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斌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編舞家
蘇威嘉 來回刻步,為了最獨享的自由
也許是雙魚座的關係,在蘇威嘉身上總看到一種反差。關於日常,他說自己是宅男,打電動,卻也愛蒐集小藝品。關於表演,費爾德說他是:「王子的靈魂住在胖子的身體裡」。關於編舞的執著,他沒有王子的驕傲貴氣,更沒有流浪找靈感的浪漫,他寧願守在排練場上,靜靜觀察,細膩謙遜地埋首編織。只是一個揮手,就分成好幾格細細品味。他來回雕琢「步」,只為霎那自由。
-
追憶與悼念 In Memoriam
深知志業弘文化——感念柯基良主任
像「兩岸戲曲大展」這樣極具藝術文化維護與弘揚意義的盛大活動,是在柯主任的信任和支持下所完成的。在他主持中心的十數年之間,其所推動的業務,莫不如此的發揮團隊精神、同心協力的一一實踐,也因此使得傳統和本土藝術不只光會照耀國人,而且恢弘於世。
-
藝號人物 People 作曲家
李哲藝 演奏 讓屬於台灣的音樂生根
才華洋溢的李哲藝是豎琴演奏家、作曲家,也是一位指揮,多次入圍金曲獎並拿下兩座,創作至今累計作曲約一千五百首,各類編曲高達四千五百首以上,活動跨及電影、電視、戲劇、舞蹈等領域但他始終有個心願:讓世界聽見台灣的聲音!醞釀多年,他在今年之始創立了「灣聲樂團」,以演出台灣音樂為志,期望帶動風潮,讓現有的樂團將演奏台灣音樂當作常態、讓作曲家進而著手創作,「這件事情如果不去做,永遠都不會發生,一旦開始,即使花五十年我都認為值得!」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潮騷洶湧,只為那「缺」的追尋
林麗珍總是說,我不能教導你們什麼,能做的唯有「教你誠懇,誠懇是一輩子的追求。」我們的身體都有缺陷,也因此才可能幻化成動人的樣子,她說:「藝術就是『缺』,從『缺』裡,找到出路。」 我是如此重新認識了無垢美學中著重的中軸、對稱、和諧,原來,並不為了完美,而卻源於缺的追尋。朝向缺陷的圓滿。三部曲完結,仍有遺憾,所以有了白鳥的歸返,所以攜回了湧動的《潮》。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專訪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
林麗珍 把故事說完,就是我最後的作品
「十年磨一劍」的編舞家林麗珍,繼「天、地、人三部曲」終章《觀》之後,暌違八年,再度推出新作《潮》。林麗珍說,《潮》是《觀》的延續,《觀》中白鳥與鷹族青年Samo相戀卻無結果,多年來一直留在她身體中,讓她不能放下:「這是一個使命,做一件我該做的事情,完成之後,這應該就是我最後的作品。」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兩廳院30周年 大劇院時代來臨!
國家兩廳院三十而立之年 這座島嶼,同時迎來 臺中國家歌劇院、臺灣戲曲中心的落成 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也邁向最後階段 這些新的大劇院是航向城市的船 裝載傳統與現代的未來 裝載人們來不及伸手去指的,新的事物 大劇院時代來臨 也是重新激發社會想像力、藝術公共論域的契機 在劇院裡面看戲的人 在劇院廣場運動的人 經過劇院沒有佇留的人 逛美術館卻不進劇院、音樂廳的人 未來 如何都是同一群人 是的,這是一個問題 因為種種問題必然發生 讓我們就此啟航 迎向大劇院未來 探問可能的答案
-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創造經典 友善環境
邁入卅周年的國家兩廳院,在新場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當下,如何迎向新的挑戰?如何自我定位?本刊專訪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身為草創時期即在兩廳院任職、遍歷多樣工作範疇的她,針對上述提問,表示兩廳院下一個十年要做的,就是「創造昨日與明日的經典。昨日的經典要重現,明日的經典應該在這舞台上呈現。」而她「希望兩廳院是一個友善的環境,只要民眾進來,不論實體空間或心理都沒有障礙。」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馬戲表演工作者
陳星合 追逐太陽後 更要讓台灣馬戲發光
大家對他的認識,多是與太陽劇團有關,作為曾站上這閃亮舞台的表演者,他的國際經驗彌足珍貴,但豫劇科班出身,卻自學雜耍成功的他,現在的重點卻不是要重回表演舞台。秉持著當年追逐太陽夢的毅力,他現在致力於打造台灣的馬戲平台,讓更多年輕人有學習馬戲的機會,並建構接軌國際的可能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勿忘初衷 向下扎根
原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院長、知名民族音樂學者吳榮順,甫於十一月八日接任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一職,對於旗下三園三團一館的營運大任,吳榮順抱持「勿忘初衷」的態度,堅持傳藝中心保存、推動傳統戲曲及傳統音樂的本質。為讓戲曲中心朝向專業藝術劇場發展,他將導入藝術總監制,為劇場打造特色,並自許:讓臺灣戲曲中心成為海內外觀眾及遊客,認識台灣傳統藝術的第一個入口。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跳舞男生做自己
香港編舞家伍宇烈,於一九九六年為六位馬來西亞舞者量身訂造舞作《男生》,巧妙地呈現男性對自我定位的憂慮,以身體姿態描畫男生們在城市中逐夢的執著與浪漫;作品也獲得法國班諾雷國際大賽編舞獎,多年來享有盛名,已成經典。十九年後,不加鎖舞踊館藝術總監王榮祿於二○一五年聯同原班舞者,與台灣舞蹈工作者周書毅重演經典,同場變奏出《男再生》全新組合,從《男生》到《男再生》,一支跨越廿年光陰的舞作,經歷建構、嬉鬧,到拆解、重讀,不斷變幻跳躍,在舞台上將夢想火種傳遞下去。 趁此機會,本刊特邀兩位編舞家共聚一堂,不只話當年,也談談這支跨時空的舞作如何成形。
-
藝號人物 People 國樂作曲家
盧亮輝 流光三十年 譜寫台灣情
原為印尼華僑的國樂作曲家盧亮輝,歷經在中國、香港的求學與工作生活,因一首《港都之春》交響音詩的創作與演出,讓他留在寶島,迄今卅年。他的樂曲融入了台灣特有的風土之情,讓人聆之感動莫名,也成為比賽場上常被選用的曲目,備受歡迎。對於創作,他只問「藝術能不能感動人?」他說:「作品要成功,一定要與民同心、與民同樂、與民同享。『曲高』還要『和眾』,如果作品沒有得到支持,那就什麼都沒有了。」
-
特別企畫 Feature
沉浸於狂喜的身體 洗滌精神的污垢
《酒神的女信徒》是特爾左布勒斯與他的阿提斯劇團成名作,當年他以民俗儀式入戲詮釋古希臘悲劇,引發國內外的兩極化評價,卻也讓他與反動歐洲文明、回歸原始的歐美前衛運動接軌。特爾左布勒斯以獨特的訓練,讓演員身體達到狂喜的狀態,回歸到既是個人也是集體的潛意識中,從而自然地傳遞一個全新的語言。特爾左布勒斯傳承古希臘的人文精神,以儀式性的身體劇場,洗滌現代人的精神污垢,儼然是跨越時空與文化的劇場巫師。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嗩吶演奏家
曾千芸 嗩吶小鋼炮 用音樂讓大家看到
就像嗩吶這個樂器,個頭小小的,卻總是能讓所有人聽見它的聲音,嬌小的嗩吶演奏家曾千芸,從高中就因打籃球時能「以小制大」,贏得「小鋼炮」封號,一路也這麼無畏無懼地走來。前年參加臺灣國樂團「嗩吶好聲音」比賽,是參賽者中唯一的女生,卻能以驚人的爆發力風靡全場、贏得冠軍!面對未來,她堅定地說:「我想要接受挑戰,所以一定會讓自己很辛苦!」
-
焦點專題 Focus
新劇場新氣象,技術劇場upgrade!?
場館開門了、設備更新了, 表演也將拉開幕簾、迎賓見客。 各地劇場選用的自動控制懸吊系統, 得以快速流暢、一氣呵成的整體演出, 讓人耳目一新、驚呼連連的舞台效果, 新玩具怎麼玩?還有待創作者細細思量。 值得一探的是,當技術提昇了, 勞動人力也相應縮減時, 精緻化、專業化的操作流程與人才養成, 將為表演藝術工作環境帶來哪些變革? 劇場能否成為制度健全的職場? 想讓演出更好的責任如何衡量? 產值增加,素質會否一同進步? 有勞動法源為據,真能適用嗎? 沉潛多年、深居幕後的黑衣人們, 浮上檯面、現身說法, 就過往經驗、長期現況,遠望未來, 腳踏實地,以有限資源,盡力而為。
-
焦點專題 Focus 新場館新設備
自動控制系統啟動 翻轉製作思維?!
這兩年,台灣陸續落成啟用多個新場館,就連卅年老字號的國家戲劇院也正在進行舞台設備更新升級,面對新劇場的新設備自動控制系統的愈趨普及,技術劇場工作者與設計們,如何翻轉新的工作思維,以活用設備、研發設計、整合製景,走向既細緻又全面的製作流程?
-
焦點專題 Focus 新劇場要人才
專業訓練不可或缺 勞權改善待整合配套
作為高密度人力的工作職場,新場館的紛紛開張,也突顯了專業人力的質量問題。演出品質的提升有助吸引更多愛好者加入產業,工作環境的健全,卻是留住人才的根基,而專業技能的不斷提升,也是人才能夠持續留駐的關鍵。這種種課題都非今日才有,而現今態勢,更讓人意識到迫在眉睫
-
焦點專題(二) Focus
10個提問,認識評彈藝術
以吳儂軟語說唱故事的評彈,向來被視為江南地區的重要傳統表演藝術,早自明代發展迄今,數百年的發展與積累,形塑了今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地位。今年辜公亮文教基金會舉辦的「2016評彈藝術節」將於九月下旬登場,邀請到中國兩大評彈團體上海評彈團與蘇州評彈團訪台演出,享有「評彈皇后」美名、四次訪台引起評彈旋風的盛小雲也將再度造訪。趁此機會,本刊透過十個提問,邀讀者入門一探評彈的藝術世界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俠女聯手護賽 讓初生犢步上舞台
「以前我在日本有媽媽給我的大房子,每次比賽我都用它抵押,跟銀行借錢很容易。可是借的錢太多了,所以三年前我賣掉房子,把所有跟銀行借的錢還完,這次已經沒有辦法再借」歷經卅年,第十三屆中華少年青少年蕭邦鋼琴大賽才剛落幕,但主辦的鋼琴家藤田梓卻是愁容滿面。資金的缺口遍尋不著,自己能動用的財產也已用罄,在躊躇煩惱不知如何解決時,幸虧陳毓襄挺身而出,決定以大師班的安排喚起社會大眾的注意。 這場景多像主角有難,俠女出手相救!沒想到小說上的情節,竟發生在兩位鋼琴家身上。終於,藤田梓不再眉頭深鎖,挖苦自己說:「我是神經病!」一旁的陳毓襄見狀跟著大笑說:「我也是神經病!」然而過了這關,下一關要怎麼過?台灣樂壇由來已久的問題要怎麼救?我們終究沒有答案。燃燒自己,也只能得到短暫的火光,她們的肺腑之言,句句說得心痛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劇場寶貝訓練師之二
張吉米 翻轉劇場,讓你看戲不只十八套
張吉米(「吉」會因不同場合需求而替換成汲、即、輯等諧音字,本名不可考也不可靠)是表演藝術圈的遊戲王,兼職網路工程師的他從小就愛看漫畫打電動,對事物快熱快冷但絕不疲於搜尋新知,玩「精靈寶可夢GO」之餘也在想如何把擴增實境引進劇場,「我的第一次劇場經驗在松山家商地下室,那時喜歡的女生是話劇社成員,我去當臨時演員。社團男多女少,演出前男主角突然退社,我莫名其妙變男主角,接著幾個公演也參加了,在地下室演了很多戲。」後來他加入「臨界點劇象錄」這組以公寓居家空間為基地的劇場團體,由軌道燈甚或室內日光燈所打亮的日常空間,是他初識的劇場樣貌,日後創作也遊走觀念藝術與行為展演之間,不艱深排外也不故弄玄虛,人間無處不劇場。 從自己的喜宴開始,挑戰觀演新關係 曾在夜市做戲,也曾把自用機車改成計程車,一次一位觀眾上座雙載邊騎邊演;在自宅做過一齣名為心靈諮商課程、實為兇案探偵的類桌遊演出,也曾在臺北藝穗節推出《台北藝穗節的台北藝穗節》,自己變身主辦單位策展人,邀團隊另闢小視窗演出。但,挑戰觀演關係的開端是他把自己的婚宴拿去投臺北藝穗節,正大光明在紅樓劇場辦喜酒,門票是紅包,「我發現原來觀眾可以變表演者,當觀眾以為身旁的觀眾也是表演者時,那種參與互動同時觀看他人互動的多層關係,讓我想挑戰觀演層次的更多可能。」 近年他有三個作品特值一提:摩托車、去年的台大藝術季、今年與再拒劇團《公寓聯展》合作在自宅演出的《從心出發》。「摩托車的戲是用比較劇場的方式去安排結構,和觀眾約在牯嶺街小劇場見面、仍有種要進劇場看戲的感覺,只不過劇場是我的機車後座。去哪裡、發生什麼事、從哪裡進來從哪裡出去都有設計,用路線安排劇情起伏。」為了這檔演出他申請最低限額的補助,拿一萬五去改裝機車順便補貼車資,雖然最後還是倒貼油錢,「演出最後我會問觀眾現在想去哪然後載他去,結果有觀眾說基隆」 演出氣氛的渲染沉浸,從進場就開「演」 「我覺得『沉浸式劇場』或類似的互動劇場,觀眾進場時也是重要環節,必須考慮觀眾怎麼來?甚至從他下車、出捷運站就開始構築演出氛圍。」他在台大藝術季的作品《115.904123AU》混和了之前做夜市劇場發掘的『市集』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劇場寶貝訓練師之三
黃思農 公寓裡作環境劇場,西門町中的窺探體驗
「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自二○○七年始,在團長黃思農、黃緣文兄弟自宅,同時也是劇團所在地主辦了《公寓聯展》,至今十年。每屆由策展人邀四到六位 藝術家就不同主題創作,每場限定十五位觀眾,從廁所演到廚房,不滿卅坪的小屋人擠如年夜圍爐,演後座談交流菸、酒味瀰漫公寓,已培養一票死忠聯展戲迷。 「當年華山很便宜、各路藝術家都在那混,我正想做環境劇場結果華山就被接管,其他替代空間不是產權不明就是不開放,去公家機關也問不出答覆。」黃思農也曾 想過占領廢墟做環境劇場,考量技術及預算成本作罷。想起過往和臨界點等團的公寓演出經驗,不然就拿自己家來做環境劇場吧,「當生活與演出都在這裡,創作到 底為了什麼?聯展會逼我們不斷檢視自己。」 從公寓開始,到西門町探密 「最初我們 是用環境劇場去想,作品必須貼近公寓既有技術條件、納入環境及規劃動線。」黃思農認為在公寓做戲更像電影,觀眾近,細節縮放選取更細膩,演員真假虛實一眼 看穿;創作者也要思考怎麼做才適合這裡,「每一屆聯展起碼有一篇劇評提到第四面牆,也總有創作者會處理自然主義的東西,這是空間的特性。我們不強調也不強 迫互動,觀看、注視、偷窺、凝望就是一種參與。互動中,觀眾的主動性是我特別在意的。我不想刻意命令觀眾動作思考,不想強迫互動。創作者在公寓必須建立跟 觀眾的互動模式及遊戲規則,在創作脈絡上與觀眾相遇、自然而然建立關係。」 今年聯展,劇團實踐了他們一直掛心上的「讓公寓走出公寓」,邀三 位創作者在各自挑選的公寓演出。陳仕瑛把觀眾拉到宜蘭看戲、張吉米在自家辦心靈講座、「酸屋」在永和《神遊生活》。基於成本考量,黃思農原本退居幕後,但 劇團成員認為他的作品在聯展有其必要性,幾番折衷,他選擇讓觀眾在西門町邊走邊看,耳機裡說著一個關於妓女之死的萬華偵探故事,「觀眾首先在公園集合,會 拿到一個地圖一個耳機,按地圖穿越美國接電影街獅子林。第一站是很舊的旅館房間,旅館接待員會給觀眾一捲錄音帶,是之前住這裡的失憶偵探以時序錯亂的方式 談論他手上關於旅館姦殺案的線索」黃思農花了不少時間找演出場地,終於找到這間能聽到隔房激情聲響、真的有性交易和皮條客的旅館,「其實是蠻複雜的故 事:妓女娜娜、失憶偵探、一個有順風耳的遊民。觀眾最後會聽著遊民聲音指引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