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藝術家請回答 提問徵稿
#嚴俊傑 #布拉瑞揚 #陳勝在 #鄭雅升 #謝瓊煖 期待您的直球對決~來提問吧!
-
腦海裡的旋律
老狗能學新把戲!學習演奏樂器有助大腦可塑性
「教我彈鋼琴,好嗎?」我的婆婆80多歲,身體健康、社交活躍,有很多興趣的她不滿足於烘焙和園藝,去年冬天決定學一項新技藝,樂器之王「鋼琴」成為她的首選。我的琴藝雖然不怎麼樣,但很願意陪著婆婆練琴。大腦科學家有個說法:「一樣樂器在手,大腦如同開趴放煙火。」高齡長輩願意嘗新,甚至挑戰學習樂器,我樂觀其成,因為學樂器就像讓大腦上健身房進行全身運動,對銀髮族很有幫助。
-
ARTalks
他只能跳舞:僻室《半金屬》
編按:作為編劇陳弘洋「星際計畫」系列作品,《半金屬》從金星於占星學中所代表的關鍵字:「婚姻、愛情、藝術、交際、和諧、奢華、審美觀、娛樂」出發,以How-you-like-that的方式,雜揉元素週期裡半金屬介於金屬和非金屬之間的特質,嘗試以複雜的聲響及多重敘述線的Stupid-love,再現夜店的糜爛和歡快。
-
入戲的觀眾
「強」人所難?「強人」所難?
今年2月25日,對岸譯為「捷杰耶夫」的俄羅斯指揮強人葛濟夫(Valery Gergiev)計劃一天內先後在莫斯科和紐約登台你沒聽錯,距離7,506公里的莫斯科和紐約。葛濟夫用時差趕場,莫斯科散場直奔紐約與維也納愛樂相會(至於怎樣排練,那就見仁見智了)。你若看過他的網站,音樂會/歌劇曾1年高達350場不說,早上在海參崴的馬林斯基分院登台,晚上回防聖彼得堡馬林斯基本部之情事亦不稀奇,不過強人也有踢到鐵板的時候,2019年拜魯特音樂節指揮《唐懷瑟》空檔之間他故技重施,在薩爾茲堡跟其他音樂節間飛來飛去,終於被華格納的死忠樂評和觀眾噓爆。
-
攝影手札
預設值
大幕升起之後,「景」和台前、台後的工作人員與觀眾一起變化。
-
戲劇 歡愉狂喜下的悲觀主義
從《悲傷ㄟ曼波》到《手路》的台味馬戲美學
不使用動物作為馬戲演出的元素是當代馬戲(Contemporary Circus)的重點,而從傳統的技藝與方法,再透過跨界融合,找尋馬戲與當代社會、個人、地方乃至於政治連結,並探索各種可能性,是許多台灣馬戲創作團隊正在努力的事。然而,「馬戲」進到台灣後,應如何找到應有位置?又或者,我們該問「當代馬戲」所指為何?或者,該是如何樣貌?
-
練物闢
伸縮吊衣架
劇院裡微涼的空調,和她冰冷靜謐的外表似乎融為一體;深黑的四肢與金屬般的上半身,與她不苟言笑的個性,似乎也極度呼應。雖然個子不算小,肩膀也相當寬,但她並不是一個亮眼的人,遠遠看到總是會和背景黏合,若沒有注意,可能無法發現她。當然,她在工作時就不一樣了,身上會掛滿一大堆衣服,簡直就像是一棵長滿了各式材質布料的樹。而當她被拉動,四顆塑膠輪子壓過後台房間的地毯,無聲無息,也像是一頭身上披滿了各式皮毛的野獸,伺機而動,她,是佇立在幕後的一叢影伸縮吊衣架。
-
職人的圖鑑
武場領導:戲曲音樂的指揮者
要解釋「武場領導」,或許得先明白「武場」是什麼。「武場」與「文場」組成戲曲演出的「後場╱文武場」,也就是傳統戲曲的伴奏樂隊。本期「職人的圖鑑」特邀國光劇團孫連翹分享他多年的武場經驗,看武場領導如何確保演出的節奏,用音樂指揮出一台好戲。
-
書信體
身體 II
YC, 上週教課,我和學生展開了有趣的對話:「你也知道練習要懂得放鬆吧?」她點點頭,「知道啊。」「但就是沒辦法?」「對啊。」「你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不是。」「你不信任你的夥伴?」「也不是。」「那我們緊緊抓著的是什麼?」她望著我,我意識到這個問題瞬間同時指向了她和我。當然,我可以這麼分析,「無法放鬆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身體能力,那就是要靠訓練的累積來逐步調整;一個是心理因素,要面對的,顯然是不同的工作路徑。」課程結束後,問題在我體內駐足,繼續發酵,溢出邊界。
-
戲曲 展演歷史,表演台灣
從《船愛》與《步月.火燒》的景觀化展演談起
最近高屏兩地不約而同推出兩齣大成本、大製作的歷史劇公演。首先是2月中旬配合台灣燈會在衛武營戶外登場的《船愛》,接著是3月底在屏東千禧公園,作為六堆300的旗艦活動《步月.火燒》。(註1)兩齣戲的取材與劇本結構十分不同,《船愛》由古至今,散點式擷取歷史片段,沒有完整事件的起承轉合,而是瀏覽式的匯集,歷史成了流轉的古今風景;《步月.火燒》聚焦單一歷史事件,情節來龍去脈完整,人物隨事件變化起伏,舞台上的歷史如同說書,以古喻今,曉以大義。
-
劇場ㄟ冷知識
口述舞蹈給問嗎?
「口述影像」作為輔具,能協助視障者自立選擇文化藝術的內容,在近年成為劇場體驗的選項之一。在舞蹈領域,視障藝評人許家峰呼籲應把這個實驗工作稱為「口述舞蹈」。最主要的原因是,舞蹈作品所帶給觀眾的,總是溢於言表、多說無益的感同身受,舞蹈擅長在表象、言說和意義之間搖晃出裂隙,能夠被化約成文字的動作過程,會不斷質變。本期「劇場ㄟ冷知識」邀請口述舞蹈工作者,以5大問題,梳整其作為舞蹈書寫者「個人的反思與習作」的工作眉角,看不斷流變中的言語,如何邀請視障者成為舞蹈的觀眾。
-
特別企畫 Feature
冉天豪X陳午明
在音樂劇填滿每個週末的這個季節,藝術總監冉天豪所領軍的天作之合劇場《飲食男女》圓滿落幕,該作三度重演票房依舊亮眼;活性界面製作創辦人陳午明引進的外百老匯第二長壽的音樂劇《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以下簡稱《LPC》)在去年連推30場後,今年初更破天荒挑戰半年150場的表演。 問陳午明為什麼如此勇敢,他笑著透露:「關鍵之一是,天作之合劇場透過《飲食男女》的演出明白地告訴大家:『這齣戲我賺錢了!』」回首過往,2007年對兩人都是關鍵的一年。那年,冉天豪受邀創作《四月望雨》,推算音樂劇的市場可能性,恰逢今年這齣戲也將再次上演;巧合的是,那年也是當前話題正熱的LPC首次在台灣亮相。 相隔14年,兩位舊識的工作分別從創作、演出,慢慢跨足策略經營,摸索的路途似乎也像商業劇場的開發那樣膽大心細。幾十年來,各階段的嘗試還在進行中、問題也還在觀察著。如今一個走原創、一個引進版權,幸虧兩位藝術家都有一套行銷哲學,否則就像他們說的:「理想都講到天邊了,現實要怎麼辦?」
-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寫音樂劇工作者
一齣膾炙人口的音樂劇,仰賴的是什麼?是作曲家、製作人、編劇、導演、還是演員?經歷長時間的發展,音樂劇舞台的背後,從演出製作、行銷管理、評論到研究等,雖各有各的專業與技術,但這些處在各種位置與角色的人們的工作領域是環環相扣,需要彼此支撐、滲透。究竟這些音樂劇工作者是如何理解音樂劇的語言,將一個點子,透過自己的方法,「翻譯」成觀眾喜歡的樣子?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導演
曾慧誠:站穩馬步,涓滴音樂劇的滄海盛事
導演曾慧誠從紐約返台,也已10多年了。檯面上,隨著場館的興建,本土音樂劇的演出看似才漸漸甦醒;檯面下,那已是經歷了一波又一波翻天覆地的轉變,才慢慢有諸多作品浮上觀眾面前。曾慧誠說:「我一開始將音樂劇的表演概念帶來台灣時,很多人都覺得很奇怪、好像那些說法都是從我頭腦裡長出來的,大概要等到這幾年,開始跟紐約的師資做連結,才發現那些都是很基本的概念。」舉例來說,2008年他指導《隔壁親家》,「剛開始排練,我說先不要唱,彼此用歌詞來對話,但不要做任何事。這件事情對那個年代來說很莫名其妙。」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作曲家
王希文:從整體平衡思考歌曲的風格與定位
「歌劇是有戲劇的音樂演出,注重歌者的展演,以音樂優先;音樂劇更強調角色與戲劇,歌曲及風格被依附在文本的基底上,歌曲是『可演的』,唱得好聽與否並不是音樂劇最主要的目的。」音樂劇作曲家王希文說。
-
特別企畫 Feature 編劇、詞曲
王悅甄:讓劇本、詞與曲一起在音樂裡長大
認識王悅甄的角度,或許有音樂劇演員,也或許有音樂劇編劇、詞曲創作,她說:「我其實就是個劇場工作者。」也有演舞台劇的她不過是特別喜歡音樂劇這種形式,「演出跟創作,我其實沒有特別一定要做什麼,只要跟音樂劇相關。」特別的是,王悅甄是在台灣少數能夠同時掌握劇本與詞曲的創作者。
-
特別企畫 Feature 編劇
大資:講故事讓更多人聽到
近期剛以自己擔任劇本統籌、與YouTuber合作的《SC驚釀小酒館》創下秒殺售票紀錄的大資說:「音樂劇是很好的媒介。音樂本身就是個藝術性很高的娛樂形式,就算是聽不懂音樂好壞,也不懂門道,還是可以在歌聲裡獲得愉快的感受。」他希望能在顧好品質與藝術水準的同時,去擴展劇場觀眾的基數,找到藝術與商業之間的平衡。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執導
張玉玫:將音樂語言轉換為立體的戲劇語言
聊到「音樂執導」,曾在科普舞台實境秀《給我一個音樂執導》(註1) 以主角「音樂執導」身分出演的張玉玫,或許能講三天三夜。
-
特別企畫 Feature 歌唱詮釋指導
魏世芬:從聲音中聽見「人」
「歌唱詮釋指導」在魏世芬的描述中,如同一個抽絲剝繭的偵探,需要幫表演者偵破唱歌與說故事的方式,「文本創作者、導演、設計群,彼此都會對角色想像,而我會根據文本的線索和討論的過程,幫表演者找到更豐富層次的表演線條。這不只是把音唱準拍子唱對,演員自己除了要有基本歌唱能力,也要找到角色說話的方式。」
-
特別企畫 Feature 故事創作、歌唱指導、演員
姜柏任:這是神選之人的工作
以學習鋼琴起家,音樂劇科班養成,演員姜柏任不只肩負音樂、表演、歌唱長才,還擁有天賦異稟的創作能力。台灣長紅的音樂劇作品《鬼歸代言人》之系列故事發想便出自於他,然提起此事,他往往要退後一步,強調:「我不是編劇,只是故事發想,以及歌詞創作還有最後的統籌。」姜柏任說比起自己在製作中被放在哪個職稱,他更在乎另外兩件事情:自己腦中的故事有沒有走進觀眾的心?另外,就是團隊是否養出有志一同的合作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