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
-
藝@CD
路易斯與路西耶 讓貝多芬也瘋狂!
樂聖貝多芬的經典作品,在新世紀依然受演奏家喜愛,不斷推陳出新灌錄新輯。由英國鋼琴家保羅.路易斯與BBC交響樂團合作灌錄的貝多芬五首鋼琴協奏曲全集,細膩的鋼琴與溫暖的管絃令人驚豔;而以爵士風演奏巴赫聞名的鋼琴家賈克.路西耶,這回則選擇挑戰貝多芬,《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主題與變奏》中以第二樂章的主題創作了十種不同的變奏,面貌多樣動人。
-
藝@CD
跨界跨世紀的蕭邦魂
今年,二○一○年蕭邦熱翻了!媒體關注話題、書籍出版、音樂會曲目、甚至是唱片發行,全都湊上了這位「鋼琴詩人」兩百歲生日的世紀紀念年。相較之下,還真令人為同樣是兩百歲生日、同樣留有不少鋼琴曲經典的舒曼叫屈。市場反應的冷熱懸殊,也隱然說明二十一世紀的鋼琴前哨戰,蕭邦大獲全勝!
-
藝@CD
傾聽,漫遊村上春樹的古典異境
不管在日本或台灣,都有廣大書迷的村上春樹,近期出版了暌違已久的長篇小說《1Q84》,再度掀起「村上熱潮」。而他書中提到的樂曲,竟也因此翻紅大賣,可見村上的影響力。但也有唱片公司貼心把村上書中羅列的各式古典曲目蒐集出版,並標註出該曲在村上作品中的出處,讓書迷可以一邊聆賞音樂,一邊踏入村上的小說世界。
-
藝@CD
非要等到老摳摳,才能演奏爵士樂?
如果每當聽到爵士樂,你總會想到泛黃的照片?黑白的電影?或是一杯陳年的白蘭地?其實爵士樂可不是老人玩的音樂,像藍調之音當年組成的Out of The Blue,成員可都是二十多歲的年輕小夥子,卻有著高超的樂器技巧與流暢的即興演奏,現今也都成為當紅的大師級人物。
-
藝@CD
熟悉質樸的旋律 心靈的「百憂解」
或許你正在為放無薪假焦慮,或是為如何過年擔憂,且暫停一下,聽聽這幾張專輯,在世界音樂、New Age等曲風中,沉澱思緒,撥開陰霾,或可見到不一樣的藍天。
-
藝@CD
生命禮讚 蘊含美麗的珍藏
總是有些音樂,穿透生命的深層,帶出靈魂的故事,禮讚著生命的珍貴與美好,透過這些,也播散著無限的感動。《夢的延長線》、《卡拉布妮》與《感謝 歐瑪拉》正是這種可以領你低迴的聲音。
-
藝@CD
帶著孩子聆聽 隨著音樂認識藝術
孩子只是小,不笨,易感的心也能分辨質感,靈活的小身體也需要活動。本文介紹的三組CD,都非常適合家長或老師帶領孩子聆賞,或帶動唱跳,或隨著故事欣賞美好音樂,讓孩子的心田萌發藝術的種子。
-
藝@CD
華夏風裡,聆聽經典之美
華人的表現、華人的文化,近來已成為世界上的顯學,不只是政治經濟的崛起,在藝術領域中,也一樣令人矚目。透過收錄了十六位華人音樂家作品的《黃潮》,與記錄「崑曲」、「古琴」、「新疆維吾爾木卡姆」及「蒙古族長調民歌」等名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之藝術的《瑰寶》,可以一次瀏覽華人音樂藝術的經典之美。
-
藝@CD
在溫暖的夏天 吟唱思念的曲調
夏天可以熾熱,可以清涼,也可以溫暖透過熊寶貝的《螢火》、甜梅號的《謝謝你提醒我》與STARS的In Our Bedroom After the War,我們找到情感汨汨流淌的清流,在夏日,領受溫熱的心情。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一人公司的市場藍海(一)
王聖懷 以精選樂音餵養挑剔的耳朵
低迷的音樂市場裡,以品質創造價值的一人公司「前衛花園」,獨立傲然地擁有許多的擁戴粉絲;花園裡散發的魔力,是創辦人王聖懷以自己再挑剔不過的臨界線,為一首首鮮為人知的樂曲代言,讓非主流旋律硬是搶下了耳尖人們的首選寶座,於誠品書店表現的成績也緊追在五大品牌後。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輝煌了四分之一世紀
數位網路威逼 CD好景不再?
CD發明去年慶祝廿五周年,走過四分之一世紀,CD產業正面臨發明以來最大的挑戰,面對的不再只是盜版的威脅、免費P2P的共享,而是數位「產業」的競爭。但CD的失寵,並不意味音樂消失,只是以不同的樣貌存在,而CD的褪流行,更是時代演進的必經過程。
-
CD導薦Music
三種聲音,愛上夏日清涼
三十多度的高溫,令人煩躁得不知如何是好,叫人只想拿桶清水當頭淋下這種時候,聽哪些音樂才能讓心境清涼?這裡有三帖「涼」方民謠風、搖滾迷幻,讓你迷濛又沁心脾。
-
特別企畫 Feature
關於爵士樂的天才十問
Oh, all that Jazz! 到餐廳、咖啡館,總是會聽到爵士樂的搖擺節奏,生活中,爵士樂似乎無所不在,我們好像跟爵士很熟,其實好像還是不太熟。 爵士樂為什麼叫Jazz? 爵士樂為什麼都很「即興」? 爵士樂跟「藍調」有什麼不一樣? 夏天是爵士的季節,趁著「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的登場,我們邀請國內知名的「啟彬與凱雅二重奏」的小提琴家謝啟彬,來告訴我們爵士樂的「身世背景」,讓很想一起「搖擺」的你,拉近與爵士樂的距離!
-
CD導薦Music
在電音聲響中,找回民謠況味?!
原來玩聲響與玩電音的作品中,也有不那麼嘈雜難解的聲音,這回推薦的專輯讓人發現這些新世代音樂人還是有民謠情懷,彈起吉他,也能讓人低迴再三。
-
專欄 Columns
對「罐頭音樂」普及現象的「一個」省思
對台灣地區的音樂環境而言,原本已貧血的音樂演奏文化,在低廉的「罐頭音樂」泛濫之下,更是日益艱辛。台灣的音樂演奏家永遠也無法與裝在「罐頭」裡的外國音樂家相比;除非台灣本地的愛樂者能感受到現場音樂演奏者與聽衆之間「心靈的交流」,以及認識到這種交流的「價値」。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新音樂時代
台灣的表演藝術,向來以音樂市場開發最早,也最「先進」──結合了科技、商品,而九〇年代的台灣,因著媒體的開放,加上科技的日新月異,音樂市場近一、二年更朝多角經營、市場分衆為訴求,以迎合現代人多變求異的消費需求。二十四小時專業音樂電台誕生,提供多類音樂選擇,音樂出版躍上電視,CD光碟化、平面文字立體化、音樂傳送世界同步化。九〇年代的音樂人正面臨一場新「視」、「聽」革命,而這一波趨勢或許也將間接影響未來的表演藝術市場。
-
特別企畫 Feature
用耳朶讀音樂 音樂圖書出版立體化
從藝術史的發展來看,科技的確賦予藝術表現新的語言;音樂的傳達早已超脫演奏(演唱)會的限制,CD、錄音帶也早就是一般人日常接收音樂訊息的主要方式,而在電腦走入日常生活後,多媒體CD如CD-ROM、CD-I的出現,更預示樂迷的視聽接收習慣,將有所改變。
-
CD小舖
聽,誰在那邊唱歌?
是誰在那邊唱歌?用什麼語言?唱些什麼? 這些疑問的解答對於部份當代音樂人口而言已不是首要的聽覺倚靠了。傳統的音樂脈絡及音樂內涵的尋跡並不影響這類聽衆取擇音樂的評斷標準。 於是,當非洲的旋律及節奏傳入西方樂壇,逐漸而完整地登上西方普及音樂的舞台,緊跟著,也可見到亞洲人搖擺著他們並不全然暸解的,非原生於歐美流行文化的「外來」聲響。我們強烈感知:一種無關文化認同、語言與聽者關係、歌曲內涵等的成份滲入我們習慣已久的「舊習」音樂分類。 語言,不再是與聽者產生互動的主要音樂成份之一。透過翻譯,或許偶有間接而片面的感動,但直覺的、本質的撼動往往源自旋律與節奏的特異性,與其突破聽覺習慣的驚異效果。 如此新的聽覺形態,或導源於人類共有的潛意識,或源於潮流與音樂產品市場的有意識敎育,我們都不難發現,它已將音樂市場與生態導向一個多元、反因循、反形制的規模。隨之瓦解的是耳朶對固定形式的堅持。 更多無法以舊有類別分門的音樂,與這樣的聽覺潮流產生呼應關係。 「世界音樂」(World Music)正是如此關係成熟後產生的新名號之一。 八〇年代末,一羣西方流行樂界人士,因警覺到音樂市場上日益增加的「異」文化音樂成份,在倫敦召開一系列會議。當時他們普遍所指爲流行音樂中逐漸增強的非洲音樂成份。一種很容易引起人共鳴的強烈節奏開啓了音樂市場的新生命。但因傳統音樂分類無法爲此種新興音樂風格定位,這些以製作人、樂評人、廣播界代表等爲主的樂界人士於是商議爲其正名。「世界音樂」的稱謂於是產生。 「世界音樂」並不是個人人滿意的結果,但它畢竟比原本的「第三世界音樂」、「熱帶音樂」等未確立的稱謂來得客觀,且寬濶;也遠比民族音樂來得生活。然而因它的年輕、它所含括的音樂內容甚多,常令它所指模糊。雖然如此,經由西方音樂工業的推動後,「世界音樂」的概念也逐漸爲音樂消費者接受。但偶而其所指內容的不一致性,仍讓大衆無所適從。 我們以西方流行樂界扮演領導角色的吿示牌(Billboard)排行榜做分析:其每二週一次的世界音樂榜,榜上的常勝軍中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爲具非洲音樂成份濃厚的作品。這些作品或許是歐美製作羣主導、非洲藝人演唱演奏。或許是歐美藝人與非洲藝人的跨文化
-
CD小舖
歲月的表情,薩克斯風低吟
尋找知音,就一位欣賞者而言並不容易;以創作者角度來看,似乎也有類似的情形。還記得剛開始毫無忌諱聆聽各種音樂時,就像手上只有一個球拍,但迎面而來的球卻不停地出現,稍有空檔幾乎就會被球不經意擊中,那樣地刺激有趣。等到熟練球技之後,有時候竟然發現原本的喜悅憧憬已不再。這是快樂已經沈澱,或者根本沒有找到知音?我寧可相信所有的快樂已經圍繞在周圍,只是太親近反而忘記了原來的面貌。 欣賞音樂或任何創作藝術,就像對待朋友一樣,從初識到了解的過程最具有意味深長的體會。低音薩克斯風手傑瑞.莫勒根(Gerry Mulligan)在樂界的演奏錄音幾乎可以成爲不少典範,然而他沈穩不誇張的風格似乎只有表情的呈現不同,慢條斯理的陳述作風就像自己反觀內省時才聽得見的喃喃自語。曾經風光的歲月並不是傑瑞所眷戀的,因爲他深信能夠欣賞這種音樂的人自然會與他的樂聲親近。 Lonesome Boulevard專輯發行於一九九〇年。這張專輯仍是傑瑞最著名的四重奏組合,但是往日他以不用鋼琴手的方式處理Cool Jazz而蔚爲獨家風格的編組,在這裡卻出現了Bill Char-lap這位鋼琴手。回顧六〇年代末期,傑瑞參與鋼琴手Dave Brubeck的四重奏樂團一起巡迴表演時,就曾經引起許多人爭議這個問題。但是若仔細觀察傑瑞的表演錄音,應該會更明瞭他是位懂得適時進退的樂手。說更明白一點,在加入Dave Brubeck樂團期間,他的表現就是伴奏樂手。主從角色的風采因人而異,但是不同組合的演出更能呈現爵士樂的迷人特質。 在Lonesome Boulevard專輯當中,幾位樂手與傑瑞爲當時的固定組合,演奏默契相當好。這時期傑瑞已年逾六十,專輯中除了Dave Amram的Splendor In The Grass外都是傑瑞的新作。一開始的Rico Apollo帶有明朗快活的節奏,與大部份傑瑞的四重奏作品相比較,這是相當特別的一首。因爲除了在一九五二年之前他在紐約期間,這種Bebop意味的演奏是很難從傑瑞的演奏中聽到。不過整個音樂進行,卻也像是把Cool Jazz的演奏速度加快一點的感覺。或許對他而言,年輕的日子仍是値得回味的。 另一首在形式上與Rico Apollo正好相對應的長篇演奏Curtains,傑瑞卻放慢速度讓鋼琴與他的薩克斯風吹奏相輝
-
CD小舖
音樂會導聆
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一九三四年七月三日到八月十八日間的四十六天,拉赫曼尼諾夫完成了這首令世人欽羨的鉅作。同年十一月七日在巴爾的摩由拉赫曼尼諾夫本人主奏鋼琴,史托科夫斯基指揮費城管弦樂團首演。本輯的錄音則於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由原班人馬完成。由於拉赫曼尼諾夫本身即是位優秀的鋼琴演奏家,因此詮釋自己的作品也格外具有說服力。愛樂者亦可由此錄音中獲得對此曲不同的見解。 此曲取材自帕格尼尼的小提琴獨奏曲──二十四首《奇想曲》中的最末一首作爲第一主題。第二個重要的主題是「末日經」(Dies Irae),在拉赫曼尼諾夫其它作品中亦經常出現。曲中第一主題發展出四次變奏,前後並有短暫的序奏及尾奏。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奇想曲》事實上是一首展現演奏者技術的作品,而本曲亦具有如此的效果,同時也發揮了作者變奏作曲法的功力。 一般學者認爲在寫作此曲時拉赫曼尼諾夫的創作力已經開始走下坡,但他卻意外地創作出這一闕兼具技巧性與旋律性的優美作品。其中第十八段變奏具有極特殊的官能美感,一向爲古典樂迷所熱愛,一九八○年時被電影「似曾相識」用爲劇中主題後,更廣爲一般樂迷所熟知。 海頓弦樂四重奏 海頓因創作過一百零四首交響曲而被人稱爲「交響曲之父」,他創作的弦樂四重奏亦達七十四首以上之多(另有八十四首一說),十分可觀。海頓在這兩種樂曲發展的初期均貢獻良多,可以「父」稱之。 初期的弦樂四重奏帶有濃厚的管弦樂色彩,其形式具有嬉遊曲的風格,且受巴洛克時期組曲遺風的影響,海頓由嬉遊曲發展,逐步建立起全歐最理想的音樂形式──弦樂四重奏。 本輯所介紹的《五度》、《皇帝》、《日出》分別爲海頓作品七十六的第二、三、四號,完成於一七九七一九八年間。作品七十六包含了六首弦樂四重奏,是海頓最重要的室內樂作品。除了上述的三首,另有第五號《慢板》或名《莊嚴》,構成了海頓室內樂中的精華代表作。 《五度》的名稱來自主要動機的下降五度音型,在此曲中可以見到海頓一生硏究「主題發展」手法的最高實例。《皇帝》一曲由於第二樂章的主題是有名的〈皇帝讚歌〉,也是海頓所譜寫的奧地利國歌,旋律從容而優美,百聽不厭,因而有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