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與惡的距離》全民公投劇場版提供了片斷式的敘事區塊,讓觀眾可以在關鍵時刻,進行劇情的選擇。(林韶安 攝)
新銳藝評 Review

IP轉譯劇場的科技迷思

評故事工廠《我們與惡的距離》全民公投劇場版

在觀賞多場次的演出後,再比較各場「觀眾抉擇」的劇情走向,其實劇情似是大同小異。因而觀眾可能會想問,究竟是「我們決定了什麼?」還是「我們已經先被決定?」在舞台境域裡,作為全知視野的編導,最終才是真正掌握劇情走向的主宰。

在觀賞多場次的演出後,再比較各場「觀眾抉擇」的劇情走向,其實劇情似是大同小異。因而觀眾可能會想問,究竟是「我們決定了什麼?」還是「我們已經先被決定?」在舞台境域裡,作為全知視野的編導,最終才是真正掌握劇情走向的主宰。

故事工廠《我們與惡的距離》全民公投劇場版

9/13 台北 城市舞台

10/11 臺中國家歌劇院

如何以知識產權內容(Intellectual Property)出發,來延續海內外對於台灣原創劇本的關注,成了當今跨域創作者,正積試驗的途徑。尤其是心理劇本的探索,相較於電視劇本需透過鏡頭和螢幕的攝錄裁接,以劇場形式的表現方式,更有助於縮短演員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而近年「沉浸式劇場」(immersive theatre)的多方實踐,結合了科技的應用,提供了劇場與觀眾互動的契機,讓觀眾有更多臨場參與互動的可能。

如果大眾可以選擇:非線性劇情發展的科技應用

《我們與惡的距離》全民公投劇場版即是以電視劇本為原型,改編為互動式劇場的創新應用。戲劇以「兩次公投,共四種結局」作為宣傳,結合可讓現場觀眾投票的Line@科技,透過即時性資訊互動,讓觀眾在現場以公投方式,來決定劇情的走向。

劇場應用手機即時公投的技術,縮短了公民集體意志與媒介呈現的距離,讓觀眾置身參與事件,來直視劇中角色複線敘事(multiple plot lines)的心靈樣態,使人們都必須同樣面臨抉擇的矛盾,以共同承擔起身為「大眾」(mass)輿論之一的那一份責任。

透過一個即時的、輿論統計性的「公投」抉擇,來主宰事件的發展,讓劇場突破「表演者vs.觀賞者」的界線,以開放式互動作品的型態呈現,這也揭示了「非線性敘事」劇本在結合現代科技下,進一步應用於劇場表演的創新實驗。

超文本(hypertext)數位劇場的應用與局限

公投的設計,將劇本分割為不同段落,來處理不同角色在不同情境下的故事鋪陳,它提供了片斷式的敘事區塊,讓觀眾可以在關鍵時刻,進行劇情的選擇。然而由於劇本改編的局限,使短短三個多小時的劇場,要「完整講好一個故事」成為不易達成之事,尤其還要將原著為十集電視劇的篇幅,收斂為「很多種可能」的片斷劇情,以讓觀眾可以在短暫時間內,執行敘事的抉擇,這考驗了觀者,須在期待戲劇有更深層的內心挖掘與美學沉浸之際,瞬間中止觀劇情緒,轉而自我掏空與簡化,才能在選擇的當下,做直覺的決策,意義上是要把觀眾拉進劇情的參與,但實質卻是將觀眾拋離出共鳴的情境。這般「超文本」劇場的複線敘事,推進了場景和觀眾情緒的快速轉換,這既是「故事工廠」的一脈風格,也映見了「屏風表演班」以來的傳承延續。

最後,觀眾決定了什麼?

在觀賞多場次的演出後,再比較各場「觀眾抉擇」的劇情走向,其實劇情似是大同小異。因而觀眾可能會想問,究竟是「我們決定了什麼?」還是「我們已經先被決定?」在舞台境域裡,作為全知視野的編導,最終才是真正掌握劇情走向的主宰。

劇中的「公投」,與其說是讓觀眾參與劇情的走向,不如說它更是故事行銷和延續聲量的一種方式,這些「公投數據」的回饋,都成了經營粉絲社群的基礎,用以分析受眾者心理和期待視野的參考依據。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