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祥
-
藝號人物 People
戶外派對連三場 廳內星星耀光芒
年度爵士大戲「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即將登場!但也如您所知,音樂廳今年花了三個月時間整修,活動時間比往年稍稍延遲了兩個月時間,也因此,音樂廳裡的售票演出今年減為三場。但若逆向思考,需要掏腰包買票的場次變少了,加上院方貼心多加一場戶外免費音樂會,打打算盤,要錢的少了,免費的多了,完全符合大家精打細算、勤儉持家的美德完全划算!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賽場上南征北討 台灣囝訂下未來之約
相機鏡頭前,兩個大男孩靦腆地笑著。對於站在眾人面前這種事,他們早就習慣,但沒有了音樂相隨,他們就像武士卸下了一身的武器,回到最真實的自己。「手不知道要往哪兒擺?」看著他們尷尬,我們嚷著要播放幾天前大賽實況錄音。只是,這麼做到底會是幫助還是折磨?我們終究沒有試。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在七月初的那幾個晚上,對國內愛樂者來說,是煎熬的!那是少有的國內樂迷集體熬夜、守在電腦前聆聽曾宇謙拉完最後一輪、公布獎項的時刻。當獲知他得到本屆柴科夫斯基音樂大賽最高榮譽時,眾人即使隔天帶著黑眼圈,心裡仍是甜滋滋。而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莊東杰,在短短三年內獲獎不斷,今年上半年更一舉拿下三個大獎。依大賽的允諾,他極有可能會成為台灣第一位與維也納愛樂合作的指揮。 一個才剛獲得大獎飛回來;一個明天就要往外飛。兩人的交錯即使短暫,卻已有了約定。看著他們的笑容,不免喟嘆他們一路征戰的顛簸。從今以後,兩人都即將展開生命的新頁,無論啟航飛到哪裡,他們確信,出發點就是台灣。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跟著巨人 讓雋永走入生活
「序曲」是古典歌劇、舞劇正式開演前,以一段管絃樂曲開場,用以暗示劇情,或幫助觀眾靜下心聆賞的演奏。臺中國家歌劇院「2015歌劇院序曲巨人來 了」系列演出,有雲門舞集《水月》、音樂時代劇場《少年台灣》、舞蹈空間舞團《迴》、心心南管樂坊《南管詩意鄉愁》、世紀當代舞團《婚禮/春之祭》 和比利時布魯塞爾國家劇院《仙杜拉》。不僅集結文學、音樂、戲劇、舞蹈、繪畫等菁英跨界合作,更從經典中提煉,以當代思維與手法演繹,翻轉經典,再創經典 新價值。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年輕與歷練並存 七十周年精采盡出
作為台灣最老牌的交響樂團,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可說對台灣音樂發展影響深遠。今年歡慶七十大壽的NTSO,順著近年幾位藝術顧問如水藍、簡文彬規劃的主軸,在新樂季端出不少精采大菜,如邀請前團長陳澄雄在內與樂團有深厚關係的指揮家演出「團慶系列」,還有簡文彬拿手的「歌劇音樂會」系列將演出威爾第經典《茶花女》,而結合經典畫作與音樂的節目也相當令人期待。
-
特別企畫 Feature
鏡裡框外無限造景 舞台空間決定一切
德國當今對舞台空間的認知與舞台設計的趨勢,可以說是後現代主義以降的兩股戲劇藝術潮流的傳承與延伸發展,於是舞台被視為一個獨立自主的藝術與行動空間,空間的開放性與演出區的蔓延擴大,伴隨而來的是,舞台設計師負責的範圍,已經不再局限於舞台上的空間布局,還得界定舞台與觀眾席之間的關係,整個劇院與附近環境都得納入考慮之中,甚至還擴散到社會的生活圈。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他們,都在面對自己
今年,兩廳院的「1+1雙舞作」看似巧妙對應:女性與男性(何曉玫與林文中),感性與理性(《假裝》與《空氣動力學》)。不過創作深處,其實都是面對自己,一位呢喃脆弱卻假裝堅強,一位飛向自由但免不了墜落。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雲門有了家,也盼打造藝術「家」
林懷民說,雲門劇場「將不只是孕育雲門舞作的根據地,也要成為年輕藝術家的伸展台。」「未來,請大家一起到淡水看山、看海、看樹、看表演。」從舞團到劇場,雲門的營運模式勢必需要調整,而且也需要資金讓它能服務更多的團隊與觀眾,行政總監葉芠芠說,雲門劇場不只單靠雲門的養分,更需要其他藝文團隊灌溉,「未來是不是一定要長成林老師規劃的節目的樣子,說實話,我不擔心。因為這必須仰賴大家的心意,慢慢去耕耘,一定能長出不一樣的樣子。」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打開雲門劇場
截稿之前,雲門劇場仍在如火如荼地施工整理,以便在「春鬥2015」時美麗迎賓。本刊特地取得雲門劇場同意,獨家入內先行拍攝,讓我們打開雲門劇場,邀讀者預先一覽這方園區的綠意盎然與創意源泉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動就是存在—後現代舞蹈 Post-Modern Dance
什麼是「後現代舞蹈」? 為什麼我們在此時此刻還要去回顧一九六○年代紐約下城的舞蹈現象? 歷經半世紀,後現代舞蹈的繼承者們又走到了何方? 在伊凡.瑞娜等先驅者以連珠炮的「不」宣言,振聾發聵又自信地問「什麼是舞蹈?」之後,現代的大敘事高牆瓦解了,編舞家力求成為自己,也讓舞蹈成為舞蹈自身,在後現代編舞家眼中,世界必須回到初始,萬物得索討回原本的名字,他們要無限地伸展自己,直到觸碰邊緣。 從觀念發展到風格,後現代編舞家們走到自己的邊緣形式。比利時編舞家姬爾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堪稱後現代編舞家後繼者之代表,她說:「自由之內並不存在自由,但結構之內卻存在著自由。」 拜姬爾美可的經典作品即將來台之賜,讓我們得以檢視那個輝煌的年代,舞蹈的脊梁。當時的紐約沒有邊緣,顛覆與開創,風吹所及,全球眾星閃耀。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用身體 逼視時代容顏
成立於一九七三年的雲門舞集,和台灣的政治經濟轉型的歷程並行迄今。從有限資源裡逐步開拓台灣現代舞的創作展演環境,雲門舞集著眼的不只是創作製作,亦思考著以一個表演藝術團隊所能產生的社會能量。而這樣對社會的關懷,自然也反映在創作上,即便是最為抽象純粹的作品,背後都隱含創作者對於身處時代的觀察與體悟。自創團起,雲門每一階段的創作特色,除了是編舞家林懷民對舞蹈美學的探索和其個人所思,台灣社會的變動和歷史轉捩點,更在在影響他決定舞作的方向與選材。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等待上台
攝影:劉振祥 時間:二○一四年五月卅一日 地點:台北國家戲劇院舞台側
-
演出評論 Review
從體現到體感 台灣新身體語彙浮顯
即使創作者埋首個體的感覺世界,仍無法不為集體狀態所包覆網羅。但資訊滿載的一代,已難以囫圇吞嚥任何偉大意義的強力灌輸,而總東張西望,總是對無所不在瀰漫於周身的才感到真實。新的感覺結構召喚著新的創作能量,雲門2的新身體語彙雖不是一躍而出,至少是慢慢地浮顯當中。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武術結合舞蹈 創作就是修行
「行者,就是修行的人。對我來說,其實每個人都是行者,一念之間的轉變,將會帶來不一樣的結果。」肢體音符舞團藝術總監華碧玉談起《捕風捉影無為》時,這麼說道。經營舞團、創作,也像修行,與其說《無為》直接指涉創作內容,倒不如說反映的是她一路走來的心境。 這是《捕風捉影》系列的第三個作品,距離首作已隔十年。回想起當初製作這個以武術結合舞蹈的作品,她坦言是受到李安《臥虎藏龍》的吸引:「舞蹈中本來就有武舞,但缺少武術的精氣神,現代舞靈巧,但較少心性的訓練,武術厚重,回到傳統需要安靜、專注。我希望能將武術中的線條、技巧融合進舞蹈之中,用慢來反思現代的速度。」 有趣的是,《無為》首度找來了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的鼓隊「鼓.行者」一同合作,不只鼓.行者靜定沉穩的身體與舞者的靈動,棍、板凳等作為「兵器」的鋼硬特質與作品中所談論的呼吸、自然運轉等柔軟線條,都成為作品中鮮明的對比。值得一提的是,華碧玉也將與采風樂坊的林慧寬(琵琶)與吳宗憲(簫)的現場演奏進行即興演出,為《無為》拉開序幕。
-
特別企畫 Feature
生命的四季圖景 經典角色的現代面貌
《紅樓夢》中的角色各擁其個性和命運,充滿戲劇性的情節,歷來引起傳統戲曲改編版本較多。現代劇場改編則有雲門《紅樓夢》、非常林奕華的《賈寶玉》,和王世偉的《林黛玉》。在他們的作品中,可見到不同的創作策略,也突顯了當代劇場與小說經典之間許多可比較性的問題。這些改編,構成了原作的來世,引領觀眾一次次回到經典之中。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癲狂樂舞
攝影:劉振祥 時間:二○一三年12月1日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4:貼近土地、深入城市的劇場
創作腳踏泥土 尋索「心的距離」
「回歸土地人文」是今年表演藝術創作者一個顯見的脈絡:或踏足城市中衰敝角落,探索社區故事;或回返原鄉,以舞呈現謝天祭典;或整團帶到田中央,從勞動中學習;或在部落蹲點,最後與族人以當地傳說發展出創作;而城市藝術節如台南、淡水,則以在地空間人文與劇場結合,展現獨到特色這些走出劇院的表演,於創作者而言是主動尋找安守位置與「心」的距離,而「在地化」的演出發展固然可喜,但如何在「觀光化」可能帶來的商業化中,不失文化底蘊,則是必須慎思之處。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一個舞台兩支舞 她們說「人」的故事
曾是紐約大學舞蹈研究所同窗的姚淑芬與何曉玫,難得「同台」!同一個晚上一起登上國家戲劇院舞台,分別展現《蒼穹下》、《親愛的》兩支舞作。雖然兩人創作方向殊異,但這次的舞作卻都聚焦在「人」,深入處理如蛛網交錯複雜的「關係」。兩人這次皆與其他領域創作者合作,也是一種「關係」的實驗!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化妝初體驗
化妝初體驗 每兩年一次的舞蹈發表, 不知拍了多少年了, 也曾在專業舞團裡, 遇到從這個舞蹈班畢業的孩子, 已經成了專業舞者。 這個為了發表頭一次化妝的小女孩, 說不定也是日後表演舞台上飛躍的身影呢。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從「表演」出發的編導思維
國修編導與製作的思維,或可視為背後都來自於「表演」,而且是一種「丑的表演」本質,一種「戴上喜鬧的哭笑面具、演繹悲傷的生命本質」的表演。其實,從其成立的劇團名稱,就已經透露了以「表演」立基的創作思考,換句話說,國修的劇本透過個人表演的想像與實踐,具備了在舞台上搬演的靈活性與表演性。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2012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現象觀察—戲劇
展現身體豐富風景 策展創意令人驚喜
去年的戲劇類作品出現了幾個現象,如以身體思維為作品美學軸心或劇團風格鮮明者頗多、豐富的策展概念與執行、傳統戲曲的跨界新面貌等等,令人期待台灣戲劇界能在大眾化、藝術性與娛樂效果、實驗精神等方向之間大步邁出更勇猛多元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