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一○年開始的「超親密小戲節」,十年來帶著觀眾在各個街區看戲、散步,從一年一度改為兩年一度,企畫者更能感受到時空對地方帶來的變遷足跡。今年的小戲節因疫情之故無法呈現國外藝術家作品,九組藝術團隊皆是台灣創作者,還開發了之前沒走過的江子翠;帶著觀眾,企畫者持續在散步中描摹出地方的樣貌,一面凝視,一面回望,再將這份情感,交付每年合作的創作者手中。
2020超親密小戲節
古亭區
10/16~18 19:30
10/17~18 14:30
江子翠
10/20~10/24 19:30
大安區
10/23~25 19:30
10/24~25 14:30
「超親密小戲節」(以下簡稱「小戲節」)十歲了。十年的歲月更替,許多事情都變得不大一樣,例如當時的台灣劇場雖然也是能量充沛,表現形式卻大抵以正規的劇場舞台為主,因此彼時如幼苗探頭的小戲節,顯得別有新意。而今,台灣的表演藝術文化愈來愈多元,沉浸式、互動式劇場紛紛出現。如此一來,「超親密小戲節的概念會不會顯得模糊呢?」策展人石佩玉自問。
小戲節的初衷起源於廿多年前石佩玉於荷蘭參與的國際偶戲節,宜人的氣候、古老的城鎮,觀眾被帶領至當地居民的住家,不只看戲,也是觀看在地人的生活方式,這份美好的感受在她心裡蕩漾,是以綿延至今。到了今年,因應台灣多元的表演型態,她說:「我們將小戲節的英文重新正名為『Close to YOU International Performing Object Festival』其中『Performing Object』是用來提醒創作者,永遠不要忘了我們是以偶戲為主。至於對觀眾來,則說沒有任何影響,你是來看戲,也是來單純享受這個美好的夜晚的。」
那麼,出發吧!同樣的台北城、不同的路線、全新的偶戲表演,在不安的二○二○年,放心地散步去。
與日常更靠近一點
「今年比較可惜,國外的團隊因為疫情的關係進不來,所以不像往年,每日都會安排一組國外團隊加入。」石佩玉解釋。本次為期三週的演出,九組藝術團隊皆是台灣創作者;雖然少了些跨國合作的刺激,卻多了一份在地創作者的思維共振。
當然,每年合作的藝術家領域都不同,雖說邀請的對象大部分都是表演藝術圈內人,然而,半數多是關注於正規的表演空間,至於結合不同空間來做戲,對許多人來說還是很新穎的嘗試,石佩玉說:「所以,雖然說無物不成偶,但是,當邀請藝術家從生活中發想偶戲元素時,他們最開始都會陷入難題——日常的物件能對觀眾產生不同的意義嗎?有很多東西我們無意間撞見會覺得有趣,等到成了表演以後那份樂趣還在嗎?」
這個提問十年來沒有變過,卻也是偶戲最讓人著迷的地方。不只表演者,觀眾也彷彿換了一雙全新的眼睛,審視我們那些再熟悉不過的物件,於戲中長出全新的語彙。石佩玉舉例:「我在國外看過一個茶包自殺的故事,表演者有氣無力的,使那個茶包求死的心意看起來更堅決。最後茶包真地選擇『赴死』,然而這項『壯烈』的舉動卻產出了一杯茶的誕生,使得『死亡』有了不同的意義。」這齣看戲體驗,石佩玉向許多人都說過,這也是何以小戲節必須「超親密(親近)的原因」。她補充:「那些在正規劇場裡較難呈現的表演,都會在這裡會發生,就是因為我們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