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說唱「豆腐對口」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將於今年「台北市傳統藝術季」中,製作「豆腐對口──客家說唱」節目,呈現客家歌謠「九腔十八調」的特有韻味。 這次演出曲目有四個系列:棚頭說唱(十送金釵)、客家雜唸(勸世文)、對口說唱(豆腐夫婦)、詼諧小戲(李阿三嫁母),並且邀聘老藝人曾先枝重新編導。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將於今年「台北市傳統藝術季」中,製作「豆腐對口──客家說唱」節目,呈現客家歌謠「九腔十八調」的特有韻味。 這次演出曲目有四個系列:棚頭說唱(十送金釵)、客家雜唸(勸世文)、對口說唱(豆腐夫婦)、詼諧小戲(李阿三嫁母),並且邀聘老藝人曾先枝重新編導。
當劇場多了、大了,節目更多元了,對表演藝術的創作者、觀眾、劇場的經營者來說,將面臨什麼樣的狀況?可能碰上什麼樣的問題?以往僧多粥少的團隊與表演場的的關係在未來兩三年即將反轉,需求增加,創作的質因為量的改變而產生什麼變化?在政府有限的預算下,補助已不能滿足愈來愈多的團隊,大劇院時代的來臨是否引領著台灣表演藝術界航向另一個希望?是在地扎根?還是邁向國際?或是迎向市場?透過十個面向,本刊編輯部爬梳脈絡,提出觀察。
新樂季中,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有「歌劇人聲」、「21世紀的馬勒」和「管樂會串」三個系列,依歌劇、交響樂和協奏作品三大主軸,增廣並加深此歷史悠久但成員年輕化的樂團,在傳統曲目方面的歷練。而樂團除了將挑戰五首馬勒的交響曲,也將在「臺灣的聲音」中演出分別從台灣作家陳玉慧與鍾肇政發展而來的樂曲:資深作曲家賴德和的《海神家族》與旅美作曲家黃思瑜的《結》。
十週年大戲《京戲啓示錄》之後屛風表演班第二十六回作品《未曾相識》由王月導演、李國修編劇,將舞台人生的探索焦點移向人世間的情愛。 一開場是大雪紛飛的五代十國,結尾則是下雪的台北。三個年代、三段故事在舞台上並陳交錯,每個人都真心誠意的說出内心的吿白。李國修、伊能靜、黃士偉、林美秀、劉珊珊、夏靖庭、洪敬恆等七位演員,橫跨時間、空間、角色至情演出。
《儷人行》的製作方向走向梨園劇本源探索,摘選梨園戲三大流派中「小梨園」之名劇:「高文舉」《玉貞行》與家喩戶曉之「陳三五娘」《賞花》兩齣。「小梨園」出自家班,其演出規範必配合室內小舞台的特點。舞台旣小,演員的身形動作也得採用高度虛擬化的表演,儘量減少過大的幅度。此次選取「陳三五娘」精華做題材,將「小梨園」科步之優美動作、高度的舞蹈性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深刻展露出梨園戲歌、舞、樂一體的風采。 此次製作還聘請前福建省梨園戲劇團著名演員蔡淸平駐團指導及從事舞蹈編排。
從喜多郞到白鳥英美子,從黑澤明到大島渚,從三島由紀夫到村上春樹,你對日本打擊樂的印象又是什麼模樣? 朱宗慶打擊樂團將舉辦四場日本打擊樂作品集音樂會,呈現日本打擊樂經典作品呈現,以饗國內愛好音樂的觀衆。並特地邀請日本打擊樂大師岡田親自來台與團員們切磋、琢磨,將日本打擊樂作品「原音重現」,以最原始的東洋風貌呈現予國人。 這次的音樂會曲目包括:武滿徹的《雨樹》、中利光《面具》、平義久《希臘調式V》、西村朗《猴舞》、《塔拉》,以及水野修孝《鼓》。
精湛的劇本、精采的角色,永遠都是好演員的執著與追求。中國「崑曲王子」張軍心懷大志,為摯愛的崑曲找到精采的新編劇本《春江花月夜》,以熱情感動了四位大腕級的演員北方崑劇院旦角魏春榮、文武崑亂一把抓的京劇名旦史依弘、被譽為中國京劇界男高音的老生關棟天,及崑曲名丑、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院長李鴻良。五位戲曲界表演菁英同台,排練打磨表演細節,成就《春江花月夜》這齣立基傳統、更上層樓的當代崑曲。
庫特羅夫的設計理念與意義 兩廳院音響工程最大特點是事先製作1/20縮寸模型作模擬測試(simulation testing),以之測試出各項音響要件的數據,用以決定天井高度、舞台大小、反射板位置與角度等重要設計。當年由貝拉納克博士主持之紐約愛樂廳音響蓋建工程失敗最大原因便是事前沒有做模型的模擬測試。 從庫特羅夫敎授所提出的音樂廳及劇院的設計要點,及他對籌建小組所建議文件中所列用的資料及數據不難發現,他是衝著被視爲世界三大超優音樂廳及名歌劇院的音響特性挑戰。換言之,他有意在台灣蓋建延續西歐十九、二十世紀音樂廳及建築音響美學主流價値的音樂廳及劇院。這種鞋盒狀、殘響2秒且有來自側壁第一次反射音的音樂廳,最適合浪漫派音樂四管編制大規模管弦樂團的交響曲、協奏曲、管弦樂曲,例如舒曼、李斯特、布魯克納、華格納、理査.史特勞斯、馬勒甚至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孟德爾頌等古典樂派作品。 劇院形似馬蹄狀,殘響在1.1-1.4秒,適合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盛行的羅西尼、多尼才悌、梅耶貝爾、威爾第、華格納、浦契尼等以管弦樂合奏的歌劇作品。爲使讀者易於了解庫特羅夫敎授的意圖及設計要點,見附表。 世界三大超優音樂廳及名歌劇院的音響特性: 項目 名稱 啓用年 形狀 席位數 容積 立方公尺 容積 /</
歐洲歌劇院是宮廷文化下的產物,由皇家貴族資助,法國大革命以後轉變爲由政府或富裕的市民階級接手,聽衆以富裕市民或知識份子等社會精英爲主。十八、九世紀尤其在英國的大都會地區興建的大型市政廳(City Hall),爲供集會、選舉、音樂演奏及大型神劇(Oratorio)演出之用。而在法國,從拿破崙三世改造巴黎開始,各國首都及大都市視歌劇院、音樂廳、美術館、博物館的興建爲主要文化指標,於是競相蓋建。這期間英國曾經嘗試蓋建各種形式的音樂廳,經過多年經驗的累積發現,仍然以傳統由希臘神殿演化而來的長方形盒狀音樂廳的音響效果最佳,成爲後來音樂廳建築的典範。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各國飽受戰禍,爲重建音樂廳與歌劇院,歐洲各國政府投入龐大的財力,並爲歌劇、音樂會的演出、樂團的維持編列相當程度的預算;在同一時期某些社會主義或市民意識高漲的國家則出現了不同的觀點,他們認爲爲了少部分的族群而花費龐大的國家資源,不符合社會公義原則,這一派人主張應多興建多功能文化中心或表演藝術中心提供全民使用。呼應這種觀點的以英、美等國爲主,並且認爲政府不應揷手於音樂、藝術、文化活動,而應任其自由發展,採取自由競爭經營。這兩股思潮影響了公共建築的設計理念,例如音樂廳裡的每一個角落的視野要廣闊平均,每一個席位的音響要平均一致,不能像傳統的歌劇院或音樂廳,祇有在特定價位的席次才能得到較佳的音響與視野,舞台的設計則恢復希臘時代觀衆圍繞,使衆人產生全民參與的感受。大指揮家卡拉揚對這種新興的理念頗爲著迷,當柏林市決定重建柏林愛樂廳時,卡拉揚便大力主張由以聽衆圍繞舞台(Arena)的形式取代傳統的鏡框式(Proscenium)舞台,後來日本最大酒廠三得利(Suntori)公司要興建音樂廳時,卡拉揚也大力鼓吹他們採用這種形式的民主音樂廳。 美國雖然沒有宮廷文化的背景,但市民文化頗爲發達,除了少數城市擁有獨特的音樂廳與歌劇院外,大部分的城市都興建大型的多功能集會大廳(Auditorium),以供音樂會、演唱會或是集會之用。由於經濟效益的考量,爲了增加席次以及改善觀衆視野,這些大廳大多採用圓形或是扇形的結構,但是這種形狀的大廳很難獲得來自大廳側壁所產生的反射音,雖然有些大廳還裝置可變殘響的器材調節,以作爲各種不同用途的使用,但是這種類型的大廳很難獲得愛樂者、演奏者、樂團的好評。爲了克服這些音響的難
一個上山下海錄製聲音、一個從傳統身體學習肢體。林強與鄭宗龍雖然各屬音樂與舞蹈領域,但卻熱中於「採集」。但別以為採集只是為了累積厚度,「收集,再丟棄!」才正是兩人創作的現在進行式。一路走來,他們直到《十三聲》交會,一同撞擊融合、再將點子去蕪存菁。林強說:「看了表演,只感覺我的音樂很好聽,那我就失敗了。」而鄭宗龍則是全心聆聽:「專注在舞蹈裡、專注在舞蹈裡!」他們期望的並非電光火石,反倒是浸泡在一個氛圍裡,拋出點子、消化、再生出新點子。
用陳亞先自己的話來說,《閻羅夢》的創作動機屬於「命題作文」一類,少了切身的感悟,陳亞先剛開始編這個戲,使的純粹是專業編劇嫻熟的匠心和技術,直到他從故事裡提煉出一個主題,亦即:「知識分子常自命才高八斗,可以扭轉乾坤,其實,縱然渾身是鐵,又能打幾口釘?」他才覺得這個戲不再「違心」,也才具足了征服觀衆的戲劇張力與思想分量。
在三十世代的女演員中,謝盈萱無論聲音表情、肢體展現、角色詮釋均獨具特色。令觀眾印象深刻的演技實力與舞台魅力,讓她穩坐一線女演員的接棒位置。且讓我們期待她在未來的表演之路上,有更突出的成績!
從「小」到「大」,從本土到國際,林文中以紮實的西方舞蹈訓練與表演經驗,回探傳統,並從身體質地著手,持續於當代台灣身體語彙與表演形式上耕耘開發,一步一腳印地踏實前進,於今已可看見努力的成績。務實不華的理性風格,在一片奇炫繽紛中反顯冷然獨特,林文中日後能否為台灣舞壇張織出一番新風景,令人期待。
十一歲起便陸續征戰國際音樂大賽,至今已經告一個段落,然而,大獎光環下,作為一個巡迴世界的小提琴獨奏者,要背負的是自己的名字,並隨時保持最佳狀態。在廿歲的今日走入生涯的下一個階段,這項嚴峻挑戰,才剛要開始。二度摘下PAR People of the year 的頭銜,可見我們對他信心滿百!
王金璐本身主宗「楊」派,但整個教學過程中,仍視學生特質因材施教,並非只專一個路數。他強調劇藝不僅僅在於身手漂亮,更重要的是掌握戲味,戲味就是需要不斷投入,去找尋角色最佳的表現形式。
文學,一向是表演藝術的繆思。編舞家以肢體為書寫之筆,將文學的起承轉合,化為舞蹈的緩急輕重,也許是喟嘆,也許是感動,又也許是忠實呈現文本的精神。舞蹈,讓文學開啟了另一扇感官與抒發的窗口。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的一句「有時,會忽然想起某個春天所聽到的一個名字」,讓林懷民感懷「時光流逝,情意如煙」,因而創作了《烟》;白居易的七言律詩《寄殷協律》中一句「雪月花時最憶君」,讓楊銘隆領悟「每個人終其一生,最後都只有自己」,因而創作了《迴》。 瑪姬.瑪漢的May B更是她進入舞蹈劇場的前衛實驗,因貝克特作品的驅動而生的獨特舞作,為當代舞蹈開發出怪誕的散文詩形式;李希特和荷蘭編舞家安努克.范.黛可的《歸屬習題》,則發展出文本與編舞寫作齊發並行的工作方法,結合言說與肢體兩種舞台語彙。 窗開了,在這個情感滿溢的秋天裡,就讓編舞家們帶你一窺文學的領域。
前世的作為,成為今世的煙塵。雲門從前期援引民間文學入舞,藉用情節、重塑舞台角色,中期融匯古典與當代,著重文本普世意涵的思索。到近作《烟》,表面上褪去情節與故事,卻更像是勾連起普魯斯特感覺追懷的那塊糕點;文學在此,漫起了往事微塵,覆蓋其中,有恆河的流水,有橫跨歐陸的雪融和春逝。
年度爵士大戲「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即將登場!但也如您所知,音樂廳今年花了三個月時間整修,活動時間比往年稍稍延遲了兩個月時間,也因此,音樂廳裡的售票演出今年減為三場。但若逆向思考,需要掏腰包買票的場次變少了,加上院方貼心多加一場戶外免費音樂會,打打算盤,要錢的少了,免費的多了,完全符合大家精打細算、勤儉持家的美德完全划算!
相機鏡頭前,兩個大男孩靦腆地笑著。對於站在眾人面前這種事,他們早就習慣,但沒有了音樂相隨,他們就像武士卸下了一身的武器,回到最真實的自己。「手不知道要往哪兒擺?」看著他們尷尬,我們嚷著要播放幾天前大賽實況錄音。只是,這麼做到底會是幫助還是折磨?我們終究沒有試。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在七月初的那幾個晚上,對國內愛樂者來說,是煎熬的!那是少有的國內樂迷集體熬夜、守在電腦前聆聽曾宇謙拉完最後一輪、公布獎項的時刻。當獲知他得到本屆柴科夫斯基音樂大賽最高榮譽時,眾人即使隔天帶著黑眼圈,心裡仍是甜滋滋。而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莊東杰,在短短三年內獲獎不斷,今年上半年更一舉拿下三個大獎。依大賽的允諾,他極有可能會成為台灣第一位與維也納愛樂合作的指揮。 一個才剛獲得大獎飛回來;一個明天就要往外飛。兩人的交錯即使短暫,卻已有了約定。看著他們的笑容,不免喟嘆他們一路征戰的顛簸。從今以後,兩人都即將展開生命的新頁,無論啟航飛到哪裡,他們確信,出發點就是台灣。
「序曲」是古典歌劇、舞劇正式開演前,以一段管絃樂曲開場,用以暗示劇情,或幫助觀眾靜下心聆賞的演奏。臺中國家歌劇院「2015歌劇院序曲巨人來 了」系列演出,有雲門舞集《水月》、音樂時代劇場《少年台灣》、舞蹈空間舞團《迴》、心心南管樂坊《南管詩意鄉愁》、世紀當代舞團《婚禮/春之祭》 和比利時布魯塞爾國家劇院《仙杜拉》。不僅集結文學、音樂、戲劇、舞蹈、繪畫等菁英跨界合作,更從經典中提煉,以當代思維與手法演繹,翻轉經典,再創經典 新價值。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