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的深刻人性 極簡的劇場哲思
彼得.布魯克《情人的西裝》將在高雄春天藝術節上演的《情人的西裝》是彼得.布魯克這十多年來巡演最多的作品。該劇改編自南非作家康.塔巴的小說,透過一個妻子對丈夫不忠的外遇故事,陳述了南非黑人備受種族歧視、階級壓迫的生活處境。彼得.布魯克將「空的空間」概念,在此劇中發揮得淋漓盡致極簡的舞台布置,演員與樂手行雲流水的搭配,說書人和角色之間的流暢轉換大師之自由揮灑,以臻化境。
將在高雄春天藝術節上演的《情人的西裝》是彼得.布魯克這十多年來巡演最多的作品。該劇改編自南非作家康.塔巴的小說,透過一個妻子對丈夫不忠的外遇故事,陳述了南非黑人備受種族歧視、階級壓迫的生活處境。彼得.布魯克將「空的空間」概念,在此劇中發揮得淋漓盡致極簡的舞台布置,演員與樂手行雲流水的搭配,說書人和角色之間的流暢轉換大師之自由揮灑,以臻化境。
曾與舞蹈空間舞團合作過《橄欖樹》和《時境》,西班牙編舞家瑪芮娜.麥斯卡利相當懂得在舞作中展現其對敘事力道和詩意畫面的編排與調度。今年三度合作的新作《沉睡的巨獸》,創作構想則來自於麥斯卡利對於我們似乎已習以為常的民主與自由的疑惑與叩問,透過與三地舞者的合作,及與現場聲音、紙箱布置互動,探尋並展現不同地域人民的民主肢體想像。
知名的中國鋼琴家殷承宗,當年與一群音樂家合力改編《黃河大合唱》為《黃河鋼琴協奏曲》,打造了中國音樂的當代經典,當年擔綱首演的他,五月將與蘇州科技學院音樂院院長陳正哲博士合作「世紀雙經典」音樂會,由女高音柯綠娃、男中音蔣嘉文、蘇州科技學院音樂學院合唱團及台北愛樂青年合唱團演出《黃河大合唱》,殷承宗擔綱《黃河鋼琴協奏曲》,經典再現,豈能錯過?!
將在五月底、六月初登場的兩廳院「新點子舞展」,邀來兩位風格殊異的編舞家蘇威嘉與董怡芬,分別展演舞作《自由步》與《我不是我》。雖然題材不同,但兩者的內在核心有著相似的企圖:形式作為內容,動作如何「說話」?至於兩位如何各自取徑尋答,那就劇場中見分曉囉!
去年應日本利賀藝術節的亞洲導演競賽之邀,以田納西.威廉斯小品《滿滿廿七輛貨車的棉花》為題,導演劉守曜演出了《我的洋娃娃》。原作雖是講男性對女性的壓迫和歧視,但在劉守曜的詮釋中,則為劇中女主角翻轉色彩,更具自主權。
今年台北新劇團公演「好老戲」,推出《雙姣奇緣》、《慶頂珠》與《一捧雪》三齣全本經典老戲,李寶春、黃宇琳、楊燕毅擔綱,並邀得八十四歲高齡的丑角國寶孫正陽出馬,角兒們挑戰經典,絕活展現,正是戲迷之福!
每年高雄春天藝術節精心規劃的歌仔戲節目,都是戲迷們引領期盼的「春天」!今年除了有春美歌劇團重演好戲《青春美夢》,明華園天字戲劇團、秀琴歌劇團、一心戲劇團、薪傳歌仔戲團都推出全新製作,名角天王輪番上陣,讓戲迷心花朵朵開!
在NSO「英雄」音樂會中,該團桂冠指揮赫比希將以深厚的德奧曲目功力,以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來展現NSO在這幾年來所鍛造出的歌唱性特質,而客座演出的小提琴家哈察特揚則將以布魯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揮灑其超卓琴藝。老少英雄同台,一起鋪展精采磅礡的樂章。
廿年前天團慕尼黑愛樂首度訪台,因指揮傑利畢達克開刀不克遠行,由當時卅四歲的台灣青年指揮呂紹嘉臨危授命上場代打,演出布魯克納《第八號交響曲》,成績斐然也打造了經典傳奇。難忘這次美好經驗,期間不曾再指揮此曲的呂紹嘉,將率領國家交響樂團,重現此曲,再創經典!
被中西樂界譽為「中國打擊樂第一人」的擊樂家李飈,演奏曲目與演奏樂器涉獵廣泛,從東方到西方、古典到現代、城市到鄉間,只要是「擊樂器」,都是他的拿手好戲。這次應臺灣國樂團之邀首度來台演出,在「擊速飈樂」音樂會中,李飈將呈現出多元面向的打擊樂器演奏與音樂風格。
觀看陳瀅如新作三銀幕錄像裝置《超距作用》,及重看其舊作尤其是《共登世界大同之境》,與其說是兼具神秘與科學的天文學和占星學讓令人目眩神迷,倒不如說是這位畢業於舊金山藝術學院的行為與錄像藝術研究所的藝術家如何連結與調控異質元素的做法,使我驚豔不已。
台新藝術獎於三月中旬揭曉年度五項得獎作品,由九位複選委員在「時代精神」、「人文關注」與「未來性」的評選方向下,從年度提名觀察團共同推薦的十四件初選入圍名單中選出。五項得獎作品接下來將自五月卅日起至七月廿六日在北師美術館展出,六月中旬將由國內外專業人士組成的決選團選出大獎得主,將於六月十三日頒獎典禮現場揭曉。
手電筒、大積木、大魚缸、各色顏料安娜琪舞蹈劇場這次動用了許多個性強烈的元素,融合為新作《我們》。事實上,從作品名稱與多元的材料選擇就揭示了這是一個像「健達出奇蛋」一樣的作品,對編舞家謝杰樺來說,這是一個新的嘗試,打破了過往編舞家由上而下給表演者具體指令的創作方式,而是更上一階,以兩年來的肢體訓練轉化舞者的身體質地,並建構作品的龍骨,開放舞者的想法,共同匯聚創作。 全作分為幾個段落,都是從這群謝杰樺口中「很吵、意見很多」的舞者們所發想的。《我們》開啟了編舞家與表演者更多的溝通,也讓過去較少獨立編創的舞者們有了「離線」的機會,從第三者角度觀看各自的選擇會牽引出什麼結果,「當然也有如果是我可能會不去玩的元素,可能因為製作起來太繁雜,或我覺得很多人用過了,但大家呈現出的結果蠻出乎意料,相當不錯。」 值得一提的是謝杰樺的身體訓練。建築專業背景,邏輯清晰,他談起《我們》是從都市規劃舉例,這幾年對身體訓練的嘗試同樣從「結構」出發,拆解舞蹈動作的「形」,從追究「如何動」重新認識關節,認識每個運動的身體單位,讓身體運動找到更細微且多元的組合方式。這部分也將在今年舞蹈秋天的新作《去自由》中有更完整的呈現。
十一名穿著筆挺西裝的男子們,扭動關節,配合強烈節奏,精準的速度轉換,這是來自法國的「嘻哈大少舞團」。編舞家卡德爾.阿圖(Kader Attou) 十歲時啟蒙於Sidney Duteil 的電視節目HIP H.O.P. ,因為這個法國電視史上第一個推廣嘻哈文化的節目,阿圖一頭栽進舞蹈,他跳舞、編舞,後來甚至與健身房的好友們成立舞團,他們把在柏油路上,在街頭角落的嘻哈舞步帶進了劇場,走進世界各地的劇院,而被戲稱為「舞蹈走私者」。 但嘻哈的吸引力從何而來?阿圖說:「嘻哈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匯集了各個文化的舞者,這個舞蹈仍然擁有創造強烈社會鏈結的力量。」放大來看,舞者的身體所記得的,也是全球性的文化記憶,在《尋根之旅》The Roots中,阿圖探問了幾乎所有編舞家都曾思考過的問題:「我們的身體從何而來?」嘻哈、印度卡達克舞、現代舞他所習得的技藝形塑身體的樣貌,《尋根之旅》則是解碼的旅程,阿圖同時也保留了舞者們的身體質地,讓個人的獨特性得以施展,《法國新聞社》指出:「在這個製作中,阿圖選擇了『十一名純然的嘻哈舞者』,重塑了驚人的多元動作、速度轉換、慢動作及雜技演出,近乎是特技表演,充滿了微妙的變化。」

《聖母頌歌》Magnificat BWV 243 對台灣的聽眾或者是合唱愛好者應該是不太陌生的曲目。這套曲目比起一般的合唱曲來說,聽覺上的和聲效果及色彩更為豐富。合唱部分,巴赫在這套曲目中安排了五個聲部,編了兩部的女高音增加更飽滿的和聲色彩,除了合唱之外也有五位獨唱者。巴赫擅於將不同的聲音組合一起,其中女低音的角色時常由假聲男高音來擔任演出。我本人在歐美也演出過這套曲目,絕大部分是跟巴洛克古樂團,這也是我最愛的演出版本。巴洛克古樂器與現代樂器有許多細微的不同,音色上弦樂器使用羊腸弦讓音色溫暖許多。在這套曲目裡還使用了小號、長笛、雙簧管等管樂器,在樂曲裡不同意境中擔任不同的意義也豐富了音響效果。最明顯的還是當時的音準是使用415的(比現代的440低了半音)。利恰卡爾古樂團這次從歐洲帶了許多在台灣比較少見的巴洛克樂器,可以在台灣聽到這麼完整的巴洛克音樂會,今年恐怕就是這一場了,五月在國家音樂廳,還不快去買票!
危機四伏的海上歷險、黑暗魔法的神秘力量、戰場英雄的奇幻漂流,荷馬史詩《奧德賽》以剪紙和手繪動畫的形式,搭配現場音樂,栩栩如生地呈現出來,宛如一部無聲的手工電影。這是在二○一三年愛丁堡藝穗節大獲好評,英國紙電影劇團(Paper Cinema)耗時七年創作完成的作品《奧德賽漂泊記》Odyssey。該劇以全新視角詮釋荷馬經典,描繪奧德賽攻陷特洛伊城後,得罪了神祇,在海上漂泊十年遭遇重重險關,卻從未放棄返回朝思暮想的家鄉歸途的故事。 《奧德賽漂泊記》精準結合傳統手偶工藝與現代劇場科技,2D素材卻有3D視覺效果,每一個鏡頭與特效,都是紙偶師在現場即時以筆墨作畫、剪紙並於鏡頭前操偶投影至大螢幕上。從畫面感、鏡頭語言、敘事能力到表現手法,技術之精巧,令人嘆為觀止。幾乎所有的英國主流媒體都給予四星或五星的評價,被讚譽為是「一部史詩,一次極富想像力的遠航。」

其實比起演奏會,我更喜歡觀賞舞蹈或戲劇,但打擊樂演出總讓我覺得同時享受舞蹈演出和聽演奏會的超值感。中學時期第一次觀賞朱宗慶打擊樂團演出,每位演出者用全身舞動著自己的樂器,並與台上共演者甚至台下的聽/觀眾之間從頭到尾都滿溢著的情緒交流,完全顛覆了我對音樂演出的想像。朱宗慶打擊樂團從早期與舞團合作現場演出,到後來與劇場導演、劇團合作推出擊樂劇場,每次結合不同表演形式或概念,對表演藝術路人如我來說,除了可以很放鬆自在地觀賞直接易懂的演出,還可以在每次的表演中吸收到不同演出形式的驚喜。二○一二年由汪其楣導演的「聆聽.微笑」音樂會上,接觸了東南亞多國傳統音樂;這次同樣由汪其楣導演的「樂之樂」則要用台灣傳統鑼鼓民藝家的樂器演奏出他們自己的故事,透過聆聽/觀賞這些演出,真正地將文化流傳、保存下來,我認為這是身為聽/觀眾的最大的享受。
臺南藝術節的「城市舞台」系列鼓勵表演團隊走出制式劇場,以城市文化地景為創作場域,透過表演藝術的介入,營造文化古都的新風貌。今年以「泥土記憶」為主題,包括安平樹屋、億載金城、大南門城、延平郡王祠、北頭洋文化園區、陳德聚堂、永成老戲院等,都將成為演出空間,入選的節目取材涵蓋歷史、人物,甚至聲音、氣味等,從不同面向挖掘台南印象。
世界樂壇天王級的小提琴家祖克曼,十一年前以代打身分,來台與國臺交演出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精湛的表現讓樂迷如癡如醉;今年他更帶來經典的貝多芬曲目,除了獨奏,還有室內樂演奏,帶來更細緻典雅的演出,將帶領我們再次體驗真正純粹高貴的音樂之美。
利恰卡爾古樂團是歐洲最重要的早期音樂合奏團之一,此次訪台將演出多首巴赫經典曲目。其中清唱劇《太陽神與潘神》讓人看到巴赫如何用音符來詮釋角色、情境或特定個性,而另一首《聖母頌歌》更是該團得獎之作,一人一聲部的編制更容易清楚地聽到巴赫為每一器樂聲部所譜寫的音樂。
這場音樂會中,近期光芒四射的青年小提琴家曾宇謙將與鄭立彬帶領的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挑戰柴科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展現技巧與抒情;而同場的巴爾托克《管絃樂協奏曲》,則是讓大部分樂器都有獨奏性樂段,不僅考驗樂團樂手的演奏技巧和整體默契,也考驗著指揮掌控樂團的能力。加上以李哲藝《泰雅序曲》開場,奇妙組合令人期待。
在「王者之師」音樂會中,台灣絃樂團特邀德國小提琴教母安緹兒.維特哈絲擔任客座首席,將演繹荀貝格最為人熟知的作品之一絃樂六重奏《昇華之夜》,並將和維特哈絲合作演出海頓的《C大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並在她的帶領下,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三號絃樂四重奏》,維特哈絲的精湛琴藝將與台絃如何激盪動人樂音?令人期待。
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新作《化人遊》,是將清初傳奇作家丁耀亢的作品首度搬上舞台,主角漫遊海上還被大魚吞腹,情節奇幻不說還搞時空穿越,好比東方版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以京劇形式演出,除了表現古典文學的跳躍,更透過戲曲虛擬程式的寫意表現,遊藝於時空上的轉化。
繼二○一○年的《白雪公主》後,普雷祖卡舞團將再度訪台,將演出以阿拉伯經典文學為本的《一千零一 深夜》,編舞家普雷祖卡聚焦於「夜」的背景,並套用原作連環故事的形式,展開一連串極具神秘氛圍的短篇舞作,並在其中融入他對當代性別、情慾、文化衝擊、消費社會等議題的種種思考。
又到了芭蕾舞迷的朝聖時節!將在四月登場的「國際芭蕾舞星在台北」,一樣邀請了多位技藝精湛的芭蕾舞星閃耀國家戲劇院舞台。而演出舞碼除了古典經典,也包含多支現代風格舞碼,其中更有兩支是世界首演;而巧的是有兩支不同編舞家編創的《牧神的午後》,呈現方式各有千秋,舞迷可以好好比較享受!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