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藝術家的OFF學
世界的盡頭(下)
關於這座島嶼,我的好奇心尚未滿足,它比我的想像更具有豐富的意象,也比我的了解更加玄秘複雜。並沒有真正的答案,對於謎樣的過去和撲朔的未來,像一則隱喻中的隱喻,幽微處閃爍著熠熠的光。
-
一本藝術經
用美學挽救台灣經濟! 徐莉玲 文化台灣造夢人
從前,徐莉玲是台灣表演藝術最好的支持者,常常有演出,就買下大把的門票,請員工去看戲;中興百貨的櫥窗,總是有一塊是留給表演藝術的。她說:「以前我當觀眾在台下看戲,總會有股衝動,希望為台灣的表演藝術做些什麼事。」如今,學學文創成立後,徐莉玲要為表演藝術找更多的觀眾,開拓更大的市場,把Made in Taiwan這個品牌,推向國際舞台。
-
專題 「優秀的音樂家也必有懂美食的味蕾」
張正傑 烹調美食的音樂巧手
張正傑猶記得父親在一次品嚐過自己親手做的炒牛肉後,那份滿足與幸福的表情躍然臉上,張正傑就確定了此生對研究美食的熱愛與決心,他說:「父親那時的表情,我永遠也不會忘記」。秉持著這份想親手做食物給親愛的人享用的念頭,讓他無時無刻不在思索以美食為生活加分的實踐方式。
-
專題 「做菜像編舞,也是充滿想像力的即興創作」
古名伸 輕爽豐盛的桌上舞蹈
「料理最大的樂趣在於有人吃,以前為家人做飯,現在則是為了聯絡感情。」古名伸很享受親自動手的樂趣,「將所有細節串連在一起的過程,就像準備一場表演一樣,每個環節到要照顧到。」
-
專題 「美食」與「劇場」的結構思考
王嘉明與王嘉平,編導義大利廚房的幸福邂逅
劇場導演王嘉明兄弟從還是小朋友的年代,就經常上館子見識大江南北而日本而西洋種種味覺風情。對義大利料理情有獨鍾的大哥王嘉平,精進美食功力後不但當上廚師,還開了台中知名的義大利餐廳J-Ping Caf;而王嘉明則是念研究所時開始「煮」出興味,還從中推演他的劇場結構思考!
-
藝@書
看到舒曼的才華與瘋狂
看到舒曼的才華與瘋狂 《魔鬼的顫音─舒曼的一生》 極富才華的作曲家舒曼,右手寫曲,左手寫樂評,不僅為後代留下許多音樂遺產,也以文字挖掘了蕭邦、布拉姆斯等後進,貝多芬晚期的作品得以重新受世人重視,舒曼功不可沒。這樣一位天才,卻深受幻想症、憂鬱症、精神分裂之苦,甚至一度跳入萊茵河企圖自殺,他的一生最後結束在波昂的精神病院。 《魔鬼的顫音─舒曼的一生》(高談文化出版)由國舊金山大學精神醫學教授,亦是受過專業訓練的音樂家彼得‧奧斯華,親赴德國蒐集大量史料,檢視所有舒曼文獻所完成,企圖曾精神醫學的角度,重新解讀舒曼的一生,企圖找出到底那在舒曼腦子裡竊竊私語的,是誰? 舒曼的才華與瘋狂猶如天使與魔鬼,唯獨窺知兩端,否則參不透那智慧的結晶,而翻開此書之後,也許對天使與魔鬼又另有一番解讀?(林芳宜) 王建民熱,帶動運動社會學 詹偉雄《球手之美學》 以《美學的經濟》掀起追求美學風潮的詹偉雄,趁著國內瀰漫一片由王建民帶起的運動行銷熱時,出版他的運動社會學觀察《球手之美學》(遠流出版)。該書集結作者在《人間副刊》「三少四壯」專欄所撰寫系列運動文章,從棒球、籃球、網球一直談到高爾夫球、足球,散佈字裡行間,俯拾即是的爵士樂、搖滾樂、宗教、電影、歷史、神話種種典故與譬喻,令人深感嘆服。 在此書熱烈的文學、文化情緒、流暢的文字敘事之外,隱藏在此書更底層的那雙「社會學的眼睛」。詹偉雄以其犀利的眼光,從階級、種族、性別、移民、全球化等角度,冷靜剖析「運動職人」這一特殊職業的倫理架構、社會流動、多元價值,從而讓人領略到「職業運動」背後的血汗辛酸,及其成就的艱難不易。(廖俊逞) 從十三歲開始迎向世界 日本作家村上龍《工作大未來》 《工作大未來》(時報出版)為日本知名作家村上龍於二○○四年出版,熱賣超過120萬本的暢銷著作。本書是針對十三歲以上的青春期少年所寫的這
-
藝@CD
音樂,是這部電影的心跳
「音樂是唯一的可能,讓我們能夠呈現那瀰漫著氣味、汗水香精揮發的時空。」電影《香水》的導演湯姆.提克威(Tom Tykwer)如是說。曾拍過《蘿拉快跑》與《天堂》、集導演、電音音樂家與作曲家於一身的提克威,找來他心目中的夢幻組合:拉圖爵士(Sir Simon Rattel)與柏林愛樂交響樂團 ,加上他的電音鐵三角:克里梅克(Johnny Klemek)與海爾(Reinhold Heil),不只結合視覺與聽覺,連嗅覺都參一腳了。
-
藝@電影
12月,嗅到奧斯卡的戰火煙硝
從金馬影展等電影大拜拜中倖存下來的影迷們,這個月請來體會提早揮發的二○○七年奧斯卡戰場煙硝味,《火線交錯》、《滿城盡帶黃金甲》都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的大片。如果不想聞煙硝,還有徐四金的《香水》可以體驗無上的美妙境界。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Cloud 9 九重天》《a Number 複製人》
無巧不巧,接連兩週,英國劇作家卡瑞.邱琪兒(Caryl Churchill)的兩部精采作品,由國內兩大戲劇學府搬上舞台。在我心目中,莎拉.肯恩過世後,邱琪兒絕對是當代最富開創性的女性劇作家。這位年近七十的老祖母仍然創作力旺盛,題材縱橫性別、政治與社會問題、資本主義批判、科技文明、以及反戰,視野遼闊而觀點犀利;手法則迥異於前代劇作家,她特別注重表演的趣味,經常採用扮裝、歌舞、一人分飾多角的設計等等,與當代表演藝術的變貌並駕齊驅。 台大戲劇系公演的《Cloud 9 九重天》是邱琪兒七○年代末的代表作,也是女性主義課堂必讀。以同一個家庭複製到兩個不同時代,挑釁、更挑逗約定俗成的性別與身分界定,是一份妙趣橫生的解放宣言,如今看來一點也不過時。台北藝術大學搬演的《a Number 複製人》則是她二○○二年的近作,直搗科技文明造成的道德困境。就像最優秀的科幻小說關切的終究是現實,你我雖然還沒有自己的複製人,卻都是父母複製的兒女,甚至也是複製了兒女的父母。戲中對於親子問題的深刻探究,如何彌補人生缺憾的大膽質問,則足以撼動每個人心靈。 衝著這兩個尚未有中譯本面世的現代文學經典,雖然是校園製作,不見得能保證面面俱到的品質,也值得一探演出。話說回來,若不是校園製作,還有哪個劇團願意鼓勇挑戰這樣的劇作?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與電影導演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瘋狂劇場《高加索灰闌記》
二○○四年瘋狂劇場的創團作《祖母弔詭》,曾同時給了我冷靜與熱情;今年年中的《先知大廈》,則讓我沉浸在無厘頭的嬉戲,以及直接感染一種關乎理想、信仰的燃進與喪退的情緒。 瘋狂劇場團齡年輕,但製作經驗卻不差、幾個導演亦各有風格,每一次找來的演員,雖不見得有什麼名,可往往演出稱職。這一次膽敢趁著以史詩劇場、疏離效果聞名的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逝世五十週年,搬出布氏流亡美國期間的最後一個劇作《高加索灰闌記》,而且請來夾子樂團的小應主演兼設計音樂,還沒演出就先嚇了我一大跳。 身為一個劇場(尤其是小劇場)的業餘愛好者,瘋狂劇場是讓我能夠放心,而且願意長期支持的表演團隊。現在,容我推薦這齣戲給你/妳們! 文字|薛西 1980年生,台北人,業餘劇場、文學、電影、籃球愛好者,崇尚閱讀第一書寫第二,偶有零星文章發表於台、港藝文刊物。現為常常遲到的小小上班族一枚(沒有辦法,布萊希特部是有部都市有如叢林的《都市叢林》)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人.鬼.妖.魅—2006新點子劇展 經典變形記
崑曲、南管、京劇、電玩混搭風? 從過去奔向未來,由傳統迸現創新 老東西新玩法,老故事新演譯 走進劇場,看他們如何將經典再現 讓百年文本脫胎換骨,打造前衛廿一世紀!
-
音樂新訊
秋日的當代詩意—金希文樂展
本國作曲家金希文長年致力於作曲、指揮與教學,創作不綴,自一九七九年迄今,已累積超過百首作品,作品型態從室內樂到管絃樂、器樂曲到聲樂曲,可說囊括了各種不同的類型。而這二十年來,金希文來自世界各地樂團與音樂家的委託創作幾乎不斷,合作過的樂團包括聖地牙哥交響樂團、溫哥華交響樂團、西雅圖交響樂團、德國Tripercussion Ensemble、日本Euodia交響樂團等等,並在多國電台播出。 這次樂展邀集國內知名女高音徐以琳、Sony Label 旗下大提琴家范雅志、打擊樂家David Cossin 和鋼琴家Andrew Russo,加上日本指揮家大山平一郎與國家交響樂團、音契室內樂團等傑出音樂家於一堂,分為室內樂與管絃樂曲目各一場音樂會,完整地呈現金希文音樂作品的精華,曲目包括為范雅志打造的大提琴協奏曲,以及最新的作品為鋼琴、打擊樂與大提琴三重奏《不確切的天空》,此首作品在台灣進行世界首演後,隨即將至歐美各地巡演。(林芳宜)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繽紛的秋季
猶記得日前站在香港藝術中心的六樓,陽光和熙、微風徐徐。向東看是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與銅鑼灣,以西是中環,左邊跨街畔著香港演藝學院,隔海與尖沙咀 的香港文化中心遙遙相望。身處兩岸三地商圈要道與藝術重鎮之間,四周大廈林立,眼中千帆過盡。當我正被這景致震攝之際,耳邊響起的卻是:公共空間被擠壓、 劇場的混亂、定位等問題。身兼媒體與劇場人的我,不禁垂首,默然不語。 回到台灣,天色依舊亮麗。沒有秋老虎逞凶,也無陰雨,好個繽 紛的秋季。各表演團體似乎也都被這爽朗的氣氛感染,推出的製作之多,令人目不暇給。望著手中一把一把的DM,在欣喜台灣的藝術文化蓬勃之餘,仍不禁想起在 香港的話題。到底如何才能將這大把的資訊,作最好地呈現,因為畢竟篇幅有限,在此媒體競爭白熱化的環境,要如何為台灣的表演藝術界發聲,這是在我們努力記錄、報導之外,值得深思的議題。 嗜讀藝訊、藝評的讀者,除了應該被滿足之外,也是需要被培養的,但身處這資訊爆炸的年代,媒體空間 也要自行爭取。值得欣慰的是,上期推出的新單元「藝活誌設計者的家」,得到《中國時報》家庭版的青睞,雙方為饗更廣大的讀者,已於當月初與本刊共同刊登 了相關的圖文訊息。此外,未來我們也將藉由本刊提供部分內容,以跨媒體轉載的方式,與聯合新聞網、中時電子報、《基督教論壇報》、MASS-AGE等夥伴 合作,盼能將音樂、舞蹈、戲劇的各種介紹與資訊,散播到更多的角落。 雖然如此,我們編輯部還是覺得有所不足,所以在本期「藝活誌」的單元, 再企劃了「藝術部落客」專題,與大家一起遨遊網路世界,除了希望以報導鼓勵在Blog中默默為表演藝術界筆耕的同好,也盼挑起讀者日後自己發掘更多的角 度,有更寬廣的視野來看表演藝術。並藉著各藝術部落格版主的個人觀點,讓觀眾接觸更多樣化的報導與評論,有不同的面向來看任何一個作品。 也許有人覺得我們天真,或善意地提醒此舉可能會有瓜分閱讀率、立場不同等問題。但是「自由」本來就是藝術創作的特質之一,所以作為表演藝術發聲筒的《PAR表演藝術》,也該有著兼容並蓄的心與寬大為懷的胸襟。至於公共空間被擠壓、劇場的混亂與定位問題,就讓我們大家共同努力。
-
歐洲人文筆記
那些年,娜拉是怎麼活過來的?
葛茲與許多偉大的作家一樣,都是無可救藥的偷窺狂,《點歌時間》的誕生也是出於偷窺欲及幻想。他關懷女性和中下階級人物是出自真心,而非他的社會屬性,幾乎有布萊希特的高度,只不過他沒有布氏那麼有名,他也有海明威的氣質,男性、陽剛、永不妥協,只不過他沒法把自己一槍射死。
-
演員的庫藏記憶 打綁腿的中國軍vs.帶刺刀的日本軍
他們,其實都不想戰死沙場
一晚上的仗,就只有這幾個人在打,其他的幾十口子,全都趴在掩體後面,不讓他動,就一點都不可以動,免得礙事。對方一個營的日軍擦完槍,抹完了刀在「閉目養神」,似乎已經感覺到橋對岸的支那軍,缺乏裝備、缺乏歷練的一股貧血味。
-
舞蹈 林懷民打開門 歡迎「爆破」雲門的慣性!
黑雪、黑洞、黑彩虹,蔡國強造《風.影》
當亞洲最重要的編舞家林懷民,遇上名列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百位藝術家之一的蔡國強,會「爆」出怎樣的火花?答案是《風.影》,一個以「黑」、「白」為主調,整場演出疾風颯颯,暨挑戰雲門舞者,也挑戰熟悉雲門套路的觀眾。
-
舞蹈 走過二十年 樊潔兮創發「舞想」風格
在坐臥中律動,在爆發中留白
探索舞蹈二十年,編舞家樊潔兮把她融合小乘佛教舞蹈、日本能樂,及西方芭蕾舞與現代舞技巧的新風格命名為「舞想」,以獨特的S型腰身、變幻靈動的手勢、風姿內蘊的眼神表情為特色,舞者既如虔敬的獻舞門徒,又如開發身體的實驗家。
-
戲曲 從歷史到京劇舞台的《胡雪巖》
紅頂商人 繁華.夢.盡
京劇《胡雪巖》是一部以昔喻今的政商勾連啟示錄。編劇劉慧芬和首度跨刀傳統戲曲的現代劇場導演汪其楣,企圖在同一個舞台上展現兩個,甚至兩個以上的空間,讓觀眾在畫面對照或流轉中,毫無隔閡地瞭解左宗棠和李鴻章的互相爭鬥算計,還有胡雪巖的商業王國。
-
戲曲 一聲蔭九才,無聲嘸免來
北管傳人邱婷 讓歌仔戲再揚老調
歌仔戲現代化,卻失去了傳統韻味?正是看見了這樣的隱憂,出身北管世家的戲曲製作人邱婷,特地邀集多位功力深厚的演員與樂師,打造一場「重回歌仔做唸唱,玉樓珠韻滿曲池」的歌仔戲演出,好的唱唸加上好的後場,要讓觀眾一飽耳福。
-
戲劇 穿透展場與劇場的魔幻未來
「透。 極界」視覺跨域創作《山谷.河流Ⅱ》
《山谷.河流Ⅱ》將呈現的是一幅「擬未來」的魔幻景觀,編導陸慧綿強調:「一個看似未來的場景,某個不具體的時間點,卻是很真實的時間感,可能是五十年後,或是在很近的未來,你就可以看到這整個事情在現實生活中實現,具有穿透感的魔幻寫實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