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斌
-
戲劇 柳春春劇社×區秀詒《南洋情報交換所》
透過史料重組回探 何處是你所謂的「南洋」?
從探問「日本台灣南洋」,發展到以「身體移動邊界」為創作核心,導演區秀詒與台灣演員鄭志忠等人聯手創作了《南洋情報交換所》,透過史料的蒐集重組,此劇以各種文本轉換為台詞、對白,構成一齣如真似幻的諜報劇。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
朱宗慶 三場館到位 表演藝術邁入新紀元
對於南台灣國家級場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即將開幕,朱宗慶興奮期待,但也認為未來經營具有一定程度的挑戰。他表示,國際一流的劇場不是只有在北部、中部,南部新建劇場也同樣可以帶動需求,「在『劇場驅動』的理念下,以前講母雞帶小雞,這是必然的,就像有雲門的創設,帶動了後來有這麼多的好團體。有劇場,才有戰場,也才有資源,它可以帶動藝術家創作,帶動觀眾。」
-
藝號人物 People 歌仔戲資深旦角
許秀年 娘子永遠不訴苦
從五歲開始上台,迄今已在歌仔戲表演上耕耘了一甲子,「永遠的娘子」許秀年的成績有目共睹,今年獲得傳藝金曲獎戲曲類特別獎也絕對實至名歸。六十年的表演歲月,許秀年總是兢兢業業,持續精進,不畏接受挑戰;現在思考的是如何將一身功力傳給下一代。但看似順遂的表演生涯,沒說的是沒有童年的過往與扛起戲團招牌的壓力,還有各樣的身體病痛,即使如此,她也從不訴苦,「可能是受媽媽身教影響,她不訴苦,我也不訴苦。」
-
焦點專題 Focus
實驗新編中日絕學 讓傳統勇於探索傳統
從劇情來看,《繡襦夢》完全顛覆傳統本子大團圓的結局;表演形式上,除了崑曲,還加入日本舞踊、三味線演奏、傳統講唱藝術長唄及現代偶戲;世界首演場地在日本橫濱能樂堂,劇場結構為「橋掛」銜接主舞台,與現代劇場鏡框式舞台不同,禁設布景機關,不能使用字幕輔助觀眾了解劇情。面對這樣一齣不同語言、文化、藝術形式的實驗新編崑劇,溫宇航表示,「我是以慎重、膽大、心細三種態度做這齣戲。」
-
焦點專題 Focus
大城市的混血音景 連線台北
《代孕城市》的創作靈感來自於愛爾蘭作家雨果.漢彌爾頓的同名小說,郭貝爾從書中汲取靈感,將文字編織成一個走出音樂廳外的音樂劇場。在與多個城市共振創作後,《代孕城市》將連線台北,將在台北捷運的北投機廠中,讓台灣樂迷跟隨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的腳步,走進這個重機械基地裡的城市音景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一位令人敬重的師長
陳老師在排練時是個相當嚴肅並且霸氣十足的音樂家,在舞台上則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指揮家,每次看他指揮,總是不自覺地令人聚精會神地注視著,看著他指揮時動作小小的,但是情感卻無限放大,好像世界就在他的手中千變萬化。而義大利歌劇更是陳老師的拿手絕活,深刻且內斂的情感,掌握呼吸的脈絡,都是那麼的理所當然。
-
藝號人物 People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
何康國 為每一個缺口 冒險挑戰
曾任國內三大公部門交響樂團副團長,身兼學術研究者、藝術教育者、節目製作人等多元身分的何康國,於二月份接下了懸缺多時的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重任。他說自己是一個喜歡衝鋒陷陣的人,「在人生過程中,只要發現有些缺口,就會想要冒險去突破它!」回看他的人生歷程,著實印證了他溫文儒雅外表下,有一個不畏挑戰的靈魂,他期待北市交能夠結合在地連結,回溯人文歷史,結合不同的藝術領域、開創一個屬於自己的未來。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蘭陵40藝術總顧問
吳靜吉 啟發創意的擺渡人
人稱「吳博士」的教育心理學博士吳靜吉,因為將在美國時與紐約La MaMa實驗劇坊的經驗與訓練方法帶回台灣,帶入蘭陵劇坊,而啟動了台灣現代劇場的發展。他認為蘭陵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我是個擺渡人,給了他們功夫,自己去打天下。」蘭陵人各自單飛後,那套訓練方法卻像「變形金剛」應用在EMBA、企業界、藝文界等不同對象,多年來,「創造力」一直是吳靜吉教學主軸。他強調,技巧可以學習,唯有創意才能變成資產。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不管多少歲,都要保持頑童精神
金士傑與馬汀尼 在蘭陵與生命的教室裡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排練場上,導演金寶(金士傑)、演員兼副導馬汀尼並肩而坐,為正在場上排練的劉若瑀段落打拍子 即使脫離學生角色數十年,兩人依舊是書包掛。馬汀尼用了十多年的書包大王,滿是縫縫補補;金寶的書包倒顯得新,那是舞台劇《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兩百場演出紀念。 工作結束,兩人不約而同往戶外集合,吞雲吐霧。沒有太多交談,只是放鬆地吸與吐,青春記憶就在煙霧中浮現:雙十年華的馬汀尼,崇拜西蒙.波娃,疑惑:為什麼女生不能打赤膊?小便不能站著?繳交第一個蘭陵作業是把枕頭夾在大腿間;白天腦袋冒著許多思春小泡泡的金寶,進了排練場泡泡撐破,對著眼前漂亮女團員推拖拉扯,在蘭陵開放劇場訓練下,身體瞬間透明,非男非女。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淘洗歲月的秘密 面對當下的自己
今天的他們是老師、是導演,抑或是誰的主管,是各據一方的翹楚,是有家、有子,有所成就、在社會上得以立足、擁有一定地位和名聲的成年人。然而,在這些故事裡、舞台上,在他們自己的回憶中,卻沒了這一層層的武裝,必須被迫去面對並重現自己生命中最不堪、最不解、最迷惘,或最「爆炸」的時刻。在《演員實驗教室》裡,他們是壓抑的妻子、鬱悶的男孩、後悔的女人、逃跑的孩子、熱血的青年、羞愧的學生
-
藝@展覽
孤獨的身體,在往劇院的路上
日常的排練生活, 沒有掌聲的舞台, 孤獨的身體往劇院路上。 與觀展者對話: 1. 什麼樣的際遇, 在幕後? 2. 紀實,紀虛? 3. 紀實者的身體, 在劇場之內,之外? 4. 身體成就劇場, 劇場成就身體? 5. 誰的身體, 誰的劇場? 6. 攝影,書寫身體,書寫劇場? 劇場,書寫身體,書寫攝影?
-
特別企畫 Feature
她與他,這樣與碧娜共舞
她與他,她們與他們,溫柔地、激情地、暴烈地,或相互擁抱,或彼此玩弄,或行禮如儀,或劍拔弩張在碧娜的舞台上,世間情事如是繽紛流轉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新世紀創作勃發 新曲注入新活力
廿一世紀的台灣國樂界,如同觸底反彈般,逐步展現無窮的生命力,無論是公辦樂團還是民間單位,包括臺灣國樂團、臺北市立國樂團、采風樂坊、小巨人絲竹樂團等皆投入新作品的委託、演出和製作,相關民族音樂創作比賽。綜觀過去十五年,國樂曲目新創的作品數量已經累積到一定的水準,有了量之後,下一階段便是質的挑戰。
-
專題
當紅酒遇見鋼琴 讓音樂碰上物理
當他著一襲參差對照的紫色衣物,配上他招牌的白眉與茂密白髮踏入當天在博物館演出的會場時,引起場內眾人的騷動,許多人上前向他握手致意,而他亦主動向相熟的朋友碰肩或擁抱,現場氣氛相當熱絡且充滿人聲,直至一切在他的低沉遒勁的嗓音中靜默。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胡德夫現場的彈唱,隨著歌聲,近年他出版的兩本隨筆內容,彷彿歷歷在目。書中從人或從歌出發,交代自己的生命往事,自幼時出生的海邊,寫到他歌詞中不斷牽掛的Ka-aruwan部落和大武山美麗的媽媽,也細細陳述與李雙澤交會的經過,以及自己因參與原住民權利運動,遭特務監視及禁唱的憂愁歲月。 有時不免懷疑,故事會不會總有說完的一天?但當胡德夫的琴音與歌聲響起,我知道倚靠著山與海創作的男子,嘴裡的故事將源源不絕,就像他所提及,原住民族歌謠中那千錘百鍊、可即興可反覆,「沒有文字,反而傳得更精準的」的虛詞,外界看來或許總是在「Hi Ya Ho Hai Yan」,其間卻蘊藏無窮變化。一天的相處下來,總是被人大寫的胡德夫讓我看見他同時也是歌者/創作者/流浪者/老菸槍/酒友/慈父/有血氣且不受控之人 這條斜槓應可無止盡地排列下去,恰似綿延無盡的泥土與海洋,和歌謠中反覆不絕的虛詞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演員
崔台鎬 極具存在感的綠葉 自認無聊的老靈魂
當年抱著星夢踏上舞台,現在卻踏上以劇場為主的演員之路,崔台鎬每回演出未必是主角,但在舞台上恰如其分的存在感,卻令人印象深刻。朋友說他長相嫩,但個性老,如果硬要幫自己貼上標籤,他首選「無聊」,是他對自己生活狀態和心境的直觀點評。他不輕忽自己在台上丟出的任何訊息,「有時你隨意增添一個小笑點、小台詞,都會影響整個作品的完整。」相較於個人表現,他更重視作品的傳達與溝通,尊重每個作品的使命。
-
專題 現實+虛構=現實?! 當紀錄片再次與劇場相遇
海筆子與他們的帳篷人生
撐起帳篷,一起創造一種場域, 那裡是不被規則與習慣綑綁, 可以對話的地方。 不完全因帳篷有了內外之別: 反正外面的世界是座更大的帳篷, 就靠篷內的他們緊密合作, 以各自的方式協助涉入參與, 也將他人加進了自己的生命。 為了讓人停留、為了鍛練想像、 為了兩種身分、為了脫開困惑, 他們與不同時期的海筆子, 在人生的各種階段相遇。 相遇在不慣性思考的帳篷, 相處且容納著人事物間的有機, 把現實虛構之後又帶回現實, 在這個想像力的避難所裡, 當紀錄片與帳篷相遇, 電影只是中點並非完結, 如同革命或抗爭永無止境, 只能不斷探問哪裡可以改進, 為何難以前進
-
專題
十二年光陰,只為解決人生的疑惑
拍攝過劇情片《我叫阿銘啦》、無垢舞蹈劇場紀錄片《行者》的電影導演陳芯宜,近期推出了新作《大帳篷想像力的避難所》,這次的紀錄主角是以演出帳篷劇為主的海筆子劇團。拍攝了十多年,陳芯宜從拍攝者,變成跟團隊一起搭台拆台、吃大鍋野炊的成員,當初為解除內在疑問而拿起攝影機的她,認為電影只是中點並非完結,如同革命或抗爭永無止境,只能不斷探問哪裡可以改進,為何難以前進。
-
企畫特輯 Special 《月夜情愁》邱坤良聯手唐美雲
在各路愛情中 演活台灣戲曲史
《月夜情愁》為首屆「臺灣戲曲藝術節」開幕大戲,也是臺灣戲曲中心旗艦製作計畫第一部作品,由戲劇學者邱坤良聯手歌仔戲小生唐美雲一起製作,從台灣戲劇史上著名的西皮、福路戲曲對抗,以及電影與戲劇結合的「連鎖劇」表演型態發想編創,透過三條故事線,道出現代觀眾不知道的一段臺灣戲曲史
-
舞蹈
追尋軌跡,走向愛與真實
作品裡並沒有展示什麼是愛或什麼是真實,更多的是畫出提問的軌跡,包括了林怡芳的獨白、與蘇文琪的對話。解答的背後總有新的問題,提問、尋找答案的軌跡,與答案同等重要。在動作中,林怡芳像是不停地提出問題,每一個動作都必須再思考,這個動態「是這樣嗎?會去什麼地方?」。動作已定,可動向仍是未知,我看到了兩種方向與時間:迴盪於已知的去處,跟仍須迎向未知的時間。
-
專題
如果看表演是吃海膽料理……
戴季全,完全狀態的理組男。媒體出身,後成為網路創業者,亦涉足政治領域,最知名的身分之一是前悠遊卡公司董事長,因波多野結衣悠遊卡事件而卸下該職,其後持續經營旗下的網路媒體及相關事業。 陳武康,台灣知名編舞家、驫舞劇場藝術總監,同時也是表演細膩、舞動深具個人魅力的專業舞者,十一月底於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驫舞劇場編舞家蘇威嘉《自由步》的兩位獨舞者之一。 我們時常好奇,對非劇場專業的觀眾來說,他們如何想像表演藝術?對表演藝術抱持怎樣的預設?觀看之後最先浮現的念頭、最關切的事又會是什麼? 十一月底,鮮少觀看台灣劇場的戴季全首次到臺中國家歌劇院觀賞陳武康參與演出的《自由步》。原本幾乎不可能有交集的兩人因表演而相遇,隔週相約在驫舞排練場對坐相談,從《自由步》的觀賞經驗啟程,談身體、聊政治,最後在海膽料理和賈柏斯的「現實扭曲力場」中畫下不思議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