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震洲
-
焦點專題 Focus 專訪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執行長
王孟超 10年風雨終見晴
等了10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簡稱北藝中心)終於在3月11日揭開頭紗,在眾所期待之中,展開了為期兩個月的試營運。一如國內所有大型表演場館的竣工落成,初見世人的北藝中心難免承受來自四面八方的批評和指教,身為執行長的王孟超抱持著「試一下,更好」的心態,將他們都視為貴人,持續優化設施,為8月的正式開幕做足準備。
-
舞蹈
帶你看見心裡的那道光
「人們常來淡水看夕陽,卻多半在太陽落下就轉身離去。」對鄭宗龍來說,那一刻,好戲才正要上場。「留下的一道光,會讓雲層染上美麗的霞,布滿整片天空,那才是最美的時刻。」
-
新銳藝評 Review
美學再現,或是再現剝削?
在昭示「礦工是『被遺忘的』一群」的宣言同時,本劇以超現實手法構造的記憶機制,因為脫除了死難的前因後果、硬接了對「特權階級」或「為愛犧牲」的批判,諷刺地使得真實的礦工與現實的勞動,在馬格利特式(Ren Magritte)的巨石山腳雙雙隕滅、徒留星塵。
-
音樂 朱團35周年壓軸音樂會「此時。此刻」
展現前鋒與後盾的團隊能量
吳思珊、何鴻棋、吳珮菁、黃堃儼4位資深團員與朱宗慶打擊樂團一起走過35年,「此時。此刻」音樂會透過樂曲表達最真實的自己。未來,不管碰到多少挫折與困難,他們還要一起走下去。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國樂愈發達 古箏愈萎縮!?
國樂中的熱門學習項目古箏,近年來卻看到學習人口無聲無息下降,原因卻非很多人歸咎的「少子化」,古箏演奏暨作曲家樊慰慈點出答案:「因為國樂合奏不需要古箏!」透過社團接觸國樂的中小學學生,大多由指揮或指導老師指定學習的樂器,考量的重點就是各聲部平衡的數量,如此發展下來,即使冷門樂器也有保障名額;而古箏,充其量就只需要一台。觀察到這個事實,樊慰慈語重心長地斷言:「台灣國樂愈發達,古箏人口就愈萎縮。」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讓觀眾飛翔 「雙線劇場」的初步構思
作為線上觀眾,你的位置就在演出區和觀眾中間的那一個圓環中,所以是比任何觀眾更接近演出。你見到演出的每一個細節,亦看到現場觀眾的投入。然後,你開始移動了,攝影機原來設在一個環形軌道上,導演設計了流麗的鏡頭移動,高低左右,追隨台上的演出。你現在明白了,導演為線上觀眾選擇了一鏡到底的體驗,鏡頭的移動也是設計的一部分。你圍繞舞台移動,除了看表演,你也看見現場觀眾,你可以轉一轉頭,看看附近觀眾們的専注和反應,讓你沉浸在劇場的氣氛中。
-
音樂 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
致敬爵士創新時代,堅定咆哮精神
六月十九日,兩廳院以一場「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線上導聆音樂會」,為今年的「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拉開序幕。雖然,先前因疫情減少了演出機會,但在當晚盡興演奏後,老師們直言:「對樂手而言,演出就是養分。」樂手也將延續這份熱情,帶給聽眾精采演出。
-
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自由大教堂》亞洲首演 藝術總監夏瑪茲挑戰觀眾認知
「歐洲舞蹈劇場教母」碧娜.鮑許帶領的「烏帕塔舞蹈劇場」(Tanztheater Wuppertal),2022年後與新任藝術總監波赫士.夏瑪茲(Boris Charmatz)及由其創辦的實驗性舞蹈組織「陣地」(terrain),攜手呈獻了一場風暴般的演出《自由大教堂》。作品結合了鐘聲、管風琴、合唱與舞蹈,展現了夏瑪茲對舞蹈的創新與探索。作為一座「沒有教堂的教堂」,此作呼應了藝術家對自由的追求,並以其前衛而富挑釁的方式,質疑社會規範和藝術界限。此作品將於3月21、22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進行亞洲首演。
-
曉劇場《毛皮瑪利》 叩問當代性別認同與探索
曉劇場2025年聚焦「多元」為主題進行一系列製作及策展,以日本鬼才藝術家寺山修司作品《毛皮瑪利》為首發,由藝術總監鍾伯淵聯手團員陳家誼、鄭詠元、吳亦展、資深演員廖治強、實力派歌手演員倪安東及《影后》新生代影視新星牧森,一同於3月21日至30日萬座曉劇場打造獨具台灣當代特色的《毛皮瑪利》。
-
瑪琳.蒙泰羅.弗雷塔斯《酒神有沒有派對》 挑戰感官極限
瑪琳.蒙泰羅.弗雷塔斯──歐洲舞壇上百看不厭的編舞家,亞維儂藝術節總監提亞戈.羅提吉斯曾讚譽:「她是當代舞蹈界的天才,具有獨一無二的美學風格。」2025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重磅邀請這位來自非洲、最具顛覆性的編舞家,帶來享譽國際的代表作《酒神有沒有派對》。這部作品以極端、爆發性的身體語彙,重新詮釋古希臘悲劇,交織混亂、儀式與人性的掙扎,打造一場震撼感官的劇場體驗。
-
拔除書寫權威,重構百年歐洲史 郭貝爾邀觀眾在劇場聆聽歷史、改寫未來
德國當代音樂劇場領軍人物海恩納.郭貝爾(Heiner Goebbels),以一次世界大戰為起點,跨越百年歐洲史的作品《每件發生了,還要發生的事》(Everything that Happened and Would Happen)3月8日、9日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進行亞洲首演。本劇打破傳統歷史書寫權威,將詮釋權交回觀眾手中,由每個觀眾自由選擇對歷史事件的看法,從不同角度重新審視過去與未來。
-
音樂劇《有真與有真》登場 喚起社會對未成年性剝削關注
由大甜、李玲葦、康雅婷等實力派演員領銜主演的韓版授權音樂劇《有真與有真》,這次迎來一大亮點──知名主持人陳明珠跨界加盟,以其溫暖且真誠的風格,與演員們一同詮釋這場關於創傷、療癒與重生的故事。
-
《在獨角獸消失之前》 當選擇無解,你還能相信什麼?
2025年,何日君再來劇團帶著最新作品──命運二部曲《在獨角獸消失之前》首度前進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由導演呂俊翰與編劇阮慧敏第二度攜手創作,融合靈性議題與現實困境,透過幽默、荒誕又貼近人心的故事,探討我們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尋找方向、理解命運。
-
法文音樂劇《鐘樓怪人》25周年世界巡迴 再度訪台展現不朽魅力
經典法文音樂劇《鐘樓怪人》(Notre Dame de Paris)即將重返台灣精采演出!這次的25周年世界巡演,台灣站演出於3月6日在臺北流行音樂中心開啟,接下來將巡演高雄、台中。主辦單位特地在首演前一日,開放媒體捕捉獨家彩排畫面,由遊唱詩人葛林果利(John Eyzen飾)帶來《鐘樓怪人》的〈Le Temps des Cathdrales大教堂時代〉,為故事揭開序幕,描述著1482年的巴黎,人們為了更接近天堂而建立大教堂,歌頌偉大聖母院的誕生;接著演出的是吉卜賽首領克洛平(Mike Lee飾)透過〈Les Sans Papiers非法移民〉為無家者發聲;壓軸登場的〈Belle美人〉,由鐘樓怪人科西莫多(Angelo Del Vecchio飾)、副主教弗侯洛(Jrme Collet飾)、侍衛隊長菲比斯(Flo Carli飾)一同歌頌對於吉普賽女郎艾斯梅拉達(Elhaida Dani飾)的傾慕,該曲曾在法與金曲排行榜掀起一陣炫風,並獲得霸榜18週的絕世佳績。
-
中外名家輪番獻藝 2025臺北市傳藝季精采繽紛登場
由臺北市立國樂團主辦的「臺北市傳統藝術季」(簡稱「傳藝季」)今年邁入第38屆,將以「跨界融合」為活動主軸,自3月10日起至6月8日止,為期三個月期間將有28套37場次的精采節目,內容涵蓋歌、樂、舞、劇等多元藝術表演形式。
-
文化部推台語主流化 米特音樂劇免費開播
米特動物樂園首推線上劇場!台語音樂劇《Do Re Mi 喜咧兜?》自2024首演以來廣獲好評,粉絲紛紛敲碗期待能再度觀賞。為了讓更多親子能夠一同體驗,米特動物樂園特別打造全新線上版免費開放觀看,於2月14日起在米特動物樂園YouTube頻道推出10集線上影音版,邀請知名台語KOL紅豆妹與台灣台語路協會理事長董力玄攜手參與,透過趣味劇場與專業語言指導,讓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在家也能輕鬆學台語、聽音樂、看故事。
-
香港聽障舞團「森林樂」跨越障礙 台北獻演《手舞觸動2》再現生命之火
「在你眼中,我是隨著悠揚的樂曲婆娑起舞;在我耳裡,宛如寂靜深谷,足下每一次輕踏、每一次旋轉,都是我對天地的靜謐詠嘆。」2010年成立的香港舞團「森林樂」可以說是十分特殊的舞團,成員清一色都是聽障人士,但卻選擇使用五感的缺陷,在舞台上演一齣自己對生命的認可及宣揚永不放棄的精神。
-
台北首督芭蕾舞團推出《翻轉系列》首部曲 以全新創作詮釋經典《天鵝湖》
台灣唯一以芭蕾創作為主、Taiwan Top獲選多年團隊「台北首督芭蕾舞團」,曾被《紐約時報》首席舞評家安娜.綺色果芙(Anna Kisselgoff)讚譽:「來自台灣的浪漫與傳奇。」本週末推出第33季年度芭蕾創作《翻轉系列》,其首部作品以經典古典芭蕾舞劇《天鵝湖》為藍本,透過翻轉創意以當代方式重新詮釋。此次創作由舞團新接班人尤儷蓉擔任製作人,特邀三位風格迥異的傑出當代編舞家陳壽琴、燕樹豪與蔡博丞攜手合作,共同挑戰經典芭蕾舞劇作品。
-
2025臺灣戲曲藝術節「有(界」無)衝撞虛實界線 翻玩有無辯證
「2025臺灣戲曲藝術節」重磅登場,今年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張啟豐教授、游富凱助理教授共同策劃,策展主題為「有(界」無),以「戲曲虛實論」具現戲曲美學核心,自4月11日至6月8日止,在臺灣戲曲中心匯聚11組戲曲團隊,一同開展「戲曲vs.虛實」新旅程。
-
史詩舞台劇《如夢之夢》跨年登場
由表演工作坊打造、賴聲川編劇、導演,金馬影帝莫子儀領銜主演的史詩舞台劇《如夢之夢》跨年登場,透過眾多角色之間層層交織的連環故事,為即將到來的2025年尋覓一種自我療癒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