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斌
-
專題
結合傳統哲思 舞起健康身心
目前台灣坊間出現許多強調以舞蹈為媒介的養生方法,都以簡單易學為入門要點,在輕鬆的狀態下,不僅疏絡經骨,達到流汗減肥的效果,更將中國傳統「氣」的觀念引入,凝神聚氣,讓現代人緊張的身心都獲得平衡,其中隱含著中國傳統以形、氣、神為核心,探求生命開展的的哲學思想。其中「敦煌養生舞」與「元極舞」均強調以舞蹈的方式理氣、舒活經絡、雕塑體態,並促進身、心、靈平衡達到人體自癒的功效。
-
特別企畫 Feature
引爆表演革命 改寫劇場定義
說到當代的前衛劇場發展,美術人的涉入絕對息息相關。放下劇本、演員主導的敘事邏輯,美術人為劇場觀眾帶來全然不同的體驗模式,視覺意象成為前衛劇場的主流。而劇場與視覺藝術的「雜交」,也造就了當代藝術創作的新境界。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一位長了瘡在身上的老天使
日本最重要的舞踏大師大野一雄,於六月一日逝世,享壽一百零三歲。大野一雄曾於一九九四年訪台演出,時年已八十八歲,仍以枯瘦身軀演出經典作品《死海》、《睡蓮》等,優雅與死亡的淒美令人深深動容。本刊特邀資深舞評人王墨林,以此文闡述大野一雄舞踏藝術的內涵與思考,讓讀者觸探這位當代大師的卓然不凡。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角度八:文化創意產業與空間再生
分進合擊的文化力量 為藝術前景奠基
「文化創意產業」包含的範圍極廣,在這十年間,其中影響表演藝術生態最大的,莫過於政府各單位都努力推動的「閒置空間再利用」。回顧「文化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另一個平行發展趨勢,也正是這個概念。「文化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的推動,擴大了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想像;被再利用的空間,往往必須承擔經營壓力,讓「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得到實踐機會。從台中二十號倉庫到華山1914的案例,都有這樣的軌跡。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國家音樂廳 第一次為小寶貝敞開大門
幼兒音樂會 讓寶寶與音樂一起齊步走
兩廳院在五月底舉辦了開館以來第一次的幼兒音樂會「寶寶齊步走」,將觀眾年齡下拉到零歲,邀請音契管絃樂團製作演出。現場有為幼兒與父母增加的貼心服務如保管娃娃車、提供哺乳與更換尿片的舒適空間。而設計活潑的暖場與正式演出,都讓大小觀眾驚喜連連。
-
新藝見/新銳藝評
陷入作繭自縛的語言迷宮 評王嘉明《R.Z.》
戈爾德思以文字稠密著稱,如果無法超越他的理念想法,導他的劇本的最好方式就是好好處理他的語言,並從舞台指示的罅隙中,找出其內在豐富的意涵。王嘉明的《R.Z.》多處地方不去兼顧文本的意指,使其扁平地滑溜過去,不禁讓人懷疑導演是否曾認真去解讀文本。
-
特別企畫 Feature 語言當利器,挖掘人心底層
許正平 「創作」是唯一的堅持
文學獎常勝軍的許正平,寫作範疇包含散文、小說、劇本,也展現了他多元的創作面貌。的確,「創作」正是他人生的關鍵字,也是他「永遠不會放棄的事業!」。從中文系到戲劇研究所戲劇創作組,他在劇本的創作裡找到另一種創作愉悅,透過精心設計的語言,來表達人們存在於這個時代、環境的心聲,正是他的終極目標。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輝煌了四分之一世紀
數位網路威逼 CD好景不再?
CD發明去年慶祝廿五周年,走過四分之一世紀,CD產業正面臨發明以來最大的挑戰,面對的不再只是盜版的威脅、免費P2P的共享,而是數位「產業」的競爭。但CD的失寵,並不意味音樂消失,只是以不同的樣貌存在,而CD的褪流行,更是時代演進的必經過程。
-
專題
簡志忠
身為出版人,近來卻跟著紙風車劇團「319鄉村藝術工程」南北跑的簡志忠,認為公司是個「道場」,大家來修集體禪,沒有禪師,彼此互相影響。上班時好好上班,休假時用力玩,看看世界之美。「出版事業是心靈事業,如果能因此讓同仁的氣度更加恢宏,對公司也是一大利多。」
-
一本藝術經
劉墉 暢銷作家的冷門熱血
提到劉墉,大家想到的關鍵詞可能都是「暢銷作家」,但,這只是他人生諸多面向中的一個,此外,他是專業畫家、冷門專書出版人、詩人,曾是劇場演員與導演,把大陸的出書版稅拿去蓋希望小學、捐贈慈濟出的冷門書名單遠比熱門書長,底蘊厚重勝過檯面風光,沒看到的永遠比看到的還多。沒錯,這就是劉墉。
-
一本藝術經
葛福睿 讓賓士與爵士輕快搖擺
身為台灣戴姆勒克萊斯勒總裁的葛福睿,來自於德國這個擁有頂極造車工藝的國度,工作旅居台灣的多年期間,將德國人對設計工藝的至高標準,不僅發揮在工作上,也實踐在切身生活裡,讓台灣賓士與葛福睿的海外生活,都閃耀著精采的篇章。
-
歐洲人文筆記
掀開一個俄羅斯娃娃
幾年前在巴黎認識的娜塔莎,一個優雅有教養的中年婦人,她常常因思家而淚落滿面,問她到底為什麼?她說妳不是俄國人你不會明白什麼叫思鄉,無論你多恨那裡,你的心注定跟那個民族綁在一起,逃也逃不掉。霍洛維茲五十年後回到莫斯科的那場演奏會都是誰去?我不得不想起那場演奏會,以及CD上琴聲停止後的咳嗽聲。我不得不想起波修瓦,今天晚上又是誰去看昂貴的芭蕾?
-
焦點
當大鼻子遇上中文 從《大鼻子情聖──西哈諾》談音樂劇製作
當提到音樂劇,其實我們指的就是百老滙的音樂劇,有迅速變化的場景、精采的歌舞表演、悅耳動聽的歌曲──而這一切需大量的人力、物力,和金錢。台灣最早曾由新象在八年前邀請來自美國的導演、編舞在中華體育館演出《棋王》,造成轟動。但國內場地硬體(如劇場內部、收音,及換景等技術問題)、編、導、表演人才的無法配合等諸多問題在八年後仍是國內音樂劇及舞台劇演出成功與否的關鍵。其間雖有亞東劇團、進行式劇團,及紙風車劇團嚐試以小型音樂劇來吸引觀衆,但仍要到這次《大鼻子情聖──西哈諾》推出,才算眞正再次嚐試向大型音樂劇挑戰。而當年《棋王》所面臨的軟、硬體問題,亦是此次《大鼻子情聖──西哈諾》所需面對的嚴厲考驗,此劇能否通過此次考驗?八年後台灣音樂劇市場成熟了嗎?本刊特舉辦一場座談會探討音樂劇在台灣所面對的問題。
-
縱墨觀史
尋找屬於中國的「果陀」 六〇〜七〇年代
六〇年代的台灣,在經濟開放的空間裡,得以同時面對這新的世界的思想革命;我們可以說六〇年代是西方思潮襲捲的時代,但更是中國現代戲劇重新思考發展方向的發動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