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祭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時代崩壞下的冷酷生命
今年適逢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的四十周年,長期與該團合作的編舞家黎海寧,重新呈現了兩部卅年前的舊作,併為一晚演出《冬之旅.春之祭》。從應用的文本到演出的歷史,層疊了許多時代的風景線,這兩支舞碼接連了文化與城市不斷變異的景觀,映照當代香港的處境,著實令人深思。作品於今年四月底五月初於香港首演,並於九月訪台演出。
-
舞蹈 黎海寧的舊作今貌
《冬之旅.春之祭》 孤絕與爆烈的異境風景
被林懷民稱作「最厲害的華人編舞家」的黎海寧,去年與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重製了她分別首演於八○、九○年代的《冬之旅》及《春之祭》,分上下半場演出,一冬一春,一冷一熱,分別取材自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與俄羅斯作曲家斯特拉溫斯基,不只呈現CCDC多元的舞台風貌,也展現了出身自音樂世家的編舞家細膩敏銳的聲音感知。
-
全球搶先看 World Stage
御直覺而行,重現翻造自己的經典
一九八四年的《冬之旅》與一九九二年的《春之祭》,是香港編舞家黎海寧的早期經典,四月底將由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重新搬上舞台。黎海寧表示,她將重新改編《冬之旅》,希望舞台很「空」,讓舞者的肢體來表達冬天的感覺。而她的《春之祭》是「唯一運用首演夜傳說,進而顛覆傳說」的版本,舞中呈現尼金斯基與舞團經理狄亞基烈夫、妻子羅莫拉之間錯綜複雜的三角關係,這次並邀到台灣舞者周書毅出演「尼金斯基」一角。
-
TSO精選 TSO Choice TSO名家系列「巨匠交鋒-阿雷席夫與弗拉特科維茲」
當代巨匠攜手 共演劃時代的大師巨作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將在十一月初,邀來兩位當代大師俄國指揮家阿雷席夫與克羅埃西亞法國號演奏家弗拉特科維茲,與樂團同台演出,這個難得的組合將演出的是廿世紀初兩位大師的經典之作,包括理查.史特勞斯年少與晚年的作品,還有史特拉溫斯基讓大家如雷貫耳的前衛之作《春之祭》,當代大師與劃時代的大師巨作,這場交鋒,可說讓樂迷萬分期待!
-
專題
啤酒配前衛《春之祭》 類比咖的腦波交鋒
這回的劇場約會,邀請到近年備受期待的劇場編導黃鼎云,以及白天上班族、晚上搖滾魂,近期以專輯《兄弟沒夢不應該》強勢回歸的搖滾三人組「拍謝少年」,觀賞的節目由黃鼎云點名出招,選的是連圈內人都認定高門檻的《春之祭》! 演出後眾人黃湯下肚,拋開客套、直搗黃龍,竟「飲/引」出驚人言論編舞家薩維耶・勒華(Xavier Le Roy)在拍謝少年心中原來直逼濁水溪公社?劇場在黃鼎云腦子裡,其實就是一場性愉虐?以《春之祭》的爭議性為開端,雙方逐漸展露彼此天馬行空、毫不拍謝的腦內世界
-
舞蹈 2018新點子舞展—微舞作
陰間、垃圾、酷刑 新世代解讀《春之祭》
今年的兩廳院新點子舞展以《春之祭》為主題,在「微舞作」專場中邀來三位新生代台灣編舞家鋪陳他們對《春之祭》的解讀:林素蓮《小姐免驚》探討紅衣女孩犧牲後踏入陰間的歷程;劉彥成《垃圾》提問物件的用與被用「之間」的曖昧過程;劉冠詳從《春之祭》的祭祀聯想到酷刑,而舞蹈與酷刑的本質是相似的,《酷刑姿勢練習》就是透過酷刑來探索姿勢(舞蹈)。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香港編舞家
黃大徽 舞蹈範式的轉移 讓他終於被看見
出身「進念.二十面體」的黃大徽卅年來對身體論述和使用的關注從未動搖,但他在香港一直被視為屬於「戲劇界」,直到近年香港對舞蹈的想像有了更多參照,「舞蹈界」才開始正視他的創作。黃大徽的舞台身體,正好體現了香港舞蹈邊界的移動過程。他以自己的生命不斷地與這邊界協商,在行動之中讓協商的痕跡累積成自己的世界觀。
-
特別企畫 Feature 視點之一:男人與女人
舞不盡的世間男女 說不完的愛恨慾怨
舞台上,她╱他們互相挑逗、擺佈、叫囂,或許溫柔款款,卻更似暴力相向這是碧娜.鮑許的舞台,男男女女,愛恨嗔痴,各式各樣的糾葛,盡現舞作之中。透過九齣作品,讓我們看見碧娜.鮑許如何看待男女關係,無窮無盡的人間風景
-
特別企畫 Feature
她與他,這樣與碧娜共舞
她與他,她們與他們,溫柔地、激情地、暴烈地,或相互擁抱,或彼此玩弄,或行禮如儀,或劍拔弩張在碧娜的舞台上,世間情事如是繽紛流轉
-
藝號人物 People 瑪莎.葛蘭姆舞團首席舞者
簡珮如 我要做的事情,都要做到自己的最好
簡珮如追尋自我的舞蹈之路沒有太多曲折迷惘的過程,甚至可以說是筆直得沒有任何岔路。五歲學舞,廿三歲隻身赴美,在競爭激烈的紐約舞壇打拼逾十年,從不愛說話的社交障礙者到繼許芳宜之後、成為第二位跳進瑪莎.葛蘭姆舞團首席的台灣舞者,奪獎無數,被紐約舞評家譽為「瑪莎.葛蘭姆的化身」,她只淡淡地說:「我喜歡挑戰。我要做的事情,拼也好,忍也好,我都要做到自己的最好。」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喚醒春天 喚醒現代
二○一三不只是華格納和威爾第誕生兩百周年,同時也是斯特拉溫斯基的舞劇《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1913)首演後的一百周年紀念。《春之祭》對廿世紀音樂發展影響之深刻,眾所皆知。而《春之祭》的音樂還可以隨著時代在人的記憶中喚起什麼樣新的生命,總是可以從它新的編舞中來一探究竟。為了慶祝一百年前這部作品的誕生,柏林邦立歌劇院(Staatsoper Berlin)特地邀請德國知名編舞家莎夏.瓦茲(Sasha Waltz)在今年重編新舞。十月廿六日,瓦茲的《春之祭》在柏林席勒劇院登場。
-
演出評論 Review
南部春天的祭禮
即便表面的現代與突破的企圖,作品的鋪陳、推進,其實還是非常芭蕾舞劇的作法。舞者以手勢表達著語意,角色有著分配,在龐大的編制裡,陳婷玉顯得鎮定、掌控自在。在不斷流動的變換組合中,呼應到每一篇章的鬆緊、氛圍。於是我們看到王國權所飾的編舞家與排練指導一角無聲地指示著舞者,舞者有條不紊地上下、組合,隨著音樂的章節,畫面顯得優雅、不著痕跡。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春之祭》百年後相呼應 探索斯特拉溫斯基內心
適逢斯特拉溫斯基《春之祭》首演百周年,英國倫敦的沙德勒之井劇院也特地推出系列節目,當代編舞家新詮舞蹈經典,其中阿喀郎的iTMOi備受矚目,他將斯氏原作品約卅秒的元素抽出,另由三位作曲家編作新曲,企圖探索斯氏的想法和生命經驗,深掘原作中豐沛的能量背後的成因。
-
特別企畫 Feature
百年.春之祭
一九一三年五月廿九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一年兩個月 夜晚降臨,巴黎香榭麗舍劇院內,霓裳羽衣,冠蓋雲集 觀眾席裡,人們好整以暇地談論 不知這個狄亞格列夫、舞蹈之神尼金斯基、斯特拉溫斯基合作 名喚《春之祭》的作品,會端出怎樣的驚喜以饗觀眾? 巴松管悠悠劃破寧靜 豈知這道寧靜只是序曲 古怪的旋律聲響敲醒安逸的觀眾 台上違反芭蕾美感的舞蹈動作更令他們惱火 噓聲、唾罵、互毆台下的躁動呼應著樂曲轟然的節奏 誰能料到,這場暴動將在日後成為《春之祭》傳奇的最佳註記? 經歷兩次席捲世界的大戰 革命性的《春之祭》儼然也註解了廿世紀初的人類歷史 尼金斯基後,這支有如轟炸機投射聽覺的樂曲 已成為全世界的編舞家挑戰自我重要標的 碧娜.鮑許、瑪莎.葛蘭姆、莫里斯.貝嘉、保羅.泰勒、安哲林.普雷祖卡、林懷民、黎海寧、劉鳳學、張曉雄、姚淑芬、沈偉 《春之祭》的現代舞版本不計其數,不同詮釋各自擅場 今年,這個將表演藝術推向歷史新頁、至今毫不褪色的作品滿百歲 世界各國不約而同推出《春之祭》祭的經典或新詮 台灣除了三月份碧娜.鮑許來台演出的《春之祭》外 劉鳳學也將於秋天把這場祭典再度搬上舞台 無論是瞻仰經典,思索藝術如何顛覆革新 你都沒有錯過這場百年祭禮的理由 請跟著我們進入這場春天的紙上獻祭!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碧娜.鮑許與《春之祭》
要不是本期專題,我們不會發現,碧娜.鮑許與斯特拉溫斯基的《春之祭》,冥冥中命運相繫。 一九一三年五月廿九日,由斯特拉溫斯基作曲、尼金斯基編舞、狄亞格列夫率領的俄羅斯芭蕾舞團演出的芭蕾舞劇《春之祭》,在巴黎的香榭麗舍劇院首演。不同於傳統芭蕾舞劇音樂的悅耳和諧、旋律優美,《春之祭》複雜而大膽獨創的節奏、狂野而原始的不協和音,不斷挑戰當時聽眾的聽覺感受。這部完全擺脫印象派與浪漫主義,離經叛道的大膽作品,讓當晚的演出發生一件音樂史上空前絕後的音樂廳暴動,覺得音樂吵鬧刺耳又野蠻的現場觀眾大喊:「快停下來、不要演了!」甚至有些觀眾還打起群架、對台上扔東西,到最後必須藉助鎮暴警察進入廳堂內來控制秩序。而據說,斯特拉溫斯基則乘機悄悄地從後台窗戶溜走,連媒體都指稱當晚演出並非「春之祭」,而是「春之殺戮」(Le Massacre du Printemps)。 《春之祭》的首演雖然引起極大騷動,但如今看來,它卻開啟了現代樂派的革命性風格。斯特拉溫斯基刻意強化樂曲中的音響效果與音樂的節奏性,讓音樂中難以預測、衝突、如脫繮野馬般的表現力,以極具挑釁與暴力的手法,召喚出人們內心原始的恐懼。《春之祭》不僅是指揮家和管絃樂團心動又心悸的挑戰,其狂野不羈的音樂性也是現代編舞家爭相駕馭的樂章。繼尼金斯基後,世界各地許多知名編舞家前仆後繼以此曲為靈感創作,其中最知名的版本,當出自舞蹈劇場大師碧娜.鮑許之手。 一如《春之祭》改變了音樂的傳統思維,碧娜.鮑許的舞蹈劇場,也從根本顛覆了表演與身體的美學觀點。然而她的革命性創造,並不是一開始就為大眾所擁抱。她的舞作,以戰敗後的德國為背景,在批判與戲劇性的基礎之上,加入年輕時赴紐約兩年親見「偶發藝術」以身體行動呈現藝術理念,乃至極限主義舞蹈中同一舞句的反覆變奏,以及歐洲長年人文素養的支撐,與她在福克旺舞蹈學校的訓練和烏帕塔舞團的演出經驗,發展出全新的表演藝術形式與內涵。她讓舞蹈不單純是舞蹈,甚至成為表達內心情感、慾望的肢體橋梁。她的作品傳達了許多人類拒絕知道的事情,太過暴力,太過赤裸,太過強烈,讓許多觀眾受不了,有人憤怒離席,有人吐口水,甚至被德國駐印度外交官貶為有損國家顏面。 時至今日,碧娜.鮑許的大師地位早已備受推崇,她的影響不僅在舞蹈圈,甚至擴及整個表演藝術界。雖然大師已經殞落,但她生前領
-
特別企畫 Feature
經典作品.創世紀
一九一三年五月廿九日,芭蕾舞劇《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首演於巴黎的香榭麗舍劇院(Thtre des Champs-lyses),前衛的音樂引發觀眾的強烈抗議,造成當時的醜聞。但這齣由斯特拉溫斯基作曲、尼金斯基編舞、洛里奇設計舞台布景、狄亞格列夫率領的俄羅斯芭蕾舞團演出的舞劇,卻未因此湮沒於歷史煙塵,反而成為後世許多編舞家挑戰的里程碑。 問世百年的《春之祭》,何為其成形的時代背景?這些關鍵人物,又如何參與此中?透過六大密碼,本刊帶領你回到經典之作的創作時空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失敗裡復活 從死亡中綻放
舞者們身上披著深褐色粗布麻衣、肢體僵硬扭曲,不諧和的音響加上粗野又強烈的節奏以石破天驚之力猛擊《春之祭》的首演讓尋不著美感經驗的觀眾憤怒反彈,但其前所未有的管絃樂效果與和弦的組合,打破了自古以來古典音樂的框架,卻又讓它贏得日後「對西方音樂史上影響最大的五十部作品之首」「廿世紀管絃樂中最偉大的作品」等等歷史里程碑的高度禮讚。
-
特別企畫 Feature
5位編舞家 5個驚世祭典
斯特拉溫斯基的《春之祭》,為何成為後世眾多編舞家意欲挑戰的里程碑?編舞家們到底如何將之解讀,然後構築出舞作?透過對尼金斯基首演版、碧娜.鮑許版、林懷民版、黎海寧版與沈偉版這五部《春之祭》的演出呈現與動作分析,或可看出其中端倪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動百年祭典 全球狂熱啟動
為了向《春之祭》這個作品首演百年致意,歐美舞蹈界推出不少演出系列企畫,知名編舞家如比爾.提.瓊斯、阿喀郎、韋恩.麥奎格,知名舞團如傑佛瑞芭蕾舞團、荷蘭舞蹈劇場、貝嘉芭蕾舞團、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波修瓦芭蕾舞團等均將演出相關製作,這場《春之祭》狂潮,將席捲全球舞台!
-
特別企畫 Feature
看、聽、讀 讓你離《春之祭》更近!
趕不上一九一三年的首演,讓影集與電影帶你回到百年前時空;斯特拉溫斯基親自指揮與其他大師的詮釋,讓你的聆聽超越凡俗;對斯特拉溫斯基的深入閱讀,讓你了解他如何打造出這樣驚世駭俗的世紀經典