|王世偉、Martin Argyroglo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 藝術總監歐利維耶.畢於3月底公布了今年亞維儂藝術節的官方節目。
    亞維儂

    亞維儂藝術節公布今年節目 強調跨性與跨界

    今年亞維儂藝術節的官方節目於三月底宣布,這次的節目分為四大類型:「跨世代」、「跨性別」、「跨地域」與「跨真假」,作品曾訪台的凡.霍夫、大衛.包貝與托馬.喬利都將推出新作。今年的宣傳主視覺為紫色,藝術總監歐利維耶.畢強調:「紫色是主教專屬的顏色,但也意味著女性主義。它調和了象徵女生的粉紅色與代表男生的藍色。」

    文字|王世偉
    第305期 / 2018年05月號
  • 《青春輓歌》
    特別企畫 Feature

    人偶的隱喻 剖開成長過程的暗黑時刻

    法國跨領域藝術家吉賽兒.薇安擅用肖似青年男女的玩偶,挑戰觀眾的感官極限。透過虛實交錯的情境與寫意的表現形式,薇安的劇場忠實地描繪出當代青年的群像。儘管她探討的議題觸及死亡、暴力、情慾等社會禁忌,但這些話題挑起了觀眾的敏感神經,勾起了跨越世代的恐懼,讓他們更深刻地意識到存在的孤獨與矛盾。

    文字|王世偉
    第305期 / 2018年05月號
  • 戈瑟蘭與貝隆傑透過一場即將終結的瘋狂舞會,暗喻歐洲民主價值的墮落,及民粹主義的再度崛起。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歷史終結後的文明新頁?

    卅一歲的戈瑟蘭被譽為法國最具潛力的青年導演。他擅長以充滿感官的劇場效果,表現出優美且浩瀚的文學性。去年他應史特拉斯堡國立戲劇學院之邀,為該校畢業生發展一齣全新創作,他與法國當代小說家貝隆傑合作,以加萊難民營為主題編創了《1993》,試著用「九○後世代」的批判觀點,探究歷史與當代之間密不可分的關聯,尋覓歐洲夢碎的關鍵線索。

    文字|王世偉
    第305期 / 2018年05月號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