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綠光劇團《再會吧 北投》 產生向上能量面對未來艱苦
綠光劇團今夏盛事,由最會說故事的歐吉桑吳念真及台灣重要音樂創作人陳明章攜手合作,推出《再會吧 北投》音樂劇。
-
盜火劇團X平田織佐《転校生》 生存世界的微小縮影
台灣的盜火劇團與日本重量級編導平田織佐聯手合作,本週帶來日本「高校演劇」中最經典也最常翻演的青少年戲劇作品《転校生》,描繪青春時期的躁動與渴望、認同的窺探與尋找的過程。
-
無獨有偶《雪峰村上的惡人廟》 從尋找自己開始
無獨有偶《雪峰村上的惡人廟》由鄭嘉音導演、金典獎得主沈琬婷編劇與製偶師余孟儒三人聯手突破偶戲形式與限制,融合妖怪偶戲、摺紙藝術、光影戲、操控機關,打造以青少年冒險為故事軸線的奇幻鉅作。
-
達康.come 笑現場《走味關係》 百貨公司欣賞全能表演秀
為期一個月的果陀劇場第四屆「爆米花輕鬆劇場」,本週推出第一檔合作表演「達康.come 笑現場《走味關係》」,說學逗唱ALL in one,堪稱全能表演秀。
-
平心而論
怎麼做自己?
在這支講述「自我定位」的作品中,舞者從頭至尾都必須「黏」在一起,有時是彼此借力,但更多時候是透過肢體的不同部位發出訊息。伊凡很少直接指導動作該怎麼做,而是強調「回應」和「啟動」,每位舞者既需要專注「聆聽」,也要能勇於「帶動」。相對的,文化與個性的差異,也讓編舞家行事的方式隨之改變。
-
音樂飛行
戶外演出,是我們要的藝術?
說真的,戶外演出需要景色佳絕的場地、風和日麗的天候、一套較為輕鬆應景的曲目,另一種購票模式、另一種將音樂與環境氛圍緊密結合的構思企畫。在雨中演出一點也不詩情畫意,樂器會受潮損壞,溼答答的環境也令演奏者分心,不可能呈現最佳演出狀態,趕工架好的音響也沒充裕時間調校,聲音往往破破的;既然這樣,又何必強求呢?
-
A Bigger Picture
戲劇,是為了墨守,抑或繼往開來?
由一百年前的英倫轉化成今日的紐約,由封建社會轉化成消費時代,由Bloomsbury Group 轉化成 Gay Activism,由一間廢置莊園轉化成上世紀九○年代的愛滋病人的善終之家,由歷史的繼承到文化的繼承,劇中有一句說話最教人一想三嘆:「如果不懂怎樣與過去對話,我們又怎能開拓未來?」
-
演出製作事二三
當「自由接案」碰上「專案管理」
對專案管理職位的自由接案者與雇用者來說,時間管理是一個挑戰。本質上,每個專案一旦承接,就是一個全職責任制,只是不固定場所或時間。專案管理者必須要有高度積極主動的實踐力。在每個工作環節點上,都能夠拿出成績,甚至主動出擊。事情運作於無形,而成果有目共睹,是為成就。
-
紐約
女性作曲家 只能是樂季中的「關鍵少數」?
各大樂團新樂季節目公布後,女性作曲家作品被忽略的問題又浮上檯面。如芝加哥和費城交響樂團、克利夫蘭樂團完全沒有女性作曲家作品,相較之下,紐約愛樂、洛杉磯愛樂等還算有安排。整體說來,女性作曲家的作品被演出的比例還是遠遠低於男性,而從過去十年的普立茲音樂獎得主裡,有四位是女性來看,藝術水準不足以解釋為什麼樂團的節目單上總是罕見女作曲家名字的問題。
-
柏林
米羅.勞《列寧》 透過扮裝解構政治偶像神話
去年因應俄國革命百周年,米羅.勞在列寧廣場劇院推出的《列寧》,今年三月再度上演。此劇延續導演之前借取自俄國十月革命中重要事件「攻占冬宮」的「攻占國會」行動,對歷史事件之所以成為政治神話的解構,在劇場中讓演員逐步成為歷史角色,透過台上的場景及技術布署,解構劇場與影像的生產過程,以拆解劇場與影像的幻象,甚至,試圖更進一步,拆解政治透過劇場或影像這類文化產物所建立的幻象。
-
倫敦
打破奧立佛獎入圍紀錄 《漢彌頓》繼續風靡英倫
於四月八日舉行頒獎典禮的奧立佛獎,今年的最大贏家是音樂劇《漢彌頓》,破紀錄入圍十三項拿下七個獎項,風光不已,在倫敦的演出更是一票難求。另英國國家劇院也總共入圍了廿二個項、拿下五個獎項,一吐該院藝術總監諾里斯因《馬克白》遭受劇評猛烈抨擊的怨氣。
-
亞維儂
亞維儂藝術節公布今年節目 強調跨性與跨界
今年亞維儂藝術節的官方節目於三月底宣布,這次的節目分為四大類型:「跨世代」、「跨性別」、「跨地域」與「跨真假」,作品曾訪台的凡.霍夫、大衛.包貝與托馬.喬利都將推出新作。今年的宣傳主視覺為紫色,藝術總監歐利維耶.畢強調:「紫色是主教專屬的顏色,但也意味著女性主義。它調和了象徵女生的粉紅色與代表男生的藍色。」
-
上海
翻轉百年面貌 「船廠1862」劇場驚豔現身
位於浦江岸邊,昔日英商建造的祥生船廠,在百年歲月的洗滌下,帶著時間的風華,在日籍建築師隈研吾的改造下,翻轉成為新穎的劇場藝術中心「船廠1862」,即將在五月份正式開幕。試營運邀請曾訪台演出《哈姆雷特》的立陶宛OKT劇團演出契訶夫的《海鷗》,正是開幕則由現代舞蹈家趙梁的「東方靈欲」三部曲《幻茶謎經》、《雙下山》、《警幻絕》領軍。
-
香港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廿歲 業界齊聚「非懷舊」深度交流
香港的前進進戲劇工作坊今年歡慶成立廿周年,以四季為主題策劃了相關活動,在春季主打的文件展中,前進進在牛棚劇場展出相關歷史文件,以劇團發展的不同階段勾勒時代;劇團並在四月初舉行「圍爐不取暖:業界廿年逸話」活動邀請在不同時間與「前進進」合作過的劇場工作者分享,從小的個人回溯作為窗口去打開有關「劇團」、「評論」、「觀眾」、「作品」等大環境的關鍵詞討論。
-
音樂
凝聚向心力 共譜王者之聲
由俄羅斯知名鋼琴家暨指揮普雷特涅夫率領的俄羅斯國家管絃樂團,將於六月初來台演出蕭斯塔可維奇《第十號交響曲》,並邀備受矚目的台灣新生代小提琴家曾宇謙同台,擔綱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獨奏。在曾宇謙心目中,普雷特涅夫是「鋼琴界的王者」,而貝多芬這首協奏曲有著「小提琴協奏曲之王」美譽,更是挑戰重重,指揮、樂團、獨奏將呈現怎樣的「王者之聲」,令人期待!
-
戲曲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挑戰改編粵劇經典
在于魁智、李勝素領軍下,中國國家京劇院又將於五月份造訪台灣,這次除了如往年演出多齣骨子老戲,也將帶來三月在香港首演的新編京劇《帝女花》,改編自唐滌生編寫的同名經典粵劇。在香港可謂共同記憶的《帝女花》,以任劍輝、白雪仙的纏綿悱惻濃情深植人心,但偏於陽剛的于、李京劇版也演出不同於粵劇的法度嚴謹、堂皇氣派。
-
企畫特輯 Special 2018誠品室內樂節
風靡全球的頂尖四重奏天團接力演出 阿特密斯、丹麥弦樂四重奏 壓軸登場!
今年擴大舉辦的「2018誠品室內樂節」,四~五月由國內三組優秀團隊隆重揭開序幕,點燃樂迷對弦樂四重奏的音樂風潮。最後壓軸登場的是首度訪台的德奧天團阿特密斯四重奏與型男魅力組合丹麥弦樂四重奏。當代頂冠的阿特密斯四重奏,將帶來兩套重量級曲目展現天團的一流實力;北歐新銳丹麥弦樂四重奏,則以貝多芬篇幅最大,宛如四重奏聖母峰的作品132,為室內樂節畫下完美句點。樂迷將一睹國外頂尖音樂家的琴藝與風采,絕對是今年最不容錯過的音樂盛宴!
-
焦點專題 Focus
離開排練場的編舞家
離開排練場的編舞家,想要去哪裡?想編出什麼樣的作品?能冒多大風險,花多少氣力,去理解他者?想回答什麼問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本期嘗試跟隨三位編舞家的腳步與布拉瑞揚走進山,和陳武康跨越東南亞諸國模糊動盪的邊界,隨何曉玫穿越民俗祭典的人神界線在這些廣闊、陌生的田野中,試圖接近他們的追尋,捕獲一些意義。 離開而後重返的編舞家,「身體」作為他們最重要也最艱困的田野,是否依此產生質變仍是未知,但或許詩人T.S.艾略特會對此些漫長征途如此說道:「我們不該停止探索,我們所有的探索最終將回到我們的起點,並第一次了解這個地方。」
-
焦點專題 Focus
布拉瑞揚 在他人部落中 認真學歌
二○一七年年底,部落巡演到布農族的南投羅娜部落勘查演出地點,布拉瑞揚意外撞見羅娜薪傳音樂團的每週固定練唱,離開山後,唱著Pasibutbut等古調的耆老的身影與聲音仍脹滿腦中,像多年前那晚腦中質問自我的多重聲部,讓他決定帶著十一名舞者走回山中,創作《路吶》。他們跟隨耆老學歌,發現「唱歌跳舞」完全不再容易,田野蹲得深了,精神進入歌裡了,他很難無視歌曲背後的意涵與族人護衛自己傳統的心意
-
焦點專題 Focus
陳武康 東南亞之旅 傳統與身體的撞激
再怎麼「乾淨」,也避不掉文化的痕跡。或許是東南亞古典舞種種的文化內涵讓他看到更廣的世界,也或許是從他者身上照望到自身,到東南亞走一遭後,陳武康覺得自己「打更開了」,也漸漸地不再掙扎與執著:「我現在覺得,如果把傳統理解成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種身體經驗的歷史,那即便我周遭的文化,跟我喜歡的東西,可能不是同一件事,但當興趣變成生活的一部分,那些養分也會留在我的身體裡面,就也成為了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