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巴黎
文化部長新官上任 各界殷切期許改革
法國新內閣出爐,文化部長由工人家庭出身、從政經歷完整的卅九歲年輕女部長費黎皮特擔任,新官上任也讓大家期盼殷切,期待在她手上能讓已變得過度官僚的文化部轉型重生。
-
上海
兩岸合作《2012牡丹亭》 引爆傳統與創新爭論
兩岸聯手製作的《2012牡丹亭》,於六月初演出後,因為種種舞台設計、服裝造型、京劇名角改唱崑曲等特色,卻是引發種種古典美學與創新改革的爭議,連崑劇大師蔡正仁也捲入其中,並在網路評論與報紙媒體間引發筆戰。讓一向話題不斷的文本《牡丹亭》,再添紀錄。
-
香港
「六四舞台」重現黃雀行動 《讓黃雀飛》承傳民主精神
曾以《在廣場上放一朵小白花》一劇紀念「六四天安門事件」廿周年的「六四舞台」劇團,今年再度推出新戲《讓黃雀飛》。劇作以營救學運人士的「黃雀行動」的真人真事,與前年反高鐵撥款的抗爭作雙線平衡發展,反思「六四」與「當下」的心思明顯,也更自覺地要突顯事件的複雜和矛盾。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錢南章《十二生肖》 南腔北調逗趣演繹
今年的「國際合唱音樂節」,正逢主辦單位台北愛樂合唱團的四十周年團慶,於是特邀作曲家錢南章量身訂作開幕作品。搭配合唱團加國樂團的演出陣容,錢南章想出了《十二生肖》的主題,與夫人賴美貞的歌詞協力發展,民間故事、南腔北調、創意聲響一起來,把十二生肖的趣味面貌「唱」得活靈活現!
-
藝號人物 People 德國當紅劇作家
希梅芬尼 超寫實之筆 透析沉重現實
在當前德國劇壇上舉足輕重的羅蘭.希梅芬尼,除了以分量豐碩的精采劇作備受肯定外,近年更擔綱自己劇作的導演,舞台製作成績亦受矚目。這次將在臺北藝術節由台南人劇團演出的《金龍》(編按),就是他的近作之一,該劇在維也納城堡劇院製作由他自己擔任導演,亦獲邀參加柏林二○一○年的「戲劇盛會」。趁《金龍》將在台北現身之際,本刊特地訪問劇作家本人,一談他的的戲劇思考與《金龍》的創作想法。
-
藝號人物 People 香港聲音表演家
梁小衛 任性自在 即興人生一場
常常在黎煥雄執導的幾米音樂劇中、以聲音令人驚豔的梁小衛,是香港知名的聲音表演者,縱橫劇場、音樂會、舞蹈劇場等等舞台。即將再度扮演音樂劇《地下鐵》中媽媽一角的她,擅長即興演出,人生也過得即興,總是說:「我是不小心進入這個圈子,不小心喜歡上音樂的。」
-
即將上場 Preview 2012世界舞蹈論壇暨國際舞蹈節
舞壇「下一波」 來台競藝
已有廿五年歷史的國際舞蹈學院舞蹈節,今年由北藝大舞蹈系主辦,共有來自各國的八所舞蹈院校在台北接力連演,展現新生代的舞蹈活力。同時舉辦的世界舞蹈論壇,則以「舞蹈.新世界.翻轉世界」為主題,探討下一代的兒童舞蹈教育。
-
即將上場 Preview 台北室內芭蕾舞團《羅曼史》
余能盛 再探柴可夫斯基的愛與樂
《羅曼史~柴可夫斯基的音樂與人生》是旅歐編舞家余能盛第四度切入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世界,以芭蕾詮釋其人生與創作的舞劇;以柴氏的《弦樂小夜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編舞,余能盛藉此探討柴氏的數段親密關係。
-
特別企畫 Feature
喜劇哈哈鏡 演繹人生現實難解
喜劇就像小丑本身,是個行走江湖的瘋癲者,不受理性約束、擁有犯規的天分。時至今日,它的樣貌仍然多變,但高明的喜劇一定蘊藏批判的力量,像一面哈哈鏡,將混亂世界的現狀納入諷喻,在變形中演繹人的異常和解離。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耿一偉:透過喜劇,開發不同類型的觀眾
今年的臺北藝術節有了一個嶄新的開始!新設的「藝術總監」一職由資深劇評人耿一偉擔任,任期三年,今年的節目就是他奔波全球、辛苦看戲後交出的第一張成績單。以「喜劇」為主題,耿一偉打出「顛覆神聖、嬉笑台北城」的口號,他表示,希望讓大家看到喜劇的多元面向,也希望藉由喜劇的庶民特質,可以接觸到更多的人,開發更多不同類型的觀眾。
-
特別企畫 Feature
笑點意在言外 終點瞄準社會
法蘭西是浪漫的民族,但對其文學(及語言)卻是既嚴謹又優雅,反映在法國喜劇的幽默感上,總能保持著一份理智的冷靜,譬如當今最流行的「脫口秀」演出,常常只見表演者一臉嚴肅說話,而台下觀眾卻笑成一片,這種非直接的,要經過心照不宣的思考,才能抓得到「意在言外」的幽默笑點,還真不是外人可以立即領略。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尤涅斯柯荒謬經典 連結新時代的詮釋
尤涅斯柯說《椅子》是一齣「悲喜劇」,能夠把兩個極端的形式放在一起,也顯現其對人性的獨特觀察角度,因為他說:「在我看來,喜劇的東西就是悲劇的東西,而人的悲劇,都是帶有嘲弄性的。」在呂克.邦迪的新詮版本中,並未完全遵照劇本指示,而是將尤涅斯柯原本封閉性的、對「人類」生存狀態的關懷,打開延伸與外在時代性的連結。
-
特別企畫 Feature
法式喜劇「台製化」 歌舞雜耍滿場飛
沙丁龐客劇團製作的《帽似真愛》改編自十九世紀知名喜劇作家尤金.拉比什的《義大利草帽》,但卻非照章搬演,大費周章地重新編寫因應當下台灣時空,再讓演員在排練場發展,最後再交由編劇重寫成定本。演出也因應原劇設計,安排大量歌舞橋段,加上高難度雜耍,演員還得快速切換角色,High翻全場
-
特別企畫 Feature
跳脫文本、不顧一切的顛覆炸彈
若要舉出如莫里哀一般具代表性的德國喜劇作家也許不容易,但如果對德國的喜劇演員秀及諷刺文類/插畫的文化有些認識,便會發現德國人不但有喜感,口味還很重。德國人的幽默不如皮笑肉不笑的英式幽默,玩弄文字雙關的機會也比較少,較常透過臉部表情、肢體動作或情境下的荒謬傳達笑料。至於這些幽默為何沒有直接反映在喜劇文本上,則與德國的劇場史有關。
-
特別企畫 Feature
布萊希特碰上歌仔戲 「胡撇」出生活荒謬
德國劇場大師布萊希特的《三便士歌劇》,到了台灣搖身變成一心戲劇團的新編歌仔戲《Mackie踹共沒?》,會不會太荒謬了?可是一樣樣比對布大師強調的「疏離」觀念與「戲劇要跟庶民溝通」理念,就會發現歌仔戲也有異曲同工之妙。《Mackie踹共沒?》將以嘲諷手法,植入台灣社會現狀,讓觀眾體驗生活的荒謬,會心一笑!
-
特別企畫 Feature
極端搞笑 絕對抒壓
日本人勤勉、認真的態度很容易產生緊張,在這種嚴肅的社會氣氛中,日本人很少有機會開玩笑。就像是彈簧效應,壓得愈用力彈得愈高,某種程度上來說,日本人就在這樣的壓抑文化之下,發展出了極端的搞笑文化。如電視上有眾多的搞笑節目,更催生許多專職的搞笑表演者,非要讓你笑到絕到、把煩惱拋到九霄雲外不可。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日本知名落語表演家
桂春蝶:我想讓觀眾在大笑之餘,還帶著感動回去
雖然出身落語世家,但桂春蝶原本的人生目標卻是成為幼稚園老師,但在父親過世後,因為父親的粉絲們殷切希望他接下父親的落語事業,他才踏上這個表演之路。桂春蝶說:「笑話被稱為沒有副作用的藥,我希望表演能夠帶給人們歡樂,就像一帖沒有副作用的藥,能夠醫治人們緊張的心與疲勞的生活壓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式幽默 ╳ 阿Q精神 諷刺針砭也深刻省思
香港的社會氣氛與人心感受,在「九七回歸」大限之前,一直有「借來的時空」的末日情結,在倒數計時的時間壓力下,無力移民或是對香港未來仍抱有信心的市井小民,只有努力、認分地拚搏搵食,稍有空暇,也只能即時行樂。這種只能顧及眼前當下、快速到位的情感結構,衍生出特有的港式幽默與喜劇文化。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阿Q後傳》編導
甄詠蓓:阿Q精神歷久彌新,而且被發揚光大
由香港知名全才演員甄詠蓓編導、新加坡實踐劇場演員演出的《阿Q後傳》,將魯迅的經典文學改編搬上舞台,以「阿Q精神」諷刺當前社會,在虛擬的空間「未莊」中,身穿白衣、臉上塗著丑角「豆腐臉」的演員,引領觀眾穿越時空,看看今天的阿Q們有沒有什麼長進甄詠蓓說:「阿Q精神歷久彌新,九十年過去了,不但沒有被當年的革命革掉,反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華人社會裡被傳承得很好,且發揚光大。」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反映多元文化 拼貼狂笑奇景
多元族群構成的台灣,所發展出來的喜劇也反映了多元文化的變遷、流動、混雜、交融與滲透。有中國傳入的相聲,在此生根發展另創新枝;有葷素不拘的說唱表演,有拼貼混搭到極致的胡撇仔戲,也有反映當下影視消費文化的新生代舞台喜劇令人目不暇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