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柏林愛樂
對柏林愛樂的推薦,只是錦上添花。但對有幸一票在手的樂迷,如果沒有花工夫去瞭解拉圖與柏林愛樂這個組合的特質與時代意義,那就很可能錯過了真味,白花了鈔票啦。對柏林愛樂這個「自由管弦共和國」而言,總監的選取象徵樂團立團精神,也就是「自由、創新」。由此觀之,英國小子拉圖出線,雖勁爆而非驚爆,才氣壓人,實至名歸。 拉圖不否認,他悠遊於後期浪漫和二十世紀作品,但對古典音樂不在行,也「不想湊這個熱鬧」。柏林愛樂的盤算是:它有締造巨匠的傳統,也必然要率先顛覆巨匠。拉圖之可貴,絕非他能傳承,而在他能新生。拉圖捨棄人們所習慣、近代德奧充滿力度與幅度的濃妝美學,也不藏身到仿古原典的斗室;他小心援用當年重詮馬勒的做法,在音樂邏輯、音色調制、旋律處理各方面,創造一種幾乎不具時代性的詮釋法則。拉圖走的路線,並不是通俗化、也不是實驗化,而是一種訴諸自然的「進化」。拉圖強龍硬壓地頭蛇,操帆掌舵,改變的不只是一個樂團,也是歐洲音樂中心的文化風貌,餘震甚至影響整個世界。有些樂團是來讓人當活古董鑑賞,但拉圖的柏林愛樂卻是示範一個不斷蛻變求新的現代樂團,如何以充沛的活力,維持在藝術世界的領先制高。 文字|楊忠衡 樂評人兼唱片表演製作人、普普文化副總經理兼音樂總監、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董事、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柔性政變
十月看完當代傳奇劇場的《等待果陀》,吳興國的表現遠比《暴風雨》裡好的太多。但青年演員盛鑑及演「垃圾」的丑角林朝緒和演暴發戶的馬寶山則令人刮 目相看。盛鑑剛「黯然」離開台灣最活躍的國光劇團一個從小坐科、在鼻青臉腫中長大的京劇演員離開京劇團,不是黯然是什麼?十五年前的吳興國不也是噙著 淚水離開。在傳統師輩眼裡,他們是叛徒。 離開之後,卻見戲曲演員海闊天空的新舞台。中國京劇名伶梅蘭芳說:「演員需要靈活運用程 式,不能被程式所困。」戲曲程式不是限制,但那個鼻青臉腫造就的紮實根基,只要靈活運用,卻讓傳統可開可闔,穿古通今,東西遊走。傳統的創新哪裡需要大破 大立,原來從梅蘭芳開始,傳統戲曲的柔性政變就不斷在每個時代裡發生推翻與被推翻。 因為即將登場的雲門舞集《狂草》、及王心心的「王心心作 場」,這一期我們製作了「傳統的現代啟示錄」,台灣這幾年在傳統的創新上走出了許多成功的案例,不管是傳統戲曲的現代化,或者結合傳統元素的現代創新,從 明華園到當代傳奇劇場,從雲門舞集到國光劇團,從漢唐樂府到霹靂布袋戲,塑造了台灣當代藝術既傳統又時尚的經典面貌。 我們用「柔性政變」來 形容這樣的轉變與創新,因為並沒有破四舊,只是不斷融入新的時代情感、時代節奏,傳統的在朝與在野可能都有喧囂或喝采,但我們看到每一個時代裡出現它的最 新,也有它被尊崇的古老。傳統不能逆時代而存,而時代面對傳統亦應謙卑。老祖宗的東西如果要「靈活運用」,就正如《等待果陀》節目單裡,年輕的盛鑑在這一 齣作品裡的體會:「唯有紮實的傳統基礎才是創新的後盾。」 西方的傳統藝術裡,最被我們熟悉的該是芭蕾吧,有趣的是,在柏林,古典芭蕾霸佔數 百年的歌劇院,今年也在歐陸頗具指標性的「八月舞蹈節」裡,出現後現代舞蹈企圖「攻城略地」的一場「柔性政變」。事實上,九月下旬法國當代舞團瑪姬.瑪漢 來台演出的《環鏡》也在柏林觀眾裡引起各式各樣擁抱與反對的意見:走路算不算舞蹈? 一再重覆算不算?《環鏡》究竟是不是一支舞蹈?新世紀以來的現代舞發展是不是遇到了瓶頸?在這些似舞非舞的作品裡究竟還有沒有新鮮事兒?我們在歐洲的作者 林冠吾,給這次藝術節的幾支重要作品如何顛覆傳統,作了詳細的描述與觀察。
-
戲曲
陳勝國《王子復仇記》 以喜劇顛覆復仇的意義
明華園慶祝創團七十七週年的重要大戲《王子復仇記》,乍聽之下彷彿要向莎士比亞的悲劇《哈姆雷特》取經,但其實和莎劇一點也扯不上邊。編導陳勝國說,新作以喜劇型態來鋪陳,要讓大家重新思考「復仇」的真正意涵。
-
電影導薦Movie
影迷的心 隨著「金馬」奔騰
每年十一月到十二月,可說是台灣影迷每年最興奮的時候,因為金馬影展活動的展開,影迷就像走進電影主題的迪士尼樂園,充分享受視覺的滿漢全席。說來也巧,本次金馬國際影展有不少老導演的片子與表演藝術有關,像《狸御殿》、《我要回家》、《保羅離去時》,推薦喜歡表演藝術的影迷去看看!
-
歐洲人文筆記
親愛的康斯坦絲
莫札特離家出外時都心繫著康斯坦絲,這在他私人信函裡常可讀到,他得空便提筆寫信給妻子。而康斯坦絲請求莫札特在作曲發表前先給她研究,他們經常一起練習演奏和試唱,莫札特人前人後都說,康斯坦絲對他的創作有很好的影響。
-
演員的庫藏記憶
戲裡戲外,人生幾度秋涼
他記得上一次在太湖邊的水滸村裡拍戲,是住在拍攝《水滸傳》裡的「阮小二」住的茅草房裡,緊挨著太湖邉,枯掉的蘆草,再密都擋不住零下兩度從太湖上吹過來的風,那風,那年吹了他整整十幾個晚上,不感個冒都不好意思了,所以他嚴重感冒了兩個多禮拜。他長年累月地在外拍戲,心中對家的思念、掛記,漸漸地變成一塊沒有東西可以來彌補的心境。
-
兩廳院達人
調音師:兼顧內科、外科與心理的「鋼琴醫生」
一路走來,我深深覺得,調音師就像是「鋼琴醫生」,調音是內科,外表維護是外科,同時還要身兼心理醫生懂得不同演奏家的需求及想法,有時還要撫慰演奏家緊張心情,並針對場地及鋼琴狀況,給予中肯適切的建議。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面向新觀眾 傳統變時尚
發動老祖宗的柔性政變
傳統不能不老,但傳統可以不死,把傳統文化當成一座取之不竭的活博物館,傳統便能歷久而彌新。當傳統舞台風光不再,傳統藝術仿如發動柔性政變,一走傳統戲曲的現代化,一是結合傳統元素的現代創新,兵分兩路,從明華園到當代傳奇劇場,從雲門舞集到國光劇團,從漢唐樂府到霹靂布袋戲,塑造了台灣當代藝術既傳統又時尚的經典面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北製作,大陸發光
中國傳統文化在台灣可以開出奇花異草
盧健英(以下簡稱盧)當初《牡丹亭》的首演為什麼選擇從台北開始?而一年後又再度回到台北,這在華人文化圈的推動裡,是事先設定好的策略嗎? 白先勇(以下簡稱白)設定好的,早就計劃好巡演一輪後再回到台北。有幾個理由:第一,我常說「大陸有一流的演員,台灣有一流的觀眾」,台灣觀眾看過那麼多崑曲,多少年下來培養出這麼高的程度,如果這批觀眾點頭了,那這部戲大概就通過考驗了。 第二,我一定要在台北的國家戲劇院演出。這麼多地方巡演下來,還是我們國家戲劇院裡裡外外的味道對。兩廳院剛剛興建的時候,紅柱綠瓦,我覺得好老式,像是從圓山飯店搬過來的味道,現在想想,這樣的建築還真有一番道理,不但有宮殿式的派頭,又保留了中國的傳統。像上海大劇院就很洋派,完全是西式建築;台北國家劇院的建築讓人有一種精神上的歸依,而且它的精神和青春版《牡丹亭》很像,都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再發展出來的新文化。 第三,這次的演出可能是兩岸文化合作,工程最浩大的一次。台灣戲劇、文化界菁英盡出,如王童、董陽孜、奚淞、樊曼儂、吳素君、林克華等,這批文化菁英的投入是這次演出成功的重要因素。 台灣文化界二、三十年來,吸收了東、西兩方的美學,在觀念上很自由開放,所以夠融合傳統與現代,經驗豐富。台灣的這批人在傳統美學的掌握、及劇場整體整合上具有很大的長處,加上精選大陸優秀的演員,所以這次的演出是兩岸各取所長,在文化契合上相當成功。 我一直有個想法,就是「中國文化在台灣再造」。大陸過去幾十年經過文革及種種政治運動下來,傳統文化的根其實是受到傷害並且停滯了。而在台灣反而延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加上台灣本身的島國特性,吸收了各種外來文化,因此極具創意及創造力,如果把中國文化的根,在台灣培養起來,可能會生出一朵「奇花異草」,《牡丹亭》在台灣演出也是這個意義。 盧《牡丹亭》在上海、北京、台北三地的演出成功,對你而言,代表了什麼不同的指標意義? 白在台北演出成功,那是很要緊的,因為台北的崑曲觀眾裡有行家,台北演出不成功,別的地方都免談。
-
特別企畫 Feature 能量奔騰在《狂草》
林懷民 以書法之名 錘鍊雲門國際化的勁道
近幾年來,林懷民讓雲門舞者學習太極導引、拳術與書法,並從而發展出「行草三部曲」,致力於創新身體與舞台的新語彙,這一切的一切,都是要台灣表演藝術「領導品牌」的雲門舞集,也能成為世界級的「領導品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民間遊藝到國家藝術殿堂
劉樂群的一小步,跨出「舞鈴」一大步
「一樣都是4G的隨身聽,為什麼大家願意花高價去買蘋果iPod?扯鈴也是一樣,不管是表演形式或是用具,都要用創新的思維呈現或包裝,去探索下一步的可能!」舞鈴藝術總監劉樂群篤定地說。 放棄穩固優渥的國小教職,轉戰表演藝術陌生領域,劉樂群一路以「傳統」為基礎,不僅改良扯鈴,更開啟了扯鈴融合舞蹈的藝術新貌
-
特別企畫 Feature 用大劇場格局 打造小劇場歌仔戲
為第三代找舞台,陳勝在走「外明華園」路線
明華園當家丑角陳勝與其所領軍的日字團,選擇在台北紅樓劇場,塑造歌仔戲節奏快速、輕鬆戲謔的另類風貌,贏得了媒體、專家和觀眾一致的熱烈回響,台大戲劇系主任林鶴宜盛讚,這是「外明華園」的誕生。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荒謬劇場的末代傳人與橫眉怒目的反戰詩人
有人認為,諾貝爾獎的選擇有其政治、種族等等考量,此話自然真確。但證諸對品特的讚詞:「透過劇作揭示日常瑣碎言談底下的致命危機,硬闖生命封閉抑鬱的空間。」即可知道,他們給的是從前那個荒謬劇場的末代傳人,而不是當前這個橫眉怒目的反戰詩人。品特的成就在七○年代早經公認,但我們曉得,諾貝爾給的是終生成就,所以他得多等三十年,等到他幾乎過了時。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一場後現代舞蹈與古典芭蕾的失敗婚禮
每年柏林的「八月舞蹈節」不僅是德國最大的國際舞蹈節,也是夏日歐洲的舞蹈盛會,也是一探最新現代舞蹈趨勢的大好機會。今年主辦單位高舉「後現代與古典芭蕾交會」的旗幟,想要開創舞蹈的新局面。成效如何?評價又怎樣?旅居柏林的戲劇研究者林冠吾,全程觀察今年八月舞蹈節的動態,為你說清楚講明白。
-
戲劇
充滿創意的魔鏡
在《雪后與魔鏡》中,「創意」成為將舞台上的一切變為美好的魔鏡,在流暢而富有動感節奏的舞台畫面中,找回了遊戲與想像的本質。
-
戲劇
愛上麥可
整場戲,編導以極其跳躍又極其敏銳、慧黠的手法,將近百項八○年代曾經發生的人、事、物,拼湊在近兩小時的戲裡。如此綿密、不著痕跡的補釘式文本,讓人對編劇連綴能力大感佩服。但一再東拚西湊,即使銜接手法五花八門,讓觀眾不致沈悶,但遊戲久了,不滿足感就浮現了。
-
戲曲
既在當代,何必等待?
論表演,五位表演者用盡全身力量撐出表演能量,展現坐科的「工」的優異總成,但僅僅如此;論詮釋,上半場硬生生將所有關於基督信仰的台詞全改為佛陀經義,移花接木,讓人宛如丈二金剛。
-
音樂
老將揮棒,一場亮麗饗宴
史圖伯格和樂團在序奏所設定的情調比較輕盈愉悅,但是等到諏訪內晶子一進場,就將整體拉回深沉的俄羅斯憂鬱裡,主導功力的確非比等閒。她以不過分咄咄逼人的巨型音質和靈感豐富的技巧控制,為第一樂章奠定堅實架構。第二樂章演出高貴浪漫的渴慕表情,日本音樂基金會所出借的一七一四年史特拉底瓦里名琴(暱稱「海豚」),也發出足以讓樂迷耳朵出油的甜蜜美聲。
-
音樂
曲目灰暗,演出精采
簡文彬讓小型樂團演出室內樂般天衣無縫的合奏完成度,表情、氣氛與色彩的醞釀也都極為貼近原作精神,充分顯示NSO絃樂組的確在國內樂壇首屈一指。整場音樂會的最終印象,就像觀賞王建民主投大聯盟季後賽對天使隊的場次,儘管投球內容精采,卻因為洋基隊未能贏球而留下深沉的失落感!
-
音樂
缺席的歌樂之美
下半場是蕭斯塔可維奇的第十四號交響曲《逝者之歌》,同樣以死亡為主題,卻呈現與前一首迥異的美。NSO的室內樂功力比起以往,大有進步。較為可惜的反倒是獨唱者,擔任女高音的莎哈裘克只能做到照本宣科地唱出自己負責的部分男低音薩許克比女低音好了許多,但是美麗的詩篇仍然無法真正進入音樂中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