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賈克.樂寇

相關文章 11 篇
  • 《詩意的身體》
    藝@書

    是一場旅程 也可以是一間學校

    《詩意的身體》,是一個人的旅程,也是一間學校、一個戲劇教育方法的旅程。這不是表演技巧練習的展示,而是賈克.樂寇用他精煉且真切的語言,跟我們分享他的好奇,他的發現,他的教育哲學,以及他對教學的熱愛。

    文字|黃凱臨
    第307期 / 2018年07月號
  • 傑夫.索貝爾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演員

    五歲時,傑夫.索貝爾曾立下誓言要成為一名魔術師,雖然長大後變成了劇場工作者,但在他的作品裡,依然隨處可見魔術的影子,「我從魔術師變成一名演員,而現在是個小丑。」曾在賈克.樂寇戲劇學校接受的訓練,奠定了他肢體劇場與小丑表演的基礎。即將來台演出作品《斷捨離的物件習題》的索貝爾,將透過與大小紙箱中各種物件的互動,探索在荒謬中的昇華能量,從詩意非寫實的劇場性中找出最貼近人性的複雜情感。

    文字|杜凱捷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 馬照琪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馬照琪 小丑醫生上學記

    從法國賈克.樂寇(Jacques Lecoq)國際戲劇學校學成歸國的馬照琪(馬馬),二○○五年創立了「沙丁龐客」劇團。 劇團LOGO,暴著一口尖牙的沙丁魚,有點嚴肅,又有點好笑。但語出法文Saltimbanque的沙丁龐客,和魚沒多大關係,意思是:街頭藝人、街頭賣藝者、小丑、江湖騙子。 馬馬扮起小丑,推出創團作《在世界的房間》,故事靈感來自法國小說《最後十二天的生命之旅》,該是旭日東昇的年輕生命,卻因重病即將提早畫下休止符,小女孩在病房用錄音機錄下面對死亡的孤單、恐懼、絕望的心情 那個舞台上早逝的生命一直活在馬馬的心裡,她明白:這不只是小說或戲劇裡的虛幻故事,生活中每天都在真實地上演。馬馬在賈克.樂寇求學時,不少從事小丑表演的學長姐,另一個身分是「小丑醫生」,他們是法國小丑醫生組織「微笑醫生協會」(Le Rire Mdecin)一員,每周固定到醫院為病童、家長、醫護人員表演,以紅鼻子、白臉取代白袍,用歡笑代替打針吃藥,是另類的醫生。 創團九年,一直在創作,一直在表演,一直為了票房在打拚當生活變成固定模式,周而復始,馬馬突然覺得自己空了。在台灣,沒有小丑專業課程可以進修,沒有可以切磋的對象,那個對小丑表演充滿理想的自己,好像快被現實壓垮,她決定放緩腳步,到巴黎進修「小丑醫生課程」。 「推開一個病房,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四月,馬馬飛往巴黎,當踏進微笑醫生協會,和小丑醫生們走入醫院表演,她的人生也意外開啟了一扇窗:「我在最需要陽光的時候,遇到最溫暖的人。病痛,讓我看到人性的高貴。」 九月底,馬馬帶著在巴黎充電五個多月的滿滿能量回台,醞釀多年想在台灣推動的「小丑醫生」計畫,即將啟動。

    文字|李玉玲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小丑演員暨劇場導演

    季.拉馮斯 從通俗人生提煉荒謬真實

    從事小丑表演與教學已有廿五年之久的季.拉馮斯,曾數次應邀來台開設小丑表演工作坊,卻在看台灣電視裡的通俗連續劇時找到靈感,將與沙丁龐客劇團合作他在台灣的第一個創作《美麗人生》,以通俗劇的形式勾勒故事的傳承意義,讓年輕世代詮釋上一代的歷史,以小丑表達身體的處境。

    文字|周伶芝
    第245期 / 2013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歐洲人文筆記

    大家來學戲劇

    學習以身體作為工具去創作,我會說,就是學習面對自我,如果一個小提琴家透過琴藝投巧銓釋典目展現內在情感,而演員則使用自己的身體去銓釋劇本和表現自我內在世界。學表演是認識身體,身體便是工具!身體便是樂器,學習表演是學習如何將以自我身體拉出生活和思想的樂章。

    文字|陳玉慧
    第137期 / 2004年05月號
  • 人生,無處不是表演——巴黎的街頭藝人表演。
    歐洲人文筆記

    生活,那看不見的劇場

    演員訓練改變了我的人生節奏,增強我的戲劇閱歷,在後來的人生中,我寫了許多東西,也導了許多戲劇作品,而學過表演這件事一直是我的風格,人生便是一場表演,生活便是看不見的劇場。

    文字|陳玉慧
    第136期 / 2004年04月號
  • 《地底的天空》演員詭異怪誕的面具造型、鮮活的默劇肢體和歌舞,類吉普塞人銅管樂隊的曲風,將實驗劇場妝點為一座喧囂瘋狂的捷運地下宮殿。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戴上面具 沙丁龐克劇團鋪陳奇想

    《地底的天空》 黑暗地鐵的華麗冒險

    沙丁龐客劇團新作《地底的天空》,以都市人每天必搭的捷運為場景,一路探尋發現地底下的奇妙世界。編導馬照琪帶領著一批首次正式曝光的年輕演員,在《地》劇中實驗面具表演的可能性,結合鮮活的默劇肢體和歌舞,類吉普塞人銅管樂隊的曲風,將實驗劇場妝點為一座喧囂瘋狂的捷運地下宮殿。

    文字|廖俊逞
    第195期 / 2009年03月號
  • 合拍劇團作品A Dog's Heart。
    特別企畫 Feature

    全英最佳肢體劇場 找出人類共通的語言

    如果說要用幾句話來形容合拍劇團劇團的風格與特色,大概可以分成以下幾點:從演員的身體出發,集體創作,想像力強、視覺強烈,具國際性與世界觀。要說明以上的特色,就不得不提到劇團的靈魂人物麥克伯尼,與他的老師賈克.樂寇的關係。

    文字|馬照琪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 合拍劇團作品《終局》Endgame。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邊緣到主流 英倫劇壇獨樹一幟

    合拍劇團的創團成員大多畢業自法國賈克.樂寇學校,該校以小丑及肢體訓練出名,也因此合拍劇團經常被歸類為「肢體劇場」。從另一個角度看,合拍劇團或許從樂寇的訓練中,啟發集體創作方法,這正好契合當時八○年代英國劇場,新生代劇團興起一股「編創劇場」的勢力,若把合拍劇團歸類為「編創劇場」也不為過。

    文字|鄒鳳芝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 《在世界的房間》將原著中的小男孩改成小女孩,馬照琪自導自演,用獨角小丑表演捕捉小女孩面對死亡的孤單、恐懼、絕望和憤怒等內在感受。
    戲劇 改編自《最後十二天的生命之旅》

    《在世界的房間》書寫小丑的死亡詩篇

    《在世界的房間》將原著中的小男孩改成小女孩,馬照琪自導自演,用獨角小丑表演捕捉小女孩面對死亡的孤單、恐懼、絕望和憤怒等內在感受。全劇以房間為場景,透過枕頭、故事書、繃帶、點滴架等物件,創造出一個病童的想像世界。

    文字|廖俊逞
    第155期 / 2005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日本〕 超級歌舞伎改寫了《三國志》 於四月六日至五月二十三日,在新橋演舞場所上演的大型歌舞伎作品《新.三國志》,爲劇作家橫內謙介首次嘗試改編中國歷史長篇小說《三國志》的戲劇作品。從一九八六年便開演的「超級歌舞伎」系列,其中由橫內謙介與歌舞伎名角市川猿之助共同製作的幾部戲中,這齣《新.三國志》是唯一完全出於橫內之筆的作品。 在改寫《三國志》之前,橫內曾多方探査、硏究。經諸多戲劇評論家及歌舞伎學者的硏討後,《三國志》被認爲無法以歌舞伎形式上演。這樣的結論,卻在劇團扉座主宰者橫內謙介的執意下,歷經一年多來的硏讀、採証,《新.三國志》終能搬上超級歌舞伎座的大舞台。 而較引人注目的是,這齣新型「三國志」裡的關鍵人物角色──劉備,卻被設定爲女性。且劉備所持的兵器,亦是京劇裡女性所用的雙劍。剛陽與陰柔並濟之下,更富娛樂性。整齣戲的舞台,被劃分三幕,序幕爲直立式的旋轉舞台,劇中延請了十四名京劇演員,戲中〈赤壁之戰〉與〈夷凌之戰〉所用的道具及眞水、眞火的壯觀場面,著實煞費心思。而在終幕,關羽出現在劉備所陷的危境中,擁著劉備,雙雙乘羽昇天,猶如「神化」,充分表現了中國戲曲的華麗外,這部家喩戶曉的歷史小說的魅力,確爲超級歌舞伎帶來不少熱門話題。 (襲加) 東京戲劇集團風新場地 近日於東京中野區座落的新劇場「劇碼劇場」,爲「東京戲劇集團風」劇團的專屬劇場。劇團代表高田三悟表示「想給予觀眾一個新的邂逅場所」的心願,早在劇團成立以來的十二年間持續蘊釀著。東京戲劇集團風於一九八七年便開始以一種旅行性的形態巡迴於全國各高校。主要以戲劇活動的推展、演出爲主。成員之一的辻由美子表示,當時便夢想能在自屬的劇場中製作、演出,再踏出巡迴公演的腳步,最後,回到自己的劇場中,做一場凱旋終演。 而這樣的構想普遍存在於各小劇團間,只是目前處在經濟不景氣下,土地雖然稍稍貶値,但以一個地域性、少數性戲劇活動爲主的劇團而言,能在東京都內擁有一座專屬劇場,仍是十分罕見的。而東京戲劇集團風的夢想,終在鬧區中的中野成立了。這座佔地二百

    文字|本刊編輯部、襲加、文天元、鴻鴻
    第77期 / 1999年05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新銳藝評 Review

    Super背後那些媽媽們想說的話

    評余彥芳《四媽俱樂部》
  • 看戲不忘電影

    以真實人生舞動的《舞魂》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與它們的產地

  • 特別企畫 Feature

    回家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