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家歌劇院有四成的票券在四十英鎊以下,比足球賽或流行音樂演唱會的門票還便宜,為何還是讓人感覺仰之彌高呢?(魏君穎 攝)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歌劇和芭蕾是「菁英」嗎? 公共論壇展開辯論

這個問題看起來老掉牙,卻也是大哉問。由皇家歌劇院與《每日電訊報》合辦的公共論壇,針對此議題邀來導演、作曲家、作家與舞者等發言,同時透過網路轉播讓網友參與發言。從對「菁英」的定義,到如何讓這些藝術更親民,參與者各抒己見,頗為熱鬧!

 

這個問題看起來老掉牙,卻也是大哉問。由皇家歌劇院與《每日電訊報》合辦的公共論壇,針對此議題邀來導演、作曲家、作家與舞者等發言,同時透過網路轉播讓網友參與發言。從對「菁英」的定義,到如何讓這些藝術更親民,參與者各抒己見,頗為熱鬧!

 

「歌劇和芭蕾算是菁英嗎?」(Are opera and ballet elitist?)這既是個大哉問,也是個老問題。皇家歌劇院與《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合辦公共論壇,以圓桌會議的方式,邀請藝術家和觀眾一起來抒發己見。由《每日電訊報》藝術主編克普頓(Sarah Crompton)主持,來賓包括導演米契(Katie Mitchell)、作曲家特納吉(Mark-Anthony Turnage)、作家瑟米琪(Dreda Say Mitchell)和皇家芭蕾的演出首席艾維斯(Gary Avis),開放一百五十名觀眾入場自由提問,同時安排網路轉播,讓網友也可以利用推特,即時回應。

老掉牙的討論也有新意

在論壇開始前,記者到皇家歌劇院所在的科芬園隨機訪問路人、店員、小販,受訪者給予許多不同的答案,如「不,芭蕾並不專屬於菁英。現在的觀眾很多元,並非每個人都打扮得像參加晚宴。」或「我認為只有上流階級家庭,才會享受芭蕾與歌劇。」還有受訪者表示根本沒這回事,流行音樂演唱會的票價比這個貴多了。有網友質疑,這個命題本身就很有問題,「菁英」一詞指的是藝術形式本身?還是參與的聽眾?抑或是歌劇伶人及芭蕾舞者?每個表演者都是經過嚴格訓練才能站在台上,為觀眾帶來世界級的表演,稱呼優秀的演出者為「菁英」,並不為過;更何況,「菁英」就錯了嗎?

這論辯或許看來老掉牙而不值一哂;但英國政府藝術補助連年刪減,各團體經營不易,先前英格蘭國家劇院又傳出有財務狀況,或許正是重新審視這個問題的好時機。論壇中,除了圓桌成員就其接觸歌劇、芭蕾的經驗各抒己見,也邀請皇家芭蕾的駐團藝術家史嘉勒(Liam Scarlett)與兩位舞者現場排練新作品《糖果屋》,短短約兩分鐘長度的表演,重複排練四五次來修改動作,讓觀眾看到芭蕾作品慢慢琢磨的過程。隨後,成軍三年的皇家歌劇院青年歌劇團(Youth Opera Company),也由指揮帶領,在現場排練歌劇段落。約廿來位九至十二歲的團員,在引導下作肢體訓練並演唱,舉手投足間非常享受,技巧也不含糊。

除了大量投入資源在教育推廣計畫,英國的幾家歌劇院的門票定價策略,已經刻意提供低價票給民眾,例如皇家歌劇院有四成的票券在四十英鎊以下(約台幣一千八百元),比足球賽或流行音樂演唱會的門票還便宜,卻沒人說足球「菁英」。除了票價之外,還有什麼原因,讓歌劇給人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覺呢?

如何讓歌劇與芭蕾更親民?

論壇中,觀眾和成員也企圖對這問題提供答案:歌劇所使用的語言、唱法,讓人覺得難以親近,相對而言,倒是芭蕾比較容易欣賞;歌劇院本身富麗堂皇,使人仰之彌高,卻不想也不敢踏進去。對經營者而言,這同時也再度提示:在題材和形式上的創新,也是吸引新觀眾的方法。除了歌劇院本身提供的教育推廣活動,讓學童和家庭能到廳內一窺究竟之外,更重要的是將相關的藝術欣賞活動帶入學校既有的課程,培養學童的興趣,即便未來他們不見得會成為藝術家,也能喜愛歌劇或芭蕾。

論壇結束時,網路上的討論才正熱烈。與會成員突發奇想,建議下回主辦單位別光只是找人問問題,最好能夠一併贈送票券,讓受訪者有「觀賞前」和「觀賞後」的心得對照,會更有趣。好主意,何嘗不可?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