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恰卡爾古樂團是歐洲最重要的早期音樂合奏團之一,此次訪台將演出多首巴赫經典曲目。其中清唱劇《太陽神與潘神》讓人看到巴赫如何用音符來詮釋角色、情境或特定個性,而另一首《聖母頌歌》更是該團得獎之作,一人一聲部的編制更容易清楚地聽到巴赫為每一器樂聲部所譜寫的音樂。
極盡巴赫—利恰卡爾古樂團
5/8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5/9 19:30 屏東縣藝術館
INFO 02-33939888(台北)、08-7360330轉2173(屏東)
拿著樂器演奏樂曲,不管對觀眾或演奏家來說,也許都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您有沒有想過,經過數百年的改良,現代的樂器與古代樂器的聲響,早已是天壤之別。再加上隨著詮釋的口味愈來愈重,在廿世紀初甚至有百人交響樂團演奏巴赫、莫札特作品的情況出現,讓古樂原有的美感漸漸受到威脅。
以古樂器接近作曲家的創作
幸虧在一九六○年代,歐洲音樂史上興起「古樂復興運動」,由幾位先驅如大鍵琴家雷翁哈特(G. Leonhardt)、哈農庫特(N. Harnoncourt)、布魯根(F. Brüggen) 、庫伊肯(S. Kuijken)兄弟等人帶領,傳到八○年代的日本,直到現在,世界各地都有專家學者投入古樂器的重製、發掘、樂譜文獻的研究、演奏方式探討,乃至各音樂院古樂器授課、古樂夏令營、古樂音樂節等。
但究竟古樂的魅力何在?旅法十多年的巴洛克古長笛演奏家陳逸芬表示:「使用現代樂器試著演奏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會有一種好像拖著牛車跑,跑不動的感覺。」確實,即使用現代樂器模擬當初的演奏方式或甚至模擬古樂器,作曲家想要傳達的感受,也不一定能夠到位。因此她認為:「使用古樂器演奏,是一種接近作曲家的創作最直接的方式。」
五月即將來台的利恰卡爾古樂團,是歐洲最重要的早期音樂合奏團之一。團長兼指揮Philipppe Pierlot就是一位長期研究古樂,並且鑽研如何以最貼近當時作曲家的方式的演奏家。而以利恰卡爾(Ricercar)作為團名,讓樂團肩負著演奏當時代表的「器樂曲式」及「探索」的雙重意義。
聆聽巴赫走進古樂世界
此次,樂團將帶來台灣難得上演的巴赫《太陽神與潘神》BWV 201及樂團拿手曲目《聖母頌歌》。陳逸芬說:「雖然巴赫並沒有寫過歌劇,但是《太陽神與潘神》,此作品可以算是一首典型的歌劇形式,以古希臘神話故事為題材,故事陳述太陽神與潘神比試較勁,看誰的歌聲較美。還個別找了由邁達斯(Midas)與莫羅斯(Moros)擔任裁判。而巴赫最常用音符來詮釋角色、情境或特定個性,很明顯地在此齣清唱劇中表現無疑。」在樂曲中,不但能聽到精采的音符穿梭,更有巴赫編織在音樂裡的幽默趣味。
《聖母頌歌》更是不同小覷,此曲不但曾獲八大獎項,國際唱片雜誌International Record Review更以「有史以來最好的聖母頌歌錄音,我認為當之無愧」來評價它。為什麼如此備受讚賞?陳逸芬解釋:「有別於現代樂團或一般古樂團,特別在合唱曲部分,也就是說以一人一聲部為主,與大家所熟悉的合唱不同。對聽眾來說,這樣的編制更容易清楚地聽到巴赫為每一器樂聲部所譜寫的音樂。」
從中世紀、文藝復興一直到巴洛克時期,約四百年之久的豐富資源,至今仍然探究不盡。在一片現代的樂聲中,不妨藉著這個機會跟著利恰卡爾古樂團,聆聽歐洲百年前宮廷裡演奏的經典重現,一同愛上古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