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oice
生活

談畫說樂

「狂熱年代」與「新客觀主義」

爵士樂風潮

「一戰」之後鬆弛的氣氛中,歐洲各主要城市幾乎都成了狂歡作樂的大型歌廳與舞場。源於美國的爵士樂,如何在一戰前後被傳入歐洲?巴黎「狂熱年代」的作曲家們如何受到它的影響,譜成了許多獨特的音樂?在維也納沒落之後,柏林如何取代它,成為日爾曼最重要的藝術都會?柏林盛行「新客觀主義」思潮之際,爵士樂如何被「新客觀化」?

文字|陳漢金
第223期 / 2011年07月號
幕後群像 舞台燈光設計師

李建常 跟著旋律 讓燈光起舞

大家都知道外表坊時驗團團長李建常會編能導擅演,但如果在哪個節目單上看到「燈光設計:李建常」,也不用意外,因為真的是同一人!從大學時就開始作燈光設計,一直到今年甚至一肩挑起雲門舞集2的「春鬥」四組舞碼,成績斐然。李建常分享他為舞蹈作設計的心得:第一個關鍵在「側燈」,可以強調出舞者的身體線條;其次是跟著旋律走,「如果把燈光cue做出旋律性,自然容易跟舞蹈match在一起。」

文字|鄒欣寧
第223期 / 2011年07月號
藝妙人物事

林靖傑 用電影和劇場 抵抗遺忘

以台灣小說家王文興為主角的紀錄片《尋找背海的人》中,導演林靖傑以舞台劇、即興樂團、動畫、針孔攝影等形式來展現王文興深刻的創作世界,也透露了林靖傑與劇場的深厚淵源。從九○年代風起雲湧的二代小劇場走來,林靖傑感慨曾有的美好已被遺忘,「台灣是個遺忘之島,即使年輕人有心,但過去該從何找起?」拍攝紀錄片,或許正是林靖傑攻克遺忘的方式。

文字|鄒欣寧
第223期 / 2011年07月號
藝@CD

與蕭邦的不解之緣 三十四十各展美感

陳毓襄與胡瀞云這兩位不同世代的台灣女性鋼琴家,事業生涯有著相似的歷程,又分別在去年與今年同樣選擇了蕭邦的作品在台灣發行鋼琴專輯,也展現了各自的特色與美感。陳毓襄以最貼近的方式用心詮釋,讓人感受到一股純粹之感動;胡瀞云精確地捕捉了蕭邦用音符訴說的所有幽微情緒,,並達到了一種精雕細琢出的穠纖合度。

文字|吳孟珊
第223期 / 2011年07月號
藝@展覽

黃子欽的療傷實驗室 「塑化」生命記憶

物質作為記憶的觸媒,是藝術家黃子欽創作上最著迷的「刺點」。這次在誠品信義店的展覽「『復刻大王』實驗室」,延續他過往將記憶的物件封存在立體樹脂方塊裡的做法,使之變成現代琥珀,這次被他封存的包括個人與家族的成長記憶,也有卅五年前台灣盜版漫畫《漫畫大王週刊》,還有來自觀眾的個人物件,多是失戀的回憶。

文字|吳垠慧
第223期 / 2011年07月號
談畫說樂

二戰之間的復甦

「新古典」與「十二音」(下)

康丁斯基在「包浩斯設計學院」任教時期的畫作,與包浩斯的精神相呼應,強調簡約、單純、明瞭,與戰前表現主義式的「抒情抽象」形成明顯的對比。此時期的畫作經常由種種幾何圖形組構而成,因而被稱為「幾何抽象」(geometrical abstract)時期。此時期又是正好與荀貝格的「十二音」時期(1923-1933)疊合,在此時期荀貝格與魏本的音樂,將音樂抽象式的排列組合發揮得淋漓盡致。

文字|陳漢金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幕後群像 國光劇團京胡琴師與音樂指導

李超 為老京劇打造新靈魂

若說角兒是京劇的核心,可沒了音樂,角兒也就沒有了靈魂。而這個靈魂的打造者,就是編腔了。近幾年來,國光劇團的多齣新編劇如《金鎖記》、《三個人兒兩盞燈》、《狐仙故事》等,除了劇本精采,與劇情相依搭襯的新編唱腔也令人印象深刻,而這些創新京劇音樂的背後推手,就是該團的音樂指導李超。

文字|李秋玫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藝@書

蕭條時期的「傷物」世代

擅長以巧合/命運為經緯,織出結構層疊、宛如故事錦繡的美國小說家保羅.奧斯特,放下繁複的說故事技法,在小說《日落公園》中,以淡而緩的筆觸,勾勒出一組美國年輕世代在○八年以來金融風暴下的肖像受過傷的、茫然失落的、將熱情投注於物的人們,悠悠蕩蕩,在看不見的未來與沉重的當下夾縫中,試圖維護內心微小的一簇火花

文字|鄒欣寧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藝@CD

哇!有設計也有爵士!

異業的結盟推廣、精采的專輯設計,讓聆聽音樂增添了多重的趣味。日本服飾品牌UNIQLO把經典爵士專輯的封面放上自家T恤並與「藍調之音」合作了專輯《當藍調之音遇上UNIQLO》;台灣的爵士女伶Macy Chen與名設計師蕭青陽合作打造了一封封跨越時空的書信,在專輯After 75 Years中娓娓道來。上述兩張專輯,不但讓我們收藏了設計,同時也收藏了爵士。

文字|魏廣晧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談畫說樂

二戰之間的復甦

「新古典」與「十二音」(上)

在這段從戰前過渡到戰後的沸沸揚揚時期,畫家、建築師科比意提出「新精神」的口號,正符合時代的需求。科比意在他所創辦的《新精神》雜誌上宣稱:「此後的藝術創作應以明晰的概念為基礎。」在強調明晰、簡潔、單純的「新精神」主導下,形成了一種「新古典」的傾向,使得戰後「狂熱年代」的藝術與戰前「美好年代」形成了明顯的對比

文字|陳漢金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藝妙人物事 從電影導演跨足戲曲舞台

林正盛 「女人的命運」讓他與豫劇相遇

電影導演林正盛的劇情片中,總是細膩地呈現女人情感的幽微,這也是他創作上長期關注的主題,而這一回,也是「女人的命運」讓他與豫劇結緣。第一次執導舞台演出,他就顛覆了原來豫劇團習慣的工作流程,他要求演員先用生活化的語言讀本,有了真實的情感基礎,再進入戲曲演員熟稔的唱念程式。他對演員說:「我們來演一部電影吧。」

文字|朱安如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一本藝術經

孫維新 寓教於樂 天文學者打造劇場夢

知名天文學者,現任台大物理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的孫維新,曾經是個愛好舞台藝術的「文藝青年」,從京劇演到舞台劇;當他成為一個科學教育者,他也欣然透過他醉心的表演藝術,來傳授他一樣醉心的天文科學,三年內籌劃三場大型舞台劇,展現科學家的戲劇人生。

文字|鄒欣寧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藝@CD

縱橫古今之氣 跨越東西的韻

國際唱片品牌BIS最近與北市國合作了第二張國西樂跨界專輯《氣韻》,由法國薩克斯風大師克勞.德隆演繹鍾耀光《第二號薩克斯風協奏曲》,其中德隆表現了許多美妙動聽的長線條樂句,展現出融合「氣.韻」的東西方元素。另一也與北市國合作過、亦屬BIS旗下的長笛家莎朗.貝札莉也推出長笛經典曲目專輯,展現紮實功力。

文字|林仁斌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談畫說樂

從寫實到寫意

莫內的畫與德布西的音樂

台北市立美術館的「莫內花園」特展,展出法國瑪摩丹美術館典藏的莫內晚期卅餘幅傑作。這些以花園、池塘、睡蓮為主題的巨幅畫作,如何在筆法、用色、風格各方面顯得超凡脫俗,而有異於莫內先前印象主義式的風景畫?德布西的音樂為何與莫內晚期的繪畫較相似,而不是一般人所謂的「印象派音樂」?

文字|陳漢金
第220期 / 2011年0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