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第21屆台新藝術獎公布入圍名單 共同角逐表演藝術獎、視覺藝術獎及年度大獎
兼具台灣當代藝術展╱演及文獻份量的「台新藝術獎20周年大展」甫於1月中旬落幕,第21屆台新藝術獎旋即展開複選作業。由9位提名觀察人:汪俊彥、吳孟軒、吳思鋒、吳嘉瑄、陳宜貞、張晴文、曾少千、黃亞歷、龔卓軍組成的評選團,歷經2022年全年度展演觀察、評論書寫、季提名會議獨立提名,到複選會議的共議討論,從115組被提名並同意參選之展演當中,選出17組入圍名單,將於5月底揭曉「表演藝術獎」、「視覺藝術獎」(獎金各100萬元)及不分類的「年度大獎」(獎金150萬元)3大獎項。
-
VR沉浸式體驗《巴黎舞會》 開啟觀演新篇章
恢復國際交流後的2023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首檔節目由西班牙編舞家布蘭卡.李(Blanca Li)創作的VR沉浸式體驗《巴黎舞會》揭開序幕,演出將於2月18日至3月4日在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登場。成為「智慧劇場」是兩廳院近年的重要目標,此次更與VIVE Arts攜手合作,透過VIVE全身追蹤及實景娛樂技術結合數位科技和現場舞蹈,這場美輪美奐的VR華麗冒險掀起觀眾搶購,開賣不到一週即完售。
-
雲門50周年 海內外巡演及影展陸續登場
2023年是雲門舞集創辦50周年,藝術總監鄭宗龍宣告首波計畫,包括在台灣推出兩個重要作品,創辦人林懷民1978年經典之作《薪傳》於春季巡演全台六城市,秋季則邀請日本藝術家真鍋大度實驗身體AI運算,創作嶄新作品《波》。隨著全球邊境開放,國際劇院及藝術節積極邀請雲門演出。2月甫於新加坡華藝節演出《十三聲》獲得觀眾熱烈回響,年底則將帶雙舞作《毛月亮》與《十三聲》至歐洲巡演,包括第13次再返倫敦,將是《毛月亮》的歐洲首演。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則將在3月推出以雲門舞作為策展核心的跨域影展,讓觀眾於大銀幕上重溫雲門的精采舞作。
-
總獎金達350萬 「歌仔上青-2023年全國歌仔戲比賽」開跑
為推動國家語言發展並結合傳統戲曲推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今年首次辦理全國級傳統戲曲競賽「歌仔上青-2023年全國歌仔戲比賽」,將於3月6日起至4月30日止開放報名。
-
第十五屆草草戲劇節《回歸線》3月登場 讓藝術活力回歸日常
由嘉義縣政府攜手在地阮劇團合作主辦的「草草戲劇節」,今年以「回歸線」為年度主題,將於3月11日開始連續2週週末,在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盛大舉行,超過160場以上的展演活動,集結戲劇、音樂、舞蹈、影展、美學市集、講堂,串連嘉義在地文化社群,形塑出嘉義縣年度最亮眼的城市文化節慶。
-
許程崴製作舞團《死線》 生活意象蛻變魔幻舞台
英劇《黑鏡》編劇查理・布洛克說:「不要談什麼天分、運氣,你需要的是一個截稿日,以及一個不交稿就打爆你狗頭的人,然後你就會被自己的才華嚇到。」這句話促使編舞家許程崴靈感乍現,由生死議題走入生活,創造出《死線》這齣舞作。
-
曾為《薪傳》記譜 舞譜專家雷・庫克1月中旬辭世
雲門50周年,林懷民重排45年歷史的《薪傳》,即將在4月到6月展開6城20場演出之際,紐約傳來記錄《薪傳》的舞譜大師雷・庫克(Ray Cook)過世的消息。
-
烏克蘭聯合芭蕾舞團首度來台演出《天鵝湖》
匯聚了頂尖芭蕾舞者的烏克蘭聯合芭蕾舞團(The United Ukrainian Ballet)再次站上舞台,由前荷蘭國家芭蕾舞團首席女伶Igone de Jongh帶領,在2022年6月於倫敦舉辦的成團首演獲得前所未有的掌聲,其強而有力、堅持不懈的舞姿感動無數人。今年,烏克蘭聯合芭蕾舞團的舞者們也將造訪台灣,於4月29、30日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演出經典舞作《天鵝湖》。
-
2023臺灣戲曲藝術節 時空英雄結伴前行、豪傑聚首芝山論戲
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副教授張啟豐策展的「2023臺灣戲曲藝術節」,將自4月6日至5月28日止,以「英雄.超時空」之名,集結12組戲曲及跨界團隊,匯聚臺灣戲曲中心,邀觀眾一起「芝山論戲」。
-
愛樂劇工廠20周年 改編音樂劇《新龜兔賽跑》全台開跑
打造出多部備受親子喜愛音樂劇的愛樂劇工廠,原定去年推出由經典寓言故事改編的兒童歌舞劇《新龜兔賽跑》PLUS,遇疫情再爆發全台巡演延至今年,時隔一年終於將在本週日(2月5日)於臺中國家歌劇院迎來首場演出,接著3月4、5日在台北國父紀念館,8月在高雄衛武營登場,從烏龜和兔子的第二代視角重新看待龜兔競賽,為大小朋友帶來全新感觸的溫馨童話。
-
紙風車《哪吒鬧龍宮》 1月13、14日兩廳院藝文廣場免費觀賞
紙風車劇團2023年《哪吒鬧龍宮》,原訂於1月14日演出,文化部與紙風車為了孩子們可以安心看戲,宣布1月13日緊急加演一場。紙風車這幾天密切關注天氣消息,預報顯示週六晚間約90%的下雨機率,掛心孩子們無法在下雨的天氣自在的看戲,因此,緊急協調各部門單位調整工作行程,增加工作,連夜彩排,讓週五加演可以順利舉行。
-
艸雨田舞蹈劇場「逐流」 3舞作與現今社會對話
艸雨田舞蹈劇場最新製作「逐流」,邀請旅美當代舞蹈家劉奕伶擔任客席藝術總監,延續2021年「五色鳥ft.古竺穎│林廷緒│劉奕伶」實驗創作計畫,創作思維從五色鳥雙人舞的創作擴及到「新竹的當下」,以更宏觀的視角探索新竹在地議題,一方面拓展作品長度、繼續深化舞作語彙,另一方面藉由舞者編制上的改變,繼續摸索編舞架構或方式,找出舞蹈創作和現今社會對話的可能。
-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持續優化 邁向藝術永續場館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簡稱北藝中心)自去(2022)年3月試營運、7月正式開幕,除替COVID-19防疫策略走向共存的台灣帶來上百場演出,牽動大劇院時代之後的生產過量思考,同時也因奇觀建築裡不夠妥善的設計,引爆大量「黑特」,如大劇院座椅間距過窄、無障礙空間引導不明、場館標識不清、甫開幕就已破爛海綿外露的環保材質椅墊等,成為北藝中心最需修正、調整與強化的首要之舉。
-
吉爾特伯格來台 演出20世紀拉二、浦三經典樂作
被譽稱「當代李斯特」的以色列鋼琴家鮑里斯.吉爾特伯格來台,即將為觀眾帶來拉赫曼尼諾夫C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浦羅柯菲夫C大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吉爾特伯格在抵台記者會上暢談這2首20世紀初的經典曲目,並現場即席演奏最喜愛的樂作片段。
-
音樂劇《大畫昭君~觀落雁》 歷史結合時事趣味十足
臺北市立國樂團與全民大劇團再度攜手翻轉歷史,推出全新古裝音樂劇《大畫昭君~觀落雁》,由指揮家吳瑞呈執棒北市國樂團演奏,作家張大春作詞、謝念祖編導、李哲藝作曲;資深音樂人黃大煒、演藝人員孫協志、方宥心、羅美玲,舞台劇演員周明宇、林斌、呂紹齊及可愛小演員胖球、張城熙同台演出。
-
入戲的觀眾
吃黑膠的人
畫家達利1931年畫作《記憶的堅持》(La persistencia de la memoria)超現實夢境一般的畫面中,3面時鐘像融化的軟酪慵懶地癱軟下垂。這個20世紀最知名的圖像無人不曉,幾十年被複製成各式商品,販售到世界各地。 話說今年夏天歐陸高溫不退,長達數星期不下雨,熱浪來襲時,溫度直飆攝氏40度,法國南部不斷傳出森林大火,不但造成大量財物損失,更造成生態恐慌與危機,以致政府相關單位屢屢貼出橙色甚至紅色警告。8月某一天吃過午飯,在Thorens TD126老唱盤放上一張葛拉佩里(Stphane Grapelli)的黑膠唱片,歌曲《鴛鴦茶》(Tea for two)在嗶嗶啵啵的輕微炒豆聲中流洩出來。爵士小提琴的吳儂軟語讓人放鬆地躺在沙發上,暑熱中睡意襲來,慢慢地,不知是傳動的馬達出了問題,還是黑膠不耐高溫,像燒仙草一樣融化成達利的時鐘,樂音跟軟酪一樣不規律卻堅持不絕地在唱盤上轉動、播放開來。 人云「淘寶」,我卻覺得像「拾荒」,從購物網站撿回來、40多歲的Thorens唱盤經各方賢達仁兄大德修繕,始得重見天日。說來慚愧,黑膠聽了這麼多年,朋友轉送發燒前輩撰寫的秘笈始終只讀了半部,雖然有樣學樣地在壁爐前音道交集處的「皇帝位」擺了張扶手椅,可惜每天早朝午朝黃袍還沒加身,也不管冬暖還是夏涼,貓大爺就搶先「登基」呼呼大睡了。更糟地是,在法國住了半輩子,沒習得一絲法式優雅,老家同好聽黑膠古色古香,不但要弄上幾支幾幾年份的法蘭西、義大利紅酒佳釀,還得配一碟來自某某產地的松露、鵝肝醬,小弟聽黑膠,卻從來沒記得出門左轉拐幾條街去家樂福打瓶紅酒,順便買個鵝肝醬罐頭回來。 這種粗枝大葉對待黑膠的「聽」法,親像90年代從國內紅到威尼斯的藝術家李銘盛喝咖啡。雖然今天還記得李老師的人不多,但他試圖在北美館潑糞以及在威尼斯雙年展灑牛血的行為藝術早已成為傳奇。他喝咖啡的方式是我多年前從共同的好友那裡聽來的,真假不得追究,但美麗的故事訛傳一下無傷大雅。據說李老師當年蟄居新北市山區,凡友人帶上等咖啡粉去看他,他也不用濾紙,一律用鋼杯泡煮,友人看不下去,他卻本色地回答:「好的粉怎麼泡都好喝。」 我開始聽黑膠,應是弱冠之齡。父母親收藏的一疊黑膠,正版的沒幾張,幾乎全是松竹早年翻製的,卡拉揚指揮的老柴《悲愴》交響曲
-
職人的圖鑑
繪景師:把生活細微拆解,放到景片上
在黑暗劇場中睜開眼,一座舞台要在秒瞬之間,引導眼睛往劇作的時代與氛圍去繪景師身負大任。層層疊疊的漆料下,是繪景師漫長的耐心與體力。本期「職人的圖鑑」邀請山峸製作繪景師吳重毅,分享繪景工作的細節,如何以不畏失敗的實驗和生活眼界,積累一位繪景師的手與心。
-
ARTalks
考古備忘的情境美學
編按:本展從十三行的遠古記憶出發,以藝術家劉柏村的鋼鐵冶鑄創作為內容,從美學視角重新凝視「冶煉」。另一方面,從構建概念與論述的過程來看,「考古學」與「藝術創作」都是透過觀察與搜集線索,對資料理解後進行轉化,儘管前者需要嚴謹科學性驗證,而後者是創作者內在自由連結,但建構方式都存在著物質與思想的連結。也因此這場考古與當代藝術的對話,不僅是跨越時空的對話,更是兩種思維方式的對話。
-
練物闢
線材
大部分劇場使用的物件都是獨立設備,但不少設備都需要線材,才能將電源連接、將訊號傳遞。線材的任務是傳送訊號與電力,它們將各種不同形式的能量與訊號從A點傳到B點,而它的構造也非常簡單,就是一條條粗細不同的金屬線,包裹上絕緣物質,並在兩頭加上接頭。 除了粗細,線材也包含了接頭。隨著不同功能的需求產生,愈來愈多不同長相的接頭問世,就拿日常生活常見的1對3手機充電線,光1條線就有4種不同的接頭,以滿足不同手機的需求。而線材連接的終點,往往也是另一條線材連接到其他地方的樞紐,就像是大腦裡面的突觸一樣,集結了各種不同來源的電力與訊號。若說接頭終端是大腦的突觸,那麼訊號線就是連結和驅動身體各個器官部位的神經線,而電源線則是全身上下提供養分的血管。作為劇場的神經線與血管,線材將各種器材串連起來,連結空間中的光、聲響、溫度等感官刺激,製造出劇場的魔幻效果。 一樣都是電,因應不同的設備,而有了不同的身分與工作內容,線材也像是一台高速列車,而坐在列車裡的電,就像一個個排隊的新生兒,透過發電廠超大的電壓推力,將電線列車裡面的新生兒往下一個地方推,它們一開始活力十足地經過變電所,就老了一點,到了變電箱之後再進到劇院大電電箱;它們走在電力線這條人生的道路上,到了劇院的大電電箱之後,就決定了它們這一生將要扮演的角色,到了這裡之後,他們的工作不會是醫院裡的醫療儀器,不是作家桌上的檯燈,也不是股票交易所的螢幕看板。它們的下一階段也許要去燈光Dimmer,也許要去音響系統,或是旋轉升降舞台的動力系統。 一旦到了劇場週,劇院開門了,劇院舞監就會按下電源按鈕,將它們從發電廠帶來到這個世界,舞監助理將不同規格、形式的訊號線接上不同的設備,將設備的電源線接上H插,這些來自交流電的電力小子們也就開始交流交流了。而其中有些小子會被變壓器學院變成穩定的直流,不像之前那樣活蹦亂跳,開始走入溝通、下達指令的訊號人生道路上,例如燈控台、音控台。 這麼看來,電力線線路都已經固定,這些電力小子們的人生似乎就是如此宿命,如此必然,難道沒有其他改變的可能了嗎?或許對於其他環境的電力小子們而言,的確如此,它們成為了法院訴訟調解室裡的T5日光燈,或是一般家裡的冰箱,除非汰舊換新或重新裝潢,否則它們接下來的人生道路就算有變化也微乎其
-
劇場ㄟ冷知識
變裝皇后的自我增幅變妝術
美國指標性變裝皇后露波(RuPaul)說過:「We born naked, and rest is drag.(我們生而赤身裸體,而剩下的都是變裝。)」言簡意賅地帶出「性別」除了生物身體性,其餘都是建構的,也標示了在二元性別框架下,如何塑造與展現社會性別(Gender),我們擁有絕對掌控權。近年常在劇場、影視作品裡發現變裝元素的使用,如台南人劇團《仲夏夜汁夢》、【2022臺灣戲曲藝術節X妮妃雅Nymphia Wind】變形記、《華燈初上》的寶寶、以及我自己的《我是既快樂又悲傷》等,顯示「變裝表演」跨越場域與媒介現影。因著《Judy秀:美可敵國》將來台,藉機分享變裝皇后的台上台下、妝前妝後,以及表演裡的美麗與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