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林韶安

發表文章 214 篇
  • 大野慶人
    特別企畫 Feature 日本舞踏家

    大野慶人 與死亡拉鋸著的生之欲

    與舞踏家父親大野一雄、日本舞踏開端者土方巽一同浸潤於舞踏世界的大野慶人,在暌違廿五年後,再度受邀造訪台灣,以八十一歲高齡帶領舞踏工作坊。從懵懂少年到耄耋老人,大野慶人對父親從戰爭與死亡為起點所開展的藝術形式,從生活中,轉化出自己的體悟,他說:「沒有『真實』、沒有『日常』的舞台,非常無聊。人啊,必須要去珍惜生活呢。如果只是為了舞踏而學習舞踏,你是無法成就舞踏的。」

    文字|張慧慧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綠島小夜曲》藉劇中人物對首首老歌的理解程度與方式不同,去揭開背後的遺憾與世代差異。
    戲劇

    點唱機與懷舊片的新製

    形式上如點唱機般的《綠島小夜曲》像是部「新製」的「懷舊片」,取其氛圍與情節。但,懷舊片之所以懷舊,也在於拍攝、放映與再次播放的時間差所提煉的情感因素;若失去這些,會否只是一種「取其形」的複製?最後,這個時間點下的製作與播放,究竟是為誰而唱?為誰而播?

    文字|吳岳霖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劇場導演陳煜典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導演

    陳煜典 第二現場中的溫柔責任

    從實驗南管戲、移動聲音劇場到魔術實驗劇場,陳煜典參與的作品相當多樣,在不同創作組合裡扮演的角色,陳煜典認為自己是「被選擇的」也希望是「被需要的」,被動性與主導性間的拉扯,讓「他」在這個位置上被體現;也於某個當下能夠與自己在意的東西呼應,然後嘗試找到出口。他說:「作為一名劇場導演,是先成為通道,透過它,讓感受來到面前。接下來就是讓這個通道簡單、純淨,回應必要的渴求。」

    文字|吳岳霖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專題

    戲曲新生代.青春也執著

    躁動青春裡的執著 新秀演員的日常小物 樂藝高強,各顯本領! 青年樂師的隱藏版技能 也許有人說練功的孩子身體裏住著老靈魂?但您可知鑼鼓聲中的歷史留轉、世故老成,只是為了成就一台台好戲上場,在抹去水粉、卸下行頭之後,他們年少的輕狂依舊。 且讓我們趁著「2019承功新秀舞台」、「傳統戲曲人才駐團演訓計畫育成聯合展演」演出前夕,深入台前幕後,邀請京劇、歌仔戲、客家戲、豫劇和布袋戲等十位極具潛力的戲曲新秀演員、樂師;看看他們各自喜愛的幸運小物,也分享日常生活裡,不為人知的隱藏版技能!一窺他們在各自領域裡綻放光芒的同時,私底下屬於年輕世代的青春與執著。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徐國智
    專題

    躁動青春裡的執著

    八○末九○後的戲曲新星們,各具迷人姿態,耀眼舞台。在他們身上,嗅不到一絲傳承的沉重感,而是純然地喜歡戲。這回請他們秀出自己的隨身小物,讓人看到的不是台上的表演功底,而是青春洋溢的他們,台下的熱情與執著

    文字|兆欣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古雨玄
    專題

    樂藝高強,各顯本領!

    傳統戲曲不可或缺的鑼鼓絃樂,也是戲曲人才傳承的重點,這些青年樂師接下老師、前輩的樂器,也接下為戲曲發聲的重責大任。在台上為戲鋪陳節奏、推波助瀾的他們,台下又有那些令人眼睛一亮的隱藏技能?且讓本刊藉此訪問,開箱一觀

    文字|兆欣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執行長杜奕瑾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代科技 ✕ 藝術文化=AI的溫度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執行長杜奕瑾指出,如果沒有藝術文化的蘊含,其實科技產業無法融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他近期開發的AI軟體「雅婷逐字稿」與「雅婷鋼琴師」,即是透過辨識學習,而能融入日常生活運用。而透過深度的學習,「雅婷」也將加入兩廳院,提供各種藝術推廣的無障礙服務。

    文字|游富凱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美感細胞─教科書再造計畫」主要負責人陳慕天。
    特別企畫 Feature

    設計+資訊+美感=易讀Easy-to-read

    二○一三年發起「美感細胞教科書再造計畫」的陳慕天,在臺北市文化局推動下,與台北市內幾處重要文化場館合作,製作各場館專屬的易讀本,將教育設計的理念帶進易讀領域。透過設計,將複雜資訊或艱澀文字,轉換為容易閱讀理解的內容,讓智能障礙者更能接收到訊息,是易讀本計畫的目的,陳慕天更期待透過娛樂性與故事性的內容,讓智青藉由易讀本與場館互動,讓他們覺得有趣,藉此將文化場館打造成文化遊樂場。

    文字|游富凱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各種節奏樂器,都是可以自由發揮的材料。
    特別企畫 Feature

    大腦忘記的,讓音樂重新喚起

    除了透過各種科技工具促進文化藝術的平權參與,讓藝術與大眾更為親近,藝術家又可如何藉由藝術,進行社會參與呢?由國家交響樂團於七月份辦理的「當我們同在一起Here, We Reconnect樂齡照護音樂工作坊」,即是讓參與者學習如何透過音樂,參與長者的照護,藉由英國曼徹斯室內樂團的經驗分享,將相關方法引入台灣。

    文字|魏君穎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評彈藝術家盛小雲
    戲曲 盛小雲「天籟雲間」評彈經典書會

    穿越古代經典 探問世間真情

    暌違三年,蘇州評彈大師盛小雲與蘇州市評彈團終於再度造訪,帶來「天籟雲間」評彈經典書會。這次演出將呈現「四大名著」及「古代愛情」專場,選擇的都是觀眾熟悉的故事,以期減少語言的隔閡,讓台灣觀眾也能領略蘇州評彈的趣味和優美。更將首度遠征高雄,讓南台灣觀眾也能聆賞到蘇州評彈的細膩優美。

    文字|程筱媛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家庭浪漫》中,劇場與家庭、真實與假造的界線逐漸模糊,創作者在兩者之間忽左忽右、突進突出的跳動,讓虛構故事與現實事件彼此共生也消解。
    戲劇

    一齣恰似開放的想像

    一路鋪陳的滴血認親、遺物並陳等證據,讓想像被親密空間浸淫、因觀眾經驗滋長。劇場與家庭、真實與假造的界線逐漸模糊,創作者在兩者之間忽左忽右、突進突出的跳動,讓虛構故事與現實事件彼此共生也消解。此時的「我們」與其是相信,更是在擾動裡不再講究細節,安穩且妥貼地進入安排的故事、觸發預設的情感。

    文字|吳岳霖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葉垂青
    藝號人物 People 專訪第卅屆傳藝金曲獎特別獎得主

    葉垂青 保存台灣的聲音 讓世界聆聽

    在他的「白金錄音室」裡,留下許多珍貴的「台灣之聲」,不管是流行樂界還是古典樂界,不管是八○年代集結六十多位歌手一起完成的〈明天會更好〉,或是許常惠教授費心蒐集的台灣民間音樂,葉垂青的錄音技術,讓台灣的聲音得以留存,見證了台灣錄音史,這也是他獲得今年傳藝金曲特別獎的主要原因。

    文字|賴家鑫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 《新人類計劃:預告會》排練現場。
    戲劇 《新人類計劃:預告會》

    魔術大開發 升級人類迎向未來世界

    魔術創作者周瑞祥、劇場導演陳煜典已合作多個結合魔術的劇場作品,如果說,這些前作的嘗試多著重在魔術的演出詮釋,新作《新人類計劃:預告會》則將魔術的演繹,視為一門探索與開發的領域。這從今年起為期三年的計畫,首先以「人類補強」為方針,展開落實於生活的形式,透過追溯被遺忘的能力,及擷取時代的科技,成就超人類的屬性,以與未來的世界相連繫。

    文字|謝淳清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 五名舞者像電動人偶,在霓虹燈管的壇堂景片下,斷片似切換各種時事、災難、夢囈口白。
    舞蹈

    夜市身體 饒舌台灣

    她╱他們口中或者都喃喃自語,但觀眾毋須回答或專注,「各自表述」是台灣社會目前的「共識」,《台灣製造》極嘲諷地打臉了自我提問。一、二段演示「我思故我在」,每個人都可以主宰自己的身體,與其說《台灣製造》為觀眾拼貼了一幅混種的文化身體,毋寧說,我們終究難以找到一個社會身體,可以承載文化、社會、政治、歷史的台灣人大寫的身體。

    文字|紀慧玲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 看似無意識、受苦、扭曲著的肉體,反映了人終其一生的泅泳、艱苦,在人生的最後一場歡鬧、荒謬中,走向無可避免的告別。
    戲劇

    悲傷在鑼鈸喧騰裡輕輕搖晃

    歡鬧之餘,看似無意識、受苦、扭曲著的肉體,反映了人終其一生的泅泳、艱苦,在人生的最後一場歡鬧、荒謬中,走向無可避免的告別。但,那些在初次演出時精采的雜技表現刪去了許多,具有畫面感的技藝表現被代換成糾纏而無意識的肢體表現與互動,帶有詭譎氣氛的表現與燈光設計,也因在陽光強烈的棚下演出而少了幾分民俗技藝具有的神秘感。

    文字|林立雄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 劉慕琪
    專題

    只要他們更完整,無論做什麼都好 洪千涵與洪唯堯的母親——劉慕琪

    洪千涵與洪唯堯是台灣劇場圈少見的導演姊弟檔,而兩人創意之古靈精怪,也常讓觀眾出乎意料。到底是怎樣的家庭,會培養出這樣的藝術家姊弟?他們的母親劉慕琪透露了奇妙的巧合,原來她當年也曾希望走上戲劇之路,但從未用同樣的想法期待自己的小孩,沒想到姊弟倆一前一後,走上她的「第一志願」

    文字|郝妮爾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 宋秀君
    專題

    學舞蹈的人,需要經歷自己的人生 長弓舞蹈劇場四兄弟的母親——宋秀君

    由張堅豪、張堅志、張堅貴與張鶴千四個兄弟組成的「長弓舞蹈劇場」,創立迄今已邁入第九年,表演足跡跨足海內外,成績有目共睹。成就兄弟四人舞蹈之路的,正是他們的母親宋秀君。她自己就是個愛舞之人,從事幼教工作之餘,還投入舞蹈教學,也帶著自己的兒子們學舞跳舞,她說:「學舞蹈的人,需要經歷自己的人生,才能萃取出不同的歷練。」她比任何人都明白,必須要讓孩子繼續闖蕩碰撞,才能在困境中激發出獨一無二的舞步。

    文字|郝妮爾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 不管是敘事內容或表演身體的「家」,不管是進行某種歸返或逃離,可能都是編導演許栢昂面向自身的「回應」。
    戲劇

    歸返與離家的練習

    栢優座始終著力於一種「動態」的方式去「嘗試」逼近某種樣貌,從《那頓飯》來看,便是一種「歸返與離家的練習」而此處的「家」是戲曲,作為一種原初,也回應情節。但,誠如《那頓飯》將家慢慢解構與重組後,覺察到家的多元,也就是從原生血緣到組織家庭的不同可能;由此出發,是否該去想像或建構其欲前往的方向或出口,以及所要表現的美學呢?年夜飯之後,是該迎接新年了。

    文字|吳岳霖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 麗安.科普(右)與雷恩.斯蒂爾(左)。
    焦點專題 Focus

    他倆攜手絕美雙人舞 台前幕後的追夢之旅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是關於年輕藝術家對於理想的追尋,而從首演就參與的女主角麗安.科普,與從群戲演員演到男主角的雷恩.斯蒂爾,也是一路追夢而來,終究成為舞台上的焦點。趁著劇組為亞洲巡演在台排練的機會,本刊特地專訪「莉絲」與「傑瑞」,邀請兩位分享他們與《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台前幕後的故事

    文字|陳茂康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 徐鏞
    兩廳院故事交易所

    那些年,我在兩廳院的點點滴滴

    隨手數數,出入兩廳院幾乎不是十幾年,就是廿幾年,那些坐在紅椅子上、黑盒子裡的時光,他們或哭或笑、或震懾或觸動,看到超逸於現實人生的林林總總,看到世界的多元繽紛,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一次,獨一無二,專屬於自己的魔幻時刻

    文字|張慧慧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上一頁1234567891011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