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跨界對談 林昭亮X何瑞燕
琴聲註定了醫生的牽手
門一打開,林昭亮帶著大包小包跨進屋內,雙手、腋下無法騰出空間,鞋子就脫在門外。眼前的小提琴家明天即將搭機返美,今日準備行囊,難以聯想前幾天他才站在台上接受掌聲。背後的太太何瑞燕一面探頭招呼,一面指揮物品擺放,順手就拎起了那雙鞋,收拾得不露痕跡。 小小的動作顯示了兩人的日常,一個是指引方向的燦爛明星,另一個則是耳聰目明的救援投手。說是大師與樂迷的相遇,實則是小提琴家與醫生的故事,明明是不同的世界,卻在依著節奏連接起來。前一拍起,後一拍落,說是獨立卻又合拍。共織的音樂夢想,又豈止是開門七件事。
-
少年往事
家鄉美濃的自然養成
孩子對音樂的喜愛是自然不拘的,愛唱歌就大聲唱、有琴彈就搶著彈,只是隨著年紀漸長,那股傻勁兒也就逐漸冷卻。然而林生祥,卻從不曾忘卻熱情,將母親的農家日常入樂、從演唱會領會和弦對位、陪孩子看卡通得到靈感,最後更體悟「音樂的本質是數學」這個西洋音樂學者百年來討論的議題。 他的過程,令人聯想到You are what you eat這句諺語,一個人的選擇與學習終將成為他的一切。一路走來,抱著初心吸收最質樸的養分的林生祥,也將在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我庄三部曲」演唱會,與樂迷分享他的變與不變
-
戲劇
從劇場IP改編說起的挑戰與困境
我是很討厭IP這兩個詞的,不知從何時起,又是從哪處莫名的中文世界誕生(也或許是未盡考證之責,找到IP此字初現的源頭),被拿來套用在各種文學圈、動漫圈、劇場圈、影視圈的交互創作上。但隨著IP成為文策院的重點發展項目,甚至也是《PAR表演藝術》列舉的2020年十大現象之一(註1),我似乎也得來面對自己的心魔。
-
戲劇
從《未來相談室》思考參與的美感經驗
在參與式劇場成為顯學的現下,於2010年開始運作的原型樂園,已是其中不可忽視的創作團隊。其創作極重視表演、空間、媒材、觀演互動的探索與實驗,以公眾參與及關係美學為主要關注,不斷引介策劃新型態展演計畫,並連結藝術創作者與常民共同創作。尤其各種在夜市、街邊、機車行、洗衣場等生活領域發生的展演,不僅在生活中發動戲劇場景、讓藝術成為探索社會的方式,更因著主動靠近人群的過程,深化人與人之間、社群與社群之間的交流可能。
-
ARTalks
「表面」之愛:劉玗個展《假使敘述是一場洪水》
編按:「2020問問題計畫假使敘述是一場洪水 劉玗個展」中,藝術家從「大洪水」創世神話出發,在神話、意識與當代影像三者之間捕捉共通特徵,整合成一「意識狀」劇本,透過當代影像來詮釋古老神話的敘事結構,重新編輯觀者對創世的認知,挑戰現代社會由「知識訊息」建構的世界秩序。
-
續聊天
創作顧問之問
好的劇作家不會隨意安排登場角色,再沉默而卑微的角色都有其辯證存在的意義。創作從來都在處理當下的歷史命題,每個細節都應精實推進。
-
華彩奏
小提琴是魔鬼發明的嗎?
小提琴本身圍繞著許多傳說:許多人認為好聽的小提琴,彷彿地獄的魔鬼出來誘惑;有時它又被賦予童話般的魔法,因為「每一把在唱歌的小提琴,都伴隨著一把才要起舞的Fidel」。
-
關於戲劇的五四三
更多元的作品永遠不會足夠
形塑出來什麼樣文化,進而影響到人與人的相處、社會氛圍的構成,進而影響到形形色色的創作成果。刻板印象最簡單有效,最後,形塑出來的「故事」,會奪去人們的尊嚴。
-
對話體
對白
對白,作為表情達意的媒介,關乎角色之間的相遇、意願和揭露。關係是需求,更是意義所在,說了什麼,沒說什麼。
-
練物闢
門
我們都是從現實生活中透過劇場的門,進到另一個想像世界。若把門的組成拆開來看,門需要一個門框,而加上門板前的門框也只是一個通道,門框下方如果高一點,就變成門檻,再高一點就變成窗框。
-
腦海裡的旋律
大腦有話說:走音天后的音樂障礙症
當我們的耳朵接收到音樂,刺激進入大腦,腦部的不同區塊便開始處理訊息:旋律、音準、音色、節拍等元素,會由不同腦區負責。大腦將這些元素分析完畢後,會重新組合成完整的體驗,讓我們有所感受。
-
入戲的觀眾
愛情像費柴的壁爐
身體是柴,愛情是火,人不是畫個道德框框就可以完了的,往往計算機按爆了,一加一還是不等於二。說穿了不就是為了一點溫暖?你嫌它猥瑣,上蒼用石塊懲罰,布爾喬亞去教堂告解,五百加一千種懺悔的方式,然而無悔,生命才能代代傳遞。
-
巴黎
巴黎市立劇院持續與觀眾密切互動
疫情緊繃,法國藝文場所仍維持關閉,巴黎市立劇院把節目改成現場演出、透過社群媒體直播,加上一系列公益藝文服務,是法國極少數仍與觀眾保持密切互動的劇院。
-
伯明罕
伯明罕劇院出租當法院引發爭議
2020年對英國整個表演藝術產業來說都是極具挑戰的一年,伯明罕劇院也不例外。就紓困而言,伯明罕劇院將部分場地租借給法院辦理案件,是個有效且快速增加收益的方法。
-
柏林
兩部線上作品入選「戲劇盛會」10大年度佳作
2月9日的線上記者會,由7位來自不同城市的劇評人、策展人或戲劇構作組成的評審團,宣布今年德語區10部「值得矚目」的戲劇作品。
-
紐約
防疫顧問佛奇預告演出恢復「大約在秋季」
紐約州長古莫日前則宣布一項「紐約藝術復甦」計畫,要在夏天前舉辦一連串「突發」表演,邀請超過150位世界級藝術家參與,由金牌製作人Scott Rudin和翠貝卡電影節創辦人Jane Rosenthal策劃,展現重振紐約藝術的決心。
-
東京
媒體報導「劇場感染」造成社會負面觀感
以東京為據點的演員森一生,2020年原訂演出的4個作品都被迫取消,去年12月睽違一年的登台,在準備過程中都有種如履薄冰的不確定感。
-
首爾
公營展演空間配合防疫政策重啟營運
自疫情爆發以來,韓國公營文化藝術設施均嚴格執行空間消毒、出入人員名單管理、體溫檢測、強制配戴口罩等基本防疫守則。由於首都圈防疫規範仍處於2.5階段的高警戒層級,各場館雖可開放觀眾入場,但觀眾席間距擴大至兩個座位。
-
澳門
離島地區唯一表演場館「戲偶館」開幕
「戲偶館」由「滾動傀儡另類劇場」自資經營,設於距市中心約50分鐘公車路程的離島路環舊區中,老房子的地面層開設「偶記」水吧,銷售特色茶飲及文創產品,也可舉辦講座、讀書會。
-
香港
場地變數多導致香港藝術節部分節目轉線上
香港各大場地在第四波疫情爆發後已閉館超過2個月,就連在場內進行演出直播也不可,播放舊作與委約線上新作同步進行,對策劃人和藝術家來說,多少有點摸著石頭過河,票房和周邊經濟活動影響甚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