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又維
-
職人的圖鑑
舞台技術指導:啟動運轉機關的務實管理者
在周書毅與鄭志忠攜手合作的《阿忠與我》演職人員中,有一個特別的位置舞台技術設計,取代「舞台技術指導」的角色。本期專訪扛下此重任的余瑞培,看這位掌控舞台布景的實踐工程,職責繁多,職稱難以定錨的幕後職人,如何穩穩啟動舞台開關。
-
練物闢
觀眾席
劇場的觀眾席應該是由劇組設計過的:會讓觀眾入場時,感受到空氣是在最舒適的28度;開演前,聽到入場樂、開演須知;正式開演時,上方光線漸漸變暗,身邊人們漸漸因為黑暗而消失,燈光再起時,只剩台上的世界。
-
職人的圖鑑
樂器搬運師傅:讓演奏家安心上台的藏鏡人
天價的貴重樂器怎麼搬?路途中要經歷多少障礙才能抵達舞台?本期〈職人的圖鑑〉揭露樂器搬運的幕後眉角,看師傅的門道如何成就樂團演出的堅強後盾。
-
戲劇
黑特劇場Hate Theatre所折射出的劇場面貌
在臉書的搜尋欄打上「黑特」或是「靠北」,不難發現社群平台上充斥著許多匿名評論平台,它們大多以學校、公司、職業、產業為單位的匿名粉專或社團。
-
職人的圖鑑
包頭:戲曲界的髮妝師
一部作品如何成形?背後隱藏多少職人的戲法?〈職人的圖鑑〉每期揭開一名劇場幕後工作者的面紗,零距離打通觀賞表演藝術的任督二脈!
-
練物闢
燈
那顆原本眾星拱月的發光發熱大燈泡,好像是一個個的明星、名人,在那光芒之下,我們的焦點只有那一個人。但現在的我們已從2微米進入到2奈米的年代,每個人不再需要那麼多資源就可以發光,而且只要有不同的組合,還可以千變萬化。一顆LED燈可以是跑馬燈、PAR燈甚至是紅綠燈。就像我們現在,每個人都可以是網紅、播客或電玩直播主
-
企畫特輯 Special
當世界暫停,他們繼續以創作重整自身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十二屆「新人新視野」專案,今年由三位年輕創作者王宇光、薛祖杰與陳品蓉端出他們的作品,在世界按下暫停鍵的當下,繼續以己身探究外在世界。王宇光的《捺撇》試圖從文字出發,與妻子李尹櫻尋找兩人之間或抗拒或倚賴、或緊密或疏離的平衡關係;薛祖杰《THE WALL》則透過「阻隔」坦討「關係」與「跨越」;陳品蓉的《剩人》多線並陳,探討了資本主義全球化時代人與金錢的流動。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改變媒介的劇場如何被評論?
當我們在線上群聚,尋找劇場的擴充意義
若說劇場裡的聚眾成了防疫風險,那麼劇場可以怎麼利用「網路直播」繼續下去?面對新型態的劇場現況,評論又該以何種方式回應?事實上,真正的問題不見得只是「改變媒介的劇場如何被評論」,而是藉此衝擊,讓我們再度探問劇場與評論的本質是什麼,其本質又可以如何因應時代而改變。
-
音樂 2020衛武營TIFA—當代音樂平台
于特福許大師親臨 推動台灣當代音樂發展搖籃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今年推出的「TIFA當代音樂平台」充滿亮點,受注目則是邀請到當代音樂巨擘匈牙利作曲家、同為指揮家的彼得.于特福許首度來台,擔任二○二○年平台駐節作曲家,除了指導大師班、其作品的演出音樂會,還有相關講座與紀錄片放映。此外還有多組國內外演奏家的合作演出,將啟發聆聽者對於聲音多面向思考、並激盪出當代聲響的各種想像。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五條路徑 以身體探勘生命終結之境
身體與記憶是我們與死亡相連的載體,生者的肉身永遠不得全面經驗死亡;文化符碼的關聯,身體感官的誘引,都是死亡體感的觸媒。無論是作品題旨跟死亡與毀滅的關係,抑或當代舞蹈如何推翻前作、推翻不同範疇的企圖,只有在記憶與存有中,死亡與毀滅才有可能存有、變形、新生。本文探索分析近年來在台灣上演的舞蹈作品,透過五條路徑,嘗試探勘當代編舞家們如何理解萬物生靈終將面對的未知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以相遇為始 搭起漫長探險旅途的驛站
網路世代萬物皆平台,「共」和「平台」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各個面向,對藝文圈來說,環境已經「共壞」那麼久,是該團結打群戰了。這幾年大家逐漸發現彼此做著類似的事,規模不大期間不長,要改變現況,著手統合資源以擴大效益,無論虛擬或實體的大量平台也應運而生。民間平台各有不同策略與計畫,重點是富有彈性,公部門的平台資源相對豐富,但以作品為結果的模式也造成限制。其實,平台不是終點,應該是一場漫長探險旅途的驛站
-
ARTalks
度化無形之偶──《孟婆.湯》
傳統戲偶的程式身段,與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無物不偶」的現代偶戲理念,不但在表演上相輔相成,更適切地化無形為有形,具體呈現角色之內在心境與外在空間。如劇末,偶師退場,獨留孟婆/冥河之偶高掛空中,再頓時墜落回歸布幔一片,彷彿暗示著偶不只是敘事人物,更讓看不見、觸不到的時間空間得以乍現,如詩如幻之須臾瞬間。
-
ARTalks
時間、時鐘、世界迷宮
乍看之下,導演櫻井大造似乎找到一個圓融世界陣痛的說法,且看似寄託在抽象的佛教義理中,將現實世界中追尋時鐘與未來計畫所製造的經濟妖怪與魑魅魍魎一棒子打醒。但櫻井不訴諸虛無,或者具均值意味地前往涅槃解脫,這些人類、亡靈、外星人不通往地獄,也不飛昇至天堂,大家只是聚集在這裡。也就是說,時鐘是假的、計畫是假的,目的地也是假的,但時間還是真的。
-
即將上場 Preview 「小劇場.大夢想IV」與《櫻桃園2047》
好戲上場 臺灣戲曲中心開機暖身
經過一年的沉潛整修,臺灣戲曲中心將自十月份起以「2017亞太傳統藝術節」正式開幕,之前先在小表演廳推出數檔好戲吸引觀眾目光,包括頗受好評的「小劇場.大夢想」第四屆演出,還有人力飛行劇團的《櫻桃園2047》。前者包含林桂如與動見体劇團全新創作《狂起》,後者則延續導演黎煥雄對契訶夫的關注,討論演員與生活中的表演。
-
演出評論 Review
「後.真相」劇場與文本對決的真實
以詹明信後現代主義的理論,套用在這三齣戲上,其主要特徵為「主體的死亡」:王嘉明所要表述的沒有中心和意義;「客體的溶解」(真實消失了):高俊耀要主客不分、卻更顯見歷歷分明;語言則為「符徵之流」:李銘宸符徵與符旨的斷裂,符徵不再對應去「回譯」成它們的符旨。但以過往理論如此套用現今的製作,亦沒有多大的意義,只是再次驗證所標榜的實驗創新早已有前人所為。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台灣創作者眼中的泰國
吳文翠 以祭儀身體與泰國少數民族接上地氣
梵体劇場藝術總監。一九九五年開始接觸舞踏,以祭儀式的身體演出為特色,二○一五年參與差事劇團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里山計畫」,於日本、美濃、台中、泰國演出。二○一七年三月七日至十七日至泰國Tha Long村進行「湄公河里山」第一階段初探。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無遮蔽的身體 創作的誠實與真實
舞者、編舞家蘇文琪 創作者的誠實 某種程度已是裸露
表演者的身體,是舞台上最重要的元素,裸身演出,卸下的不只是衣服,更是種種社會的、外在的遮蔽物,誠實面對當下的自己。 四位劇場/舞蹈工作者劉守曜、法蘭克.迪馬可、李貞葳、蘇文琪,當他/她們在作品中呈現裸體時,思考的是什麼?想說的是什麼?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讓舞者成為水 找尋變動不居中的身體
向來理性先於感性的林文中,一路在創作上留下清晰的思考軌跡,之前的《長河》、《空氣動力學》從思索身體如何動,鍛造賦予舞者群體如水、如風變幻莫測的型態,而新作《流變》則試圖走得更遠,物質(身體)表現非物質(水)的流動方式依然是本次創作母題,但他這次不去模仿水,而是要舞者成為水。「我們不再去扮演波光粼粼,而是利用身體的皺褶、關節的鬆緊而去強化水的閃動、流變。」
-
即將上場 Preview 舞蹈空間X日本計畫「徹舞流」
島崎徹 一切舞在不言中
三度與舞蹈空間舞團合作,日本編舞家島崎徹將帶來不同時期的舞作《漫》與《臨極限》,並與台灣舞者共同發展新作《謎》。融合東方與西方的肢體語彙,島崎徹的舞作或優雅流暢,或犀利強烈,給予觀者多樣的觸動。不輕易以文字定義舞蹈的他,認為舞蹈藝術之美正因為其難以言說,而身為舞蹈藝術家,他所能夠做的,就是透過肢體表達,並深信觀眾能夠在作品中找到連結。
-
焦點專題 Focus
《迴》 一句詩舞出一場孤獨禪境
《迴》雖從白居易的詩出發,但楊銘隆強調,主要取詩句所予人的意境,於是乎,「孤獨感」成為整個製作團隊希望營造出的舞台意象,「但不是淒涼,而是每個人終其一生,最後都只有自己。」楊銘隆補充。而所有的回憶、記憶,便會在梁小衛所飾演的女子步行向遠方時,慢慢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