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飈 雙手「擊」出繽紛多彩
被中西樂界譽為「中國打擊樂第一人」的擊樂家李飈,演奏曲目與演奏樂器涉獵廣泛,從東方到西方、古典到現代、城市到鄉間,只要是「擊樂器」,都是他的拿手好戲。這次應臺灣國樂團之邀首度來台演出,在「擊速飈樂」音樂會中,李飈將呈現出多元面向的打擊樂器演奏與音樂風格。
被中西樂界譽為「中國打擊樂第一人」的擊樂家李飈,演奏曲目與演奏樂器涉獵廣泛,從東方到西方、古典到現代、城市到鄉間,只要是「擊樂器」,都是他的拿手好戲。這次應臺灣國樂團之邀首度來台演出,在「擊速飈樂」音樂會中,李飈將呈現出多元面向的打擊樂器演奏與音樂風格。
觀看陳瀅如新作三銀幕錄像裝置《超距作用》,及重看其舊作尤其是《共登世界大同之境》,與其說是兼具神秘與科學的天文學和占星學讓令人目眩神迷,倒不如說是這位畢業於舊金山藝術學院的行為與錄像藝術研究所的藝術家如何連結與調控異質元素的做法,使我驚豔不已。
台新藝術獎於三月中旬揭曉年度五項得獎作品,由九位複選委員在「時代精神」、「人文關注」與「未來性」的評選方向下,從年度提名觀察團共同推薦的十四件初選入圍名單中選出。五項得獎作品接下來將自五月卅日起至七月廿六日在北師美術館展出,六月中旬將由國內外專業人士組成的決選團選出大獎得主,將於六月十三日頒獎典禮現場揭曉。
手電筒、大積木、大魚缸、各色顏料安娜琪舞蹈劇場這次動用了許多個性強烈的元素,融合為新作《我們》。事實上,從作品名稱與多元的材料選擇就揭示了這是一個像「健達出奇蛋」一樣的作品,對編舞家謝杰樺來說,這是一個新的嘗試,打破了過往編舞家由上而下給表演者具體指令的創作方式,而是更上一階,以兩年來的肢體訓練轉化舞者的身體質地,並建構作品的龍骨,開放舞者的想法,共同匯聚創作。 全作分為幾個段落,都是從這群謝杰樺口中「很吵、意見很多」的舞者們所發想的。《我們》開啟了編舞家與表演者更多的溝通,也讓過去較少獨立編創的舞者們有了「離線」的機會,從第三者角度觀看各自的選擇會牽引出什麼結果,「當然也有如果是我可能會不去玩的元素,可能因為製作起來太繁雜,或我覺得很多人用過了,但大家呈現出的結果蠻出乎意料,相當不錯。」 值得一提的是謝杰樺的身體訓練。建築專業背景,邏輯清晰,他談起《我們》是從都市規劃舉例,這幾年對身體訓練的嘗試同樣從「結構」出發,拆解舞蹈動作的「形」,從追究「如何動」重新認識關節,認識每個運動的身體單位,讓身體運動找到更細微且多元的組合方式。這部分也將在今年舞蹈秋天的新作《去自由》中有更完整的呈現。
十一名穿著筆挺西裝的男子們,扭動關節,配合強烈節奏,精準的速度轉換,這是來自法國的「嘻哈大少舞團」。編舞家卡德爾.阿圖(Kader Attou) 十歲時啟蒙於Sidney Duteil 的電視節目HIP H.O.P. ,因為這個法國電視史上第一個推廣嘻哈文化的節目,阿圖一頭栽進舞蹈,他跳舞、編舞,後來甚至與健身房的好友們成立舞團,他們把在柏油路上,在街頭角落的嘻哈舞步帶進了劇場,走進世界各地的劇院,而被戲稱為「舞蹈走私者」。 但嘻哈的吸引力從何而來?阿圖說:「嘻哈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匯集了各個文化的舞者,這個舞蹈仍然擁有創造強烈社會鏈結的力量。」放大來看,舞者的身體所記得的,也是全球性的文化記憶,在《尋根之旅》The Roots中,阿圖探問了幾乎所有編舞家都曾思考過的問題:「我們的身體從何而來?」嘻哈、印度卡達克舞、現代舞他所習得的技藝形塑身體的樣貌,《尋根之旅》則是解碼的旅程,阿圖同時也保留了舞者們的身體質地,讓個人的獨特性得以施展,《法國新聞社》指出:「在這個製作中,阿圖選擇了『十一名純然的嘻哈舞者』,重塑了驚人的多元動作、速度轉換、慢動作及雜技演出,近乎是特技表演,充滿了微妙的變化。」
《聖母頌歌》Magnificat BWV 243 對台灣的聽眾或者是合唱愛好者應該是不太陌生的曲目。這套曲目比起一般的合唱曲來說,聽覺上的和聲效果及色彩更為豐富。合唱部分,巴赫在這套曲目中安排了五個聲部,編了兩部的女高音增加更飽滿的和聲色彩,除了合唱之外也有五位獨唱者。巴赫擅於將不同的聲音組合一起,其中女低音的角色時常由假聲男高音來擔任演出。我本人在歐美也演出過這套曲目,絕大部分是跟巴洛克古樂團,這也是我最愛的演出版本。巴洛克古樂器與現代樂器有許多細微的不同,音色上弦樂器使用羊腸弦讓音色溫暖許多。在這套曲目裡還使用了小號、長笛、雙簧管等管樂器,在樂曲裡不同意境中擔任不同的意義也豐富了音響效果。最明顯的還是當時的音準是使用415的(比現代的440低了半音)。利恰卡爾古樂團這次從歐洲帶了許多在台灣比較少見的巴洛克樂器,可以在台灣聽到這麼完整的巴洛克音樂會,今年恐怕就是這一場了,五月在國家音樂廳,還不快去買票!
危機四伏的海上歷險、黑暗魔法的神秘力量、戰場英雄的奇幻漂流,荷馬史詩《奧德賽》以剪紙和手繪動畫的形式,搭配現場音樂,栩栩如生地呈現出來,宛如一部無聲的手工電影。這是在二○一三年愛丁堡藝穗節大獲好評,英國紙電影劇團(Paper Cinema)耗時七年創作完成的作品《奧德賽漂泊記》Odyssey。該劇以全新視角詮釋荷馬經典,描繪奧德賽攻陷特洛伊城後,得罪了神祇,在海上漂泊十年遭遇重重險關,卻從未放棄返回朝思暮想的家鄉歸途的故事。 《奧德賽漂泊記》精準結合傳統手偶工藝與現代劇場科技,2D素材卻有3D視覺效果,每一個鏡頭與特效,都是紙偶師在現場即時以筆墨作畫、剪紙並於鏡頭前操偶投影至大螢幕上。從畫面感、鏡頭語言、敘事能力到表現手法,技術之精巧,令人嘆為觀止。幾乎所有的英國主流媒體都給予四星或五星的評價,被讚譽為是「一部史詩,一次極富想像力的遠航。」
其實比起演奏會,我更喜歡觀賞舞蹈或戲劇,但打擊樂演出總讓我覺得同時享受舞蹈演出和聽演奏會的超值感。中學時期第一次觀賞朱宗慶打擊樂團演出,每位演出者用全身舞動著自己的樂器,並與台上共演者甚至台下的聽/觀眾之間從頭到尾都滿溢著的情緒交流,完全顛覆了我對音樂演出的想像。朱宗慶打擊樂團從早期與舞團合作現場演出,到後來與劇場導演、劇團合作推出擊樂劇場,每次結合不同表演形式或概念,對表演藝術路人如我來說,除了可以很放鬆自在地觀賞直接易懂的演出,還可以在每次的表演中吸收到不同演出形式的驚喜。二○一二年由汪其楣導演的「聆聽.微笑」音樂會上,接觸了東南亞多國傳統音樂;這次同樣由汪其楣導演的「樂之樂」則要用台灣傳統鑼鼓民藝家的樂器演奏出他們自己的故事,透過聆聽/觀賞這些演出,真正地將文化流傳、保存下來,我認為這是身為聽/觀眾的最大的享受。
臺南藝術節的「城市舞台」系列鼓勵表演團隊走出制式劇場,以城市文化地景為創作場域,透過表演藝術的介入,營造文化古都的新風貌。今年以「泥土記憶」為主題,包括安平樹屋、億載金城、大南門城、延平郡王祠、北頭洋文化園區、陳德聚堂、永成老戲院等,都將成為演出空間,入選的節目取材涵蓋歷史、人物,甚至聲音、氣味等,從不同面向挖掘台南印象。
世界樂壇天王級的小提琴家祖克曼,十一年前以代打身分,來台與國臺交演出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精湛的表現讓樂迷如癡如醉;今年他更帶來經典的貝多芬曲目,除了獨奏,還有室內樂演奏,帶來更細緻典雅的演出,將帶領我們再次體驗真正純粹高貴的音樂之美。
利恰卡爾古樂團是歐洲最重要的早期音樂合奏團之一,此次訪台將演出多首巴赫經典曲目。其中清唱劇《太陽神與潘神》讓人看到巴赫如何用音符來詮釋角色、情境或特定個性,而另一首《聖母頌歌》更是該團得獎之作,一人一聲部的編制更容易清楚地聽到巴赫為每一器樂聲部所譜寫的音樂。
這場音樂會中,近期光芒四射的青年小提琴家曾宇謙將與鄭立彬帶領的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挑戰柴科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展現技巧與抒情;而同場的巴爾托克《管絃樂協奏曲》,則是讓大部分樂器都有獨奏性樂段,不僅考驗樂團樂手的演奏技巧和整體默契,也考驗著指揮掌控樂團的能力。加上以李哲藝《泰雅序曲》開場,奇妙組合令人期待。
在「王者之師」音樂會中,台灣絃樂團特邀德國小提琴教母安緹兒.維特哈絲擔任客座首席,將演繹荀貝格最為人熟知的作品之一絃樂六重奏《昇華之夜》,並將和維特哈絲合作演出海頓的《C大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並在她的帶領下,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三號絃樂四重奏》,維特哈絲的精湛琴藝將與台絃如何激盪動人樂音?令人期待。
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新作《化人遊》,是將清初傳奇作家丁耀亢的作品首度搬上舞台,主角漫遊海上還被大魚吞腹,情節奇幻不說還搞時空穿越,好比東方版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以京劇形式演出,除了表現古典文學的跳躍,更透過戲曲虛擬程式的寫意表現,遊藝於時空上的轉化。
繼二○一○年的《白雪公主》後,普雷祖卡舞團將再度訪台,將演出以阿拉伯經典文學為本的《一千零一 深夜》,編舞家普雷祖卡聚焦於「夜」的背景,並套用原作連環故事的形式,展開一連串極具神秘氛圍的短篇舞作,並在其中融入他對當代性別、情慾、文化衝擊、消費社會等議題的種種思考。
又到了芭蕾舞迷的朝聖時節!將在四月登場的「國際芭蕾舞星在台北」,一樣邀請了多位技藝精湛的芭蕾舞星閃耀國家戲劇院舞台。而演出舞碼除了古典經典,也包含多支現代風格舞碼,其中更有兩支是世界首演;而巧的是有兩支不同編舞家編創的《牧神的午後》,呈現方式各有千秋,舞迷可以好好比較享受!
《偷偷愛》由花雅劇坊邀請朱育宏及陳大任共同編導,藉由進出寫實與幻想,呈現角色外在行為與內心動機背道而馳,發掘人們在面對道德與愛情相互矛盾之時,複雜而糾結的內心世界,探討都會情愛的沉重負擔與人心的軟弱。以日常生活切片堆砌對白,插入大量時事,運用場景與語言的雙關,形式上運用音樂作為提示和串連,整齣戲節奏明快、喜劇色彩鮮明。編導朱育宏與導演陳大任則試圖開創新的敘事風格,不過分玩弄形式,在故事之中超越觀眾對人物場景的想像,真正達到雅俗共賞的境界。
在戶外環境的夜色、極大的新鮮感包攏之下,通過音樂的襯底與牽引,以及現場感官所能接收現場來自或遠或近作品們的色彩、線條、形體、聲響等,彷彿一個個舞台上的角色現身,雖然沒有使用任何言詞,仍可感知各個角色的鮮明性格,加上一些可見與不可見的動作、姿態、神韻,當下逐漸產生若干情境、互動、甚或可能的故事想像讓人聯想起全然沒有對白、充滿戲劇動態與文本意涵的「無言劇」
馬頭人,是馬還是人?是動物還是人類?是虛構的傳奇,還是現實的隱喻?EX-亞洲劇團《馬頭人頭馬》改編自印度劇作家Grish Karnad取材古老神話的《阿濕波變身記》HAYAVADANA,主角是一名因為母親與馬結合而被生下的馬頭人,終其一生的願望就是變成一個「完美」的人。在這個「變身」的敘事框架中,還有另一個三角關係的故事互為呼應:兩個好友約定在女神廟前自殺,其中一人的妻子哀求女神,讓兩人活過來。女神答應了她的請求,卻在慌亂中錯置了頭。有丈夫頭的人,有丈夫身體的人,誰才是真正的丈夫? 印度籍導演江譚佳彥表示,《馬頭人頭馬》的劇情以古寓今,透過魔幻離奇的情節,直指人性慾望的追求;表現形式交融肢體、吟唱、舞蹈、面具等亞洲劇場元素,更加入台灣原住民的歌舞文化,展現以「肢體說故事」的跨文化劇場美學。此作也是江譚佳彥定居台灣十年,對自我跨國生活異文化衝擊和表演思考檢視後的作品,由魏雋展、陳彥斌等演員共同演出。
以面具默劇表演形式聞名的德國弗洛茲劇團(Familie Flz),繼去年的黑色喜劇《天堂大酒店》後,將為台灣觀眾帶來全新作品《中年大叔青春夢》Garage DOr。故事圍繞著三位中年男子,他們各自擁有工作、剛懷孕的妻子、平淡的生活,但成為探險者、發明王、歌手的夢想揮之不去,現實生活的壓力不但沒有澆熄他們的熱情,反而激發更多瘋狂的想法,雖然像白日夢,卻樂在其中。 《中年大叔青春夢》以幽默手法將中年男子想要逃離苦悶、追求冒險的心境表現得淋漓盡致。全劇像是極富詩意的無言劇,透過表情空洞的面具及精準的默劇肢體,我們感受到角色在一成不變的困頓日子中,壓抑內心的狂想與希望。來到人生下半場,還可能有做夢的勇氣跟力氣嗎?就如同劇中三位大叔,無論是發明、飛翔、航行,即使旁人眼中天馬行空、不切實際,只要懷抱夢想,就可以不平凡。
《姐夠甜.那吸》是美國知名表演團體「開檔褲劇團」在一九九一年首度演出的作品。這部劇作試圖藉由解構經典劇本《慾望街車》對於角色設定刻板的性別認同,進而討論當代性別意識的多重樣貌。台南人劇團的新銳導演許芃,將在四月重新演繹這部劇作,她要面對的是兩個問題:首先是如何在改編作品上再改編並呈現出嶄新的樣貌;另外是如何讓國外劇本中探討的性別認同問題,使台灣的觀眾產生自我投射。對此,許芃採取的方式是更專注在演員的即興發想。與其刻板地置入在地性的台灣符號,許芃試圖經由演員們的集體即興創作,顯現彼此生活經驗的交織與碰撞。在這個過程中,即使即興的結果是一連串的NG場面,導演可能也正在當中找尋社會中隱含性別偏見的語言與行為。 如果在一般大眾的認知裡,非異性戀者的關係已經是個NG ,台南人劇團的《姐夠甜.那吸》或許能在NG中找出如何將國外劇本融入在地文化一種新的模式。
作為台灣成軍最早的絃樂團,台絃年年邀請國際知名的演奏家來台,除了全方位展現實力之外,長期與一流音樂家共同合作,讓樂團演奏實力不斷提升,近年到歐洲的演出更獲得當地的樂評的讚賞,一個全屬民間資助的團體,廿多年來堅持自己的道路實屬不易,更不用說台絃在推廣教育上的投入,兩年一度的台絃比賽長期以來更是發掘新一代的台灣演奏家,提供他們嶄露頭角的舞台。 將在四月十二日音樂會中與台絃共同演出的維特哈絲(Antje Weithaas),是現今德國最俱實力與聲望的小提琴家與教育家;台灣正流行造神,儘管不想一窩蜂,但我確實認為維特哈絲是個不折不扣的神級人物,且不論她曾贏得早期數個重要的歐洲比賽,演奏型態的多樣性及傑出的教學成就,更突顯了她身為當代一流演奏家的藝術價值。演奏同時,身兼瑞士伯恩室內樂團總監及德國柏林漢斯埃斯勒音樂院教職,教出許多傑出的演奏家,如小提琴家寧峰及對傳統及非傳統曲目如數家珍的台灣小提琴家吳孟平,都出自其門下。筆者在任職澳門樂團期間曾有過數次與其合作的經驗。平常多做中性打扮的維特哈絲抽起菸來嚇死人,演出前一根接一根,我不過陪著多抽了幾支,上台時弓就抖個不停,而她則一如往常地將貝多芬協奏曲拉奏得宛若天籟。
從小備受國際樂壇矚目的「東方珍珠」日本小提琴家宓多里,將於三月中再度訪台,演出西貝流士的《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宓多里的音樂天才無庸置疑,洋溢的才華與傳奇性的故事也都讓樂迷津津樂道,但舞台下的她,則更樂於與是人分享她對音樂的愛,拉近音樂家與樂迷們之間的距離,更是打破了年社會、種族的藩籬,讓人們的心更靠近,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影響著世界的許多角落。
春天展演新氣象,戲曲也不落人後!台北大稻埕戲苑推出「大稻埕青年戲曲藝術節」,邀請1/2Q劇場、李清照私人劇團、栢優座與風神寶寶兒童劇團,透過年輕創意的發揮,分別以崑曲、歌仔戲、京劇,或經典改編或歷史新詮,翻轉題材與形式,春日新「藝」,盡在其中!
由法國、加拿大魁北克兩地劇場菁英合作的法文音樂劇《鐘樓怪人》,首演迄今十七年,演出足跡踏遍歐亞美洲各地,已被翻譯為英文、西班牙、義大利、俄文、韓文、比利時等六種語言演出,英文版《鐘樓怪人》受歡迎程度,讓該劇在倫敦西區上演長達十七個月,被譽為「法語世界的《歌劇魅影》」。睽違十年再度訪台,老將新秀的組合,風起雲湧的時代,巴黎聖母院鐘聲再起,將激起怎樣的燦爛火花?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