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忘,比死亡可怕?
庫倫卡劇團《安德魯與多莉妮》故事原型來自法國哲學家安德魯.高茲為患有退化性疾病的妻子多莉妮所寫的《最後一封情書》,西班牙庫倫卡劇團的《安德魯與多莉妮》以面具與身體姿態演出,不用台詞地,娓娓道出丈夫站在即將失去妻子的邊緣,重新發現他的妻子的歷程。
故事原型來自法國哲學家安德魯.高茲為患有退化性疾病的妻子多莉妮所寫的《最後一封情書》,西班牙庫倫卡劇團的《安德魯與多莉妮》以面具與身體姿態演出,不用台詞地,娓娓道出丈夫站在即將失去妻子的邊緣,重新發現他的妻子的歷程。
一年一度的合唱盛會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將於七月下旬開跑,這次共邀了五支來自歐亞的人聲團隊參與,並將巡迴新竹、苗栗、雲林、南投、屏東、台南、高雄與當地各類型合唱團聯演。而壓軸的是浦契尼的《光榮彌撒》,以兩百五十人的大陣仗,將在指揮大師豪勒隆帶領下,為合唱音樂節劃上美好句點。
「鈕扣計畫」迄今已舉辦到第三年,陸續邀請多位旅外舞者返鄉發表創作,以舞蹈向台灣自我介紹,甚至回家交朋友,便成了鈕扣計畫的主旋律。今年應邀演出的四位舞者是袁尚仁、高沛齡、張藍勻與蔡冠伶,將展現「漂流,進行中」的生命風景。
致力於戲曲現代化的國光劇團,今年策劃「小劇場.大夢想」系列演出,由資深劇場編導王友輝擔任策展人,邀來三缺一劇團、栢優座和國光劇團,擷取京劇元素帶入現代劇場,也開展傳統藝術的當代思維和視野。
透過「行走」、「勞動」,劉秋兒確實地深入高雄各種邊緣空間,也掌握到這個城市的核心內在格調。這種完全田野的藝術參與,對於創作資源的汲取,完全不同於在室內看投影片、畫冊的模式。或許就是這樣第一線的參與,真正觸摸到高雄這個海港工業城市的骨肉血脈,當轉換為藝術創作,就成為「有血有肉」的「有味」作品。
七月正熱,舞蹈新花盛開。 兩廳院的「新點子舞展」,還有前年展開的「鈕釦計畫」,都是主打年輕新銳編舞家的新創作平台。「新點子舞展」已經在六月呈現陳韻如和楊維真的作品,七月推出今年最後一檔,賴翠霜的作品《家.溫 ℃》,將以「家」為主題,演繹家庭對人的性格行為的影響。曾為碧娜.鮑許舞團的舞者、二○○八年台新表演藝術獎得主的賴翠霜,五年後會有什麼樣的蛻變進化,令人期待。 「鈕釦計畫」的誕生,是為了讓在國外發展的編舞者,能有機會在台灣發表創作機會的平台。今年迎回台灣的四位編舞者,袁尚仁、蔡冠伶、高沛齡、張藍勻分別自德國、瑞士、紐約和香港。這幾位傑出的舞者如何在創作的舞台上初試啼聲,亦值得關注。 另外,由三十舞蹈劇場主持的「三十沙龍創作空間」也將推出兩套新秀節目:由多媒體藝術家與編舞者合作的「跨領域實驗創作」,以及由Show Case選拔出來的進階創作「駐點創作」發表。在這個位於中和的舞蹈實驗苗埔會長出什麼花來,得到舞團的地下室坐坐才知道
從原先設定「齊格菲」單一主題的樂劇,不斷擴充至四部大型樂劇串連而成聯篇樂劇形式巨作《指環》,華格納除了才氣過人,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其中,《女武神》可說是《指環》中最匪夷所思、情節最錯綜複雜的作品。身為天神的父親,殘忍地要不知情的女兒殺死同父異母的哥哥;哥哥卻又愛上了從小失散的雙胞胎妹妹;兩人所生的兒子未來竟娶了自己的姑姑弒親、亂倫、夾雜著世代的恩怨、權力鬥爭、人性(抑或神性?)慾望的墮落等等。華格納真的是將雙子座無窮想像力發展到極致的代表人物。 期待多年,NSO終於正式將《女武神》端出來,成為本年度最重要的製作之一,撇除洋洋灑灑的外國歌唱家名單,女主角之一的齊格琳德由陳美玲擔綱、天神之妻佛麗卡由翁若珮飾演、八位女武神都由國內優秀演唱家,如:羅明芳、林慈音、林玲慧、林孟君、范婷玉、張嘉珍等人擔任,這樣的組合令人萬分期待,不知在名導演漢斯-彼得.雷曼的揉捏、錘鍊之下,會呈現出怎樣驚人的結果?
來自大家都不熟悉的國家蒙特內哥羅,吉他演奏家米洛許.卡拉達格利奇卻以他的琴聲,當作國家的名片,讓更多人認識這個位於巴爾幹半島上的新國度。八歲學吉他,九歲登台,十一歲在國際吉他比賽中獲獎,早慧的卡拉達格利奇,在戰火中以彈吉逃避現實、編織吉他烏托邦,而今成為國際樂壇炙手可熱的炸子雞,仍不忘當年初衷,帶著吉他,為人們彈奏,安慰受傷的心靈。
近年不斷開拓戲路、挑戰多元題材的一心戲劇團,繼讓人驚豔的《狂魂》、《Mackie踹共沒?》,將推出極具爭議性的《斷袖》,將史事記載的同志故事搬上劇場,由當家「雙小生」孫詩詠、孫詩珮主演,在舞台上大談男男愛戀。《斷袖》以漢哀帝劉欣和美男子董賢的禁忌之戀為主線,編劇孫富叡強調,該劇意圖傳達的是,人在褪下虛偽的面具後,如何面對自己最真誠的愛情。
國家交響樂團本樂季「法蘭西」系列的最後壓軸音樂會「海之詩」,音樂總監呂紹嘉精選四位法國重量級作曲家布瑞頓、蕭頌、拉威爾與德布西的交響曲,以「海」為主題,讓樂迷聆賞法式音樂的細膩與美好音響。
明華園編導陳勝國寫完「八仙系列」,重返人間,他給自己的功課是,要將人性複雜的各種面向,赤裸裸呈現在舞台上,於是誕生了新作《么嘍正傳》。《么嘍正傳》敘述一群雖出身低微但重情重義的山寨嘍囉與官方糾葛的世代恩怨,由當家小生孫翠鳳、小旦鄭雅升、丑角陳勝在與第三代青年演員陳昭婷主演,四人分飾八角。
唐美雲歌仔戲團新劇《子虛賦》以漢賦大家司馬相如的辭賦入戲,重寫他與卓文君的浪漫情緣,以當代眼光重新審視,這對愛侶在歸於平淡生活後,看似幸福的愛情,是否可以長長久久?編劇陳道貴表示,《子虛賦》從人性角度切入,探討司馬相如愛情的純度,巔覆司馬相如的完美形象,浪漫中帶著詼諧。
坐落於瑞士日內瓦新廣場(Place Neuve)的日內瓦大歌劇院(Grand Thtre de Genve),與日內瓦音樂院、維多莉亞音樂廳(Vitoria Hall)、拉特美術館(Muse Rath)毗鄰而居,旁邊更有喀爾文創辦的日內瓦學院(現為日內瓦大學),是日內瓦舊城區的重要文化勝地。 日內瓦大歌劇院 早在一七六六年,日內瓦就擁有一座三層、約八百人席次的歌劇院(Thtre de Rosimond),然而劇院短短營業兩年就毀於祝融;一七八三年在新廣場蓋起了另一棟歌劇院,因此被稱為新劇院(Thtre de Neuve),然而隨著時代演進,狹小的新劇院舞台已漸不符合演出需求,耗時近十年的徵稿、募款與施工後,新劇院被拆除,在原址新建的日內瓦大歌劇院(Grand Theatre de Genve)終於在一八七九年開幕,以巴黎歌劇院為範本,採用第二帝國建築風格,內部裝潢金碧輝煌,為歐洲最大、最豪華的歌劇院之一。 浴火重生與芭蕾舞團的誕生 一九五一年五月一日,當劇組人員正在準備華格納歌劇《女武神》第三幕的場景,一場大火意外摧毀了大半個劇院;在劇院關閉七年後,整修工作終於開始,一九六二年十二月日內瓦大歌劇院重新開幕,演出法文版的威爾第歌劇《唐卡羅》;在歌劇院重新開幕之際,劇院也組織了駐院的職業芭蕾舞團,請來了世界知名芭蕾女伶、法國芭蕾舞團(Le Ballet de France)的創辦人嘉寧・夏哈(Janine Charrat)擔任藝術總監,之後曾帶領過舞團的世界級藝術家,還包括蘇黎世芭蕾舞團藝術總監派翠西亞.娜麗(Patricia Neary)、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聖馬丁劇院芭蕾舞團藝術總監奧斯卡.阿萊茲(Oscar Ariz)、加拿大蒙特婁大劇院芭蕾舞團藝術總監潘科夫(Gradimir Pankov)等,而現代芭蕾舞之父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於一九七○至七八年亦曾受邀擔任藝術顧問。在他們的帶領下,舞團以簡潔俐落的現代與新古典芭蕾風格著稱,網羅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舞
這是一個很看似安靜深沉,其實很有痛感,令人難以正視的尷尬、不舒服,既類型化又很破格,具有實驗的冒險性勇氣,又對於所有凝滯、尷尬、傷害等等幽微的訊息掌握表現得具有力度、而且刺點精準的個展。
在台南耕耘現代舞創作有成的稻草人舞團,於去年開始策畫年輕編舞者發表平台「稻草人舞團創作獨白系列」,今年二度舉辦,由曾獲羅曼菲獎助金赴法國創作表演的資深團員左涵潔與新生代舞者蘇鈺婷,以「公寓」(the Apartment)為題,串聯發表《那些曾經一起的生活》、《平行公寓》。 左涵潔的《那些曾經一起的生活》描述一屋四房不同居住者的生活,呈現不同型態的同居關係。人際不同的距離安全距離、沒有距離,或是無聲的壓迫式距離是主要的動作元素,隨距離開展出親近或疏遠的同居關係,交錯四個不同的時空,讓觀眾潛進房間窺看不同的生命故事。蘇鈺婷的〈平行公寓〉則將公寓比擬為記憶存放的空間。房間中的物件象徵記憶的斷片,牆與牆之間,意味著看似斷裂的記憶潛在的關聯。她認為,「銘記不代表永恆存在;遺忘不表示沒有發生」,在不同的房間裡,記得與忘記同步演出,反映人類情感和思維的複雜景觀。 舞團藝術總監羅文瑾說,「年輕創作不是『經驗不足』,而是『無所畏懼』,給年輕人發揮的空間與舞台,他們會做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出來!」在前輩稻草人的扶持下,新一代的稻草人能否帶來無懼的嶄新作品?值得觀眾期待。(鄒欣寧)
米洛許.卡拉達格利奇,當代古典吉他界的一顆新星,發行第一張個人專輯 Guitar/Mediterrno即拿到二○一一年Classic chart全球銷售冠軍,同時也獲得德國《古典迴聲》雜誌「年度新人」獎。 一九八三年出生於歐洲的小國,一個不太為人知的神秘國度蒙特內哥羅,八歲開始玩吉他,九歲第一次在學校面對著一千多位觀眾公開表演,這場表演對他來說意義重大,因為在他幼小的心靈裡面就知道他是屬於這個舞台了。 由於對於吉熱情和天賦,他的彈奏技巧細膩,有層次且曲風多元,不管詮釋各種不同類型的樂曲皆有他獨特的味道,彈奏時的專注神情讓人印象深刻。最近米洛許開始全球巡迴表演,台灣兩廳院能夠有機會邀請到他來,對於喜愛古典音樂的你來說一定不能錯過。 這次來台灣和多位知名的演奏家有不同樂器的搭配,是很值得期待一場表演。
為了培育人才、延續樂團傳統音色,從二○一二年九月起,國家交響樂團成立了「NSO樂團學苑」(NSO Orchestra Academy),試圖在學校的科班訓練和職業樂團的專業演奏中,架起一個以實務演練為主的「跨越」計畫(Leaping Program)。第一屆從三百名競爭者中選出四十三名學員,經過個別指導、管絃樂分部練習、室內樂重奏演出、參與樂團排練旁聽外,並與國際知名指揮及獨奏家有近身學習的機會。二○一三/一四樂季的第二屆起,更將以兩年為期展開培訓計畫,繼續培養國內音樂系學生及海外學成歸國菁英。 樂團學苑常任指揮由NSO助理指揮張尹芳擔任,在歷經將近十個月的定期排練和小型演出後,這群年輕菁英將以「樂團學苑」的身分首度站上國家音樂廳,以絃樂團、管樂重奏、協奏和交響組曲等不同組合展現他們的學習成果。此外,曾獲選二○○九年兩廳院樂壇新秀的大提琴家黃日昇,更將代表NSO團員,擔任此次獨奏演出柴科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為音樂會加持,同時展現傳承意義。(李秋玫)
繼去年首度舉辦的「兩岸小劇場藝術節」邀來對岸三團演出、也送台灣三團過去後,廣藝基金會今年再接再厲,擴大規模邀來對岸六檔製作,以文學劇場為主軸,改編題材涵蓋韓寒《1988》、老舍《我這一輩子》、魯迅《狂人日記》、蒲松齡《聊齋誌異》、伍迪.艾倫《中央公園西路》等。
○四年創團的柏林國家芭蕾舞團,舞者來自柏林三大公立芭蕾舞團,由有「世紀舞神」之譽的馬拉可夫擔任藝術總監,他也將舞團打造為歐陸重要且馳名的芭蕾舞團之一。這次首度訪台,將演出義大利編舞家比貢哲提為該團量身訂作的舞劇《卡拉瓦喬》,將卡拉瓦喬如何藉創作反映內在的極端性格,具象為舞台的呈現。
台北新劇團的新製作《知己》,改編自中國劇作家郭啟宏的同名話劇,描述三個朋友剖心交往的動人故事;因為郭啟宏與新舞臺館長辜懷群對「知己」的不同看法,竟促成了雙方的合作。戲曲版《知己》由李寶春改編、導演與演出其中一角,並邀來旅台崑生溫宇航助陣,以不同劇種的表演方式區隔角色性格。
朱宗慶打擊樂團與國光劇團二○一○年合作的擊樂劇場演出《木蘭》,今年大幅改編,配合多媒體、燈光、服裝、舞台等,讓擊樂與京劇更為緊密結合。為了要在演奏中以旋律傳達之外,更讓身體連帶地表現京劇的身段,團員也接受肢體訓練,發展出以棍棒敲擊、身體拍打的節奏,自然融入到表演中。
人是文化的載體,人之所以會創造出什麼樣的文化,又取決於什麼地形、氣候、土壤養育出什麼樣的人。因此,人因地理條件的不同而有不同,文化也因為地理環境的差異而有不同,音樂當然也在這個邏輯當中。透過這樣的思維,NCO在南藝大教授歐光勳的策劃下,推出「音樂地圖裡的胡琴世界」音樂會,試圖透過地圖的解析,聆聽各地的特色胡琴樂器與樂曲,進而探問琴音背後的人文底蘊。
原本只是為台灣「豫劇皇后」王海玲打造獨角戲,編劇施如芳卻遠兜遠轉,牽扯出至少廿八個被戰爭折騰出名號的女人,還加進張愛玲的「華麗與蒼涼」美學,成就了《巾幗.華麗緣》。《巾幗.華麗緣》把中國、台灣、日本、希臘看似不相干的事件,放肆而大膽地連結在一起,以意識流手法,大玩「穿越」,時空跳躍三千年。
《檔案K》由七年級劇作家吳瑾蓉編寫,是國內罕見以科學題材入戲的作品,以「平行時空」的物理學論述為命題,寫一齣家庭悲劇。導演楊景翔透過旋轉舞台與多媒體影像,拼接真實與虛幻,打造一個多重的影像迷宮,探觸人類生命與心靈的有限與無限。
《秘碼魔幻之境》不只是太古踏舞團的復團起點,也是吳采璘創造自己舞蹈風格的開始。她自編自跳,依據土、火、金、木、水五種元素,發展出各具張力的舞蹈;在她充滿表演性的舞蹈詮釋下,每一種元素猶如鮮活的生命體。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