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東京
資深製作人聯手以導師制培育新世代藝術行政
「Battery」是由在日本國內藝術節、劇場、團隊等累積豐富經驗的30至40世代製作人所企畫的人才培育計畫。本計畫以自由接案的藝術行政作為主要對象,希望提供直接諮詢與支持的網絡,育成下個世代表演藝術所需的人才。由於市面上充斥著各式講座形式的培育課程,「Battery」希望參與者將自己在職場所面對的問題與觀察,與業界的前輩共同討論並獲取建議。在日本,以導師制所進行的計畫相當少見,「Battery」則是受到台灣所舉辦的「PAMM 表演藝術國際人才實現計畫」影響而發起,從日本全國挑選出5位導生,試辦了第一年的導師班。 本計畫每位導生都配有主、副兩位導師,以兩週到1個月1次的頻率進行討論,內容從日常業務到職涯發展。採用兩位導師,是為了防止一對一的情況下容易產生的騷擾(harassment)結構,實際上也能藉由複數導師提供不同面向的意見。12月12日在東京舉辦的公開論壇中,參與者皆表示,導師班所提供的長期而正式的諮詢,讓平常只專注於解決專案問題的自由工作者,獲得更妥善的支持與溝通管道。同時,導師們也表示透過這樣的方式,反而能從導生中理解到年輕世代藝術行政人才所面對的問題。 「Battery」一詞,除了充電之外,在日文中也代表著棒球場上投手與捕手的組合。未來,為了讓這個計畫持續,除了需解決財務支援的問題外,維持導師人選的多樣性也非常重要。而在本計畫中,導師們必須具備相應的信賴關係,甚至是具備共同的基礎價值觀,才能夠在與來自不同背景的學員與其他導師之間,跨越世代地相互丟接球。
-
首爾
業界呼籲以表演活動哀悼梨泰院踩踏事件
萬聖節前夕,首爾梨泰院一帶發生震驚國內外的大規模踩踏事故,造成嚴重傷亡。這是繼 2014 年4月「世越號」船難後,韓國再度經歷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也再一次葬送了許多無辜生命。 梨泰院踩踏事件發生後,總統尹錫悅於翌日宣布全國進入為期7天的哀悼期。由於遇難者多為10至20多歲的年輕人,年輕人熱中參與的各種活動主辦方,多數選擇自主性取消活動或延期。然而嚴重災害後的集體創傷,自然不是7天的哀悼就能夠痊癒,全國哀悼期過後,公演界仍呈現低氣壓,許多表演藝術工作者接連被告知演出取消或無限延期,生計大受影響。擔憂以停止活動表現哀悼將過度流於形式化,多名學者及業界相關人士紛紛提出建言,並發起表演形式的哀悼活動。 木浦大學國文系教授李京燁(이경엽)向媒體表示,在韓國固有的傳統習俗中,有許多以歌曲和舞蹈為社會共同體帶來安慰的儀式活動,例如珍島的傳統葬禮「Dasiraegi」(다시래기)是在喪家院子裡上演的話劇,透過充滿歡笑與神祇力量的劇情,互相安慰,一起走出悲傷。 複合文化空間「燕子茶房」(제비다방)自11月第2週至12月第4週,每週三舉辦「名為音樂演出的一種『哀悼』型態」系列活動,由多名音樂人接力演出,不收入場費及任何經費贊助。「燕子茶房」於活動說明中寫道「哀悼的方式因人而異,我們抵制壓迫音樂演出的行為。現場音樂並非音樂家的單向填充,而是演出者與觀眾透過相互溝通,成為彼此的力量。我們想告訴世人,音樂演出可以是一種哀悼的型態,我們和懷著相同信念,靠舞台維生的人們將繼續進行演出。」
-
續聊天
聊「內行花蓮」
芝:12月的第一個週末,我們去了花蓮看城市空間藝術節「內行花蓮」和花蓮跳浪藝術節「變化球」,兩者都想透過「地方學」的概念帶動一種所謂在地花蓮視角的介紹和思考。雖然兩者的性質不同,文化層面的觸及也有所差異。不過,對三天兩夜的旅客而言,我們可以密集看到一個週末裡,城市的文化活動如何打造它的策略文本,強調它在移動資本下所形塑、可供快速吸收的地方血統式的宣言。 第一天城市空間藝術節的「花蓮舞台」便讓人看得感慨萬千,似乎意料之中。號稱「全表演藝術演出,全花蓮在地團隊,連續3日近50場精采演出輪番上陣」,這種年度盤點、聯歡晚會式的展演,每個團隊分配半小時,不僅再度加重與自曝,老舊地方政治的假性資源分配思維,將團隊置於有如「地方分類」的超市貨架上快速消費,也取消了團隊各自經營的脈絡。 看似百花爭豔,卻是貨架消費主義,看似平等分配,卻平滑了團隊的差異、平滑了展演的思考與歧義。可能更多是在展現主辦單位的協調組織能力。這個「內行」,不知是有意無意,又借屍還魂,回到如帝國博覽會式的全景敞視主義與控制的展示。 大概是多年來,台灣藝文環境應對公家機關難以做基礎的長遠規劃,文化治理總是為選舉和虛幻的民意想像所綁架,無法扎根的短線分配,節慶之島的城市操作,或許已到了接近窮途末路的階段。節慶疲乏,既非城市的狂歡,亦非藝術的擾動。藝術節想建立城市的特殊時間,卻先進行自我觀光化。要問城市空間裡的藝術是什麼,但目的恐怕不在藝術,而是以藝術之名為文創價值妝點。 選舉語言的全面化 亮:第一眼看到「花蓮城市空間」這幾個字,我是充滿遐想的,因為花東一般被定位成接近大自然的地方,是台灣西部都市人的度假村,許多港澳朋友尋找心靈救贖的聖地。你想,比如日本的靜岡或法國的普羅旺斯,他們會不會談自己的「城市空間」?大概不會吧。 可是,花蓮當然有它獨特的城市性格,意思不是它有觀光飯店、多元族群、文創園區、自然資源,和試圖整合這一切的都市規劃,而是反過來,正是有了都市規劃,就一定有無法規劃、整合,以至於排除、壓抑的東西,甚至有一股反叛這種壓抑的慾望,潛行伏流在這個地方。一定有在問「什麼是城市」、「什麼是自然」的花蓮藝術家,一定
-
薩克森自由邦
政府出資25萬歐元,協助民間劇院重建
今年11月,德國東部薩克森自由邦(Freistaat Sachsen)的格哈特-霍普特曼劇院(Gerhart-Hauptmann-Theater Grlitz-Zittau)因1場技術失誤,造成劇院舞台嚴重損壞,必須暫停部分演出關閉。為此,薩克森邦政府決議在例行補助款之外,再劃出25萬歐元特別經費,幫助該劇院重建劇院舞台。薩克森邦總理克雷默奇(Michael Kretschmer)表示:「我們不會置之不理,這裡必須繼續經營下去,這間劇院對地方的居民和他們的生活品質而言,非常重要。」 根據德國主流媒體《南德日報》與《時代週報》等報導,這間以德國文豪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格哈特-霍普特曼命名的劇院,擁有3個主要場地,定期演出音樂劇、戲劇、舞蹈與音樂會。其中位於格爾利茨市德米亞尼廣場(Demianiplatz)的劇場建築,完工於1851年,為該地區最重要的歷史建物之一。11月8日當天,因不明原因的技術操作失誤,觸發火災警報,啟動了自動灑水系統,短短幾分鐘內,舞台區域被數千升的水淹沒。 所有技術系統及舞台上的布幕、布景、器材和道具幾乎全數毀壞。 造成至少數百萬歐元損失。薩克森邦文化部長克萊普施( Barbara Klepsch)指出:「這筆經費應該能幫上忙,至少修復要舞台,讓一部分的演出能正常進行。」或者,至少暫時另擇場地演出。 格哈特-霍普特曼劇院並非像是政府經營的市立劇院,擁有長期穩定的營運經費,主要是在該地區的眾多地方協會與市民成立的基金會支持下,維持著盈虧自負的營運。由此事件也不難察覺,劇院在德國社會作為不可或缺的存在,以及民間與地方政府對其長期支持的力道,不因其是否有大師名作,而是因為地方民眾在生活上的需要。
-
紐約
影后義買草帽原是為百老匯募款盡力
「妮可.基嫚出價300萬買金鋼狼簽名帽!」的新聞前一陣子爆紅。原來是影后來紐約看休.傑克曼主演的音樂劇《The Music Man》,在謝幕時的義賣上喊出10萬美元高價買下澳洲同鄉在戲裡戴的草帽。 埋在新聞裡沒有說明或說不清楚的,是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義賣義買的情況發生,錢又到那裡去了?原來這是百老匯的年度例行募款,由公益組織「百老匯關懷╱工會抗愛滋」(Broadway Cares/Equity Fights AIDS)發動,讓該組織可以給因愛滋病而苦的劇場演職員提供醫療和生活的協助。 美國劇場界是愛滋病剛開始肆虐時最受打擊的一個族群,於是演員工會在1987年成立Equity Fights AIDS的自救單位,隔年製作人協會成立Broadway Cares,兩者在1992年合併並獨立,從此成為劇場界最重要的慈善機構,至今募款超過3億,除了直接提供援助外,還撥款全國超過400個團體做在地服務。 「關懷」的募款方式有Broadway Bares義演、9月的跳蚤市場給喜歡收集紀念品的戲迷挑寶,但一般觀眾最熟悉的應該是春秋兩季的戲院募捐,尤其是從萬聖節後到12月初,去看百老匯演出的觀眾大概都經驗過,演員在謝幕時請觀眾樂捐的訴求。 光靠觀眾投錢到紅色的樂捐桶裡成效有限,有的戲就會在台上義買像是簽名海報、道具等,這當然得看簽名者的名氣了,休.傑克曼即是此中高手,2009年他和007丹尼爾.克雷格合演《A Steady Rain》,6週募到150萬元,占當季總募款三分之一!其中最受歡迎的義賣物,是兩人在戲中穿的白汗衫!2004年他獨挑大梁《The River》也募到50餘萬。今年有同鄉的義助,看來募款又會破紀錄!
-
巴黎
姬爾美可《森林》首度嘗試以經典繪畫為靈感之作
隨著舞者流動,漫步於羅浮宮,透過繪畫與體態開啟經典與當代的對話比利時編舞家姬爾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與新銳藝術家Nmo Flouret應巴黎秋天藝術節邀請,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現地表演《森林》(Fort)。 今年初冬,舞蹈為入夜閉館後的羅浮宮注入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活力.當遊客人潮散去,500名觀眾依照不同路線,分批走進占地5,000平方公尺的德農館(Denon).在11位舞者的帶領之下,遊歷30幅曠世巨作,共享一場跨越繪畫與肉身、靜態與動態、永恆與剎那的體驗。 《蒙娜麗莎》、《自由領導人民》、《梅杜莎之筏》這座《森林》不只林立著聞名遐邇的古典繪畫,風華正茂的舞者也穿梭其中.他們透過姿態,揣摩畫中人物的動作、姿態及神情,並運用動作擴延畫作的空間、線條與細節,打開觀眾的視野與感官。 姬爾美可並非首次在美術館空間呈現舞蹈作品,但《森林》卻是她第一個以繪畫為靈感的創作.面對德農館H型的建築結構,她特別邀請近年致力挑戰非典型空間演出的Nmo Flouret設計觀眾與舞者的動線,製造出構圖、景深、視角等多層次的變化.對他們來說,舞蹈與繪畫的連結不僅使畫作中的凝結場景與情境變得更生動,更同時提供宏觀與微觀的視角,激發各種賞析作品的方式. 除了姬爾美可,許多法國藝術家近期都紛紛走出黑盒子,在各式各樣的非典型場地實驗編舞創作的全新可能,無論是劇院的迴廊、後台、展場的地下室、大樓的停車場等.他們試圖運用空間變化及沉浸體驗,消弭舞台與觀眾的隔閡,營造出更直接純粹、更針鋒相對的觀演關係。
-
倫敦
政府大刀砍補助,重擊倫敦多家劇院
去年11月初,英格蘭藝術委員會(Arts Council England)公布 2023-26 全國劇場機構補助申請結果,在業內掀起一陣波瀾。英國政府決定將補助分配至倫敦外的劇院與組織,喊出全國「升級」(level up)的口號,在此政策下,倫敦內不少劇院都大受打擊。 最讓人吃驚的是藝術委員會將英國國家歌劇院 (English National Opera )每年1,200萬英鎊的補助全砍,並要求全體歌劇院得從倫敦搬至曼徹斯特,才會再考慮將其納入「國家投資組合組織」(National Portfolio Organisation )內予以補助。另位於倫敦的3間劇院:丹瑪倉庫劇院(Donmar Warehouse)、漢姆斯迭特劇院(Hampstead Theatre)和蓋特劇院 (The Gate Theatre),也都面臨補助全砍並移出國家投資組合組織的困境,其中蓋特劇院的收入有 45% 來自政府補助,這個決策對該劇院來說是極大打擊。 漢姆斯迭特劇院位於倫敦西北邊的瑞士屋(Swiss Cottage),60幾年來都以只製作新劇本(new writing)為主軸,有鏡框式主舞台與地下室黑盒子兩個演出空間。特別是黑盒子劇場培養出許多目前活躍舞台與影視界的劇作家,導演米契爾(Katie Michell)去年就在此與劇作家華特森(Rebecca Watson)共同創作1齣以聽覺為主的戲,廣受好評。但在政府補助遭全砍後的1個月,漢姆斯迭特決定改變其劇院走向,未來將主打重製演出(revival),而其藝術總監席爾伯特(Roxana Silbert)也決定在劇院調整方向之際辭職。 與不少業界專業人士相同,筆者對藝術委員會的做法持懷疑態度。政府的做法是將倫敦戲劇發展的主幹上砍下幾根樹枝,用以刺激其他地方森林的生長,但這過於簡化與粗暴的政策,徹底忽略在英國全國戲劇的複雜生態中,一切都緊密相連的現況。這截長補短的簡單思考,可能對英國劇場造成更大的長期傷害。
-
腦海裡的旋律
大腦的新年新希望
每年元旦,聽完威尼斯鳳凰劇院的新年音樂會,便會轉台繼續聽維也納的那場;然後,滿心虔誠地許下新願望:來年我要多運動,健康吃、健康瘦,還要學會放下,不要太常糾結於自己難以控制的事⋯⋯這幾場音樂會通常在歐洲的中午時間結束,聽完,便和家人歡聚餐桌,立刻大吃大喝,吃飽便橫躺沙發,才許下的願,馬上破功。 史丹佛大學曾做過1組很有趣的壓力實驗:受試學生被分成兩組,第一組學生只需記住兩個數字,而第二組學生則有7個數字要背。兩組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被隨機分配任務,也填寫問卷調查,最後再測試他們對數字的記憶。午餐前,兩組學生完成測試,離開實驗室時,受試者從兩種不同零食之間擇一享用:一片巧克力蛋糕,或一碗沙拉。實驗目的在測試學生們的精神壓力。 結果非常好玩:需要記7個數字的學生,他們選擇巧克力蛋糕的機率是第一組學生(只需記兩個數字)的兩倍。研究人員表示,當大腦面臨認知負荷時在這個實驗裡,就是記憶那5個額外的數字寶貴的腦神經資源被大量徵用,造成額外負擔;此時,大腦知道,比起較健康、能提供持續能量的沙拉,快速增加血糖的巧克力蛋糕更能滿足當下的生理需求。換句話說,當大腦疲憊時,我們幾乎不可能跟甜點說不;在「想要」(速升的糖分)和「需要」(持續的能量)間掙扎,只要區區5個數字就能讓大腦屈服於下意識的慾望。 不是我故意潑大家冷水,但從大腦神經科學角度來說,念力根本不給力。大腦杏仁核掌管無意識情感力量,而控制有意識的意志力最主要的區域,則是前額葉皮層(位於我們的額頭後方);很多時候,我們從經驗得知,杏仁核(情感)常常凌駕前額葉皮層(意志)。也因如此,當我們立定新年新希望,用意志力推動新生活,常會讓前額葉皮層造成認知重擔,這種負荷日積月累,形成慢性壓力:它會回頭削弱意志力,為無意識的情感力量推波助瀾,失敗海嘯就是這樣醞釀出來的。 請容我分享自己的親身經驗。過去10年,我的新年新希望總有「減重」和「運動」兩項我「想要」跑馬拉松、我「想要」重回高中時期的體重但總是3分鐘熱度之後,無疾而終。不過今年春天,我在沒有特別許願的狀況下,正視了我的「需要」實際上我不必少20公斤,也不用成為三鐵選手,只需要瘦個3、
-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過去的花蓮,最常被大家說的風景是「老人與狗」:一個景色宜人、氣候溫暖的午後,夕陽斜斜映照在縱谷間,道路旁的矮房、農田、路樹,一路蜿蜒向山腳相連;矮房的騎樓下,有名搖著扇子的老農人坐在板凳上,他望向遠方又或盯著陌生面孔的你,腳邊趴臥一條可能黑色或黃色的土狗。午後慵懶的氣息撲面而來,美麗迷人的農村但若認真細品,才會發現偌大的村莊僅有老人與狗。 萬幸的是近幾年許多事情逐漸有了變化。大約2014年後產生移居與返鄉的風潮,花蓮的各個鄉鎮與村莊出現了青年;或者說,不只花蓮,有愈來愈多的青年們離開都市,藉由自己的雙手與雙腳,找尋不同的方法重新建構新世代的台灣。 這樣的風潮,我認為是來自於這一代青年們內在的焦慮和迷惘。面對蠢蠢欲動且強大的鄰國,以及台灣的國際情勢,「台灣未定論」像是附骨之蛆般,攀附在我們成長的生命裡;但同時間,這座島嶼錯綜複雜又多元的歷史和族群,又使我們發現,所謂的「台灣的未定論」,不止對外,它也對內。 這片土地曾漫長地為不同目的服務,荷鄭時代以降,是大航海時代的前哨站、鄭氏王朝的反清復明基地、《恭陳臺灣棄留疏》之下的大清領土海外屏障、日本「大東亞共榮圈」的帝國版圖,之後又成為「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反共據點直至今日,仍是美中關係下的無煙戰場。 但自一代代的人生於斯、長於斯,島嶼上的人們終於開始不斷地思考台灣是什麼?誰是台灣人?曖昧不明的台灣,使我們探問這座島是反共剿匪的台灣嗎?是皇民之下的台灣嗎?是南島語族的台灣嗎?是《馬關條約》、是《終戰詔書》,又或《舊金山和約》能一言以蔽之的嗎? 這些問題我沒有答案,因緣際會下榮幸地成為這一期《PAR表演藝術》的客座總編,於是我們便希望本期能爬梳那些在地方實踐的青年們不同的狀態與思考;同時也期待能為內心隱隱有些躁動,但充滿焦慮、困惑或迷惘的你,一起為騷動不安的心靈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
-
朱宗慶打擊樂團倉庫受祝融之災 財損達1,500萬
12月25日晚間,新北市八里區下罟子驚傳火警,波及朱宗慶打擊樂團所承租的倉庫,所幸無人員傷亡,然而內部存放的物品皆付之一炬,損失慘重。
-
第5屆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報名啟動 指揮大師史拉特金將與世界名家來台教學與演出
由知名小提琴家林昭亮所創辦並擔任音樂總監的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TMAF),自2019年起深耕台灣、培植優秀年輕音樂家,每年邀請頂尖好手外,再加上來自海外各地前來參與者共有有近百位齊聚,為台灣年度盛事之一。近期宣告將於明(2023)年7月29日至8月13日舉行第5屆音樂節活動。
-
聖誕玩馬戲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歡慶別開生面的藝文聖誕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迎接開館後第一個聖誕,結合藝文與節慶,構築出以馬戲為主題的歡樂氣氛,包含3檔國內外馬戲節目,以及兒童遊樂設施、市集、公共表演、祈福聖誕樹、VR體驗等,有得看有得玩有得打卡,每個年齡層都可以找到留下美好記憶的方式。
-
《X VOICE》姚一葦先生百年冥誕特展 12月15日盛大開展
今年是台灣當代戲劇創作與美學研究巨擘姚一葦百年冥誕,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主辦系列紀念活動「Reboot・重新開始」,將以《X VOICE》姚一葦先生百年冥誕特展畫下活動的句點。
-
頑劇場《月亮媽媽》全新再製 對生命、年老、愛情、死亡提出詩意表達
頑劇場創作者黃凱臨自法國賈克樂寇國際戲劇學校(Ecole Internationale de Thtre Jacques Lecoq)習成歸國後的第一個長篇創作《月亮媽媽》,於2015年台灣首演,並於2016年前往法國、新加坡、上海等地巡迴演出,靈活運用在法國及自義大利即興喜劇習得的養分,演出佳評如潮。7年後,黃凱臨邁入不惑之年的新階段,經過這些年的表演與創作的沉澱累積,站在不同人生階段、生命觀看角度的視野,重新闡述關於記憶、回憶與生命的消逝,全劇幾無語言的使用,全然透過精準掌控的肢體表演、層次豐富的表情渲染、細緻靈動的戲偶製作,以及「默劇」、「小丑」、「面具」等元素,溫柔探問生命中面對「失去」的必然課題。
-
ARTalks
親臨曾文溪的一千種影像
編按:「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影計畫』」以「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為主題,透過長期蹲點的流域拍攝行動,扎根、關懷、省思土地和流域,以及人類社群關係,從鏡頭裡窺探曾文溪流域歷史轉折與時代變遷的多元樣貌。
-
ARTalks
觀《月球上的織流》舞蹈影像之後
編按:《月球上的織流》為TAI身體劇場2020年年度製作,於2022年以舞蹈影像的形式分享給大眾。編舞家瓦旦.督喜透過「織布」這個在部落傳統中由女性專責的工作,探討男女分工界線消弭的當代社會中,傳統文化是否牴觸或順應新世代而有更多的可能性。亦思考織布和月球兩者中所蘊含的神話性,是如何與現實社會所重視的理性所抗衡,並由舞者透過身體呈現。
-
特別企畫 Feature
鏡頭下的2022
當我們回顧這一年,除了以文字梳理種種現象與觀察,也能透過長年透過相機鏡頭、為流轉時光定格的攝影師,探看那些吉光片羽。這回,我們邀請了李佳曄、李欣哲、唐健哲、徐欽敏、劉振祥與蔡詩凡這6位常為表演藝術留下記錄與創作的攝影師,選出自己今年作品中可代表這一年的寫真,並告訴我們,為何那些是令其難忘的一刻
-
特別企畫 Feature
鏡頭下的2022
當我們回顧這一年,除了以文字梳理種種現象與觀察,也能透過長年透過相機鏡頭、為流轉時光定格的攝影師,探看那些吉光片羽。這回,我們邀請了李佳曄、李欣哲、唐健哲、徐欽敏、劉振祥與蔡詩凡這6位常為表演藝術留下記錄與創作的攝影師,選出自己今年作品中可代表這一年的寫真,並告訴我們,為何那些是令其難忘的一刻
-
特別企畫 Feature
鏡頭下的2022
當我們回顧這一年,除了以文字梳理種種現象與觀察,也能透過長年透過相機鏡頭、為流轉時光定格的攝影師,探看那些吉光片羽。這回,我們邀請了李佳曄、李欣哲、唐健哲、徐欽敏、劉振祥與蔡詩凡這6位常為表演藝術留下記錄與創作的攝影師,選出自己今年作品中可代表這一年的寫真,並告訴我們,為何那些是令其難忘的一刻
-
特別企畫 Feature
鏡頭下的2022
當我們回顧這一年,除了以文字梳理種種現象與觀察,也能透過長年透過相機鏡頭、為流轉時光定格的攝影師,探看那些吉光片羽。這回,我們邀請了李佳曄、李欣哲、唐健哲、徐欽敏、劉振祥與蔡詩凡這6位常為表演藝術留下記錄與創作的攝影師,選出自己今年作品中可代表這一年的寫真,並告訴我們,為何那些是令其難忘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