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復刻選文 名家訪談
帶著樂團步入無人之境
一個指揮家要有膽量及自信在音樂會上帶領團員突破排練時的規範步入無人之境。所以每次演出都是帶著未知數的旅程,這也是現場演出迷人之處,這不是唱片能取代的。
-
復刻選文 面對大師
極簡領航者,前衛開創號
極簡主義作曲大師菲利普.格拉斯,七○年代以極簡主義音樂崛起,由他作曲、羅伯.威爾森導演的《沙灘上的愛因斯坦》,被認為是廿世紀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對於廿世紀下半葉音樂的影響,難以估計。他也是最早跨出純音樂界,把觸角伸向劇場界的作曲家,重要的作品大半都在劇場發表,影響延伸到音樂以外的藝術媒介。十二月他將來台演出,本刊特於美國邀請被喻為近廿年來中國崛起的最重要作曲家譚盾與他做一場音樂創作的對談。
-
復刻選文 藝號人物
梅葆玖 唱出消逝的文化氣韻
應台灣女弟子魏海敏之邀,久違台灣觀眾的梅派傳人梅葆玖再度訪台,並在魏海敏擔綱的「大師經典.極致綻放」演出最後一天,與女弟子同台清唱,雖然已經七十五歲,但表演聲嗓依舊典雅醉人。本刊特邀國光劇團藝術總監、也是超級戲迷的王安祈教授,專訪大師,一談梅派藝術的表演精髓與自幼跟隨父親梅蘭芳的習藝點滴
-
復刻選文 藝次元曼波
兩個戲癡,與一爐沉香屑
從《一口箱子》的相遇到現在《針鋒對決》的排練,卅多年來,金士傑與李立群這兩位與台灣劇場界血脈相融的實力派演員,從不曾在舞台上缺席。從早期的基督教藝術團契、耕莘、蘭陵,到現在的表演工作坊、果陀劇場,他們一路走來,可說是有時風雨有時晴。 那天下午,在原本是酒廠的華山藝文特區,鬱鬱的天氣不時還零星灑下幾顆的豆大雨滴,悶啊!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們的真誠,灰濛濛的天空讓人錯覺似地好像台北也樸素了起來。在對談的過程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兩人那份對彼此的相知、相惜的真情之外,沒別的,就屬他們對表演這份工作的使命感與堅持的熱愛了。 在接近三個小時的充滿回憶與沉思的訪談過後,盼他們給新生代的演員一些建議,兩人都謙虛的表示「唉不了」「自己都還在積累當中,哪能給別人甚麼建議啊!」問他們還會演到何時,他們都笑了,異口同聲地回答「還早吧,都說了自己還在積累當中唄」「就演到六十歲怎麼樣?」「好,就和台北、和我們的觀眾一起變老吧!」看來,這對同台多年的老友,除了有白頭宮女話當年的本事之外,也還有著繼續逐鹿中原的力氣!
-
復刻選文 特別企畫
珍惜時間,繼續創作
近來,碧娜.鮑許及團員受邀到世界各地做「田野」,再回德國排練新舞。去年他們首度在歐洲以外的美國創作《只有你》,之後也首度到了遠東地區的香港,進行一次歷史性的工作為「九七的香港」編舞,以便今年能在香港演出。 本刊特邀剛好去年十一月也在香港編舞的古名伸,在大師來台前做一次近距離訪談。
-
復刻選文 面對大師
21世紀?就快到了啊!
時隔十一年,現代舞大師模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以七十六高齡於四月再度訪台。為了將這個歷史性的事件留下紀錄,我們特別透過康寧漢舞團經理唐娜(Donna Richard)從中聯絡,敲定十四日中午十二點半僅僅半小時的時段裡,安排大師與台灣編舞家、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對談。
-
復刻選文 藝號人物
廖瓊枝 情深繫命歌仔緣
七十四歲的「台灣第一苦旦」廖瓊枝,今年初獲行政院文化獎、陳水扁總統卸任前又頒授總統府二等景星勳章,桂冠榮銜之多令人欽羨。但她念茲在茲的,仍是傳統歌仔戲的傳承使命。被尊稱為「廖老師」近三十年,早年算命仙說她命中帶「老師格」,絲毫無差,她在歌仔戲藝術上的授業,無人能及。
-
復刻選文 名家對談
花的美麗,就是生命的美麗
上個月,舞蹈大師大野一雄與其次子大野慶人翩然抵達台灣,為我帶來兩套舞碼《睡蓮》、《死海》,和三場極為動人的演出。此外,他們在藝術學院舉辦一場舞蹈講座,在教室中領著學員婆娑起舞,給學員許多啟發。我們更趁著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邀請雲門舞集的林懷民、藝術學院客席教授薩爾.穆吉揚托和大野父子進行了一場精采的對談。
-
復刻選文 藝號人物People
潘德瑞茨基:新一代的作曲家並無法創新
被譽為「二十世紀的貝多芬」之現代作曲大師克里斯多夫.潘德瑞茨基(Kryzxtof Penderecki)於五月首度光臨台灣,親自指揮NSO演出他的作品。高齡七十五的潘德瑞茨基來台行程滿檔,本刊特地爭取到專訪機會,邀請台灣青年作曲家董昭民訪談大師,一談他的創作歷程與對當代音樂文化的看法。
-
復刻選文 藝次元曼波
恩客與酒家女—台灣歐吉桑的情與義
紙風車劇團執行長辦公室裡頭,招呼客人的不是咖啡茶水,而是檳榔、香菸、和烈酒。吳念真和李永豐,兩位台灣歐吉桑才剛在沙發上坐定,就開始相互吐槽、把訐譙當親熱,台味十足,讓我想起小時候在南部阿公家,夜晚的四合院稻埕上,邊喝茶、邊聽AM電台的賣藥廣播、邊訐譙時政的那些叔叔伯伯們。
-
復刻選文 面對大師
閃耀西洋的東方之星
十一月中旬,日裔指揮小澤征爾率領維也納愛樂管絃樂團來台演出。十一日在來來飯店所舉辦的抵華記者會之後,本刊邀請曹永坤先生與這位國際級指揮家做了一次獨家專訪。 午後五點三十分,在小澤征爾下榻的房門外,我們在長廊下等候大師的到來;透明的室內電梯從十七樓的記者會場直下五樓,「噹」地一聲,大師出了電梯門,從彼端走來,大老遠就笑臉迎人,平易近人,像溫暖的冬陽。 在專訪之後,小澤征爾謝絕其他媒體的採訪,因為他要利用晚上的時間來讀譜;同時,他也邀慶曹永坤先生觀賞翌晨的彩排。 現在,就讓我們來親睹小澤征爾的「近距離特寫」
-
復刻選文 特別企畫
馬捷爾:廣泛的閱讀,是所有音樂專業人士都必須具備的態度
從踏入表演藝術的幕後工作開始,好像跟老先生比較有緣。既非藝文記者、也非以「筆耕」為業的我,竟然能在入行不到廿個年頭裡,有幸「私下」與三位世紀指揮大師「聊聊」:九○年代初期訪台時八十歲的傑利畢達克、曾三度訪華的小澤征爾(七十一歲)及即將二度訪台的羅林.馬捷爾(七十六歲)。 傑利畢達克親切如鄰家爺爺,隨時將你摟在懷裡疼愛一番;小澤幽默隨和,談起海鮮與麵食,片刻讓你食指大動;馬捷爾熱情快語,立即激起你對音樂的熱情、對知識的渴望。然而這三個來自歐、亞、美三個不同地區的音樂大師面對音樂時,卻又都嚴肅得不得了!不,不只音樂,他們的知識廣泛又豐厚,與他們對話,獲益最多的竟不是從音樂出發的觀點,而是從人本出發!
-
紐約
登上百老匯五十年 《誰怕吳爾芙》新製受矚目
今年十月適逢阿爾比名劇《誰怕吳爾芙?》登上百老匯舞台的五十周年,由芝加哥「草原狼」劇團製作的《誰》劇剛好於此時首度搬上百老匯,剛好趕上慶祝。這個製作由該團兩位台柱詮釋男女主角,與其他版本最大的不同,應該是夫妻權力關係的改變。
-
柏林
南北兩大劇院慶周年 走過激進的劇場世紀
在當代德語劇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兩大劇院柏林的列寧廣場劇院與慕尼黑劇院,都以創新、激進的劇場風格聞名,今年也各自慶祝五十與一百周年的誕辰,前者以專書呈現半世紀的歷史風華,後者則以資料網站羅列百年大事。
-
倫敦
作夥行銷力量大 App瞄準愛樂新世代
APP程式正火紅,表演藝術界也不能忽視這股力量!為了吸引年輕族群走進音樂廳,倫敦七個主要樂團與兩大場館,聯合開發了Student Pulse手機程式,希望透過更親近大眾的行銷工具,提供更合用的資訊服務,讓觀眾與古典音樂的距離縮到最短。
-
東京
東京表演藝術節登場 關注現實的複雜殘酷
第五屆的東京表演藝術節於十月份登場,在三一一東日本大震災衝擊後,藝術節特別關注表演藝術如何理解並表達所面對之殘酷而複雜的現實,所以這次的主辦節目系列的十二個團體,演出主題均集中於反映國際情勢和當代社會議題。另公開徵選的「新生代展演」今年首度向其他亞洲國家徵件,台灣的林文中舞團《小南管》和再拒劇團《美國夢工廠》也在角逐的一百八十個團體中脫穎而出獲選。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他」為琴狂 挑動微細完美的音符
因為紀錄片《我為琴狂》而認識這位「龜毛」鋼琴家的觀眾注意了!艾馬爾本尊即將於十一月首度訪台演出,帶來他拿手的、而且跟別人不一樣的德布西,總是被誤解為印象樂派、又被演奏得朦朧無形的德布西,在艾馬爾手下則是「觀點清晰,而且充滿著生氣」!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暫別肢體劇場 拆解家族通俗劇
將於月底上演、編導符宏征的新作《離家不遠》,從自身的家庭回憶出發,透過回顧家族成員的死亡,揭開人們為何以愛為名卻暴力相向,書寫一則台灣當代的家族寓言。符宏征表示,《離家不遠》捨棄了動見体過往肢體劇場的風格,更像是一齣經過解構的通俗劇。
-
藝號人物 People 香港資深劇作家
杜國威 感性多情 柔筆探人性
還記得電影《刀馬旦》裡風情各異的三姝、《虎度門》裡蕭芳芳飾演的粵劇女伶冷劍心嗎?這些活靈活現的人物,都是香港劇作家杜國威一手塑造出來的,迄今仍令人印象深刻。敏感多情的杜國威下筆溫柔敦厚,作品中總是呈現正面能量,他說:「觀眾不是來聽你教訓的,他們是來被娛樂的你可以讓他們哭,但最終要讓他們笑。我希望觀眾經過思考,最後可以看到人生好的一面。」
-
藝號人物 People
春去秋來 經典廿載
作為香港一位具代表性的劇作家,杜國威選擇不迴避《春天》的光環而讓《秋天》迎向面對另一個時機、另一批觀眾和另一種劇場發展狀態的挑戰,是他對香港戲劇「感情之所在」,亦見其對香港劇場的承擔。他把《秋天》視為對香港話劇團和觀眾致意之作,這份情意直如劇中小蝶在養子Danny(即死去的鳳萍之子)身上投射對姐妹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