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代變身-妖怪元年.文藝復興
台灣妖怪的跨界交響 本土奇幻在當代發聲
二○一四年是「台灣妖怪元年」,從這一年開始,學術界、創作界開始出現諸多相關作品。而這波潮流也是「台灣妖怪文藝復興」。因為事實上,百年以前,本土的妖、鬼、靈、怪等故事,就顯現於民俗文化,甚至在文學、藝術層面上有所開拓。而今「妖」風盛行,更激盪台灣各領域的創作,雖然「台灣意識」的崛起是重要原因,但妖怪具多種面向,呈現人們潛意識,無所不在,同時又千變萬化,刺激人們的想像力,更是刺激創作的主要因素。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代變身-當代劇場
劇場裡尋妖 轉動解決人類問題的鑰匙
妖怪作為複雜人心的隱喻,是許多現代劇場創作者創作的入徑,在台灣的當代劇場中,除了兒童劇常出現的可愛妖怪外,也有如拾念劇集化用《山海經》打造的「超神話」系列,另針對台灣在地奇幻素材發展的有雞屎藤舞蹈劇場《府城仙怪誌》、《府城夜話》,再現劇團的《物怪之里》,還有憑空想像創造妖怪的《雪峰村上的惡人廟》。妖怪在劇場裡的誕生,多是為了解決人類無法以「人類」身分於這個世界處理的問題,是創作者自身的投射,藉此轉動解決人類問題的鑰匙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代變身-當代戲曲
肉身有限妖不成妖 翻騰怪美贏喝采
傳統戲曲以敷演歷史與民間傳說為主,《西遊記》、《白蛇傳》等等妖怪主角的戲碼遍布各劇種,不管妖怪角色正派反派,總是能以精湛身手贏得戲迷大大喝采。真人扮妖有限制,台灣布袋戲偶發揮奇想,造型聲光更是盡情揮灑。台灣歌仔戲的妖怪戲不多,但以演出神怪戲出名的明華園就有不少經典角色。國光劇團的新編戲也做過《狐仙故事》,狐仙三世變女又變男。擅長胡撇仔風格的奇巧劇團把日本妖怪也搬進戲裡,《鞍馬天狗》造型創意又吸睛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代變身-視覺藝術
從「幽靈潮」到「妖怪熱」 翻掘土地的記憶
在當代視覺藝術領域,藝術家先是以「幽靈」為喻,回溯島國歷史中種種創傷經驗,透過影像敘事,讓過去深藏的各種記憶重新復現與行動。而隨著妖怪調查研究的相關出版,視覺藝術也邁入這個熱潮,以跨界的方式生產屬於在地的對話。雖然這一系列以妖怪作為方法的藝術實踐,帶來對於歷史、文化建構的想像路徑。但這之中始終有一個區塊,是我們可能需要商榷的事情,即精怪和超自然、死亡之間的關聯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想像轉生
帕帕發現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妖怪,其實是可以被創造出來的! 從鄉野奇談、民間故事開始,妖怪不只穿梭於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同時也被人用講的、用寫的各種方式留了下來;到了現代化的都市裡,好像漸漸看不到他們了,但帕帕發揮了特派搜查員的超級功力,找到了他們寄宿於人的心中、大樓之間,甚至是任何地方,成為另種傳說。 想像,好像是妖怪成長的養分,甚至我們也在裡頭託付了不敢說出口的種種妖怪,就在想像中轉生。所以,我們去看看藝術家們能夠創造出什麼妖怪呢?
-
特別企畫 Feature 想像轉生-創作者的妖怪想像
「囤姬」 恐懼別離,囤積記憶
以無法面對別離的恐懼作為餌食,而反覆黏著在物件中所誕生的妖怪。 角色原型來自那個將情緒勒索技能傳授給我,被稱為媽媽的女人,那被連帶感染的孩子,離家至今仍半強迫地保存著嬰兒時期的毛巾與早已無法維修的錄音帶。 因為沒有勇氣好好說再見,而不停囤積記憶,直到超過了生活足以負載的限度,人亦與物合一,詭然變形;彷彿可以感覺到東西們「好不容易被創造出來卻又派不上用場」的心情,一如那個被遺棄的自己。其他如獨居老伯的書房、阿嬤黑洞般的冰箱、也是常見的宿主。 曾在再現劇團二○一八年推出的臺灣妖怪演劇計畫第一部曲《物怪之里》中登場。
-
特別企畫 Feature 想像轉生-創作者的妖怪想像
失眠夜裡 無限放大的電風扇葉
我從小就失眠,九點鐘上床,有時半夜一兩點才會入睡。 身為一個生活中處處需要應付規範的小孩,夜晚才是我們意識的活動力最旺盛的時候。夜裡,蓬勃甦醒的不只是我們的自由思路,很多白天無法現形的神秘事物都會到來,包含大人們平日裡壓抑下來的情緒、每一句無法說明而竄到牆角盤繞的話語。孩子們沒有練習過控制接收的開關,瘦小的身體只能照單全收。童年的很多個夜裡,我就這樣和各路無形纏鬥直到精疲力竭,才帶著陰暗的眼眶睡去。 關於失眠這件事是這樣的,你在躺下來半小時內就會知道,它今夜是否來訪。當你開始感覺到它你就會害怕,不知道今夜又會是什麼,乘坐著失眠的馬車而來。 我最害怕的是一種巨型的電風扇葉,它寄居在我房間氣窗的抽風機上,等到夜晚,它知道家人都睡了,而我醒著,就會釋放白天吸收的能量,放肆成長,複製,繁殖,長成比童年的我還要巨大;我在三呎半的單人床上,看著四周都是扇葉轉動的光影,呼呼聲壓在耳邊,力量大到要把我吃進去。有時我在狂風中忍受著恐懼抓緊棉被直到睡著,有時我鼓起勇氣離開床,往樓上跑,去拍大人們的房門板,哭喊著叫救命。 「作惡夢了!」大人們口吻淡泊,經驗老到。但我不知道該怎麼解釋我逃走的現場並不只是夢,孩童的夜哭並不那麼尋常。在現實和非現實之間,只有很隱約的一條線,在孩童的世界裡它沒有密合過。所有從現實中被我們否認的事情,都持續餵養著自己,等著從縫隙裡溜出來與我們相遇。 長大後,我們讀書寫字,學習觀念,我們縫合了那條線,楚河漢界,在我們建立起的現實裡,喚它為「夢」。
-
特別企畫 Feature 想像轉生-創作者的妖怪想像
硫磺煙霧,幻想成物
霧散了,有隻猴子在路中央,牠轉頭,一臉驚恐。 「是我被嚇到才對吧!」 在去山上教書的蜿蜒路上,想像的形狀,是葉叢間煙霧繚繞的陽光。重複的,安全的,如巫術的。陽明山霧氣大,在學校實驗劇場演出時,也會噴一點煙機來的煙,在戲劇轉場,製造記憶,無時空的象徵。每次去國家公園裡的文大戲劇系上課前,我在經過硫磺谷時都會忍不住搖下車窗,看一次噴高的硫磺煙霧,聞一聞,然後想像一次惇敘高工的學生,接下來每分鐘衣物和鼻腔內,都是這個帶點鐵的屁味上課,數年。自從我聽說有大地震前,硫磺谷的煙,好像會噴得特別高,我就一定要以目測去準確地判斷明天是否會有地震。上山看一次,下山看一次。有時候它噴發的氣勢和速度,讓我不得不覺得那裡就是帶情緒的地獄無誤,但我不知是山路太彎,還是猴子躲太快,經常我一溜煙下個轉角就離開了數百年的歷史。對,不要想,不要指,不要說,有的,那位老先生還坐在石板上看報紙,另一路口佝僂身軀賣水果的老婦們,也已經走出熱騰騰的公共澡堂,下個轉彎他們微笑的嘴裡哈著氣,胸口、頭頂白煙裊裊,手裡把玩著山蔬要賣不賣的。 陽明山上的濕氣逼出了什麼?硫磺谷的硫磺味超濃的煙,山中教室走廊飄濃霧的奇怪感覺,劇場煙機的霧,以及早起老人們在冬日泡完溫泉後,整個身上都在冒煙的皮膚。故事若每日以煙的時間舞化成思想,會不會?幻覺實習生就慢慢適應了把靈感當成可見之物了。
-
特別企畫 Feature 冒險軸線
我們出發,一起到劇場找妖怪!
妖怪,還躲藏在哪裡呢? 還是,他們早在身旁竊笑,是我們太過遲鈍呢? 妖怪搜查線的最後一站,為了避免被妖怪笑我們蠢,身為特派搜查員的帕帕將光明正大的(?)提供幾條妖怪即將於劇場裡現身的線索,足跡遍布台北、台南、高雄等地。 你,準備好了嗎?接下來的任務交給你了!屬於你的尋找妖怪大冒險立刻展開!
-
戲劇 《真,她媽的!》探討性別暴力
劇場裡、劇場外 等待業力引爆的那一天
每次的女性受暴事件都不會隨著破案或判決而完結,只是再次牽動盤根錯節的社會體制;其中的權力關係,有意無意地揭露,卻始終無法根絕。這也促使了西班牙演員雅妮絲.馬特斯與跨域藝術家奎姆.塔利達投入議題研究,這次他們親身經歷十四天隔離與十多小時飛行航程來台,帶來針對此議題的獨角戲《真,她媽的!》,傳遞訊息給台北觀眾,盼望能將議題討論延伸至劇場之外。
-
戲劇 同黨劇團《星期十,猴子死翹翹》
從極端裡釋放 夢境寫作暗黑家庭戲
同黨劇團《星期十,猴子死翹翹》來自兩廳院駐館藝術家、編劇吳明倫大學一年級時一場詭譎、離奇與瘋狂的夢,「這是想家的夢。」吳明倫說,她將這個故事寫成小說、化為劇本,敘述窮鄉僻壤小鎮裡的一對母子,以愛為名成就控制之下的家庭倫理。導演黃郁晴則將拋開寫實框架,「偏激到底,然後大爆發,不再有任何救贖、或改變。」在極端到極致的情境裡,釋放日常的壓抑
-
戲曲 2020戲曲夢工場
丟下包袱讓想像力爆炸 來場冒險的實驗!
邁入第三屆的「戲曲夢工場」標舉戲曲的實驗大旗,讓戲曲工作者有機會拋開包袱、嘗試新的形式,創造更多可能性。今年更特別邀請飛人集社劇團及河床劇團,推出《虗轉》、《分身:身體實驗#1》,持續思考「跨界」與「實驗」的意義。前者結合偶戲和歌仔戲,後者則結合舞蹈、視覺藝術,嘗試從戲曲身體的線條、節奏進行雕塑、重構,試圖尋找出戲曲身體的「當代」意義。
-
音樂 搭起台灣與瑞士間的音樂橋梁
三位台灣演奏家聯手 向曼紐因致敬
為將瑞士的美好文化介紹給台灣觀眾,由大提琴家簡碧青及其作曲家夫婿法比安.穆勒創辦了「音樂瑞士之夜」,今年來到第七年,音樂會主題回到室內樂,並以此向小提琴大師曼紐因致敬,將演出布洛赫為曼紐因而作的樂曲,簡碧青邀來曾在英國曼紐因音樂學校求學的鋼琴家辛幸純與小提琴家辛明峰聯袂演出,別具意義。
-
焦點專題 Focus
貝多芬250周年誕辰 巨人如太陽 照出未來的光
「那些年輕世代,他們珍視某種幻象,以為新的形式將永遠取代舊傳統。然而他們卻忘了,即使時代如轉輪不斷運行,『過往』的陰影也已是他們腳下如影隨形的蹤跡。」法國文豪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在剖析貝多芬作品的著作《從「英雄」到「熱情」》裡,將巨人比喻為太陽,認為他的光會持續穿越暗夜來到後世,照亮未來的方向。 適逢貝多芬誕生兩百五十周年,本專題將從他所身在的表演藝術環境開始,逐步走進跟隨他展開的創作風景,最後停留凝視當代藝術家們的下一步思索
-
焦點專題 Focus 芭蕾與戲劇 成就巨人身軀
百年前的跨界進擊
樂聖如何超凡入聖,除了天分與努力,也一定有其他的環境刺激,激盪生命感受,方能成就絕世經典。當年的貝多芬也與其他表演藝術交流相遇,寫過芭蕾劇樂《普羅米修斯之造物》,也為歌德的戲劇《艾格蒙》寫過配樂,還以歌劇《蕾歐諾拉或結髮之愛》的劇本,醞釀創造出其唯一歌劇作品《費黛里奧》
-
焦點專題 Focus 當樂聖遇上莎士比亞
穿越時空的共鳴
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在德語地區興起的浪漫主義文學思潮及莎士比亞熱,身在這樣的熱潮中,貝多芬也被莎劇描述的豐富世界與人性情感所吸引,除了自身擁有多版本的莎劇全集德文譯本,還數次想送莎翁全集給心儀對象,可見他也是鐵粉之一。而他也常以莎劇場景或角色編織入樂,《科里奧蘭》、《羅密歐與茱麗葉》、《哈姆雷特》、《馬克白》、《暴風雨》等,都能在其經典中覓得蹤跡
-
焦點專題 Focus 貝多芬啟發的舞蹈創作
光與暗影下的貝多芬 為音樂作品而舞的身體
在這一個貝多芬出生兩百五十周年的「月相」裡,有什麼仍在「暗影」裡?我認為,或許就是「身體」,一個阿多諾在察覺到主體的退隱時仍未能留意的「身體」現代舞蹈家為貝多芬的音樂所編的舞蹈,體現出的就是仍在暗影裡的「身體」。對我而言,這一些舞蹈家所編的舞蹈就是以「人的身體」直接去「演奏」貝多芬的音樂。露辛達.柴爾茲、姬爾美可及瑪姬.瑪漢三位舞蹈家分別為貝多芬的《大賦格》所編的舞蹈,體現出的就是她們在同一個「音樂作品」裡所感受到不同的身體。
-
焦點專題 Focus 貝多芬啟發的影劇創作
傳奇人生重重謎團 舞台銀幕探索巨人靈魂
激昂澎湃的浪漫樂章、曲折跌宕的傳奇人生,其對藝術、對信仰、對愛情的謎團,都讓貝多芬成為後人熱愛探索的人物,後世的戲劇、電影創作者也以他為主題或主角,或重現其人生、或邀他穿越時空促膝對話,如電影《永遠的愛人》、《快樂頌》與劇本《貝多芬第十》等等,藉以「還原」、「再現」這個音樂巨人的偉大靈魂,探討「愛」這個主題。
-
焦點專題 Focus 貝多芬如何與現代表演藝術對話?
跟著他,你就會找到自己的詮釋
直播鏡頭前,指尖細膩變化著觸鍵速度,鋼琴家江恬儀以靈活、務實的思考,用匈牙利作曲家巴爾托克的《小宇宙》練習,提點出舒伯特即興曲的三連音況味;帶領舞者深入台北市中心,在北門前撐起身軀與拱形相應。編舞家蘇威嘉則是重新將「形狀帶到戶外,讓更多人可以接觸,進而得到理解舞的勇氣」。 兩位長年從事舞台工作的藝術家心態開放,總樂於嘗試拓展自己的演出邊界,不過直到這次對談前皆未有合作機會。如今貝多芬主題先行,他們通過談論過往的貝多芬經驗,以及對貝多芬在當代表藝生態中的觀察,帶來如奏鳴曲式一般的兩個主題陳述,最後在「發展部」中融合出富饒、充滿想像力的變貌。
-
焦點專題 Focus 多芬如何與現代表演藝術對話?
這位音樂巨人,讓我看到了……
對所有的古典音樂學習者來說,貝多芬龐然的身影無比巨大,但除了大家熟知的九大交響曲等經典創作、他以一生澎湃熱情灌注的藝術生涯,後輩作曲家又從他身上領悟到什麼?本刊邀請三位台灣作曲家董昭民、邱浩源與陳立立,為文分享他們從這位音樂巨人身上看到的跨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