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哲彬的《0920002012》。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時空與記憶的新世代表述

兩廳院新點子劇展 七年級生出列

今年的兩廳院新點子劇展,四檔節目中有三檔節目由七年級編導出馬:許哲彬的《0920002012》以手機建構世代的記憶,透過一則寓言般的通俗愛情故事,延伸探討溝通失效的末日光景。楊景翔的《據說有戰爭在遠方》在通俗的敘事架構下,通過劇本段落的重複、倒轉,探討現代人集體失憶的現象。廖俊凱的《逆旅》改編郝譽翔的自傳小說,透過作者書寫父親的流亡身世,探問離散的歷史,質疑國家機器的宰制。

今年的兩廳院新點子劇展,四檔節目中有三檔節目由七年級編導出馬:許哲彬的《0920002012》以手機建構世代的記憶,透過一則寓言般的通俗愛情故事,延伸探討溝通失效的末日光景。楊景翔的《據說有戰爭在遠方》在通俗的敘事架構下,通過劇本段落的重複、倒轉,探討現代人集體失憶的現象。廖俊凱的《逆旅》改編郝譽翔的自傳小說,透過作者書寫父親的流亡身世,探問離散的歷史,質疑國家機器的宰制。

新點子劇展

四把椅子劇團《0920002012》

2011/12/9~10  19:30  

2011/12/10~11  14:30

 

栢優座《據說有戰爭在遠方》

2011/12/16~17  19:30  

2011/12/17~18  14:30

 

狂想劇場《逆旅》

2011/12/23~24  19:30  

2011/12/24~25  14:30

INFO  02-33939888

建國百年,表演藝術搶搭熱潮,根據統計,從年初到年尾,光是使用「建國百年」為名目的展演活動,就高達一千多個,其中,文建會補助「建國百年」系列的重點節目,表演工作坊《寶島一村》、綠光劇團《人間條件》、音樂時代劇場《渭水春風》、角頭文化《很久沒有敬我了你》和紙風車劇團《嘿!阿弟牯》,在題材上,相當政治正確地反映了台灣多元族群交融的文化樣貌。相較於主流劇場對於建國百年的詮釋,小劇場又如何提出另類的觀點與論述?今年的「新點子劇展」,以「時間與記憶」為題,邀來許哲彬、楊景翔、廖俊凱三位七年級新世代劇場編導,以新人類的角度,回應當下這個特殊的歷史時空。

《0920002012》 探討溝通失效的末日光景

四把椅子劇團編導許哲彬的《0920002012》以一組手機號碼命名,書寫一則科技進化對應人類生活的黑色寓言。許哲彬表示,二○○○年至今,剛好是他從青春期到而立之年的重要階段,這段日子是手機進化最急遽的時間,同時也是現代人從最初擁有手機,到瘋狂追隨手機進化並且無法捨棄手機的一段日子。他以手機建構世代的記憶,解構通話、儲存、刪除等功能,與溝通、記憶和遺忘等情感交相對照,一則寓言般的通俗愛情故事,延伸探討溝通失效的末日光景。

全劇以一間大會議室為場景,空間陳列辦公物件與生活電器,刻意營造冷調、客觀的視覺,疏遠故事情境,同時埋藏線索。舞台和文本之間,以「脫域」的概念貫穿,從不確定的時空感中穿越,脫離原有的指涉,重新發現一種衍生意義。許哲彬強調,他刻意拒絕運用多媒體和影像在這個探究科技的演出裡,「我並不想以科技談科技,那似乎會失去人的溫度。」

《據說有戰爭在遠方》  探討現代人的集體失憶

執導《我為你押韻》而受矚目的楊景翔,新作《據說有戰爭在遠方》說的是四個人,在戰爭當中,一起失去記憶,並否認過去的故事。「今年我到中歐旅行,參觀奧斯維茲集中營,看見那種時代底下的無奈與痛苦,對比現代人的安逸和縱情,彷彿日本面對南京大屠殺或者慰安婦事情一樣,好像不曾發生過,或者是堅決否認這件事情。」楊景翔有感而發,全劇在通俗的敘事架構下,通過劇本段落的重複、倒轉,探討現代人集體失憶的現象。

「劇中人都因為失憶而忘記過去曾經相識相愛,因此時常出現似曾相識的場面,我覺得這些反覆或逆轉,都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去看。」楊景翔說,在導演手法上,他選擇讓重複的情境像是影像鏡位的切換,不仰賴舞台技術,而是回歸表演,演員藉由情緒、走位、動作的節奏和焦點,達成攝影機的運鏡效果,因此,全劇相當考驗演員的空間邏輯和身體能力。

《逆旅》  坐火車進行時光逆反之旅

改編自作家郝譽翔的自傳小說,狂想劇場編導廖俊凱的《逆旅》透過作者書寫父親的流亡身世,探問離散的歷史,質疑國家機器的宰制。廖俊凱表示,不同於過去執導現成劇本的經驗,小說搬上舞台的挑戰是,如何在劇場有限的篇幅中,整理呈現對文本的詮釋,但又不能將故事切割得無法辨識。「我提取主要的故事情節來發展,如同音樂,有旋律主題不斷反覆出現。小說文字提供很多意象,在腦海化為具象的畫面,當我回到排練場跟演員工作時,就會成為不同的動作意象,這些意象不存在於小說文字,也不存在於寫好的劇本裡,只能在劇場裡透過演員來書寫呈現。」

舞台設計運用月台的意象,來自於小說角色不斷藉由火車遷移帶來的宿命、時光、機運、命運的主題,也表徵角色不斷遭逢離亂聚散的場合。走進劇場,觀眾像是坐在月台的兩側觀看,跟著角色變成旅人,一起坐著火車進行一場時光逆反之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秋天藝術節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專業基礎上深化

七年級劇場編導來勢洶洶

相較於一九八○年代小劇場運動出身的編導,大多非戲劇科班出身,憑藉熱情投入劇場,缺乏工作方法與理論支持,只能在創作過程中摸索,累積經驗值,劇場的美學風格關乎個人的品味直覺判斷;新世代崛起的劇場創作者,通常經過學院的戲劇訓練,以追求專業水準自許,證明了國內戲劇教育與實務發展已經逐漸成熟,而諸如「新人新視野」、「臺北藝穗節」等多元發表管道,也讓甫出校園的創作新鮮人,更容易找到發聲的舞台。在新生代名單中,蔡柏璋應該是首先會被人提起的名字,台大戲劇系畢業、倫敦大學中央演講戲劇學院音樂劇碩士,集編導演才華於一身,幾齣創作如《K24》、《木蘭少女》、《Re/turn》,通俗大眾題材深獲年輕觀眾共鳴,極具票房號召力。北藝大研究所畢業,同樣編導演兼擅的魏雋展,以《巷子裡的女人》、《罰》和《最美的時刻》三齣獨角戲,廣為人注意,而後在其成立的「三缺一劇團」,展現導演功力,創作進程相當踏實。台藝大戲劇系畢業的許哲彬,創作路線多元,不僅搬演國外劇作《紀念碑》,沉重戰爭議題表現出色,舊作《等待窩窩頭之團團圓圓越獄風雲》戲謔荒謬的搞笑路線,更獲得臺北藝術節的投資和重視。其他,如台大戲劇系校友組成的仁信合作社、文化大學戲劇系畢業生為班底的再現劇團、以及吸收各校氣味相投創作者的再拒劇團,雖無固定編導,但作品質量上都有不錯的表現。(廖俊逞)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