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韶安
-
舞蹈
扭動在台灣當代舞蹈的緊箍咒之間
鄭宗龍在《定光》之前的創作脈絡,多少都具有不斷回返私密領域而折射他的文化身體招魂術意涵,好比《在路上》關於行旅情誼與地方想像的相互映射,《十三聲》關於兒時與母親回憶與艋舺街頭的相互返照。相較之下,《定光》的略顯蒼白或空泛,或許是身體與聲音技術尚未成熟以包容更多的感覺碎片,投射出我相信還存在於鄭宗龍創作脈絡中的私密領域。
-
戲劇 古名伸、李小平《星圖》
將自己歸零 向彼此叩問
兩位國家文藝獎得主,一是以推展接觸即興知名的現代舞編舞家古名伸,一是京劇科班出身的戲曲導演李小平,兩位在各自的星系運行半輩子後,相遇交會,將在明年一月下旬推出新作《星圖》。經過相當時間的碰撞激盪,古名伸和李小平將自己歸零,向彼此叩問,作品在生活中滋養生發,《星圖》從一場教授的告別式開始,是對亡者的告別,也在向過去的自己告別
-
戲劇 瘋戲樂與北市國《當金蓮成熟時》
探索「性」與「身體」 潘金蓮的性啟蒙旅程
《水滸傳》、《金瓶梅》建構出的「蕩婦潘金蓮」,有不少當代創作者為她翻案,而音樂劇《當金蓮成熟時》則不迴避「性」這件事,編劇吳政翰希望從「潘金蓮的性啟蒙旅程」切入,在「身體」間的互動交流中營構出人物的血肉;同時,透過性與身體,回應文明社會的階級、性別及父權等問題。作曲王希文也將透過自由不受拘束的曲風,讓演員的身體能在音樂中自在律動,創造戲劇的有機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10個現象,回探這一年的台灣表演藝術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依常規運行的世界,也迅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防疫有成的台灣,在上半年的封閉警戒後,成為全球少數能回歸日常的國度。在回顧過往一年的此刻,我們也觀察到不同與往年的變化與發展
-
特別企畫 Feature
10個現象,回探這一年的台灣表演藝術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依常規運行的世界,也迅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防疫有成的台灣,在上半年的封閉警戒後,成為全球少數能回歸日常的國度。在回顧過往一年的此刻,我們也觀察到不同與往年的變化與發展
-
焦點專題 Focus 戲曲╱戲劇演員
朱安麗 願為微光,照亮大家
這條學習傳統戲曲的道路,就像是在尋找遠方的光;過程裡,大大小小的傷都烙在身上。所以我希望能護持這群年輕演員,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傳授出去,讓他們成為國光劇團下一個廿五年的耀眼星星。就算我只是微光,也會去照亮所有人。
-
戲曲
作者的陽謀
「作者於創作裡的位置」成為理解《光華之君》的方式。 因為,連將其他人物當作道具的光華君也不過是藤夫人的筆下人物,用以排解無處宣洩的依戀,以及與源將軍無解的關係。可惜的是,編導雖時不時安排藤夫人出入情節,卻未改變全劇編寫比例與調性,也未能有效深究藤夫人的內心。她與光華君的對話──「為什麼要創造我?」、「大概是因為寂寞吧。」縱然精采卻流於收尾的權宜。
-
新銳藝評 Review
IP轉譯劇場的科技迷思
在觀賞多場次的演出後,再比較各場「觀眾抉擇」的劇情走向,其實劇情似是大同小異。因而觀眾可能會想問,究竟是「我們決定了什麼?」還是「我們已經先被決定?」在舞台境域裡,作為全知視野的編導,最終才是真正掌握劇情走向的主宰。
-
新銳藝評 Review
可惜這一屋子的精緻
令我無法忘卻的,是劇中刻畫的光華歷盡佛經所云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等人生至苦之後,手棒嬰兒時掉下的眼淚,它是如此難能可貴、超出作者的掌握。因此滕夫人以筆輕觸他眼角的那一瞬的驚訝無比動人,也帶來唯一一線人性救贖的可能。可最後,卻出現畫面與違和感都極其強烈的和尚大隊,強行將主角回收進一道法喜充滿的白光中。似乎也將世間一切真情苦難歷劫重生,囫圇吞棗地收進佛法無量的教義裡。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X藝術X妖怪 冒險搜查線
妖怪在哪裡? 妖怪長怎樣? 台灣有妖怪嗎? 妖怪從何而來? 妖怪會對我們做什麼嗎? 這些問題,突顯的是身而為人的矛盾與衝突既對「未知」敬而遠之、心生恐懼,卻又會有想要親眼看見的好奇心,以及被激發冒險犯難的精神。於是,我們決定派出PAR妖怪搜查員帕帕,帶著大家前往時間夾縫、城市邊緣、鄉野田間、密林角落等地方找尋妖怪。 帕帕到來,讓你見到妖怪不怕怕! GO!妖怪搜查線!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戲曲編劇
陳健星 創作真可怕,但我感謝創作
打開他的作品清單,洋洋灑灑,從歌仔戲到京劇,從劇場到影視,編劇「陳建星」的名字出現頻率之高,讓人懷疑他是否有超高效率的特異功能,「不不不!我永遠在面對拖延症。」從年輕開啟創作之門,一路陪伴人生,他用創作療癒自己,也藉此認識自己,明白自己的局限,明白自己對什麼有感。陳健星感嘆:「唉,創作真的好可怕啊!但我真的很感謝創作。」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多元創作 探索劇場的「跨」度
與兩位導演相約在青田藝集,周東彥和Baboo,一白、一黑穿得素樸,對坐在長桌的末端,靠著夜落的窗口。 周東彥可以說是從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畢業後,最早前往英國攻讀劇場與多媒體設計的戲劇工作者;歸國後,持續透過影像、光影向世界提問。作品亦總帶著濃濃文學氣味的Baboo,除持續發表創作,曾在《PAR表演藝術》擔任編輯的磨礪,也鋒亮他對文字的掌握能力與發掘題材的可能。 這幾年,兩人累積了豐富的跨國共製經驗,剛好都發表了與同志相關的創作,也運用了新穎的VR科技創作,這些共同點,讓人好奇他們的相關經驗與體會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的行動 漫步與展演
深入台北街區 見證土地的潮汐
從二○一○年開始的「超親密小戲節」,十年來帶著觀眾在各個街區看戲、散步,從一年一度改為兩年一度,企畫者更能感受到時空對地方帶來的變遷足跡。今年的小戲節因疫情之故無法呈現國外藝術家作品,九組藝術團隊皆是台灣創作者,還開發了之前沒走過的江子翠;帶著觀眾,企畫者持續在散步中描摹出地方的樣貌,一面凝視,一面回望,再將這份情感,交付每年合作的創作者手中。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的行動 漫步與瞬間
一夜的閃電迸發 打開城市想像
來到第五屆的台北「白晝之夜」,今年發生的地點選在南港,以「南港通電」為主基調,藝術總監林昆穎提煉出南港這個區域的「匯聚」特性,並針對南港站至昆陽站之間廊道的六個選址,分別規劃與各場域原有氛圍相呼應的表演,此外也邀請團隊呈現「游擊式表演」,藝術家會將當晚所見的風景、人群,轉化成即時創作的表演。這樣的形式剛好與今年的主題不謀而合,觀眾唯有來到現場,才能親炙藝術家與南港此地在一夜甚至是數年醞釀的能量與綻放。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的行動 漫步與共生
攪動歷史光影 重生故鄉想像
由一群三十出頭、出身基隆的年輕藝術工作者組成的「基隆城市劇場行動」策展團隊,今年推出的第二屆以《走.光》為名,透過放大、揭露與觀看城市角落、開箱幽微私密的個體故事,希望供給參與者有別於以往的基隆印象。今年團隊將帶領觀眾在一夜中遊走三處空間、觀賞三齣小品,藉著觸碰老物件、聆聽建築的咿呀節奏、透過耳機「偷聽」委託行的秘辛八卦策展團隊希望帶著新一代的觀眾,穿梭在過去與未來的時間迴廊裡,使當下成為情感重啟的新起點。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法國劇場導演
戴米恩.夏多內 跨越隔閡 省思現世的共同疑惑
在疫情封鎖國界的狀況下,法國導演戴米恩.夏多內是少數來到台灣、並能與台灣演員一同排練創作的藝術家。他因國家兩廳院與法國鳳凰劇院合作的「開動計畫」來台,並選擇英國文本發展為《人性交易所》,期待透過劇本豐富的政治意涵,帶領觀眾省思眼前的社會與人性價值。而主創團隊的跨國性質更是創作的關鍵,他希望能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隔閡,帶領觀眾擺脫窺探異國風景的獵奇角度,實質見證文化相互激盪迸發的火花。
-
戲劇 王嘉明《物種大樂團》
劇場大叔瘋玩達爾文 搖滾演員家族史
從去年《物種起源》到今年《物種大樂團》,雖都與達爾文有關,王嘉明卻是「為了要甩掉之前的連結、觀點、敘述方式,花了更多的力氣。」這次的演員從十歲到六十來歲,不限劇場表演者或素人,還加入了搖滾樂團「大象體操」,他將深入探討演員的家族史,以達爾文《物種起源》的十五個章節為骨架,設法給觀眾一條繩索按圖索驥但若有人選擇直接拋下繩子,乘桴浮於海,也未嘗不可!
-
戲曲 民權歌劇團 紀念創團五十周年
以時間鎔鑄音樂傳統 向經典致敬
老牌外台歌仔戲班民權歌劇團為紀念創團五十周年,規劃了「竹韻新音.經典傳承」演出,選取《陳三五娘》和《三伯英台》經典折子呈現,並加入劇作家角色穿梭其中,以戲中戲的方式開啟對話。演出採「音樂.劇」形式,整體音樂風格會有傳統音樂、流行音樂和爵士樂三種,其實是內台時期就有的音樂運用,也是創辦人、文場樂師林竹岸的絕活。如此安排,即是團長林金泉向傳統致敬的用心。
-
戲曲 明華園戲劇總團《鯤鯓平卷》
穿越古今聚焦本土 戲說百年信仰傳奇
將於九月下旬推出的明華園戲劇總團新作《鯤鯓平卷》,由編導陳勝國採集南鯤鯓地方傳說,有如卷軸般穿越古今兩百年,連環鋪陳故事,結合明華園擅長的神仙戲和台灣鄉土歷史,重現外台戲班常演的《囝仔公鬥五府千歲》。這回明華園精銳盡出,除了鐵三角孫翠鳳、陳勝在與鄭雅升,團長陳勝福苦心栽培的青年軍也擔當重任,陳昭婷、陳子豪、李郁真皆上台展現功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以身體為音箱的舞蹈實踐
聲身共舞 傾聽自身體傳來的聲音
芭蕾舞蹈家喬治.巴蘭欽曾將舞蹈形容為「看得見的音樂」,或也暗示著在身體與聲音如何成為一體兩面,以某種方式共同享有速度、力度、質量與時間。我們可在承襲東方身體哲學的台灣編舞家之間,找到另一種自內而外、同時推動聲音與身體的內在動能。也有不少作品以更靈動的姿態,來處理身/聲之間既不互相隸屬、卻又相互呼應的獨特關係;或透過身與聲的「連結」,試圖藉此回應或挑戰特定的文化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