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震洲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透過溝通與信念 讓藝術與現實找到平衡
知名編舞家阿喀郎.汗在今年的「舞蹈秋天」系列中演出其獨舞封箱之作《陌生人》,也因此機緣,兩廳院邀請其舞團製作人法魯克.喬迪里舉辦講座,分享其入行經過,及與阿喀郎.汗共事多年的生涯與思考。喬迪里在藝術家、政府資源、協同製作、場地、贊助商之間,學習不同的語言,轉譯給不同的人,用溝通讓所有部門一起前進。他認為,一個好的製作人必須要有堅強的信念,將做的事,跟自己內在深層的核心價值連結,他說:「因為你必須相信,你才有可能做到。」
-
專題
打開藝術一本帳
人生,是加法, 就算是每個平淡無奇的日子 也要妝點得五彩繽紛。 人生,是減法, 每天都離死亡近一點, 豈能不高速運轉,在時間齒輪間爭取時間。 但是人生,眼看著消逝, 卻又無端地被複製, 銘記在隨身的手帳裡。 手帳是主人的靈魂,承接著一樣的個性,有著相同的脈動。 不信?割捨一天看看,你將驚慌地認可它的珍貴。 二○一八即將告別,在尋覓新手帳的歲末, 讓我們一起窺探藝術家的手帳, 把故事一一抖落, 告訴你一本帳的藝術,以及他們藝術的這本帳。
-
專題
朱宗慶 超人減法三合一
角色多重、行動迅速、判斷果決,是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朱宗慶給人的鮮明印象,繁瑣的日常、複雜的行程、開不完的各種會議,善用科技工具的他運用手機、iPad、apple watch這三大法寶搞定,運用音樂的基礎,朱宗慶用減法舉重若輕,用工具完成超人的三合一。
-
專題
王孟超 數位時代的手寫控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總監、劇場圈人稱「超哥」的王孟超,從在雲門舞集工作開始,就對自己的時間管控高度要求,「劇場是合作的藝術,不遵守時間,對合作對象不公平。」完全透過google calendar雲端管理形成的他,放不下的是作為設計師拿筆塗畫手寫的習慣,從筆記本用到iPad pro,最不能少的,就是可以讓他隨手揮灑的那支筆
-
專題
朱宏章 嚴謹規律裡的款款柔情
演電影又要演劇場,還要教表演、擔起戲劇系主任的行政工作最近因當紅電影《返校》中「白教官」一角備受矚目的朱宏章,面對生活的多頭與繁雜,他則以至為嚴謹的行程規劃應對,不同於他人仰賴科技工具,他最愛的是印有橫線的手帳,一律用鉛筆整齊書寫,用不同記號標示意義手帳中還夾著兩張老照片當書籤,嚴謹規律裡也沁出款款柔情。
-
專題
郭玟岑 怎樣過日子 由我設定
不對稱的妹妹頭、被同事戲稱像個「妹仔」的郭玟岑,年紀雖輕,卻是統領國家交響樂團的執行長。浸淫表演藝術、音樂圈多年,她不留票根不留CD也不留音樂家簽名,留的是多本隨性記錄的筆記,藏著她自己才會解讀的漫塗文字,唯一的堅持就是每本都是一樣高,要有束帶,而筆記的外皮不固定顏色,但一定要是鮮豔的色彩,來鼓勵自己。
-
專題
湯發凱 用行事曆寫多彩人生
總是讓人感受到如勁量電池般的滿滿行動力,男高音湯發凱的手帳一攤開,也是多姿多彩琳瑯滿目。多款物件從中掉出,昭告他的人生有多美好,翻著手帳,他津津有味地講起哪一天發生了什麼事,有時只是一丁點標記就可以喚起記憶。像是閱讀日記,或者,比日記還有趣。
-
企畫特輯 Special
我們起舞 叩問個體、群體與身體的關係
自二○一四年松山文創園區成立「LAB 創意實驗室」,作為藝術家的孵化器,提供資金、場地、陪伴創作顧問,至今已支持、培育了十二位創作者,今年度「松菸Lab新主藝」共有五十項作品投件,最終由胡鑑《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兩個人》、王世偉《群眾》與王宇光《馴順的我們》出線,叩問個體、群體與身體的種種關係,將於十一月底至十二月中演出。
-
音樂 東區秋季國際爵士音樂節
當客家遇上爵士 台北東區撞出新火花
資深作曲家溫隆信,除了在古典樂界創作豐碩、備受尊崇,也是爵士樂的熱愛者。從早年就跨足流行、爵士創作的他,今年將自己出身的客家背景與爵士樂融合,策劃了第一屆的「東區秋季國際爵士音樂節」,國內外樂手以客家元素演唱、譜寫新作品,一連串沙龍音樂會、大師講座與大型音樂會,都將在台北東區各角落蓬勃發聲!
-
焦點專題 Focus 總鋪師林明燦 劇場導演樊宗錡
做夥鬧熱來辦桌 搬演古早味與人情味
「辦桌」曾是許多人難忘的童年回憶,在沒有什麼機會吃好料的年代,婚喪喜慶、廟會活動的辦桌宴席,是大人小孩最期盼的打牙祭時機,但時至今日,生活型態改變,辦桌也漸漸式微,那些記憶中的好味道,那些濃濃的人情味,那些總鋪師用心現煮、費心調理的佳餚,要如何讓新世代品味知悉?且讓國寶級的總鋪師阿燦師林明燦與《十二碗菜歌》導演樊宗錡,分享他們的辦桌故事
-
焦點專題 Focus 金鐘歌王楊烈 新生代歌手蔡昌憲
熱情互動草根味 秀場就是台灣人的生活場
說起「秀場」,大家馬上想起的就是「豬哥亮」、「藍寶石」等往年歌廳秀的知名人物與重要表演場地,曾在民國八十年代前盛極一時的秀場,可說是許多觀眾的重要記憶,葷素不忌的生猛語言、歌唱演劇大鍋炒的豐富演出,讓觀眾在苦悶壓抑的生活中,藉此鬆開身心、暢笑開懷。且聽曾是秀場老將的金鐘歌王楊烈,與出身選秀節目、現在歌曲、影視、主持三棲的蔡昌憲,熱絡地分享他們的秀場回憶
-
焦點專題 Focus 那些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
從戲曲到工藝 曾經的炫麗與燦爛
時代的變遷,社會型態的改變,讓不少早年盛行的活動愈趨少見,而與之相隨的傳統技藝也隨之式微,如傳統戲曲中的九甲戲,宗教祭儀中的傀儡戲,祭典喪儀裡的紙紮,舞獅表演的紙獅頭,內台戲的手繪布景,還有手繪的電影看板等。它們都曾有過興盛燦爛的風華,而今,卻成為人們懷舊的視覺風景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人生四十六個秋,然後……
林懷民 《秋水》過無痕 下一站的「家常」幸福
坐鎮雲門舞集四十六年,林懷民從拓荒者到種樹人,雲門從鐵皮屋到水泥蓋的美麗劇場,歷經多次的「破」與「重來」,最近的一次,就在二○二○年,林懷民將交接雲門藝術總監之位給鄭宗龍。面對交棒,林懷民以短篇《秋水》的水過無痕,舞者們結晶體般的美麗身體語彙,平靜喜悅地宣告自己是「幸福得不得了」,對交棒的決定只有想念,沒有留戀。未來,就是學著放下工作,學著過家常日子,常常一坐下來就專注地忙到忘了時間的編舞大師說:「總之,我歸結我前途的成敗是屁股能不能抬起來!」
-
音樂 朱宗慶打擊樂團《泥巴》
把家鄉泥土 捏塑成動人擊樂劇場
在首度結合打擊樂與京劇元素、以擊樂劇場《木蘭》成功開創跨界新視界後,朱宗慶打擊樂團在二○一九年再度出擊,讓打擊樂和陶瓷工藝相互共鳴,推出新作《泥巴》作為年度壓軸。朱團以陶藝企業家林光清為素材,在劇中塑造了主角「泥巴」,一個愛做夢的孩子,在樂聲裡他幻想、創造,也鋪陳與陶藝間的關聯,為家鄉點綴繽紛聲響、也在窯燒中彩繪絢爛人生。
-
戲劇
悲喜雙調的成功改編
演出大多時刻都發生在舞台中央,既是家中,也是監獄,彷彿象徵了家庭即是重心、生活就是監獄的概念。又例如,舞台中央是家中,舞台深處是一排墓碑;後面是一排身穿喪服的人群告別,哀悼親人,而前景在含淚含血地吃飯,哀悼尊嚴;前景在做愛,翻雲覆雨,而後面墓碑冷冰冰地矗立,形成對照。這些場景,藉由生死意象的並置,跳脫出了單一時刻的悲戚,進而以更宏觀的角度,勾勒出了人生全圖。
-
回想與回響 Echo
共同的鄉愁
由早年的鍵盤練習曲到最後的《賦格的藝術》,二○一九年夏的台灣樂迷得以隨著這些作品的演出,回顧巴赫的一生,有如穿越時空般,窺見距今三百多年前的歐洲宮廷裡,那位勤勤懇懇、日復一日以音樂奉事的宮廷樂長,而巴赫留給後人的禮讚,卻不只是手稿、作品、即興技術、對音樂的狂熱執著,還有一種難得的歸屬感,能夠跨越門類與樂種,或許那就是愛樂者們共同的鄉愁吧!
-
企畫特輯 Special
獻演經典人聲交響 為馬勒年揭開序幕
為了迎接接下來兩年的「馬勒年」,國內各大樂團皆安排了馬勒的經典作品以為慶賀,其中長榮交響樂團將在國慶日這天演出馬勒最後一部人聲交響曲《大地之歌》,這部鉅作不但是馬勒連串人聲交響實驗豐碩的終極成果,更是一部嫁接東西方哲學、深刻辯證生死的偉大作品。本場更邀來石易巧和王典這兩位國內首屈一指的聲樂家聯手演出,令人期待他們與長榮交響樂團如何詮釋出《大地之歌》的誇張精采與誠摯細膩。
-
特別企畫 Feature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大師掌旗令人期待 讓樂團與產業、市民同在
這個新樂季對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是個全新的開始,自從國際指揮大師殷巴爾首肯接下首席指揮,就讓樂迷對北市交的未來充滿期待。果然這個樂季就以殷巴爾擅長的馬勒出發,定名為「英雄時代殷巴爾的馬勒傳奇」,將透過演出三場馬勒的交響經典,升級樂團的演奏功力。另北市交也力圖觸及一般大眾,透過下半年開季第一場的音樂劇《綠島小夜曲》,用現代角度回顧當年的時光。
-
企畫特輯 Special
在柴可夫斯基樂聲中 跟著芭蕾躍向天際
由福爾摩沙芭蕾舞團、長榮交響樂團將於八月份聯手演出,編舞家余能盛編創的《關於柴可夫斯基》,以柴可夫斯基的兩部作品《翡冷翠的回憶》和第四號交響曲為底,由技藝精湛的芭蕾舞者以肢體詮釋,邀請觀眾跟隨舞者的輕盈腳步,在柴可夫斯基豐富敏銳的樂聲中,啜飲生命美學,也向藍天飛躍而去
-
戲劇
回歸宇宙原貌的探險
森林轉變成了一片無垠廣袤的境地,與一開始的城市相較,形成了自然與文明、無限與有限的對比。這樣的境外世界看似神秘而詭譎,無邊無際,但又同時帶有未來感,呼應著小紅帽心之所向的外太空世界,似乎也意味著此般希望,看似無可捉摸卻又充滿著無限可能,深具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