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ew
演出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台灣海筆子《泛YAPONIA民間故事—摸彩比丘尼譚》

繼櫻井大造《蝕月譚─東亞絕望工廠傳奇》整整一年後,台灣海筆子又回來了!這頂帳篷的旅程一直在持續,這回由台灣海筆子成員到日本排練,巡迴日本東 北地震災區演出給福島受難者觀賞,如今又巡回了台灣,到新店的溪洲部落演出。奇怪的劇名中,聲稱「泛YAPONIA」是一塊一邊保持平衡,一邊掙扎的土 地,連結了日本災區與台灣都市原住民的離散聚落。 活力飽滿、火花四射的帳篷劇,招數五花八門、題材卻深深扣住土地與底層民眾,聞得到真實的汗水與心的熱度。劇情混合了現實社會議題與神話典故、歷史人物,以不可思議的邏輯串連在一起,組成了介乎夢與真實之間的奇妙劇場,這就是不能不看的海筆子。

文字|鴻鴻
第230期 / 2012年02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溫宇航、魏春榮 昔日同窗合演悱惻《梁祝》

台製新編崑劇 國家文藝獎得主李小平執導

由戲曲學者曾永義編劇的崑曲版《梁祝》,是第一部由台灣出產製造的崑曲劇作,二○○四年首度搬上舞台,一月初又將重製演出。此次重製將由新科國家文藝獎得主李小平執導,知名崑曲巾生溫宇航與中國北方崑曲劇院名旦魏春榮主演,溫、魏是自幼同堂學藝、同台演戲的同班同學,而《梁祝》也是兩人闊別多年後再次的合作演出。

文字|廖俊逞
第229期 / 2012年01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天籟之音 挑戰非凡任務

大衛.格里摩 再現巴赫絕倫經典

被譽為媲美魔鬼小提琴手基頓.克萊曼的法國小提琴家大衛.格里摩,十年內兩度挑戰灌錄被視為「小提琴的試金石」的巴赫全本《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這是很多大師級音樂家都不會輕易允諾的任務,而他做到了!此次來台,格里摩即將帶來這套經典,展現他非凡的詮釋與功力。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2011華山藝術生活節

令人驚豔與期待的展演舞台 亞洲新起潛力表演藝術交易平台

第二屆「華山藝術生活節」在十月卅日圓滿落幕,其中焦點項目「表演藝術市集」,邀請來自香港、廣州、北京、韓國、日本、荷蘭、以色列、法國、比利時、加拿大及美國等地,共廿二名國際策展人來台參加,另國內民間組織及公部門策展代表的參加人數亦高達一百五十名。「表演藝術市集」精采的Showcase節目,涵蓋舞蹈、偶戲、傳統戲曲、現代戲劇、人聲合唱及打擊樂等,充分展現台灣多元的表演藝術實力,讓國內外策展人盡情體驗台灣表演藝術的驚人創意與內涵。

文字|表演藝術聯盟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Tears of the Human Soul軀:一段竭盡毀滅的告白》

與各種特殊場域互動 石志如探索軀體磨難

甫於二○一○年底創團的樓閣舞蹈劇場,為舞蹈創作者石志如在故鄉嘉義市成立的現代舞團。名喚「樓閣」(Log),意在反映舞團追求空間運用的靈活彈性,作品亦多打破黑盒子或鏡框舞台等既有劇場空間,於不同的特殊場域演出,拉近觀眾與作品的距離,同時也重新探索了身體、空間、看與被看的想像和文本。 此次演出的《軀:一段竭盡毀滅的告白Tears of the Human Soul》,今年六月曾於嘉義首演,作品概念來自石志如與死神對抗的生命經驗,從肉體的病痛出發,圍繞著文明生活下人們的種種身心症:失眠、恐慌、心悸、胃痛、暈眩等,舞者以肢體詮釋在反覆大量工作中對抗著逐漸浮現的病痛,透過關節的扭轉、劇痛與窒息、重複的撞擊等強烈的身體語彙,表達了人們身體與精神的分離,意志對肉體磨難的冷眼旁觀等集體情境,而身體在爭戰中經歷毀滅而後重生,則毋寧是編舞者形於舞蹈之上,致獻給觀者的祝福與期盼。

文字|鄒欣寧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戲劇新訊

軍隊中的孤獨個體,為何而戰?

再現劇團《迷彩馬戲團》

當一個國家,連軍方都不相信自己有戰勝的機會,迷彩軍裝下的個體要從何尋覓戰鬥的目的?當家破人亡的戰爭遙不可及且難以想像,軍隊體制之於現今年輕人又有何意義?再現劇團新作《迷彩馬戲團》,編導葉志偉從投身軍旅的經驗取材,以「馬戲團」的概念借喻,賦予軍隊寓言的質地,形容在這個與世界隔絕的巨大集團中,結構底層那些失落的無數小兵,喪失了肉體和意志的自由,卻又不知為何而戰、該捍衛什麼的困惑、迷惘和恐懼。 葉志偉表示,「迷彩」是統一性和規格化的象徵,在講究集體幻覺的部隊中,「去個體化」製造了眾人團結一體的表面,但事實上卻豎立了人跟人之間無法溝通的高牆壁壘,變成在集體之中各自疏離的奇異狀態每個人都不想被孤立,但沒有人不是孤獨的。全劇以「反人體邏輯」的角度觀看軍中人類行為的變態、荒謬形式。軍人的身體符號與指涉,是生活身體以外的另一種系統,講求快速、精準、堅硬、直線、次序的標準,植入的過程也造成某種偏執強迫、反自然的精神意識。

文字|廖俊逞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音樂新訊

「聲振百里」音樂會 「打」破東西界限!

跨越東西方界線的「聲振百里」打擊音樂會,將由日本木琴天后安倍圭子、來自以色列的皮卡度(Perca Du)打擊二重奏及三位北市國樂手李慧、謝從馨與陳盈均齊聚一堂,在團長鍾耀光指揮之下共同演出。 七十四歲的安倍圭子是作曲家及馬林巴琴演奏家,四十多年前她以毛線、皮革或塑膠材質製作打擊棍棒,更與山葉樂器公司合作改良現代的馬林巴琴鍵盤,能演奏五個八度的音域,表現更豐富。另外,她也以擅長同時以六支棍棒演奏而聲名遠播。而皮卡度打擊二重奏由唐馬.耶利夫和阿迪.莫勒於一九九六年組成,因外型帥氣、演奏默契好而於國際急速竄紅,且獲得多個獎項。 此次邀請中西雙方同台飆鼓,將演出安倍圭子所創的經典作品《稜鏡狂想曲》以及鍾耀光給二位打擊與國樂團的《秦王破陣樂》等曲目,更委託新生代作曲家張瓊櫻譜寫新曲《酒狂》。而為了樂曲需要,本場也將加入合唱團參與演出,一場陣容龐大的音樂會,即將震撼登場。

文字|柯喬齡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時空與記憶的新世代表述

兩廳院新點子劇展 七年級生出列

今年的兩廳院新點子劇展,四檔節目中有三檔節目由七年級編導出馬:許哲彬的《0920002012》以手機建構世代的記憶,透過一則寓言般的通俗愛情故事,延伸探討溝通失效的末日光景。楊景翔的《據說有戰爭在遠方》在通俗的敘事架構下,通過劇本段落的重複、倒轉,探討現代人集體失憶的現象。廖俊凱的《逆旅》改編郝譽翔的自傳小說,透過作者書寫父親的流亡身世,探問離散的歷史,質疑國家機器的宰制。

文字|廖俊逞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府城的浪漫傳說 秀琴的歌仔新調

編導王友輝 戲中戲編織《安平追想曲》

從二○○四年的《血染情》開始,現代劇場編導王友輝與台南在地的外台歌仔戲班「秀琴歌劇團」展開了合作之緣。王友輝為秀琴執筆編寫了《范蠡獻西施》、《玉石變》與即將推出的《安平追想曲》,根植同名流行歌曲中的府城在地浪漫傳奇,他以戲中戲的結構,在一則橫跨兩代的愛情故事中,融入歌仔戲百年變遷的興衰。

文字|廖俊逞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烏犬劇場《豐饒之地》、同黨劇團《我的妻子就是我》

尋找方向的七年級生,相信愛、相信神、相信不可能可以可能。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段故事,看戲,是體會和理解他人生命的過程──願所有人的故事都能找到最終的救贖。 我一直很迷戀獨角戲,特別能夠觀察一個演員在身上切換各種角色的演出功力,獨撐全場的舞台魅力,以及與舞台上道具互動所激發出的多元想像力。本月上演兩齣獨角戲,烏犬劇場《豐饒之地》由女性演員彭子玲探索當女孩變女人之後,所承擔的性別角色的心路歷程,儘管當代女性看似已獲得許多權利,但是否真的已進入豐饒之地? 而同黨劇團《我的妻子就是我》劇本曾獲東尼獎、普立茲獎,涵蓋歷史、性別、政治等議題。二○○九年仁信合作社曾由女性演員卓香君演出此劇,兩年後,由男性演員邱安忱所飾的前東德變裝癖老男人與他的博物館,將挖掘出怎麼樣的一段歷史?而邱安忱穿梭於四十個不同的角色中,不同年齡、種族、膚色、性別更是考驗其表演功力,值得期待!

文字|林侖靜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新人新視野—舞蹈篇、同黨劇團《我的妻子就是我》

「新人新視野」向來是發掘創作新秀最好的地方。這次「舞蹈篇」網羅了四位創作者,以即興演出見長的余彥芳,和舞蹈空間的資深舞者董怡芬,以及才剛和謝東寧做完《壞鞋子》的林宜瑾,和經常和周毅書合作的當家主角林祐如,即將演繹什麼樣的四齣身體寓言,讓人特別期待。 另 一齣讓人期待的作品是同黨劇團的《我的妻子就是我》。這齣改編自美國東尼獎、普立茲獎雙料最佳劇本的單人劇,將由劇場資深演員邱安忱一人演出四十個角色。 《我的妻子就是我》穿梭記憶時空,角色轉換間串起多重回憶故事,刻劃深入細微。演技精湛的京劇演員吳興國一人演完《李爾在此》所有角色,已是極大的挑戰, 此番邱安忱要演四十個角色?!到底行不行呢?很想去瞧瞧看。

文字|陳品秀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NSO跨/新年音樂會—太初之光

歷年來,幾乎每年跨年都在不同城市度過;有時是演奏巡迴中的歐洲城市,有時在冬雪紛飛的紐約、蒙特婁,甚至北京、上海與香港,都有朋友一起嬉鬧度 過。今年,我決定留在台北,因為旅行後最終還要回家。國外的月亮再怎麼圓,都比不上家鄉的跨年煙火燦爛;再多異國風情,都比不上與家人共度的珍貴時光。今 年國家交響樂團的跨年音樂會,要以同樣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帶領樂迷走入新的一年。 這首交響曲對我意義非凡。就是在大四時, 我也在年終音樂會,和四百多人站舞台上高歌,最終唱出「乘著以熾熱之愛的動力贏得的雙翼,我將展翅高飛!我將死亡,以求再生!」時,每個音符不只深深震撼 了我的心,從頭到尾五個樂章,我彷彿活過了一整個人生,是個最不可思議的音樂經驗。台灣樂迷們,與其每年在台北市區湊熱鬧,還不如在國家音樂廳暖身。在 踏入新的一年之際,我們高唱《復活》,在一番刻骨銘心的心靈洗滌之後,從內心最深處同聲歌頌生命之極樂,迎向新年。個人力薦的年度首選!

文字|謝世嫻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吉他琴弦輕撥 走上吟遊詩人的奇幻旅程

輕男高音施宣煌+吉他博士柯懿芳 一場跨時代音樂之旅

在十二月的《吟遊詩人的奇幻旅程》音樂會中,輕男高音施宣煌與吉他博士柯懿芳,將以美聲與吉他合奏帶來一場遨遊文藝復興、古典、浪漫時期到近代的跨時代音樂之旅。此次音樂會,將以文藝復興時期魯特琴歌曲作家約翰.道蘭的經典作品作為開場,也將呈現貝多芬、佛瑞、布列頓等作曲家的精采歌曲。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數位全閱覽資料庫廣告圖片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韓國SORO藝術中心

《二 Le Duex》 從「水」出發 探詢自然與人的生命隱喻

生物的起源在水,細胞從化育成形到組構為繁複的生物,都跟水脫不了關係。而文明初始,人便懂得賦予自己的形體和自然之間密不可分的關聯,宇宙、自然、水、身體,構成了人類第一套隱喻系統,各地神話就是最好的證據。然而,隨著人類文化與科技的持續進展,這一套人與自然相輔相成的系統逐漸被瓦解,自然歸自然,人類歸人類,一分為二的世界,是否真的再也回不去了? 韓國的當代藝術團體SORO,結合了視覺藝術、舞蹈、裝置、聲響、藝術治療、生物科學等領域,以劇場展演的形式,呈現對於當代人類生活的微觀探索。作品《二》則邀請了法國、西班牙、南斯拉夫的藝術家共同發展,自二○○七年發表後便於日韓澳等地巡演。作品從水和身體等元素出發,藉由人體、聲響與水箱裝置的互動,製造出細緻、連續如波動的表演效果,從中追溯、探尋自然與人的種種生命隱喻,可作為國內觀照韓國對於跨界表演潮流的想像與實踐。

文字|鄒欣寧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舞蹈新訊 8213肢體舞蹈劇場新作

《極境之旅》 描繪世界巨變後的樣貌

生活在廿一世紀,面對種種末世預言,可能想過,若「極境」不再只是遠在天邊的南北極地,而是明天過後你我置身其間的生存場景,我們將如何面對?生態變遷、氣候異變不只是影像創作或科學研究的題材,更是我們實際遭逢的環境問題,我們的每日生活都是造成這些劇變的小小推手,那麼,我們該繼續無所自覺地走向可能的文明終結,或是下定決心、著手改變? 8213肢體舞蹈劇場年度演出《極境之旅》便從此一議題出發,由曾獲台灣「舞躍大地年度大獎」的美籍編舞家Casey Avaunt編創,與資深音樂人陳世興一同就末日情景發想,更邀請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學院的喬登.布魯克斯(Jordan Brooks)及馬來西亞籍的林志駿等七位舞者,以跨國多樣的肢體和音樂風格,表達創作者想像中世界經歷巨變後的樣貌,呈現出當地球的四季不再是四季,文明不再進步,大自然被人性的貪婪、食慾、懶惰、功名汙染,人類該如何展開更艱鉅的極境生活?

文字|鄒欣寧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藝術節新訊 Taiwan Connection音樂節

演出貝多芬《命運》 扎根在地音樂情

一個信念,究竟能夠成就多少事業?本著對音樂和台灣這片土地的熱愛,在旅美小提琴家胡乃元的號召下,創立於二○○四年的Taiwan Connection音樂節(簡稱TC),至今已邁入第八年。歷年來,這些有志一同的樂手們踏遍台灣十餘個縣市,從個人、團體到結合海外的力量,在各地演藝廳演出外,更舉辦講座並且作大師班的教學嘉惠學子。多年經營下來,TC所代表的不僅是一個優質的品牌,也已是台灣音樂家們凝聚的力量和依歸。 去年,TC以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讓觀眾留下極高的評價,這些平日在各個交響樂團服務的菁英們一到TC之後的表現簡直脫胎換骨。連指揮呂紹嘉都大為驚豔,並且邀請TC與NSO合作,預計在樂季中所設計的「貝多芬系列」中演出。 今年的TC延續貝多芬的熱潮,推出氣勢磅礡的第五號交響曲《命運》,並且挑戰荀貝格早期浪漫派傾向的《昇華之夜》及莫札特歌劇《唐.喬望尼》序曲。而除了胡乃元及固定班底薛志璋和李捷琦等人外,室內樂獨奏家更邀請了大提琴家楊文信,還有高炳坤(Victor Coo)及鋼琴家麥可.安德斯(Michael Endres)等。在各個爭奇鬥豔的百年慶典中,TC不以絢爛的火花吸引注意力,而是深耕文化、與在地情感連結,這一步一腳印的努力值得給予掌聲。

文字|李秋玫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音樂新訊 台灣絃樂團+小提琴家浦利葉

「聲與影」音樂會 向電影配樂大師德勒瑞致敬

好的電影配樂,能夠為影片渲染氣氛、提示劇情、並且醞釀情緒。配樂的工作並非隨意而為,而是一門專業,早在十九世紀,從事電影配樂創作的,就已經是受過古典音樂訓練的作曲家,如法國的薩替(Erik Satie)、俄國的浦羅柯菲夫(Sergei Prokofiev)都是以古典手法譜寫電影配樂的先行者。 一九五○年代末期,法國掀起電影運動,當時湧現的大批年輕導演和作品就像巨浪一樣改變電影風貌,而「新浪潮」的巨浪更將電影發展推向高峰。改寫法國電影歷史的導演高達(Jean-Luc Godard)和楚浮(Franois Truffaut)不但影響深遠,配樂大師喬治.德勒瑞(George Delerue)更是幕後大功臣。曾為電視、電影譜寫高達三百五十多部作品的他,作品結合感性與嚴謹,膾炙人口的音樂讓他奪得奧斯卡和多項國際大獎殊榮。而這些蕩氣迴腸的作品,即將搬上音樂廳,由台灣絃樂團偕同多次以主題音樂會方式合作的小提琴家浦利葉演出,以全場的德勒瑞作品向大師致敬。由法國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小提琴家詮釋法國新浪潮的創作,將呈現最精準的風味,喚醒觀眾失落已久的記憶。

文字|李秋玫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王墨林《黑洞3》 探索個人存在的政治性

低限壓抑 轉化潛在的暴力慾望

因為九二一震災的強烈感觸,讓王墨林展開了「黑洞」系列創作計畫,從生存處境、盲人身體到個人軍旅經驗,一路走來,在劇場中剖解存在中的巨大黑暗。新版《黑洞3》以「軍隊」為關注對象,軍隊不僅是國家的象徵,更是人類潛在殘酷暴力的黑暗慾望。劇中將把赤裸裸的暴力通過詩意轉化,用低限抑制的美學,表現一種無路可出的絕望。

文字|廖俊逞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音樂、影像一起流動 體驗日常的美好

高木正勝+廣藝愛樂管弦樂團《ULBU》

目前相當受矚目的日本新生代多媒體藝術家高木正勝,他的創作不能單獨被定位於音樂或視覺的領域,而是橫跨兩者,將演奏與影像相互串連起來。旅途所見、日常生活點滴就是他構思的來源,他的作品呈現了強烈的流動特性,細膩與樸實的日式風格,讓高木的作品兼具實驗性與時尚性。

文字|李秋玫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