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次《聖馬太受難曲》的演出,台北愛樂邀來巴赫權威海慕特.瑞霖擔任指揮。(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 提供)
即將上場 Preview 巴赫權威大師 海慕特.瑞霖指揮

《聖馬太受難曲》 不朽經典的臨場體驗

作為古典音樂大師巴赫的不朽經典,《馬太受難曲》是許多樂迷的唱片收藏首選,但因演奏編制難度甚高,能搬上舞台演出的機會可說是不可多得。今年歡慶四十周年的台北愛樂合唱團特別獻上這個珍貴的禮物,邀請知名巴赫權威指揮大師海慕特.瑞霖,讓台灣樂迷有機會體驗這部經典帶來的無邊感動。

作為古典音樂大師巴赫的不朽經典,《馬太受難曲》是許多樂迷的唱片收藏首選,但因演奏編制難度甚高,能搬上舞台演出的機會可說是不可多得。今年歡慶四十周年的台北愛樂合唱團特別獻上這個珍貴的禮物,邀請知名巴赫權威指揮大師海慕特.瑞霖,讓台灣樂迷有機會體驗這部經典帶來的無邊感動。

台北巴赫音樂節—《聖馬太受難曲》

3/7~9  19:30   3/10  14:00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藝術館演奏廳

3/12~13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27733691

隨著科技的發展,聆聽音樂的模式改變之後,愛樂人擁有的「唱片」數量已經不能代表對音樂熱中的數量,然而「荒島唱片」這個名詞從提出以來在各類型的報刊、廣播節目、音樂雜誌到現今的網站票選,發燒的話題延燒至今也有半個世紀之久。令人玩味的是,不管這個遊戲在英國、德國、日本還是台灣,從各國的名家、評論人、發燒友集體所挑選出來在荒島中陪伴餘生的古典音樂作品統計起來,巴赫總是名列前茅,而他的《聖馬太受難曲》更是穩坐榜首。

巴赫「復活」的傳奇

雖然《聖馬太受難曲》屬宗教類音樂,但根據《馬太福音》描述耶穌預言自己將受難、被釘十字架、流血死亡到預示復活的過程,在壯麗與精緻的音樂設計下,就如同一部具有戲劇場景的歌劇。這樣的精心設計,毫無疑問地成為巴赫創作生涯的顛峰之作,更被譽為西方音樂中最重要的一部宗教音樂作品。然而也許正是因為那「歌劇」式的特質受到當時新教徒虔信主義代表和萊比錫市民敵視,在巴赫親自指揮首演之後,這件傑出的創作就此被埋沒,靜靜地躺了百年之久。

《聖馬太受難曲》的重生相當戲劇化。十九世紀的指揮家孟德爾頌,在陪妻子進商店買肉時,老闆從閣樓上拿下一堆泛黃的紙準備包裝,但眼尖的他卻發現紙上以古式字體寫著:「我主受難曲──根據馬太福音」簽名者為「約翰.塞巴斯倩.巴赫」。於是他趕緊詢問,並將這疊「廢紙」整理排序,幸運的是,一頁也沒有遺失。在日以繼夜地研讀之後,孟德爾頌不禁大嘆:「它可以和現在所有音樂的總和相媲美,它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品。」並且著手讓它再度呈現在觀眾眼前:「如果我今天不把它重現,那麼世人將難以認識巴赫的偉大。我確信《馬太受難曲》一旦被人聽見,它將必永垂不朽。」

的確,以「經過一百年後的復活演奏」為廣告詞,一八二九年重演的音樂會不但大為成功,也間接促成了音樂學研究的熱潮。當時只有演出當代作曲家作品、不曾想過研究或重演舊作的音樂家們,就像尋寶般研究巴赫的手法、回溯他的生平、歸納他的風格、編定作品目錄,並且紛紛將音樂從教堂、教會搬上舞台。一時間,巴赫真如孟德爾頌所言再度「復活」,而學界也重新賦予了這位作曲家一個全新的、崇高的地位。

重量級大師親自指揮高難度演出

時間靜靜流逝,在觀眾的期待下,與孟德爾頌重演相隔一百多年的《聖馬太受難曲》,終於將由台北愛樂合唱團推上台灣舞台,並邀請與愛樂合作多次的巴赫重量級大師海慕特.瑞霖(Helmuth Rilling)來台指揮。但為什麼等這部作品演出如此艱難?主要原因就是它太龐大。當初在聖多馬大教堂首演時,巴赫史無前例地用了兩個合唱團分列在相隔十五公分的講壇兩側,與兩組樂團及兩部管風琴對話,加上一組兒童合唱團在教堂迴廊上,以及數名獨唱在之間穿插。當我們為馬勒第八號交響曲《千人》震驚時,殊不知作曲家的概念即來自於數百年前的巴赫,因為《聖馬太受難曲》的編制就已經是一模一樣的了。但即使當時效果良好的教堂形成一個立體的音響,對國人來說,觀眾接受度、樂團成熟度、演出人員的數量,甚至特殊古樂器的取得不易等因素,都是令人望之卻步的原因。

然而《聖馬太受難曲》的「經典」究竟在哪裡?台北愛樂合唱團常任指揮吳尚倫讚嘆:「音樂裡頭的豐富跟層次很驚人,音樂風格、作曲手法、技巧沒有一個是新的,但在他手上就是不一樣。太多埋在裡面的細節,很多的動機其實甚至在序曲、在宣序調時、特定的節奏型元素……就已經預示後面發生的事情。」他舉例:「我們常注意到貝多芬、華格納使用『動機』的手法,但早在巴赫的作品中就已經使用了。例如《聖馬太受難曲》第一個序曲中有一段兒童合唱團唱的旋律,後來它不斷地變形,在不同的地方出現時,呈現了不同的意涵。這漂亮的旋律原意是說『這是上帝的羔羊,他是無罪的』。但很諷刺的,在後面有些地方出現指控祂的猶太人說了『有罪該死』時,音樂卻是一樣的。」音樂無罪、歌詞有罪……林林總總埋在其中的符碼,代表著巴赫精雕細琢的巧思!

大師親講破解音樂密碼

另一個例子是,當貝多芬《第一號交響曲》問世時,發現他第一個和弦用的卻是一個「錯誤」的調性作開頭,在當時評論家認為這是石破天驚、離經叛道的作法,竟在一七二七年創作的《聖馬太受難曲》中可找到完全相同的和聲進行。貝多芬過世於這部作品的重現之前,不可能看過巴赫樂譜,但兩位不同世代的作曲家卻有相同的做法,叫人直呼不可思議。這些例子無法一一細說,但可喜的是,在演出前台北愛樂特地安排了四場「密碼破解馬太受難曲」講座音樂會,由瑞霖親自解說。而獲選來自澳洲、香港、菲律賓、大陸、台灣等十二位接受大師班指導的學員,也將在會中指揮演出。

沉重的管絃樂從樂曲一開始醞釀情緒,兩個不停反覆的低音就像是耶穌背負著十字架,痛苦地以蹣跚的步伐前進、跌倒、再爬起來向前走、再跌倒……還有什麼故事比耶穌受難更激勵人心?還有什麼作曲家比巴赫更具能在理性中蘊藏深刻思想?台北愛樂四十周年的鉅獻,為團隊、為台灣音樂,雙雙立下了里程碑,而您豈能不參與其中?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