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蒂摩爾古薪舞集《去排灣》 開創排灣族當代劇場可能性
蒂摩爾古薪舞集全新作品《去排灣》,由藝術總監路之.瑪迪霖和舞蹈總監巴魯.瑪迪霖首度邀請客席編舞家林文中與他們一起持續開創排灣族當代劇場的可能性。
-
連「蘋果」都無法擋 讓你忍不住的ASMR
蘋果電腦在二〇一九年發布了四則「沒有情節」的廣告,以海邊的耳語、削木之聲、步行於山間的腳踏與雨落帳篷的彈跳聲,主打新手機錄音功能的高品質,不過還有另一亮點難以忽視它們所利用的「ASMR現象」再度引發熱議。
-
有一種未來叫紀錄 表演藝術紀錄與發表國際交流盛事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與香港話劇團,將於二〇二〇年十二月四至五日,透過合辦「有一種未來叫紀錄表演藝術紀錄與發表國際交流會」,探索記錄的創意,開拓舞台藝術的未來。
-
朱宗慶打擊樂團35周年 以專業為社會帶來貢獻
二〇二〇年對於表演藝術團隊來說都是艱困的一年,全球疫情延燒使得演出受限、國際交流受阻,朱宗慶打擊樂團也不例外。然而,樂團抱持著一本初衷的理念與熱情,迎向二〇二一年即將到來的卅五周年團慶、也迎接下個階段的挑戰。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晚安,還有再見
晚安,是兼具開場與結尾的問候語,雖然我們現在較常用它來結束這一天,似乎說完就要闔上眼睛。再見,用來道別,也帶著「下次相見」的語意,有種對這次遇見、就將離別的不捨。 這一年,晚安。但可能不一定適合用「再見」。 上半年的肺炎疫情,彷彿世界都為此停擺,讓人懷疑末日將至。疾病禍延的不只是身體健康,更撼動經濟、政治、乃至於藝文產業藝術家染疫、場館關閉、藝術節停辦我們繃緊神經,每個月的編輯會議從「看著專題成為芭樂票」、「盯著編輯表格發呆」到陸續去探索藝術家的成長記憶與防疫策略、演出的線上製作以及幕後工作者的生活等,甚至也一度苦笑說,年底的年度現象回顧大概只剩下「COVID-19」;終於,迎來台灣的「後疫情時代」。「生生滅滅」似乎是我們這次回顧今年的另一關鍵字,包含倉儲大火、建物整修、數位科技、地方場館、城市行銷等議題都未被疫情掩沒,慢慢在我們暫時緩和的步伐裡梳理出來。在即將與今年告別的時刻,期待能迎來明年的積極作為。 於是,編輯部除了選出了三位2020 PAR People of the year鄭宗龍、Baboo與莊東杰,肯定他們在表演藝術領域的付出外;更邀請到四位在不同藝術領域有傑出表現的藝術家,包含甫獲金馬影帝的莫子儀、傳藝金曲獎最佳演員獎得主朱安麗、近年創作與邀演不斷的舞蹈家葉名樺與小提琴家陳銳,說說他們的年末感觸,以及自己告別二○二○年的方式;同時,我們收集了幾場跨年表演,讓大家除在台北101看跨年演唱會外,也能有其他跨年行動能夠除舊迎新,掃除陰霾。 這種對新一年的期盼,也在NSO,因為他們於年末宣布,迎來新任的藝術顧問準.馬寇爾(Jun Mrkl)。這位德、日混血的指揮家,只於二○一八年與NSO有一次合作,便留下深刻印象不只是NSO團員對他深表肯定,馬寇爾也很喜歡台灣這個地方。在本期雜誌,我們專訪了馬寇爾,提及過去也望向未來;同時也從「指揮」的角度,與NCO音樂總監江靖波談國樂團的「西樂訓練」指揮,向台北室內合唱團藝術總監陳雲紅請益不同類型的指揮模式。我們還回溯指揮的歷史脈絡、職銜釋疑、個性百態與台灣的培訓機制等,用「指揮.不指揮」專題來對這群「無聲的音樂家」進行不止於紙
-
思想不短路
成熟的創意者:一個能熬過青春期的赤子
一個曾被巴黎音樂院放棄、鬼頭鬼腦的邊緣人,在歷史洪流中被推上廿世紀初期新古典浪潮的反浪漫急先鋒,百年後他的清淡小品還被用在娛樂片中給劇情提味,讓觀眾洗腦。這整件事所反映的不僅止於藝術風格的更替,筆者更想到近半世紀全球不同勢力間的分合與日趨極端的對抗。
-
挑戰邊界
線上劇場?線上劇場!疫情時代的線上劇場教學
在我們最終十八分鐘的演出裡,包含了十二個不同的場景、融合了豐富多變的動態攝影鏡頭、綠幕特效,和電影式的剪輯。我們的演出模糊了劇場與電影間的界限,同時也保持了劇場魔法夢境般的各種可能性。此刻,美國和許多歐洲國家都面臨著種族和政治分歧的潛在威脅,然而令人鼓舞的是,作為藝術創作者的我們,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界限,而跟全世界的藝術家一起創作
-
☆<コ:彡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誰是臥底
寫這篇的當下是十一月,甫結束十月底於小戲節的演出後隨即投入十一月下旬於空總C-LAB的大展作品,書寫的現正當下此刻正是緊鑼密鼓的排練時候。在這個創作過程裡頭,莫名栽進去做起來的功課異常地多,從去年底到今年,好幾度迷失了自我和方向_(ཀ`」 )_,就為了搞清楚些什麼,光譜之類的吧或者,更為單純或更為複雜糾纏的:表演,在這裡是什麼樣的存在呢?或,在現當下?某次排練的中場休息,有人提議來玩遊戲「誰是臥底」在這個視覺藝術策展脈絡中的表演藝術作品的排練的中場休息,一邊玩一邊愈覺得,頗有意思哪
-
黑夜白
田調不是創作護身符
透過田野的經驗,和既有的觀點論辯,關於那些「不會是什麼,又還會是什麼」,而非「只有是什麼」。回到創作上,才能透過對地方的感覺結構,建構出反身性的思考,提供創作詮釋的可能性。也因此,田調之後,更大的挑戰在於,敘事者採取的歷史和經驗辯證的位置,以及記憶和技藝身體的美學轉化。
-
紐約
疫情再起難以復演 表演產業前景茫茫
新冠疫情入秋後再掀第二波流行,原本計畫重啟的大小劇院音樂廳也只得取消原本計畫,再度進入冰封寒冬;就算出現疫苗開發的好消息,也是緩不濟急,預計到明年中都不可能讓表演場所開門。這可能長達廿個月的表演空窗期,是沒有人經歷過的,而就算進入後疫情時代,場館或是團體是不是還能維持過去的運作模式,如果不能,新的模式又是什麼?
-
柏林
柏林德意志劇院新人事 勞芬伯格成首位女性藝術總監
在新的限制令下,劇院再度關上大門,雖無觀眾,但劇院仍持續運作,最近柏林德意志劇院將迎來新任藝術總監伊麗絲.勞芬伯格及其團隊,這也是這個具象徵地位之德語傳統劇院的第一位女性藝術總監。她擁有豐富執掌劇院與藝術節策展的經歷,而對德意志劇院這座德語劇院的「大廟」,她表示:「變動是必然的,這樣我們才能是『當代的』,保持老樣子,我想是不太可能。」
-
奇切斯特
保持距離的《渴求》 再度封城下的哀傷共鳴
位於英國南邊的奇切斯特節慶劇院十月底推出新製作莎拉.肯恩的《渴求》,原本就計畫現場演出同步直播,在英國二度封城後就只留直播形式。整齣製作從排演到演出都按疫情下的社交距離準則完成,演員在台上不僅沒有肢體接觸,彼此也保持至少兩公尺距離。四個演員各自在跑步機上活動,暗示了各角色困在自己的內在裡,於虛無無目的的現實中持續呢喃。
-
巴黎
透過詩意的話語 劇場抵抗再封城的頹靡
入秋之際,新冠病毒開始迅速蔓延,讓法國再度陷入危機,並重創文化產業。十月開始,失控的疫情不但讓劇院面臨嚴峻的經營考驗,也帶走了許多優秀的藝術家。資深導演范桑(Jean-Pierre Vincent)(註1)不幸於十一月初離世,使戲劇圈喪失了一位致力培育新秀和挖掘經典文本精髓的創作者。第二波疫情讓法國表演藝術界壟罩在一蹶不振的低迷氛圍之中,喪失了越挫越勇的鬥志與毅力
-
首爾
公營展演空間又增新據點 對藝術生態發展是利是弊?
首爾市政府為提供市民更多近距離接觸藝文活動的機會,自二○一二年起,陸續設立包含藝廊、表演廳、練習室等設施的多功能「生活文化中心」。日前開幕的最新據點,結合當地原有的社區特色,預期可為年輕藝術工作者帶來更具親和力的資源,卻也引發民營場館業者疑慮,憂心租金競爭導致生存更加不易。
-
上海
疫後演藝新發展 「戲」節藏在「虛空」中
十一月中由上海「演藝大世界」舉辦的「演藝大世界在線演藝發展峰會」,邀請廿多家演藝行業的領軍機構,透過內容創作、跨界合作、劇場革新、商業模式、平台融合、技術應用六大主題,討論在疫情之後演藝產業發展的新未來,活動全程採取現場+錄播+直播結合,而未來感、科幻感的峰會舞台,則勾勒出演藝直播的最新形態。但演藝內容從線下轉到線上,轉換的又豈止是場景?
-
音樂
俄派鋼琴傳人 挑戰一日攻頂
拉赫曼尼諾夫創作的鋼琴協奏曲均以深刻情感與炫技特質知名,尤其他身材瘦高,手掌寬大,作品中動輒十幾度的音程跨距更是特色,有「霍洛維茲接班人」、「拉赫曼尼諾夫最佳詮釋者」美稱的馬祖耶夫此次訪台,將挑戰一日內演出拉氏四首鋼琴協奏曲,幾乎是要向台灣樂迷表演「不可能的任務」,如此安排恐怕也只能說「僅此一家,別無分號」了!
-
藝號人物 People 劇場導演、詩人
鴻鴻 文青「阿瓜」的人生下半場
年過五十的鴻鴻,依舊是自傳式散文集《阿瓜日記八○年代文青記事》裡,以各種藝術手段實踐「為藝術而人生」信仰的文青「阿瓜」,只是,生活的選項有了不同順位。「50+」的人生,走入婚姻,兒子誕生,以及「新歡」爵士樂、薩克斯風,日子有了不一樣的滋味。年輕時專注於藝術,對社會變動無感,但鴻鴻現在常現身社會運動、文化運動現場力挺,創作、策展所關注的也是人權與自由議題,「年輕時的我,從未依循外在的標準而活;五十歲以後的我,更是只做我真正想做的事。」鴻鴻說。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指揮.不指揮
指揮帝王卡拉揚還在烏爾姆(Ulm)擔任劇院指揮時,下了台會坐到木管群中,看另一位同事Otto Schulmann如何處理音樂。天生具有明星光環的伯恩斯坦,平時在舞台上指揮過動、近乎起舞,不指揮時專注創作,留下精采樂章與文章。 指揮看似光鮮,台下又做足了哪些準備?這次「指揮.不指揮」專題為您挖掘這個職業鮮少被人談起的細節。也透過對三位指揮NSO新任藝術顧問準.馬寇爾、臺灣國樂團新任音樂總監江靖波、台北室內合唱團藝術總監陳雲紅的專訪,認識他們對指揮工作的想法與思考。並透過專文分析,一探台灣指揮的養成之路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十個問號,掀開「他」的神秘面紗
前幾年看過一則音樂新聞:有位管絃樂團指揮向媒體「自首」說,自己在演奏中完全沒有發出任何聲音,因此實在不好意思領這麼高的薪水 結果新聞報導出來後,形成了兩派截然不同的爭論:有人贊成,覺得既然不演奏,指揮應該減薪;有人反對,認為指揮肩負重任,主導整個音樂內容的呈現。 是的,管絃樂指揮這位「無聲的音樂家」,確實在音樂會演出的現場是無聲的;但指揮所肩負的任務,就像一艘船的船長或一家公司的CEO,不是負責執行細項業務,但卻得面對每個決策的成與敗。 然而,大眾評斷一位指揮的成功與否,看的究竟是舞台上的明星?還是排練中的大師?這些不同的觀點又有什麼區別? 且讓我們透過十個面向,認識「指揮」這一行的歷史與內涵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十個問號,掀開「他」的神秘面紗
前幾年看過一則音樂新聞:有位管絃樂團指揮向媒體「自首」說,自己在演奏中完全沒有發出任何聲音,因此實在不好意思領這麼高的薪水 結果新聞報導出來後,形成了兩派截然不同的爭論:有人贊成,覺得既然不演奏,指揮應該減薪;有人反對,認為指揮肩負重任,主導整個音樂內容的呈現。 是的,管絃樂指揮這位「無聲的音樂家」,確實在音樂會演出的現場是無聲的;但指揮所肩負的任務,就像一艘船的船長或一家公司的CEO,不是負責執行細項業務,但卻得面對每個決策的成與敗。 然而,大眾評斷一位指揮的成功與否,看的究竟是舞台上的明星?還是排練中的大師?這些不同的觀點又有什麼區別? 且讓我們透過十個面向,認識「指揮」這一行的歷史與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