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給她時間吧! 香港藝術家看「九七」
郭達年(「黑鳥樂隊」創辦人) 將來情況未必如我們所想像般壞 其實在我一首作品《孽子回家》中,已表達了我作爲一個香港人,一個英籍華人對回歸中國祖國的感受。這作品乃是從家庭倫理角度出發,也即是說:「九七」令我有回家的感覺。可惜,這個家,並不適合我。 不錯,我們的確存有中國人血統,甚至部分中國傳統,但在文化、經濟、社會意識形態而言,香港始終不是中國。 假設將來我的作品遭受審査,言論自由被壓得不能再低,我會選擇以地下方式發表我的作品,譬如私底下派發、郵遞。甚至有可能的話,利用電子郵件。然而,我相信將來情況未必如我們所想像般壞。 林奕華(「非常林奕華」舞劇團創辦人) 我會選擇另外一些地方繼續從事創作 我對「九七」爲香港帶來的一切現象感到悲觀,不要說九七年七月一日後會怎樣,就是現在,就這幾年來,有太多太多香港人變得愈來愈妥協,愈來愈短視。即使文化藝術工作者,也變得愈來愈沒骨氣,甚至將文化水平拉低,比方說,連一些搞演出的人自身也視藝術作品如消費品般看待,我還可以說些甚麼? 不要說將來,即使以現時香港大部分觀衆的文化水平來說,坦白講有時候我也提不起勁來創作。再說,假若將來眞的因爲(政治)氣候問題而導致創作有所局限,我想我會選擇另外一些地方繼續從事創作。 曹誠淵(「城市當代舞蹈團」藝術總監) 我們可能需要耐心靜候,給她時間吧 若中國對演藝作品在「政治表態」方面是有所限制的話,那我就不會安排涉及這些題材的作品在內地演出,況且生活中題材多的是呀! 正如新加坡不容許演出中有裸露,我唯有爲舞蹈設計一些輕薄的衣服,又甚至根本不會安排需要裸露的作品在新加坡演出,道理一樣。 總括而言,首先是多年內地工作的經驗吿訴我,我在大陸見到的是一群專業和熱誠的舞蹈工作者,而非一個可怕的政權。其次,香港未必一定被動地受大陸「壓制」,可能香港本身有許多方面反過來可以影響大陸,令她變得更開放更開明,不過,
-
即將上場
華岡藝校戲劇科畢業公演
《秘密的剪貼簿》是華岡藝校改組後的第一場畢業公演,由戲劇科夜間部學生製作,並且突破以往由導演主導加以編排走位,而是全體同學透過集體即興的方式完成。 此次的演出形式取材自一九六〇年西方前衛劇場集體創作的形式,即興發展的理論和實踐的方法,使參與的同學集體呈現生活的面貌,在各方面的溝通上均是演員的共同經驗,同時免去了劇本文字的邏輯和敍事性,而以即興創作方式呈現。
-
即將上場
辣媽媽劇團《春光不孤單》
「辣媽媽劇團」是由高雄縣婦幼靑少年館的志工媽媽所組成,他們跨出家庭主婦的生活,將日常熟悉的生活經驗以及社會問題,藉著「戲劇」這種對話模式達到社區發展的目的。 辣媽媽成立一年多來,巡迴高雄縣各地演出,這次推出的劇碼《春光不孤單》,延續其一貫的人性關懷與社會問題探索,展現生活累積最眞誠動人的對話經驗。
-
即將上場
帝國十一芭蕾舞團舞出古印度傳說
《古印度傳說──黑暗王國》全幕舞劇在國內首度演出,帝國十一芭蕾特別邀集多位劇場界人士共同合作,服裝設計由林璟如擔任,主持人爲大肚山劇場郎亞玲,舞台佈景由全省美展冠軍趙有銘設計,燈光設計爲頑石劇團團長勞嘉玉。舞碼之一《賞花》的音樂是由「淸雅樂府」黃金發老先生所整理的南管古曲,淸雅樂府伴奏,國寶級大師吳素霞主唱,並由團長李靜芫親自編舞。
-
即將上場
梁建楓小提琴獨奏
「台北凡雅三重奏」成員梁建楓,這次與另位團員鋼琴家魏宇梅合作出擊。演出曲目上半場爲俄國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的《二重協奏曲》、普羅高菲夫的《F小調小提琴奏鳴曲》,這兩位作曲家在現代樂派中之影響力甚大;下半場則是波蘭小提琴大師韋尼奧夫斯基所譜寫的《浮士德幻想曲》,以及德弗札克的四首浪漫小品。
-
即將上場
國立台灣藝術學院戲劇系公演
戲劇系學生今年的夏季公演《國民公敵》,原著係劇作家易卜生「四大社會問題劇」的最末一部。易卜生是十九世紀戲劇復興運動的第一人,他的作品主題明確,結構嚴謹,人物刻劃也有一定的深度,側重社會寫眞,對當代問題引發探討與分析。 這次由畢業班學生林超來將原著改編,搬上舞台,重現易卜生戲劇的藝術表現,並希望藉此劇帶來社會的反思與催化作用。三場演出均爲免費索票,可至現場索取。
-
即將上場
初夏的璀璨笛音──台北長笛室內樂團公演
台北長笛室內樂團是由一群曾在國內各項長笛獨奏比賽中獲得首奬的年輕音樂家組成,在團長牛效華的帶領下,曾受邀赴日本、美國、維也納、莫斯科等地演出。 此次演出將由幾位樂團中優秀團員擔任部分曲目的獨奏角色,挑戰團員的獨奏實力。音樂會曲目安排從巴洛克到近代各時期,還包括了《費加洛婚禮》、《卡門》等的歌劇選曲。
-
即將上場
蘇黎世弦樂三重奏與李逸寧
蘇黎世弦樂三重奏以純粹、和諧、充滿淸新朝氣的音樂特色而著名。自一九七七年組團以來,巡演歐洲、美國、遠東等地,並經常以不同的形式與衆多知名藝術家合作,此次來台,將與國內豎笛演奏家李逸寧同台演出。 演出曲目有海頓《弦樂三重奏》作品53、貝多芬《D大調弦樂三重奏小夜曲》、克魯賽爾《降E大調第1號豎笛四重奏》、以及鮑元愷爲豎笛與弦樂三重奏而創作的《中國民歌組曲》。
-
即將上場
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
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是一九一七年革命以來,俄國境內第一個完全獨立自主的管弦樂團,由鋼琴家米克赫爾.普雷特涅夫在一九九〇年創立。當時蘇俄聯邦體制已經全部瓦解。該團團員多半是前蘇聯時代主要管弦樂團的首席團員,其中大部分團員都可以獨當一面擔任獨奏家,小提琴手全部來自當時俄國最好的六個樂團的小提琴首席。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也是第一個接受俄羅斯藝術基金會贊助的團體。 普雷特涅夫出自音樂世家,曾在多次國際鋼琴大賽中得奬,除了鋼琴家的身份外,普雷特涅夫也在前蘇聯各大樂團擔任客席指揮,並指揮過布達佩斯音樂節管弦樂團、維也納交響樂團、倫敦愛樂管弦樂團等。這次來台將指揮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演出柴可夫斯基、穆梭斯基、羅西尼、莫札特、雷史碧基和拉威爾的作品。
-
即將上場
富澤直子中提琴獨奏會
只比小提琴大七分之一倍的中提琴,音色比小提琴或大提琴的音色更爲鼻音化及陰暗。這種長久以來像是小提琴影子般的樂器,這次將成爲音樂會的主角,展現中提琴的魅力。 富澤直子畢業於日本武藏音樂大學硏究所,將以中提琴演奏德布西、托塞里、拉威爾、希勒、布魯赫、高大宜等人的作品,小提琴家林暉鈞與增田加壽子亦將客串演出。
-
即將上場
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初夏展演
此次展演由前「瑪莎葛蘭姆舞團」副藝術總監羅斯.帕克斯任藝術指導,推出兩套節目共十二支舞碼,分別由國內外編舞者創作整編,包括羅曼菲、何曉玫、古名伸、孔和平、郭曉華及羅斯.帕克斯、霍華.拉克、瑪麗.安東尼等人的作品,並再度推出由平珩及原舞者指導於國際舞蹈節中的《宜灣阿美族豐年祭》。
-
即將上場
鞋子兒童劇團打開「抽屜的秘密」
沒有打開的抽屜,隱藏著令人好奇的小秘密;被打開的抽屜,跳出一件件令人驚喜的記憶。「鞋子兒童劇團」即將演出的《抽屜的秘密》,藉著聲音(語言)轉折重疊的趣味,球類運動中肢體互動的關係,以及一個有關抽屜的溫馨故事,釋放出一連串台上台下共享的「秘密」。 全劇共有三段,首段是來自聲音的秘密,將音調抑揚頓挫的轉折、節奏合聲上的變化,以及字句串連後所衍生的巧妙等,配合不同的肢體語言呈現。 第二段是關於各種球類的秘密,球員的肢體互動,加上球體本身在空間中跳動的軌跡,將舞台切割出一塊塊立體又流動的畫面,其彈動速度亦改變著時間的律動與節奏。 第三段〈抽屜的秘密〉則是來自時空的秘密,敍述一個不愛上學的小朋友,從爸爸送給他的舊書桌的抽屜裡,看到了爺爺和爸爸的童年回憶及夢想,讓他體會到自己應該珍惜擁有的幸福。
-
焦點
魯迅的激憤筆墨與悲憫情懷
「不過在戲台上罷了,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値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値的撕破給人看。譏諷又不過是喜劇的變簡的一支流。」雖然魯迅一生並未眞的進行戲劇創作,他對戲劇與人生處境的關係,卻有深刻的瞭解。
-
焦點
俄國芭蕾雙城記 聖彼得堡與莫斯科芭蕾
俄國,二十世紀傳統芭蕾的擁護者,在近來受了社會轉型的影響,創作上起了些變化,但仍有不少專業舞團堅持培育古典芭蕾舞者,它們不怕競爭與阻力,繼續推出古典舞碼,如五月來台的聖彼得堡芭蕾及莫斯科芭蕾。
-
焦點
劇場的台灣歷史在哪裡? 寫在《紅旗.白旗.阿罩霧》演出之前
歷史絕少出現在台灣劇場之中,成爲共同的記憶與經驗。面對激越而戲劇性的台灣歷史事件,國內多數民衆大多感到十分陌生,不僅林家故事如此,所有台灣開發史上波瀾壯闊的史詩,莫不如此,藝術學院戲劇系此次推出此劇,正是在爲建構台灣當代劇場做嘗試。
-
焦點
三種東方身體觀的展現 「心齋」兩岸三地編舞家匯演
多面向舞蹈劇場此次演出滙合了大陸范東凱的《錯位》、香港梅卓燕的《遊園驚夢》,及台灣陶馥蘭的《心齋》,三種不同東方身體觀的展現,各自訴說母體文化下的生之航程。
-
焦點
吟唱生命圓融之音 次女高音柏崗札四度來台
兩年前,柏岡札第三度來台,展現了五十九歲的女性歌者最大的魅力,本月,她將再度站上台北的舞台,雖然好的歌者會衰老,但是她的藝術傳達出的力量,仍讓人心儀、神醉。
-
焦點
音中凝聚的豐厚人文 不爲時空所限的幾個中樂「異數」
藝術的本質是感情的,因此如果能夠直接以穿透力強的作品或演出,來勾起國人內在的情感世界,則不僅眞正的生命翻轉容易產生,也眞的可以「欲辨已忘言」。這樣的音樂家當然很少,但何其幸,我們也終於見到了幾位:五月即將來台的兪遜發、蕭百鏞、胡自厚所呈現的音樂,正是這種生命情懷。
-
焦點
融入大自然的身體「風」景
永子與高麗,數十年如一日地推出與自然或人類共同經驗有關的舞作。觀衆無論聯想到的是其舞踏的背景或即興的成分,毫不矯飾的呈現,令人印象深刻。舞台上如此,台下亦是。
-
特別企畫 Feature
必須跨越的關口 是「大限」抑或「新生」
一九八四年中英簽署聯合聲明,協議香港於九七年「交回」中國。一個政治上的決定,就此影响一個文化的發展。這十幾年來的「過渡」,催化了香港藝術上一連串的轉型。「九七」不會是刹那巨變,「九七」是一個重要歷史關口。這一代藝術工作者,表達自己、詮釋時代,是無法逃避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