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聚合舞《Home away from home》 尋找「家」的定義
聚合舞Polymer DMT《Home away from home》以紀錄式劇場的手法呈現,六名分別現居於台灣與德國的越南裔移民擔綱演出,訴說關於離鄉背井、在異鄉生存的心境,並邀請觀眾親自經歷,走入他們的生活。
-
舞蹈空間雙舞作「勥之2」 藝想天開創新議題
舞蹈空間舞團雙舞作「勥之2」,對比出不同世代編舞家的心境與思路,更標示出舞者不必然只能是舞者,也可「藝想天開」針對議題發表創作。
-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今年3月造訪了剛開幕的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特藏區有張《Beethoven Sym. 9》(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黑膠唱片,在未拆封封套的右上角,有個清楚被破壞的切痕,看了很難讓人不在意。後來才知道,那是歷史的痕跡。解嚴後,社會開始轉向自由開放,西方影音商品「海盜版」開始湧入,海關在查扣時留下了記號,以防沒收後再被人轉賣,輾轉被企業家曹永坤收藏,後來捐贈給了圖書館。 這並非館內唯一寶藏,在本土唱片蓬勃時期,台灣唱片品牌上揚、鳴鳳、女王、雷塔等也曾錄製為數不少的黑膠唱片,不僅留下音樂大師們的青春年少,更成了台灣音樂史進程的重要紀錄。 這才使人意識到,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扮演的角色,不單只是表演藝術交流平台,也是屬於我們,非常珍貴的文化資料庫。 在5月號封面故事「近未來.表演藝術圖書館」裡,便先帶著大家近距離了解表圖,從最初只是間內部使用資料庫,經由企業家曹永坤捐贈黑膠唱片,乃至日後擴充購買館藏,成長到現在多達19萬件影音資料庫的樣貌。我們也邀請了最資深的館員簡比倫,替讀者帶路,從海量資料庫中撈出不容錯過的特殊館藏。 全世界最頂尖保存表演藝術的圖書館╱博物館╱典藏中心,即使擁有珍貴的史料,仍不敵數位化時代甚至疫情衝擊帶來的困境。〈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則向世界取經,探訪如日本、韓國、美國、挪威等地圖書館,了解他們如何運用館藏來研究、推廣、策展,進而活化館藏。 最後,〈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則又將視角拉回表圖,邀請到耿一偉、王柏偉、吳家恆、貧窮男、黃郁晴乃至本刊主編,從天使、搜尋、上傳、影音典藏、突觸、駐館藝術家等關鍵字,提出對圖書館未來方向的建議,也順道推薦他們的心頭好書單及影音館藏。 搭配封面故事,這一回的〈紙上策展〉從表圖館藏豐富的演出海報延伸,呈現雲門舞集、NSO、莎妹、當代傳奇、朱宗慶打擊樂團、碧娜.鮑許、羅伯.威爾森、鈴木忠志等相關的演出海報,從過往跨至今日的視覺語彙,一探「劇場視覺進化史」。 如同圖書館不斷增添館藏來累積知識,5月號雜誌也增加了幾個短篇單元豐富雜誌內容,包括〈職人的圖鑑〉看到戲曲界的髮妝師:包頭,如何根據不同
-
職人的圖鑑
包頭:戲曲界的髮妝師
一部作品如何成形?背後隱藏多少職人的戲法?〈職人的圖鑑〉每期揭開一名劇場幕後工作者的面紗,零距離打通觀賞表演藝術的任督二脈!
-
佇遮 ê 門道
歐子凌(Daniel Ostling):翱翔舞台世界的男孩
他從哪裡來?又往哪裡去?為何此時此刻選擇「佇遮」?〈佇遮門道〉每期介紹一位劇場幕後移人,從移人們的生活、工作門道,重新審視台灣表演藝術日常──
-
劇場ㄟ冷知識
掌中戲班的神鬼禁忌與解方
傳統戲曲的功能與展演場域,在時間推移間因庶民生活、傳播媒體而變化,但戲班仍保留世代相傳的規則。這些禁忌以及解方,隨記憶與技藝於父子、師徒等關係裡一起被傳承;進入現代劇場後,產生另種對應方式這些時有彈性、時有些不合時宜的準則,同時有血緣、生命承繼的意義。 本期的〈劇場ㄟ冷知識〉邀請於嘉義創團超過75年、長義閣掌中劇團第三代傳人、製作人黃錦章解說,以他父親留下的那句「只要有廟(有神、有鬼),就會有戲可以演」,作為這些代代相傳的禁忌與解方最好的註腳。
-
編輯 Pick-Up
關於塩田千春的一點遙遠記憶
塩田千春大多數的作品,《遙遠的記憶》同樣環繞著人、記憶、心理地理學。那些老窗框疊映著大量不在現場的人,已經不在的家,與消散流離的故事,藝術家創造出一個類似劇場的空間,乘載人們的記憶,也邀請觀者走入自己的內心地圖,標註僅屬於自己的某時某地。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打開,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
在數位劇烈加速度的時代,讀者面貌、閱讀習慣已然轉變,表演藝術圖書館將如何打造新的體驗模式?面對有限的空間,將如何延展出新的典藏法?圖書館的建築空間設計的未來趨勢為何?在數量龐大的典藏品中,圖書館員又該如何梳理出屬於自身時代的觀點,回應所處現實?當代科技、數位資料庫建置將如何影響未來圖書館面貌? 本期封面故事將帶領你推開9間表藝「圖書館」大門,嘗試回答以上問題。 我們從台灣到歐美、東亞,從線下到線上,盤點此些類型各異、各有所長,但都以典藏表演藝術知識為己志、連結過去與未來的專業機構,看它們如何嚴守其獨特性與價值透過典藏法、轉譯法、展示法、空間設計、數位技術應用等門道,重新與使用者建立連結,在時代變化中站穩腳跟,產生創新的變革。 未來已經到來,只是還未流行。讓我們先走進厲害的圖書館,一探端倪。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留下圖書館幾經變革的軌跡
表演藝術圖書館除了空間的重新配置,最重要的還是19萬件館藏的重新梳理。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視聽紀錄物件考!
表圖的特色館藏除了影音外,就是各類型的主辦節目檔案了。為了播放用不同形式錄製的影音典藏,在表圖的特殊視聽資料典藏室,也可見歷史悠久的器材;而兩廳院主辦節目單,也因應著時代的變化,有不同的尺寸設計與內容巧思,兩者都留下了面貌多樣的記錄物件,讓我們一探究竟吧!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資深館員帶路!
引路人 簡比倫,生於香港,於1987年來台就學,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於表演藝術圖書館創立初期即加入團隊,見證圖書館搬遷、新建至圖書館自動化的過程。2009年起表圖接收樂評家曹永坤遺贈黑膠唱片等視聽館藏後,更以曲目及表演者為關鍵字建置,讓研究者及愛樂者可以準確找到特定曲目的總數量或者單一演出者全館出現的筆數,細節的建置,提供館讀者檢索資訊更便捷服務。為了提供使用者更便捷服務從早期簡單加入LD、CD及DVD視聽資料封面,並且盡量在CD及DVD書目檔內加入中文曲目及劇目記載,讓使用者跨過艱澀的歐語,使用者可利用相熟的中文查詢。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2011-2021 兩廳院主辦節目回顧:創作不該博取同情,而是試著去訴說面對歷史的傷痕的方法
在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數位典藏系統中,以戲劇、舞蹈、音樂主辦節目進行搜索,可見國家兩廳院自1987年成立以來共有3939筆節目檢索結果,數量持續增加中,且都在表演藝術圖書館中留下了珍貴的影音與相關文件記錄。在龐雜的檔案庫中,我們邀請了策展人與文字工作者周伶芝分享她觀察最近10年來的戲劇、舞蹈類主辦節目的看戲筆記,梳理對台灣社會與創作彼此交纏的洞見。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日本早稻田大學坪內博士紀念演劇博物館
「表演藝術」作為一門總體藝術,其延伸的檔案類型豐富多樣,從戲服、道具、設計圖到舞台模型等物件,都有其典藏價值。因此,表演藝術類型的博物館多不勝數,甚至分門別類為馬戲、音樂、戲劇、舞蹈等專業,而世界數個知名的博物館也設有「博物館圖書館」,典藏與博物館直接相關的書籍、影音或其他文件資料,與物件類型的藏品進行互文對照。最初,館內的圖書館多半供館員研究使用,後進行系統性編目,便對外開放,提供專業資訊服務。 本期,我們造訪了日本早稻田大學坪內博士紀念演劇博物館與韓國國立劇場表演藝術博物館,從各自博物典藏的獨到之處,一窺博物館、國家級表演藝術場館如何透過圖書館,進行相關研究與藝術推廣,擴增參觀者知識體驗之外,也重新定位館方的價值。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韓國國立劇場表演藝術博物館
「表演藝術」作為一門總體藝術,其延伸的檔案類型豐富多樣,從戲服、道具、設計圖到舞台模型等物件,都有其典藏價值。因此,表演藝術類型的博物館多不勝數,甚至分門別類為馬戲、音樂、戲劇、舞蹈等專業,而世界數個知名的博物館也設有「博物館圖書館」,典藏與博物館直接相關的書籍、影音或其他文件資料,與物件類型的藏品進行互文對照。最初,館內的圖書館多半供館員研究使用,後進行系統性編目,便對外開放,提供專業資訊服務。 本期,我們造訪了日本早稻田大學坪內博士紀念演劇博物館與韓國國立劇場表演藝術博物館,從各自博物典藏的獨到之處,一窺博物館、國家級表演藝術場館如何透過圖書館,進行相關研究與藝術推廣,擴增參觀者知識體驗之外,也重新定位館方的價值。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紐約公共表演藝術圖書館
紐約公共表演藝術圖書館收集、保存與音樂、舞蹈、戲劇各類表演藝術及所有環節人物相關的文獻與文物,從歌劇演員到芭蕾伶娜、從舞台設計到燈光設計、從音樂家到演員,完整紀錄該領域發展的軌跡。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民國51年,作曲家史惟亮撰文提問:「我們需不需要有自己的音樂?」點出了台灣音樂全盤西化的環境、忘記了自己土地上音樂的現象,可謂對自我意識的首度覺醒。歷經時代演變,2012年更名後的臺灣音樂館,以「台灣音樂守護者」為己任,在既有「資料收集」、「典藏研究」、「資訊服務」等基礎上設置「資料館」。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數位藝術基金會
網路發達,實體圖書館的使用率下降,數位資料的瀏覽量卻暴漲,這曾是千禧年之後,讓國內外眾家圖書館十分焦慮的危機,為此大幅討論因應之道。20年後的今日,數位科技與生活貼合得更為緊密,去年肺炎疫情延燒之際,數位網路是突破封閉國界的唯一通道:線上會議、課程、直播和展演活動,讓人強烈體認到數位工具對生活帶來的巨大轉變人們只能正視且與之共存。於此,回不去的古典圖書館求知年代,我們又該怎麼讓圖書館、博美館及其典藏的知識系統,透過數位科技重獲新生,與當代社會連上線?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柏林愛樂數位音樂廳
柏林愛樂每個樂季約有40場曲目,一套曲目通常演奏週五到週日共3個晚上。數位音樂廳團隊不但從著裝彩排就開始試音響,接著錄下每一場演出,在最後一場展開直播,隔天開通至亞洲,檔案同時建立。長年累積下來,已成為一個龐大的視聽資料庫。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易卜生圖書館
易卜生圖書館位於幽靜公園與市區的交匯處,未來擬將公共文化設施如文化中心和體育館相連接,圖書館中也設有咖啡廳、兒童遊樂區、旅遊服務中心等,期能讓這位國寶級的劇作家融入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圖書館建築空間與閱覽方式演進小史
建築師路易斯・康(Louis Kahn)曾說:「建築形式是分析建築物本質後得出的結果。」圖書館建築的本質為何?這如何影響圖書館的建築形式?人、書本、建築空間的關係是如何建構又重構? 本刊邀請目前任教於臺北科技大學、長期研究圖書館建築的吳可久教授分享古今中外的圖書館建築空間演進,與時代趨勢下的公共圖書館的轉型之道,期能從圖書館建築的各層面觀察,梳理人和圖書館的空間關係。以下概分為4個不同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