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混血新漫才 搞笑反映社會現實
魚蹦興業《過季尾牙聯歡晚會》立志以散播歡樂為己任的新型態搞笑團體「魚蹦興業」,去年首次將日本「漫才」式的搞笑風格引進劇場,今年則推出《過季尾牙聯歡晚會》,讓搞笑更「精緻化」。《過》劇靈感來自魚蹦成員的親身體會,原本希望能在景氣復甦的年終接點尾牙場演出貼補團用,結果卻希望落空,大家於是自嘲,決定為自己辦一場尾牙活動。
立志以散播歡樂為己任的新型態搞笑團體「魚蹦興業」,去年首次將日本「漫才」式的搞笑風格引進劇場,今年則推出《過季尾牙聯歡晚會》,讓搞笑更「精緻化」。《過》劇靈感來自魚蹦成員的親身體會,原本希望能在景氣復甦的年終接點尾牙場演出貼補團用,結果卻希望落空,大家於是自嘲,決定為自己辦一場尾牙活動。
作為「2011臺北市傳統藝術季」的開季節目,北市國邀來漢唐樂府,以兩種傳統音樂藝術的合作展現創新。演出以追溯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故事來探尋南管音樂的源頭,由笛子演奏家陳中申,在南管既定的曲牌上,做整場音樂的編寫。舞蹈方面則以「禪門太極」入舞,展現神仙的出塵脫俗。
邁入廿週年,采風樂坊也自我期許打造創意交流的平台,讓台灣的國樂人才能有機會被凸顯。而從這次的團慶音樂會起,采風也將邁開與國際交流的腳步,音樂會中除了有《秦兵馬俑幻想曲》、《十面埋伏》等磅礡曲目,也會與韓國的傳統樂音樂家與樂團合作演出。
平常在台上演奏、看起來總是嚴肅拘謹的NSO團員,這次要露出他們風趣搞笑的「真面目」!由活潑的小提琴手梁坤豪及大提琴手黃日昇擔綱主持,團內多位聲部首席如解瑄、安德石、傅永和、宇新樂等上場展技,藉著一身絕技搞笑演出,整場演出沒有冷場,充滿諷刺、搞笑、並且拿樂器的特性、甚至社會議題來大做文章。
好不容易跟應接不暇的寒流說掰掰,眼見春暖花開翩然而至,怎讓人不欣喜若狂,欲戲欲舞?厚重大衣即刻全部下架,蕭瑟寂寥也通通丟掉,心情回溫、輕盈熱身,期待隨著春風動起來! 每年的雲2春鬥演出,宛如新生代編舞家PK競技,精招盡出、鋒芒洋溢,勾著愛舞人的目光,分秒不能離。一段接著一段的短篇呈現,輕輕巧巧,沒有大部頭沉重負擔,反而如散文般的流暢自在,甚至是詩意的回味想像,口味多變的觀眾如我,落幕後總獲得大大的滿足。 尤其今年的編舞黃金陣容:有甫從瑪莎.葛蘭姆舞團歷練歸來的布拉瑞揚、驚豔歐陸的孫尚綺、老不按牌理出牌的鄭宗龍,還有愈長大愈「可怕」的黃翊他去年的春鬥作品「浮動的房間」,把現代人「宅」在房間裡的孤獨心事,舞得淋漓魔幻,直淨且不失幽默地處理人/空間/生活的關係,是我去年所有看戲經驗中,最難忘震撼的一齣。 期待這場遊戲春天的舞蹈之約。
說香港進念.二十面體對港台卅年來的現代劇場影響深遠,絕不為過。他們除了戲劇上的多種實驗路向,更積極參與文化政策,扮演反對者、干預者的角色。 近年來,進念主要演出包括政治批判劇場、巨星演唱會,還有以傳統戲曲為根柢的實驗表演,令人隔岸豔羨。這次的《夜奔》便是後者的終結篇,從香港藝術節、上 海世博、一路演到了台灣。主演的是江蘇崑劇院院長柯軍和他的年輕學生楊陽,這就先保證了技藝的品質。但榮念曾是不甘心只在戲劇框架內做實驗的。林沖反叛不 義的體制,奔向另一個體制,在榮念曾手裡必能處理成絕佳的政治與個人生命隱喻。 榮念曾善於提問,有時由於太善於提問了,反而觀眾只 記得排山倒海而來的問題,而忘了去想答案。不過,或許正由於他旨在提問,所以沒有那種讓傳統和現代搓湯圓聯誼的美滿假象。和台灣盛行的戲曲改革迥異,這齣 戲的目的絕不是(或絕不只是)傳統戲曲如何現代化的問題。舞台上以清唱或現代服裝反襯出的崑曲美感,在所有聲音、空間、文本交互錯位作用下,可以產生複雜 的感知輻射。元素精簡,卻意韻複雜,這也是愈來愈好大喜功的台灣劇場可以思索借鏡的。
一部好的藝術作品,總能激發更多藝術家的創作靈感。當比利時小說家與劇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梅特林克(M. Maeterlinck)的作品《佩利亞與梅利桑》,一八九三年於巴黎首演時,不僅成為象徵主義戲劇作品的代表作,也影響了作曲家佛瑞、德布西、荀貝格與 西貝流士等人,各以不同的形式詮釋梅特林克的作品。 德布西於一九○二年首演的歌劇《佩利亞與梅利桑》,巧妙融合了印象派管絃樂語法 與法文的聲韻,而只比德布西晚了三年、現代音樂之父荀貝格也在維也納首演了交響詩《佩利亞與梅利桑》,這是荀貝格進入十二音列時期前的管絃樂作品,雖仍延 續後期浪漫樂派的影響,但荀貝格對於大型器樂編制縝密的思考與掌控能力,已處處可見。 呂紹嘉所詮釋的德布西《佩利亞與梅利桑》歌劇,是受人注目的版本,此次他帶領NSO演出荀貝格的交響詩《佩利亞與梅利桑》,是國內交響樂團演出曲目的一大步,更是愛樂者的福音。
回顧二○一○年,哪些表演藝術大事不可不知?什麼樣的事件最具影響力?由《PAR表演藝術》雜誌委託表演藝術聯盟舉辦「二○一○年度十大表演藝術新聞事件」票選,藝「聞」觀點,由你決定。 去年不論是首次舉辦的「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或是對於未來可能影響深遠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三讀通過,還有在世界各地發光發熱的台灣表演藝術團隊及藝術家等新聞大事件,期盼透過新聞回顧,檢視台灣表演藝術脈動,藉由全民票選活動,引起大眾對台灣表演藝發展現況的關心,並觀察台灣表演藝術發展的脈動及趨勢。 由表演藝術聯盟整理出卅則去年度表演藝術新聞重大事件,竭誠歡迎關心、愛好表演藝術的朋友,共同參與票選出「2010年十大度表演藝術新聞事件」,此外,將隨機抽出卅名幸運者,獲贈《凱薩琳芭托》CD乙張。
兩名女僕,趁著女主人不在家的時光,玩起角色扮演的遊戲,當遊戲終止,潛藏其中的謀殺計畫仍持續上演,最終將他們推向意想不到的毀滅。法國作家惹內寫於一九四○年代的劇本《女僕》,以戲中戲的形式,刻劃出社會階級對立下,壓抑而扭曲的底層人性。由中山大學劇藝系畢業生組成的末路小花劇團,同名創團作即改編自此劇,導演黃丞渝表示,她企圖撥開劇本中大量的曖昧對白,以及其中的華麗腐敗、崇拜唾棄,把目光聚焦兩個女僕身上。「她們的真實面貌是什麼樣子?什麼原因讓她們必須用這樣的方式去愛去恨?當我們近身觀看她們,是不是可以更了解她們?」 演出空間的選擇,黃丞渝說,在學期間她就十分著迷運用校內各個角落作為舞台,那些在樓梯間、走廊、陽台、菩提樹下的演出,比起劇場內更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產生虛實交錯的曖昧互動。延續這個想法,全劇發生在一個狹小、距離親密的地下室,觀眾就像闖進別人家的房間,碰巧遇見這兩個女孩。這裡是她們生活的地方,卻也是她們私密的扮演遊戲中的小小劇場;是她們的王國,也是被禁錮的牢籠;觀眾可以自由進出,她們卻永遠無法走上那個階梯給自己自由。在這個空間裡,觀眾窺看也參與,看她們如何在小小日常中,走向無路可出的終局。
從台北到馬賽,經過數月電子郵件的往返討論與兩地的實驗,旅居法國的劇場演員周蓉詩、住在台北的偶戲工作者石佩玉,法國當地的視覺藝術家莒絲蓮.額貝哈(Ghislaine Herbra),三個女性創作者所組成的台法跨洋創作團隊,終於在今年一月相聚於寒冬低溫的馬賽,進行一整個月的排練,突破文化的隔閡,共同打造一齣親子題材,以偶戲與光影為表演形式,並加入原創音樂的劇場作品《初生》。這也是台北的「飛人集社」和馬賽的「東西社」劇團,首次攜手合作,預計推出兩年四部曲的夢想計畫「一睡一醒之間」的首部曲。 《初生》的故事來自一位溫柔的母親,試著以床邊故事,回答女兒關於出生的問題。內容描述一位小女孩在鯨魚的嘴巴裡撿到一顆蛋,於是他們一起出發,要為蛋找回媽媽,展開一段遇見各式各樣誕生的奇妙旅程,也來到一個不可思議的世界。遠嫁法國、身為一個四歲小女孩的媽媽,演員周蓉詩將自己與女兒睡前的對話,寫成劇本,交由石佩玉執導,在小劇場為大人小孩創造一個作夢的空間。去年拿下法國青少年讀物繪本大獎的視覺設計莒絲蓮.額貝哈,將以刮畫的手繪風格作為全劇的美術基調。
國家交響樂團將在音樂總監呂紹嘉的指揮下,在「2011台灣國際藝術節」中,推出「維也納世代對話系列佩利亞與梅麗桑」音樂會。在這場音樂會中,安排了布拉姆斯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與荀貝格的交響詩《佩利亞與梅麗桑》,從典型的古典到接近現代的浪漫,呈現出屬於德奧樂派的一脈相承。
豎琴演奏家解瑄領軍的「粉月亮音樂劇場」,將以《河》作為節目的主題,在二月二十八日當天演出。為了改變觀眾對紀念音樂會既有的嚴肅印象,解瑄廣邀不同領域的藝術工作者,以各自的專業營造出多采多姿的節目內容。演出採用當代都會生活為表現之場景,以輕鬆有趣且活潑的內容,將豎琴與豐富的台灣人文結合,產生出各式各樣的風貌。
名列《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上長達四年,美國作家米奇.艾爾邦撰寫的暢銷小說《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將搬上台灣舞台,由果陀劇場邀來楊世彭執導,金士傑與卜學亮主演。該劇以老教授自身的死亡為教材,用勇氣、正面及開放的態度對待生命,並留下他的心得,將之啟發學生,讓將死之人可以從容面對。
以演奏現代音樂聞名的克羅諾斯絃樂四重奏,各種實驗作品皆勇於嘗試,二○○○年接受美國太空總署委託,要將從太空蒐集來的聲音編織入樂,於是與長期合作的極簡音樂大師泰瑞.萊利合作,譜出了十個樂章的鉅作《太陽光輪》。在演出同時,背景投射出以太空意象為主的多媒體影像,讓觀眾在聆聽樂音的同時,領略宇宙的浩瀚無垠!
每隔幾年就能在台灣看到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的演出,對我而言,已變成一種不可錯過的約會──那像是我和偶像碧娜.鮑許及舞團舞者之間不必約定、卻必然履行的約會──尤其在碧娜已遠行的此刻,這個約會更顯重要。 碧 娜.鮑許的作品,有一種獨特的風格,她總能將歡樂與悲傷、簡單與深邃不著痕跡的融合為一,讓觀眾不由自主地跌入她精心鋪陳的情境,專注品味其中的變化和趣 味,而被那些細微處具現的巧思所吸引,又好奇「她的腦子裡到底在想些什麼,才能創造出如此精采的作品」,但最終你只能「歎服」。 異質文化的交融再現,一直是她的舞團和舞作重要的特質。這次將看到碧娜為巴西創作的《水》,這個被西方媒體稱為「明亮、性感、令人愉悅」的舞作。透過碧娜之眼去看巴西,也是透過舞作追憶這位無可取代的舞蹈家,讓這次的約會有了更深的意義。
去年才來台與台北市立國樂團合作演出的克羅諾斯絃樂四重奏團,成立卅餘年來持續委約現代創作,並經常跨越文化藩籬,結合不同領域的音樂家及藝人在傳統與另類的舞台上嘗試創新的演奏模式,已從當代室內樂壇的異數蛻變為典範。 《太 陽光輪》是美國太空總署專為克羅諾斯所委託創作,在低限主義作曲大師泰瑞.萊利(Terry Riley)與舞台視覺藝術家威利.威廉斯(Willie Williams)等人的操刀下,以絃樂、合唱結合太空梭採集自宇宙的聲音和視訊,形成十樂章一氣呵成的多媒體表演藝術品。 習以宇宙哲理為靈感泉源的萊利表示:「古代星象家深知天體運行對人類生活有巨大的影響,而這次(的創作團隊)能如此熱情地投入,我認為這些影響也促成了此一偉大合作。」 二○○二年首演之後,《太陽光輪》已到過世界各地許多城市巡迴演出,在迷離的聲音與震撼的影像包覆之下,無數現場觀眾出神的投入彷彿又成為那影響的一部分。
二○一一年的台灣國際藝術節(Taiwan International Festivalof Arts,簡稱TIFA)即將於二月中旬展開,而正式的戶外開幕演出將於二月十二日舉行。從當天下午三點開始到晚上,包括十鼓擊樂團、鴻勝醒獅團、無雙樂團與法國不具名劇團等團隊,將讓觀眾享受一夜熱鬧繽紛的表演饗宴!
一月初才在劇院成功製作音樂動畫詩《一片葉子落下來》與《達洋》的婛綵藝術緊接著又推出四場音樂會。堅持「專業第一」的精神,負責人小提琴家凃鳳玹分享她以音樂家身分跨足製作節目的動機與原則。
適逢蕭邦誕辰兩百週年,五年一度的國際蕭邦鋼琴大賽也備受全世界矚目。在激烈的競爭與評審團嚴格的篩選下,出現了暌違四十五年前的女性得主 現年廿五歲的俄國鋼琴家尤利安娜.阿芙蒂娃(YuliannaAvdeeva)。 在決賽優異的演出,讓英國每日電訊報讚賞她:「充滿了深度與色彩,對鋼琴有著完全的掌握,也給其他的參賽者展示了何謂高度扣人心弦的演出。」傅聰也稱讚:「阿芙蒂耶娃是百年第一的大天才⋯⋯」而親自前往波蘭華沙聆聽比賽現況的藤田梓教授也認為「⋯⋯她的演出完整性與成熟度最高,沒有任何的小瑕疵,同時具備了男性剛強與女性溫柔的特質,在不同段落中的音色變化,顯示出她結合理性與感性的高度能力。」十月獲獎後,阿芙蒂耶娃隨即展開世界巡迴音樂會,但在此之前,她將來台演奏大賽中所演出的曲目,包括第一輪的作品54號《E大調詼諧曲》,第二輪的作品30號《四首馬祖卡舞曲》,以及第三輪的作品27號《夜曲》、作品35號《降B小調鋼琴奏鳴曲》與作品61號《波蘭幻想舞曲》等。讓觀眾即便沒有機會遠赴華沙觀賽,也能將長達三週的精湛演出盡收眼底!
五歲開始學習鋼琴與作曲,七歲就成為美國加州查普曼大學校史上最年輕的獎學金得主,華裔音樂家周善祥的優異表演,只能以「天才」或「神童」來形容。小小年紀,就已經跟許多知名管絃樂團包括北德廣播、倫敦愛樂、柏林廣播交響樂團等合作過。這此訪台除了演奏李斯特《第十號超技練習曲》及巴赫-李斯特《g小調幻想曲與賦格》等,也將演出他自己的全新創作。
西班牙出奇偶戲團成立於一九八八年,他們將演員的手、腳、臉,嫁接在偶不合人體比例的身體上,打破偶戲和真人表演的界線,發展出「人偶合體」的獨特劇場美學,不用語言,演員藉由默劇技巧和物件運用,在充滿音樂性的流暢節奏與分格漫畫的敘事結構中,營造荒謬的喜劇情境。這次演出的《香蟹大飯店》描述一座位於海邊的度假飯店,一場半夜發生的搶案,牽扯出一樁樁驚心動魄、誤解與驚奇不斷的事件。
即將首度與NSO音樂總監呂紹嘉合作的小提家宓多里,排定曲目是作曲家巴爾托克的《第二號交響曲》。邀請宓多里演出這個作品,兩方想法與回應都相當一致。呂紹嘉透露:「通常獨奏家常選擇華麗的、掌聲較多的樂曲,但她不但答應拉這首曲子,還主動要求增加排練的時間。」即使邁入演奏生涯第廿七個年頭,宓多里對每一場音樂會的重視和嚴謹的態度,是她給予觀眾最佳品質的保證。
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如果搬上音樂廳舞台,會怎樣呈現?指揮邱君強與導演鄭智文這兩位武俠迷,就把音樂當作武功,讓歌手化身小說中的武俠角色,精選合適的歌劇唱段來演繹書中精采段落〈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為配合劇情,每位歌手都有劈踢打鬥、飛簷走壁的身段,也有舞弄刀劍上場比劃的橋段。
花木蘭是個連小孩都耳熟能詳的故事。看到《木蘭少女》的劇情簡介,當中加入許多新鮮的議題:未婚懷孕、小gay、斷背情、愛情三角習題等等,都大大增加了這齣戲與現代議題結合的趣味性。 國內和國外的舞台劇在硬體上一直以來都有很大的差別,聽說本劇在舞台機關上有超完美的視覺震撼。很期待能在本劇中看到國內的舞台劇在這方面的進步。 至於結尾所延伸出的議題:木蘭的部隊將軍對木男一見鍾情,直到發現木男是木蘭,他開始迷惑自己到底愛男人還是女人?讓我覺得是個很有趣的鋪陳方式,很想看看導演對這部分的處理方式。 總而言之,將這齣戲的美式傳統音樂劇風格與台灣新世代的另類觀點熔於一爐,對我來說是相當具有吸引力的。
電影老早是最強勢也最閃耀的說故事載體,近十多年來,動畫科技更日新月異,直逼人類感官刺激的極限。身為劇場人,乍知這兩部音樂動畫詩要在戲劇院上演,不 免有被「侵門踏戶」的危機感。但充滿深意的故事融化了我的敵意。《一片葉子落下來》取材自李奧.巴斯卡所寫的青少年讀本,描寫名叫Freddie的葉子從 四季的變遷,體驗、思索生死的意涵。《達洋》則是畫家池田晶子筆下的大眼貓Dayan,這趟最新的旅程將從水底世界的倒影,激盪出真幻的思辨。從文本、繪 本到動畫加現場音樂、口白演出,我最想向這群創作者、演繹者致意的,不是外在的「金獎」、「超人氣」榮銜,而是他們不說教,只因相信孩子,相信劇中這兩個 不具人身的主角,可引領赤子之心跨過「人」的局限,只因孩子是天生的哲學家!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