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台灣坊間出現許多強調以舞蹈為媒介的養生方法,都以簡單易學為入門要點,在輕鬆的狀態下,不僅疏絡經骨,達到流汗減肥的效果,更將中國傳統「氣」的觀念引入,凝神聚氣,讓現代人緊張的身心都獲得平衡,其中隱含著中國傳統以形、氣、神為核心,探求生命開展的的哲學思想。其中「敦煌養生舞」與「元極舞」均強調以舞蹈的方式理氣、舒活經絡、雕塑體態,並促進身、心、靈平衡達到人體自癒的功效。
敦煌養生舞 曼妙舞姿提升身心靈
敦煌舞蹈主要編創靈感來自敦煌石窟中的彩塑與壁畫,著名的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西元三六六年),位於中國與西域各國商業往來交通頻繁的絲綢之路,隨著中國歷史遞嬗,壁畫融匯了各民族文化和樂舞在不同時期的特色。其中,飛天女伎婀娜曼妙、凌空飄逸的身體姿態,是最為人熟知的舞蹈形象。
台灣坊間所教授的「敦煌養生舞」,多取自敦煌「飛天」舞姿中豐富的手勢、典雅華美的身段,捨棄高技巧動作,成為一般大眾也能學習的休閒舞蹈。其中,現年六十五歲的「敦煌古典舞集」團長諶瓊華,自小研習芭蕾舞,直至赴美進修時體悟,「東方人畢竟和西方人不同」,便毅然回國,開始鑽研京劇中的文武身段。某次,因故宮中一幅張大千畫作,而開啟她追尋敦煌舞蹈的契機。一九八九年,她經友人的協助前往敦煌石窟朝聖。她說:「從未看過姿態這麼美的舞蹈,這千年歷史宗教藝術所呈現的天人舞姿,實在美得無法以言語形容。」當下的震撼,讓她感動地潸然落淚。
一九九一年諶瓊華編了敦煌舞蹈《千手千眼》,她在舞蹈時隱約感覺到體內有一股氣流的存在,而古籍中也訴及敦煌壁畫中,S形的舞姿為氣流能量的符號。為了驗證她的感受,她主動參與現任台大校長李嗣涔教授,當年所主持的國科會「氣功科學研究」計畫。測試過程中,當她心中冥想著千手千眼觀音舞蹈時,儀器內的腦α波突然消失,這是氣功範疇的最高層次「入定態」。要進入這個狀態必需身、形、意、氣合而為一。如同佛家的「禪坐」與《莊子》中「坐忘」的境界。首先氣沈丹田,呼吸均勻和緩,身體在一種鬆而不垮的平衡中,心無罣礙,由意念導引進入一種知覺恍惚的狀態,而達到精神的輕鬆愉悅與平靜祥和。
經過科學實證後,她在二○○一年,將氣功的呼吸吐納、中國敦煌舞蹈S形三道彎的姿態,與太極中「圓」的概念結合,獨創一套由簡入繁的「敦煌養生能量舞」(亦稱敦煌能量功)。諶瓊華認為「敦煌養生能量舞」是一種氣功舞蹈,動作多為左右對稱易於學習,學員們隨著優美的音樂舞動,能促進腦內啡的分泌,通常學習半年後,都能感受到特別有精神,體力與耐力也都增強了。
元極舞 啟動自體療癒的鑰匙
時常在公園、體育場等公眾場所一隅,群眾隨著一台行動音響所傳出的音樂與口訣,整齊地做著似拳、似舞,亦像體操的動作,這就是台灣的元極舞。在退休牙醫師林榮昭的積極推廣下,秉持不營利、不宗教、不政治的態度,至今學員已拓至美洲地區。
元極舞依據元極學理論中之元極功法編創,源於金元時期(西元1115-1368),融合了儒、釋、道思想與百家學說的「太一道」。中國元極舞創辦人張志祥,集結各方專家共同研究創編。因此元極舞融會了武術、舞蹈、音樂、氣功與凱格爾運動(指骨盆底肌肉運動)等特點。中華民國元極舞協會理事長潘登輝說:簡言之元極舞就是氣功舞蹈,將武術動作舞蹈化,結合舞蹈、氣功導引與音樂,不分男女老幼都容易學習。
元極舞講求修功、修德、修心,不僅是一種養生之道,更重視內在的修為。可概分為靜功、動功與按摩功,靜功即是打坐,著重在意念的修持;動功是藉外在動作引導氣的運行,這一動一靜皆屬氣功的範疇。按摩功則是運用雙手(勞宮穴)按摩人體的十二竅穴,啟動自體療癒的功能。
古傳的元極功法,認為每個人都有先天的本能,唯有經過修煉,先天的能量才得以激發。元極舞在音樂口訣的導引下,動作簡單易學,多左右對稱重複性高,期能以輕鬆的方式達到平衡身心、疏通經絡、按摩臟腑,提升自體療癒的功效。基本步法為「蓮花步」,在雙足一踏一點之間,收腹提肛,氣沉丹田,有學員提到擾人的尿失禁問題獲致改善,其成效與醫學界的凱格爾運動相同。許多雙手朝上抬舉托掌的動作,也讓手指、手腕與肩關節得到充分舒展,上了年紀的長者,五十肩的症狀因此減輕。而元極舞中強調脊椎提升與腰部擰轉的動作,有助於改善現代人因工作維持長時間姿勢,所造成的駝背與肩頸脊椎僵硬。
在現代都會的繁忙節奏中,大眾因為壓力積累引起身心不適,而再度正視中國傳統養生保健的觀念。中醫有別於西方實證醫學的診療態度,受到中國哲思「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等觀念影響,講求「預防醫學」的治本之道。在中醫的觀念中,疾病的產生與人體五臟六腑、奇經八脈的氣血滯積有關,如何疏通氣血,就成了養生的一門重要學問。敦煌養生舞與元極舞也在這樣的思維下,以簡單易學的舞蹈,引領學員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