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金星般的舞者 當代編舞家的繆斯
西薇.姬蘭十九歲即成為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的首席明星,但她不安於現狀,勇於挑戰、跳脫常規,與國際編舞家合作,以古典芭蕾的高難度技巧結合當代編舞的創作概念,成功轉化舞蹈身體,自在於各種舞蹈類型和編舞風格的詮釋與轉換。至今四十多歲的姬蘭,仍然站在舞台上,她的身體力量絲毫未減,卻有更多生命的沉澱。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獨家越洋專訪芭蕾天后
西薇.姬蘭 永遠開放 永不設限
國際芭蕾舞巨星,來自法國的西薇.姬蘭將於今年四月首度來台演出「6000 哩外」。這位極少接受採訪的舞蹈名伶,這半年來,破例成為英國BBC紀錄片的主角,並在二○一三年年底也在日本同意台灣電視媒體的專訪,以及這次在她二月四十九歲生日前幾天,接受本刊的越洋電話訪談。 筆者曾經在二○○七年的香港藝術節,觀賞她與阿喀郎.汗的雙人舞《聖獸舞姬》,也於二○一二年在北京國家大劇院看過這次將來台演出的「6000 哩外」,印象深刻。我們的訪談,就從林懷民為她在《聖獸舞姬》所編的一段獨舞談起。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林懷民眼中的西薇.姬蘭
舞蹈典範的代名詞 全身動作都是戲
擁有「天下第一腿」美譽的芭蕾天后西薇.姬蘭在林懷民眼中是個典範,技巧好的不得了。即使有些舞編得簡直無可救藥,可是經她一跳則會嚇死人,每一個動作都是戲。總在嘗試不同風格的西薇‧姬蘭邀請林懷民幫她在《聖獸舞姬》編排獨舞,藉由這個機會,林懷民引領西薇‧姬蘭進入以東方哲思出發的雲門身體,這同時也改變了西薇.姬蘭的身體質地。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致日本三一一地震的「6000哩外」
三位大師揮灑 女神起舞祝福
芭蕾女神西薇.姬蘭來台,帶來三位舞蹈大師的作品──威廉.佛塞《排列組合》、尤里.季利安《27分52秒》與馬茲.艾克的《再會》,內行人爭相走告。然而二○一一年姬蘭排練佛塞作品時,正值日本發生三一一大地震,身為日本迷的她,即刻將這個作品定名為「6000哩外」致日本,驚懼守望那隔著一汪大洋的創傷土地。
-
特別企畫 Feature
【日本三一一地震三周年特輯】 藝術反核,動員中!
二○一一年六月九日,日本文學家村上春樹在西班牙接受「加泰隆尼亞國際獎」時,發表了一段關於日本大地震及福島第一核電站災變的演說,他以在廣島的原爆死歿者慰靈碑上的一段話:「請安息吧!因為我們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宣誓自己的反核決心。 自從福島三一一核災事件之後,日本重量級的文化界人士如宮崎駿、大江健三郎、奈良美智、坂本龍一等,紛紛透過各種形式,傳達全面廢核的訴求。其中,二○一二年七月十六日在東京代代木公園舉辦的「告別核電十萬人集會」,現場聚集多達十七萬人,是福島核災後最大規模的廢核集會,進而達成日本核電廠全面停機檢查。 福島核災的教訓,讓同為島國的台灣,開始意識到核電的威脅。去年五月,從台灣藝文界主動發起的「我是人,我反核」運動開始,反核聲浪以多元的藝術形式,發動連署、遊行、音樂會,甚至上傳各式各樣人字形照片等,溫柔而堅定地,表達每個人的反核宣言。 這是一次新的公民運動,也是一股藝術介入社會的正面能量。當「反核,不要再有下一個福島」的旗幟飄揚在台灣的各個角落,藝術家的揭竿起義,民眾的響應參與,讓藝術、社會與群眾,構成一種共生的有機體,在「柔性革命」的互動關係中,展現了強大的民主美學精神。 藝術,可以改變社會嗎? 答案是肯定的。現階段,它正以更直接有效的影響力,在社會改革上扮演著更積極的角色!
-
特別企畫 Feature
繽紛異聲 「藝」同呼喊廢核
作為空前巨大核災受災國,日本除了有許多民眾走上街頭表達廢核訴求外,更有許多電影、劇場、紀錄片、演唱、作曲、美術、漫畫、舞蹈、攝影等各界的藝術工作者紛紛站出來,用自己的名人身分或藝術創作為發聲管道,以自己最擅長的表現方式,讓更多人理解核災核電本質,進而期待「廢核」未來的來臨。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不限媒材與形式 藝起非核的綠色旅程
德國在核能發電使用上早於歐洲許多國家,但在終止這個計畫的果決也先於他國,這是住民自覺的堅強力量。日本福島核災雖然發生在亞洲,在歐洲卻同樣受到關注,因為這牽涉到人類共同的生存命運與未來。歐洲各國藝術家也關心生存環境的問題,紛紛透過不同的媒材與表現方式,傳遞反核的信念。
-
特別企畫 Feature
擁核沒有理由 反核義無反顧
三年來民間持續表達廢核心聲,政府則以「穩健減核」說詞搪塞,視國家人民安全於無物。反核的視覺藝術創作者除了走上街頭大聲疾呼,也有不少人透過創作、概念策展來表達他們反對的心聲。凡此種種,都讓我們看到將藝術與社會關懷連結起來的具體實踐。
-
特別企畫 Feature
唱過漫長歲月 反核歌聲嘹亮不歇
核四興建與否在台灣吵得沸沸揚揚,即使在後解嚴時期,便陸續推出反核專輯或單曲。這段漫長的反核旅程,在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日本福島發生嚴重核災之後,再度受到世人高度關切。一場場的反核音樂會、專輯、遊行等,再再向政府發出人民的怒吼與訴求。他們會繼續唱下去,走下去,直到非核家園到來的那天
-
特別企畫 Feature
為什麼你不演齣戲、跳支舞?
因福島災變使得反核意識成為主流價值將屆三周年,如果劇場作品向來常以創作者擁有較普遍觀眾豐厚的文本資訊、抑或全然獨創的虛構腳本而呈現,在「資訊不對稱」情況下具備較充分的靈光揮灑之可能,相對的,面對已然成為普同價值的熱門話題,作者與觀眾在「資訊對稱」的狀態下要如何使靈光不失能也不缺席,以形塑出更具創造力或啟迪性的作品或行動想像?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反核現場 : 三○九反核大遊行
去年的三○九反核大遊行,共有來自全台上百個反核及社運團體走上街頭,創下廿二萬人參與的紀錄,堪稱是近年新公民運動的高峰。 除了下午的遊行活動,晚間的誓師晚會,凱達格蘭大道擠滿上萬人潮,最後夜宿凱道;分別由電影、藝文、音樂、社運人士舉行紀錄片播映座談、詩歌劇場演出,音樂人則於凱道上首度集體創作,由公民團體展現風起雲湧的反核力量。 隔天清晨,大批反核群眾一同收起帳篷;跳起反核運動操、並集結上萬人宣誓反核宣言。會後由電影界人士所組織的「我是人、我反核」團體代表,代領民眾排出巨幅的「人」字,象徵反核決心,並為日本三一一福島核災災民默哀一分鐘,展現出全台人民的力量。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反核現場 : 不要核四,五六運動
一個簡陋的舞台、兩隻麥克風、幾個不很大聲的擴音器,反對核四續建的人可以在這裡表示「這個星期我仍然反對此事」,歷經多次風雨攪局也無所畏懼絕不退縮,直到核四不再續建拍板定案,甚至島上廢除核電才會停止。 這是由導演柯一正、作家小野等藝文界人士共同發起的運動,每週五晚上六點在自由廣場聚集反核人士,透過唱歌、跳舞、演說,以及開放發言的公民論壇,解說台灣核電廠危機,從去年三月十五日起跑至今,已堂堂邁入第五十週。 至今從不缺席的發起人小野說,搞運動就是要堅持到底,才有可能達到最後的目標。運動現場精神領袖柯一正導演更強調,五六運動既然起跑了,就會一直堅持到各核電廠除役為止。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反核現場 : 不核作演唱會
由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發起的「二○一三零核時代:不核作運動」,去年十一月底在松菸文創園區登場,包含影展、插畫展、攝影展、市集、音樂會、講座等活動。其中,戶外音樂會由台灣音樂人發聲支持反核,最後集結了卅四組反核新歌創作,錄製成雙CD的《不核作!臺灣獨立音樂反核輯》。 今年,反核演唱會的規模更加擴大,由全台關心核電議題的創作歌手、獨立樂團等樂壇好手,從二月廿二日的下午三點起,以馬拉松式接力演出,八小時的反核歌曲,替即將到來的三○八全台廢核大遊行暖身。包括原住民歌手巴奈、Tizzy Bac、董事長+蔣進興、生祥樂隊、農村武裝青年、勞動服務等,每首歌都代表創作者實踐自身想法的反核意念,更透過音樂傳遞,讓「不核作」的精神持續下去。
-
即將上場 Preview 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三度訪台
依凡.費雪神指揮灑 帥氣卡普松琴音迷人
匈牙利籍指揮依凡.費雪為了幫國家留住人才,與同籍鋼琴家左坦‧柯西斯共同成立了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在指揮及團員的共同努力下,短短廿五年就被英國《留聲機》雜誌評選為全球廿大交響樂團的第九名。如今第三度來台,偕同法國新生代首屈一指的帥氣演奏家兄弟中的哥哥──小提琴家杭諾‧卡普松,令人引頸期待。
-
即將上場 Preview 既創新又古典的「擊躍台灣」生命力
擊樂與交響 奏出澎湃樂章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與朱宗慶打擊樂團聯袂合奏,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無論是人數、形式、配器、音樂風格的安排,乃至從一個人的協奏、兩個人、三個人的重奏,到六個人作結尾,一場「擊躍台灣」的音樂會,您將聽見國臺交的彈性,還有朱團的另一番面貌。
-
即將上場 Preview NSO「英倫盛宴」 在安魂中慶賀新生命
豐富音樂宴饗 敲響生命樂章
NSO「英倫盛宴」音樂會中首發的《安魂交響曲》,原是日本政府為慶祝皇家建國兩千六百周年的委約創作,布瑞頓卻藉樂曲表達反戰,引起日本抗議,隨著樂曲進行,殘酷無情的鐵騎、死神舞蹈、劇力萬鈞氣勢到撫慰人心的終結,深刻與內斂撼動人心。另一首華爾頓以聖經「但以理書」為題的清唱劇《伯沙撒王的盛宴》,混合樂團與合唱團編制,呈現磅礡壯闊的氣勢,一向是慶典盛會的不二選擇。
-
即將上場 Preview 石佩玉編導飛人集社新作
理性數字精算人生? 《測量》畫出人生藍圖
飛人集社新作《測量》由團長石佩玉編導,試圖以距離代換時間,以理性衡量感性,碰觸現代人的工作、生活、情感等處境。延續以往風格,《測量》結合偶、光影、演員、面具、音樂等多元媒材訴說故事,編導用精準的數字,畫出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人生藍圖。
-
即將上場 Preview 崑曲、南管混搭
《風月》再探紅樓 重覓紅塵之旅
二分之一Q劇場新作《風月》,以《紅樓夢》與《紅樓夢戲曲集》為題材,從歷劫歸來的觀點,再次探訪這趟「未完」的紅塵旅途,重現大觀園內的青春覺醒。繼前作《騷紅》混搭崑曲和歌仔戲,這次的《風月》則讓崑曲一路伴隨著悠揚的南管樂聲,訴盡繁花落盡的蒼涼。
-
焦點專題 Focus
昔時聚百戲 戲窟再回春
商業活動興盛、富商小民聚集的大稻埕,因為酬神與娛樂的需要,也自然成為台北城內百戲匯聚的「戲窟」,昔年淡水戲館(新舞臺)、永樂座、第一劇場等,從京戲、歌仔戲、布袋戲到新劇、文明戲,不知上演過多少好戲。新世紀開張的「大稻埕戲苑」延續早年精神,精心策展,讓老「戲窟」重新找回了戲曲演出繁盛風景。
-
焦點專題 Focus
策展活絡小而美 戲曲重鎮的文藝復興
民國九十八年開始整修、九十九年開始試營運、一百年三月正式開張的大稻埕戲苑,原本是藏身於永樂市場樓上的社教館延平活動中心,三年下來,戲迷都知道:「布袋戲在八樓,歌仔戲在九樓。」透過活絡的企畫經營,鎖定中小型戲曲演出的策略,讓大稻埕戲苑走出一條活路,搭建起戲曲創新的平台,喚回傳統戲曲的氛圍,「戲窟」的文藝復興令人興奮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